通識
台大學生會提案廢除「大一國文必修」,背後仍是「寫作課 vs. 文學課」之爭
教育改變不在一朝一夕,若真要教寫作,需要整個系統的資源配套,以及投入教材研發,但藉著這次討論,也許可以讓我們不再只是被動地接收,而重新思考國文教育的目的。
「詞」與「物」——探索普世價值和通識教育路上的難關
在當代通識教育所縕含的價值也充斥著詞與物的分叉的時候,我們是否開始無所適從?在通往「自由」、「平等」、「博愛」、「民主」、「法治」的道路上,我們一代該當如何選擇?應不應該把「法律」和「哲學」也歸納到通識教育之中供中學生自由選擇修讀?
怎麼用「筆戰」,讓大學生學習為自己的言論負責?
大學生最該具備的兩個基本認知:「為自己的言論負責」。現今網路世界為主導的環境下,許多人隱藏在電腦背後惡意的重傷、霸凌他人,而這堂課學生們只能以真實的身分去互相辯論,為自己所說的每句話進行負責。
《Power錕是這樣煉成的》:大學教什麼?教你成為自由人
在我看來,大學教育一直以來都是為了培養菁英分子而存在,這裡所謂的菁英並不是靠操弄知識去剝削他人,而是願意為了保護大眾而流血流汗。當你足以領導自己時,更應該挺身出來領導眾人,身為台灣最高學府的台大學生自然也不例外。
300受刑人有意進修 長榮大學首創台南監獄學分班
台南監獄典獄長陳進豐表示,長榮大學與南監距離僅5分鐘車程,很感謝校方可以進入南監開課,目前南監內有高中職學歷以上的收容人約800名,其中近300人有意願進修,若成效不錯,未來也將擴展為學士班。
讀報是一種最低度的社會參與,一個不讀報的人,思想必定落伍
報紙是最好的通識教材,一個人的通識程度,跟他所能讀懂的報紙版面大小成正比。跟智力也可能有關。讀報率甚至也可以說是一種識字率。
獨自一人並不等同於孤單,一群人也不意味著陪伴,來看社會學家怎麼詮釋你的「孤單」
社會學會在理解「個案」的同時,又嘗試說明「集體」的傾向。以下舉例來看看,社會學會如何討論一種或多或少都曾經壟罩著每個人的真實感受: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