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化
代理孕母合法化爭議:有人自願「用懷孕自主來交換經濟自主」,不可以嗎?
我總覺得,相同的事情也有截然不同的看法。那些打著女性主義旗幟的人聲稱代理孕母是將子宮物化,但自願選擇成為代理孕母,也應該被視為女性主體性的實現。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格,每個人都有權選擇和決定自己的身體和生殖權益,難道不包括決定自己是否願意擔任代理孕母?
侯友宜倡長者免評巴氏量表直接請外籍看護,專家:移工名額徹底商品化、長者成仲介口中肥肉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近日提出長照政策,80歲以上或70至79歲患有癌症2期以上的長者,均可直接申請外籍看護,不需經專業人員以巴氏量表評估生活自理能力。專家提醒,這不但解決不了長照沉痾,還會壓縮本勞就業機會,並導致移工名額徹底商品化,使長者變成「仲介口中的肥肉」,迫切需照顧的失能失智者只會更難請到人。
「暈船」的人越來越多、親密關係越來越短,社會學家如何談論流離失所的現代愛?
自從網路與通訊軟體相繼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後,人與人的相處變得快速且即時,但同時這也讓關係變得相對薄弱且廉價,畢竟唾手可得的一段人際關係,又為何需要傾一生之力去細心呵護呢?
反思「性別揭曉派對」風潮:當性別成為一門好生意,誰得利?
社會性別作為社會建構性別的一種「常規」,規定了生理男與生理女生下來就必須要遵守特定規範,如男生必須穿西裝,舉止大方;女生就必須穿洋裝,舉止文雅。而性別揭曉派對正是透過「男生=藍色」、「女色=粉紅色」的社會符碼,來強化社會對胎兒的期待。
修圖上傳社群媒體蘊涵著性別意義,浪漫愛「商品化」帶來的影響為何?
當親密關係價值、社群媒體和商品彼此掛鉤時,甚至演變成為了在社群媒體上看起來很親密,購入一些不必要的奢侈商品,花大錢旅遊,但其實真正彼此的問題卻沒有解決,真實的生活反而被社群媒體操控,也不斷複製性別結構裡的不平等問題。
幼托整合已經十年,請還給「教保服務人員」一個合理的職業名稱
幼兒教育一旦淪為服務業,那我們的職責就只需要討好幼兒與家長就好,盡可能讓他們開心、玩樂,減少挫折感,不予訓練、不求改變,讓學校、家長與幼兒彼此「共好」,畢竟「討好顧客」比「教育幼兒」來得簡單很多。
大灑幣的幼教政策遺毒:「準」公幼為何不是「真」公幼?
當政府將人民的稅收投入不具公共意義的私立業者,這些稅金將無法累積成為公共的能量,一年一年的稅金只是補給特定群體的利益,無法反饋給社會,未來如果政府將這些補助款收回,不難想像會對市場造成怎樣的影響?
何謂「公共化」?從反市場化、反商品化和反私有化三個概念談起
過年前有關私幼補助爭議,以及高教深耕計畫開獎,使得「教育公共化」這一理念再度受到關注討論,然而我們對於何謂「公共化」的概念一直不夠清晰,在本文我將討論我們該如何操作「公共化」的指標,進而可以描述不同公共服務的「公共化程度」。
紙貓熊與黃色小鴨背後的難題:藝術有「動物倫理」豁免權嗎?
曾來台灣展出並引發討論的《貓熊世界之旅》和《黃色小鴨》為起點,論述動物形象在藝術作品中被符號化可能產生的效應,再延伸到更具爭議性的,使用活體或死亡動物為素材,藉此思考當代藝術與倫理交涉的可能。
高行健個展:呼喚誰的文藝復興?
但願他所呼喚的文藝復興,並非只是喚起屬於貴族的、資本的、確立經典式的「文藝復興」,若是這個新的復興沒有任何階級思索,與市民、勞工、無產階級無關,那麼這個文藝復興恐怕只會在政商名流、收藏家們之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