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L特稿
關鍵評論網編輯邀請專家撰寫特稿,歡迎讀者參與討論。
【2024金馬獎】八位影評人推薦片單:中國名導婁燁、耿軍、王兵入榜,「鬼才」、「小雁」成台灣代表
2024年第61屆金馬獎,報名影片創下歷年最高紀錄,本屆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其中以《鬼才之道》入圍11項提名領跑,而後是《小雁與吳愛麗》、《漂亮朋友》、《白衣蒼狗》、《默視錄》、《餘燼》、《女兒的女兒》等作。有鑑於此,《關鍵評論網》邀請影評人,從本屆金馬獎的所有入圍作品(不限類型)之中,各自選出一部最鍾愛或最想推薦給讀者/觀眾的電影,並附上理由推薦。
【影評】《默視錄》:我們不懂那些「看與被看」,楊修華看似丟了很多線索卻都嘎然而止
看完片後有種謎感,不明白為什麼《默視錄》會入圍第61屆金馬最佳劇情片和最佳原創劇本,想知道自己觀影的挫敗感從何而來,尤其,這又是一部聚焦「看」與「被看」的電影,身處在劇情最外圍的觀看框架,為何感受不到導演/編劇楊修華提供的視角中,期待觀眾共感、同理的部份呢?
【影評】《從今以後》:楊曜愷持續關注中老年同志生活,擁有從理智尋求解決之道的冷靜
入圍今年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等4項大獎的香港電影《從今以後》,是身兼編導的楊曜愷以香港的社會風俗、法律現況、經濟階級及地景印象去書寫港版的答案,也是接續2019年《叔・叔》對中老年同志生活的關注。而《從今以後》其實不完全是寫給同志族群的戒惕信,它是關乎一段沒有白紙黑字去保障的關係,面臨被惡意詮釋的可能性,任何同性或異性關係皆是。
【專訪】被媒體封為「選舉之神」的小笠原欣幸:回顧三十年研究足跡,他眼中「台灣」是怎樣的存在?
2016年選舉時,來自日本的小笠原欣幸事先寄送給學界和媒體界人士的預測,與實際結果誤差僅在1%內,被台灣媒體稱為「選舉之神」。但其實,小笠原教授最初投入研究的是英國而非台灣,之後「幾乎一無所知」的來到台灣,並花了20多年完成關於台灣政治的著作。期間他對台灣的看法有什麼改變?是使用什麼模型來預測選舉的呢?
公視董事長胡元輝談《聽海湧》爭議(下):立足當代、重塑歷史——時代劇不可能也不需要為歷史蓋棺論定
本文為公視董事長胡元輝針對台劇《聽海湧》觸發的史實/戲劇爭議之回應。胡元輝在文中以英國、日本以及串流於當代的興起發展,對於各國公共媒體製作所謂時代劇/歷史劇產生的「竄動」進行反思與討論。也在最後下了重要結論,胡元輝表明,公共媒體製作時代劇,其實不只是讓觀眾進入或理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空,其實也是重新以當代的視角回顧歷史、詮釋歷史,甚至是改寫一個過去被「誤解」或「誤導」的歷史。就此而言,歴史劇或時代劇不可能也不需要為歷史蓋棺論定,它不是歷史探索的終點,而是尋找史實、多元對話的起點。
在核電小鎮,一個灰色觀光客(5):人與核能的關係,或許接近臨界狀態
電力作為寫作主題實在很困難。你能描述電的形體嗎?不能。你能聞到或碰觸到電嗎?不能——我們能夠清晰意識到電力的時候,反而是沒有電的時候。當這種時刻來臨,最忙的是在電廠內工作的人,他們也是第一線「與核共存」的人。
公視董事長胡元輝談《聽海湧》爭議(上):以英國、日本、台灣公共媒體為例,思索時代劇製播與意義
本文為公視董事長胡元輝針對台劇《聽海湧》觸發的史實/戲劇爭議之回應。胡元輝的提問是:「歴史與戲劇之間的距離是多少?公共媒體應該如何製作以歷史為背景的戲劇?」而胡元輝在文中率先爬梳《聽海湧》引起的迴響——無論是褒或貶皆有;而後則以英國BBC、日本NHK討論公共媒體在製播時代劇/歷史劇的位置與功能;最終回看台灣公視,進一步討論近25年來的進程,並且拋出《斯卡羅》延伸討論。胡元輝也給出了這樣的說法:「任何歴史劇或時代劇都不可能完全符合史實,任何歷史描述也都面臨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挑戰,甚至是瞎子摸象的質疑。歷史研究一再提醒,現在認定的史實,未必就是歷史的真實,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人類亦未必能對歷史有『如實』的瞭解,歷史論述如此,以歷史為背景的戲劇亦然。」
在核電小鎮,一個灰色觀光客(4):你們台北人口比南部多這麼多,電不夠用怎麼辦?
我遇到的一位屏東資深地方記者說得更簡單易懂:反核沒有任何利益,但是只要支持核電,就有籌碼,得以跟電廠要更多資源、更多錢,因此站出來反核的人少之又少。當經濟邏輯比較能夠說服人,回饋金往往成為最省事的溝通方式。
在核電小鎮,一個灰色觀光客(3):雖然處於公共領域的邊陲,核三卻意外地接受了「第一」與「最後」
美國人帶來瓊麻,又帶來核電廠。美國在二戰尾聲成功投放原子彈,戰勝日本,成為戰後世界秩序領導者,大力往世界各地輸出核能相關民生工業,原子能搖身一變,成為「和平用途」。1955年美國與中華民國簽訂民用核能協約,協助人才培育和技術移轉給台灣,選中恆春作為核三廠址。
在核電小鎮,一個灰色觀光客(2):核三廠「七七大火」傍晚,電廠的朋友打電話來叫我們趕快走
「外面的人講反核是很輕鬆的,就像一個家庭若有病危長輩,長年在外的子女會極力喊聲要出錢搶救、搶救,但負責日常照護、天天面對病人的人,卻是心累,外面的人又能體會嗎?」電廠運轉已經滲入日常生活,人情義理,反而變成反抗的阻力。
在核電小鎮,一個灰色觀光客(1):核電議題經常被高度政治化,不變的是核電廠、地景共冶呈現的奇觀與怪異
我們在僑勇國小的輔導教室中談話,一整排的皮椅子背面,都噴上「核三廠敬贈」字樣。除了皮椅,學校裡還有核三廠送的飲水機、核三廠贊助的營養午餐;印刷上「核三廠贊助」的紅布條,學校辦活動時得掛起來,表示對核三廠的感謝。袁瑞雲看了二、三十年,還是覺得刺眼。
【2024金音獎賽後評析】他得了獎,我頒給他——這屆典禮其實是個懵懵懂懂、急於證明自己的中二生
得獎好開心!一定要拍拍手,沈醉在美好句點中的你們,難道不覺得哪裡怪怪的嗎?沒想到就這麼過去了。說真的,我比你們都認真看待這些濫用納稅人公帑的裙帶活動,發朋友圈、躺誇誇群的事情筆者沒興趣。或許給讀者一點提示,讓你多想幾分鐘——「今年的金音獎真的有這麼好嗎」?
富邦美術館《梵谷:尋光之路》出了什麼問題?我們渴望看見真正的梵谷,而非擁擠的體驗與策展論述
對於這個剛出道,就收穫許多爭議性評論的美術館,這次的《梵谷:尋光之路》特展也同樣獲得兩極化的反饋。我認為,2024年的富邦美術館依賴報社籌辦展覽的現象,反映出台灣在國際化策展能力上的不足——而這並非富邦美術館獨有,而是整個台灣的現象。最後,這次展覽引發的討論,或許正是富邦美術館未來的觀察重點。
【2024高雄電影節】短片競賽整體觀察:獨厚劇情片的傾向更顯窠臼,「顛覆框架」的原創精神去哪了?
相比去年,本屆高雄電影節短片競賽整體入圍的表現更顯窠臼,整體大幅往線性敘事與精緻影像的光譜端靠攏,極度缺乏真正獨立於情節性之外、獨立於俗爛套路之外、獨立於標準化、專業化之外的作品,使我們不斷在電影節看著重複的東西,再重複著同質的作品回收給電影節。若以碳水化合物比做劇情元素,那劇情短片早已佔總量超過70%,遠超其它維繫生命所需的重要營養素,更加傷身的是,剩下30%的每一樣配菜仍以大量的碳水(情節性)作為重要構成,很難想像雄影作為供應觀影營養的中央廚房,對觀眾於感官、認知上的營養攝取都不可謂是失衡,根本是要人命。
日本眾院大選分析:自公聯盟未過半如何執政?未來半年是石破茂「走在鋼索上」的關鍵期
明年7月中旬將進行參議院改選,在那之前石破茂的支持度能否獲得國民認可?如果過低,是否會引發黨內政爭,要求提早改選總裁?將會是一大關卡。若渡過前一關卡,接下來就是參議院改選成績如何?若再度敗選,則連續二場重大國政選舉都失利的話,就很有可能被迫下台。因此從現在起大約有半年的時間,將會是石破茂政權「走在鋼索上」的關鍵期。
無藥可用!百憂解退出台灣市場,對兒少憂鬱症患者的影響可說是首當其衝
百憂解退出台灣市場,凸顯出過專利期的老藥退場對醫療產業的影響,尤其是對於本來藥物選擇已相對有限的兒童青少年族群,更是少了一個重要的治療工具。百憂解退出台灣市場,對於兒童青少年憂鬱症患者影響尤為直接,可說是首當其衝。
談麥當勞《獵人》炎上風波與「網紅特權」:請先搞懂公關品、業配文、代言人的三種差異
近日麥當勞贈送《獵人》公關品給許多網紅,引發粉絲不滿,廣大輿論認為網紅們不懂《獵人》,使套卡掉價,頓時造成炎上爭議。然而,身為一位前公關從業人員,我認為必須要釐清「公關品」的意義,如果了解其中差別,就會發現,是否真的看過《獵人》不會是必要選項。再來,從此事件還可以發現,網路蔓延著一股對於特權的仇視,但是,網紅們擁有收到公關品的「特權」,真的是沒理由的嗎?
一位台灣華語教師的觀察手記:該如何面對越南學生缺課打工現象?我沒有答案
一位負責教越南學生華語的教師指出,多數越南生都很純樸,對老師尊重有禮,但許多人來台前付了高額中介費,或是為了賺更錢改善家鄉生活,當來台兩個月能領取到工作證後,學生缺課去打工成了日常,許多老師也不得不為學生補課。 作者指出,當越南學生補充了學校的生源、低階勞動力,對台灣是有正面意義,但究竟是否為高等教育該有的樣貌,值得深思。
從《無穹・無盡:邵永添》一展看向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繪畫、建築與在地經營
筆者實地走訪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對展覽及建築都極為驚豔。本文以藝術社會學角度解析藝術家及美術館建築的魅力及發展潛力,更提供簡單易懂的圖解呈現當地人文背景、交通路線等詳細資訊,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8月31日,歡迎讀者利用本文資訊來高雄開啟文藝之旅!
以高美館《瞬間》特展為例:台灣的美術館「移展/巡迴展」模式,是否與「本土」失去了平衡?
台灣近年來興建了許多新美術館,而許多美術館都選擇引進國外展覽的「移展/巡迴展」模式,這不僅反映出台灣美術館在策展能力上的不足,也揭示了全球藝術市場變化中的趨勢。以高美館特展《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為例,觀展時我們是否只能作為局外人,空洞地看著那些不熟悉文化中的瞬間?而我們不禁要思考:「公立美術館應該扮演的角色為何?台灣人民是否期待看到一個由台灣方及隸屬於台灣的基金會展示更多在地原生的收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