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
【專訪】張艾嘉:對表演來說,「閱讀」在潛意識裡絕對是有幫助的
張艾嘉分享閱讀經驗,從年少時期受詩集《先知》啟發,到近年喜愛萬瑪才旦、張愛玲等作家作品,強調閱讀對表演工作的潛移默化影響,以及如何從閱讀中汲取靈感,進而創作出《女兒》一書。
《催眠療癒新手村》:讓個案在「清醒狀態」進入內在察覺,艾瑞克森對催眠治療有著卓越貢獻
隨著科學的進步,催眠的應用範圍不斷的擴展,運動、心靈探索、自我覺察、重塑信念、建立信心等,在催眠不斷拓展的同時,人們也開始意識到催眠的無限可能性,即使科學已經發達的現在,我們依然對於大腦的所知有限。
打擊大師朱宗慶:藝術文化對社會、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慶幸選擇了所愛的音樂
1954年出生於台中縣大雅鄉,朱宗慶從小就喜歡「敲敲打打」,一心想追求音樂夢,卻在聯考時遇到人生第一個重大的挫折——報名藝專落榜。其實,現在的朱宗慶功成名就,榮耀無數,但其實在剛起步的階段時,也遭遇過許多挫折,除了落榜之外,還有哪些打擊?而朱宗慶又是如何重新站起?
2023年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百名男性腿開開跳舞?過往劇院裡的禁忌之事,在《Judy秀》通通出現了
表演領著觀眾大聲唱跳出心裡的不爽,丟掉父權的枷鎖,擁抱具缺陷且脆弱的自己。也邀請現場的觀眾上台同樂,作為權威對象的投射,讓大夥兒跟著一同生氣、一同為「雖然男人很爛但我還是愛男人」而哭哭跺腳;更張開雙臂歡迎席間的變裝好姐妹們共同參與演出遊行,感受不友善的恐同假想目光,最後還驕傲自信地踏上國家劇院大舞台。
【劇評】《開往羞恥心的夕陽列車》:如何做一場關於少女的獨腳戲?
人們總是用裝飾性、可換貼圖式的「可愛」作為少女的特質,來回應他們對於擁有自己的獨特的臉的要求。對創作者們來說,恰恰是成熟的心理地自我認知的少女,在面對外在的社會認知意義下的少女時所產生的不適、掙扎與反抗,才是每個少女個體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的戰鬥與實際經驗,這種自我認同層面上無休止的戰鬥並沒有止息的一天。
「橘色惡魔」來了!京都橘高校吹奏部90名團員抵台,10/10國慶典禮將獻上精采演出
以鮮豔橘色隊服、華麗表演被稱為「橘色惡魔」的日本京都橘高校吹奏部,將在雙十節於國慶典禮上演出,90名團員昨(5)日從日本出發,今天將赴北一女交流,替台日下一世代友誼增溫。
反思「性別揭曉派對」風潮:當性別成為一門好生意,誰得利?
社會性別作為社會建構性別的一種「常規」,規定了生理男與生理女生下來就必須要遵守特定規範,如男生必須穿西裝,舉止大方;女生就必須穿洋裝,舉止文雅。而性別揭曉派對正是透過「男生=藍色」、「女色=粉紅色」的社會符碼,來強化社會對胎兒的期待。
家樂福影片醜化新住民?「每一秒的模仿口音,都是如美工刀般劃過新住民及子女的心」
「以表演之名行霸凌之實正漫延,每一秒的模仿口音,都是一次次如美工刀般劃過新住民及子女的心;再多的努力與入境隨俗融入,都抵不過口音標籤的歧視化!」
「幼兒園同學都聽他指揮玩遊戲」,澤倫斯基傳記作者:他天生就有領導基因,普亭顯然低估了他的能耐
在國家存亡關頭,澤倫斯基為何還能保持鎮定?羅加興研究他的一生後發現,答案其實很簡單:「他總是對自己很誠實,承認自己有弱點,但也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
【關鍵專訪】《售命》傅孟柏:重新認識自己,不要把「可以成為優點的事情當成缺點」
外型高大、帥氣英挺,散發憂鬱的文青氣質,傅孟柏的男神形象與好演技是無庸置疑的,今年他則在黑色犯罪電影《售命》顛覆形象,挑戰平凡厭世的魯蛇角色,透過本篇專訪文章,了解傅孟柏私下對於表演以及這部片的看法。
【劇場】差事劇團《洄家了!》:承載馬祖島民在曲折的文化冷戰年代,至今不曾終止的往返旅程
逆流,在彼岸與此岸之間,對於島鄉子民而言,是一趟艱辛的生命之旅;對於外來者而言,唯有更深切感知並實踐返身於島鄉脈絡的文化行動,才得以在陣陣逆流中,體會自身與島鄉民眾的對等關係。
【劇場】《行過洛津》:由傳奇到戲曲、自小說又改編成戲劇的多媒體鋪陳特質,以及古今時空的調動跨越
《行過洛津》實驗戲劇結合南管,並改編自國家文藝獎得主施叔青「台灣三部曲」之首部小說。三度歷臺的「過客」-泉州七子戲班小旦許情,藉由敷演《陳三五娘》「長出」對性別與土地的安身感;梨園戲不能自主的傀儡形象、裹小腳、妝點容貌、藝旦吟唱幻化成支配、壓迫、規範、扭曲、物化的諸多想像。
【劇場】大疫來臨,線上為解?談表演藝術實踐線上展演的突圍與失落
我們靠著口罩和酒精維持看表演的節奏,不到一年卻又被打回疫情恐懼的危崖:如果以後我們只能賣梅花座怎麼辦?如果以後每年劇場都會被迫熄燈一季怎麼辦?我們都知道線上展演有它的侷限,但如果有一天實體展演再也撐不起一個劇團、一個藝術家的時候,又該怎麼辦?
連結表演藝術與障礙者家屬的橋樑──專訪特有種劇團團長陳義翔
在高齡少子化社會下,照顧親屬成為重要議題,以即興劇協助家照者的特有種劇團,是社會中的溫煦微光,然而除了表演藝術的助力以外,政策的改善和民眾對議題的認識也得逐步推進,當整體社會都能對家照議題更為友善,文化平權的漫漫長路才會逐步被點亮。
數位呈現是實體展演的替代品嗎?從裸木畫室《目光:環形》線上人體素描談起
因疫情肆虐展演被迫取消的這兩年,出現大量關於實體創作轉為線上呈現的討論,也衍生出許多專為線上展出的徵件活動。看起來,整個藝術環境對於型態的轉換是積極且正向的。
《白色說書人與微塵望鄉》:布袋戲藝師的武林盛世,不亞於《一代宗師》所描摹那逝去的風華絕代
《白色說書人》從一度劇本卡關、走投無路,到最終順利搬上舞台,許多時候我都會想起劇本裡的台詞,那是添財最後送給兒子的禮物和叮嚀,要陪著他繼續走自己的路。
【劇評】《暗戀桃花源》:《暗戀》與《桃花源》兩部戲中戲,必須同時存在才能達到狀態圓滿
無論是討論大命題如「台灣本身的定位」、或是小敘事如「回憶的價值與蒙蔽性」,《暗戀桃花源》皆可說完美地呈現了劇作者對社會與個人意識的敏感觀察。
深入以亞洲為主體的「亞際」劇場,更清楚理解何謂「身體對話」的歷程
只有當個別民眾的新民眾性,透過劇場表現被個體推動出來時,「亞際」的交互視線才會具備文化生產的衍生性。「亞際民眾戲劇」是在「亞際」和「民眾」中間,不端穿梭、斷裂、結構又解構的過程。這是一種以相互對話為視線,共同形構的民眾戲劇劇串聯。
表演場館7/27開放觀眾梅花座,演出者和劇組7日快篩或打疫苗滿14日可脫口罩上台
在展覽場館部分,仍以預約制為原則,但可彈性開放現場報名,容留人數依1.5公尺社交距離計算,每一時段不受100人上限。戶外活動、演出及酬神等管理措施,包含應劃設區域管制範圍及出入口動線,並於入口處設置實聯制登錄機制;有固定座位者,採間隔座、梅花座或其他適當距離的安排,無固定座位者,應維持1公尺社交距離;超過250人戶外活動,防疫計畫應經地方政府核准。
疫情下的藝文場館:其實三級警戒讓工作量大增,閉館後一刻也不得閒
我在表演團隊和展演場館等單位都服務過,三級警戒後所有場館關閉後,其實工作量沒有下降,反而上升。為什麼會這樣?其實就是「線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