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從新加坡到日本工作讓我發現:在這裡英文能力不重要,反而中文進步了!
東京給人的印象是如此國際化,也是吸引全球遊客的地方,讓我訝異的是,許多店家連英文菜單都沒有。我當時深信整個日本,需要說更多英文才能在全球取得成功。搬到日本後,我的「英語世界觀」開始出現裂痕。
「越南語」成為舊金山官方語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根據舊金山的語言使用調查數據,當地有6791名英語能力有限的越南語使用者,是該市第四大語言人口;未來在提供的翻譯服務將包括官方的電話口譯、網站內容、書面通知和其他官方服務等。
孔子學院遭歐美抵制後轉向東協,東南亞等「中國盟友圈」掀中文熱不只是經貿誘因
東協區域的孔子學院數量已增加到42所,其中泰國數量最多。學者認為,孔子學院在東南亞沒那麼有爭議,因為該地區不太願意挑戰中國。另外東南亞國家直到20年前才開始民主化進程,有些國家仍維持專制制度,當地人對學術自由的熟悉程度和承諾較低。
跟有一定中文程度的日本人對話實在很累,他們只想用我當「練習沙包」
我曾經遇過一名日本人在自我介紹時,說到「我的『愛好』是打網球」。當時我心裡頭的疑問是:為什麼要說「愛好」,為什麼不說「興趣」?為什麼不說「我很喜歡打網球」?因為當時我面對的那個場面,「愛好」這個詞用得有點生硬、彆扭。
是阿諛奉承還是文化挪用?美國舊金山禁止候選人「編造」中文名參選
陳康妮強調:「我們的中文名字不是一種時尚潮流,而是與社區聯繫的表現。我不確定候選人,是否有付出努力建立這樣的聯繫,還是只是將中文名字當作爭取選票的工具,這根本就是文化挪用。」樂洪則回應,比起名字,候選人的作為仍然更能影響他們的選擇。候選人是否能滿足華人社區的需求,比候選人叫什麼更重要。「如果你關心我們,我們就會知道你的名字。」
朱家安:當漢人把台灣社會變成漢人的形狀,原住民族名被唸錯也是正常的,對吧?
為什麼每次都是漢人唸錯或者不會唸原住民的族名,而不是倒過來?如果你是漢人,你有想過為什麼你的原住民同學不太會唸錯你的名字嗎?這並不是因為中文是他的母語,也不是因為原住民各族的語言跟中文相比特別複雜難學,而是因為這些語言在台灣的殖民歷史當中被邊緣化。
美中關係不睦的大環境之下,在美國學習中文被政治化了嗎?
作為語言愛好者的Marco並不認為説中文是羞恥的事,但他仍然在同輩中成為「奇特」的一個人,「我的(美國)朋友不明白為什麼我學中文,他們對於中國、中華文化的印象也不太正面。」
音樂「盛宴」、「感性和理性兼具」——濫用詞彙怎說好香港故事
其中一個在華文音樂寫作遭濫用的詞是「感性和理性兼具(或並重/平衡)」,尤其見於形容指揮或演奏。我曾在倫敦大學亞洲及非洲研究學院攻讀民族音樂學,再於金匠學院研究現代音樂和西洋長笛演奏,現任教亞洲及非洲研究學院音樂碩士表演課程,自問略懂古今中外音樂,從未聽聞過有任何藝術家不是同時有感性和理性的。音樂家怎能不感性和理性?理性體現於規劃好造句、呼吸、旋律走勢,感性則影響自臨場氣氛甚至是一己之思潮起伏。
總結〈廉恥〉大亂鬥:中國文化的〈北風與太陽〉,謾罵之外還有沒有理性討論的可能?
這次由〈廉恥〉所引發的爭論,有多少人會因為這次的事件,對中國傳統經典重新產生興趣?我想應該不會有。而與其擔心古文少了幾篇、古文比例少了幾趴,更要擔心我們國民的素質,這麼多年來一直沒進步,罵了老半天只會一再跳針,完全不具備分辨是非的能力,這樣素質低劣的鄉民,再吵個幾百年也不會有任何進步。
教材未列共同選文、學校授課時間有限,我仍會教學生顧炎武〈廉恥〉但無關乎廉恥
顧炎武〈廉恥〉於四年前實施108課綱時已未列共同選文,許多耳熟能詳的文章也不在十五篇選文之中,僅列為補充教材,由授課教師自行補充。但我仍選擇在有限授課時間內補充十五篇非共同選文,也教授顧炎武〈廉恥〉,為的是他對學問的熱情、一種生命的態度。
台灣的文言文教育問題,一個文言文業餘使用者的觀點
我生出於民國八十年代,大學我就讀於國立大學歷史系,我對中國史也產生興趣。我想我算是一個完成求學過程後,仍在持續使用文言文的閱讀者,是台灣教育下的異類,分享自己對此的觀點應該也是有些價值的。這篇文章討論我認為台灣文言文教育的長久問題,相信對於現在的國文教育亦能適用,畢竟這十餘年台灣的學生也沒有變得更喜歡國文中的文言文教育。
其實就是你認為的「古文」害了「古文」
我們都說這是一堂古文瞎扯課。但在這其中,和古人遨遊歷史、閱覽山川、哲學思辨、說理抒情、說服心機、領略文字之精妙都在其中。我想說的是,古文要不要學,真的不是課綱放不放,或是放幾篇,這我一點也不在意,更不用談及道德品格教學,古不古文根本無關。如果古文學習,永遠停留在考試成績的目標上、國文的課程教學進度上、中華文化的品德道德學習上,那永遠失去它最好的價值。每次帶高年級孩子們接觸古文,我都會先給予這個概念:
打開多道文化知識大門——多語者的世界觀
學一門外語卻不認識講這種語言的國家,都是枉然。所以學德文的人總應最少認識德國、奧地利和瑞士;學葡文者,宜涉嫌巴西與葡萄牙的新聞;學西文者,除西班牙外,好須留意一個美洲國家的近況;習英文者,則有許許多多選擇,橫跨大西洋,南至大洋洲。
瑞典媒體調查報導:中國大外宣透過母語課教材進入課堂,宣揚「新疆歌舞昇平、台灣是中國一省」
這些教材中宣揚中國共產黨的世界觀,包括各個少數民族都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佔有席次,並且可以投票決定國家事務;新疆是個歌舞昇平之地,人人都快樂的生活;台灣寶島是中國的一部份;南海具有爭議地位的島嶼也都屬於中國。
《放下讓所有人都喜歡,重新找回自己》:奧地利小屁孩用挑釁的語氣說「您好!」,他們看到亞洲人就會說這句話
在歐洲生活一開始,我沒有感受到種族歧視,但是生活久一點,還是有的。剛開始因為我住在很偏僻的村落,放眼過去只有我一個亞洲人,至少我還在那邊住的時候,我沒有遇過其他台灣人。
外國人說中國是「Great Country」,應該怎樣理解?
中國是(或曾是)世界人口最多國家,所以世上沒有人沒聽過中國,對其認識卻多很片面。中國這名字就如足球,每人不論來自哪裡、從事何業、有何社會地位,都知道一點點。
中國形象差中文學習熱退燒,「韓流」席捲全球,韓語成美國大學選課大熱門
過去十年,與學習國際事務及安全的學生相比,西方國家商學院學生對於中文課程的參與度有所下降。有些人將中文在國際社會的式微歸因於市場變化。隨著Google翻譯和ChatGPT等人工智慧科技的進步,且能掌握雙語的中國畢業生已填滿中文相關職缺,新進求職者不再需要掌握基礎中文技能。
柬埔寨中文教學求生記(二):從「陪讀媽媽」到「中文老師」,柬居母親的國際學校觀察筆記
台灣學生在畫國旗的活動,被中國老師強行糾正改畫五星紅旗;台灣女孩跟印度女孩打鬧間,叫對方「黑女孩」,遭到印度家長怒氣沖沖客訴。也有印度家長在入學面談開門見山,表示孩子絕不學中文,請校長允許他缺席中文課。種種國家族群之間的摩擦,在柬埔寨國際學校的中文課堂屢見不鮮。
遇上會說亞洲語的西方人
學過一門亞洲語的人,都不會隨街向亞洲人高呼「ni hao」和「konnichiwa」,因為他們都知道亞洲語言不知凡幾,自己所知皮毛,這樣叫喊只突顯無知。
你知道台灣有一間移工學校嗎?不只讓他們更適應異鄉生活,也能與雇主有更好的溝通
在「One-Forty」當任媒體關係的蘇欣儀表示,通常能夠來移工學校上課的人,都是和雇主關係較良好的移工,而雇主也願意讓移工一個月中休假一日來進修,營運長黃妤婷也分享,組織在一開始是土法煉鋼地到台北車站拿小文宣去介紹,並藉由移工們口耳相傳,到如今已有一個7萬人的線上學習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