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
【關鍵科學院】類似電影《咒》的「集體中邪」行為,該怎麼用科學解釋?
像《咒》的電影中,村名集體誦念咒語,相信眾人祈願的力量能夠對抗強大的邪靈。針對這種類似「集體中邪」的行為,科學能夠給予什麼解釋呢?
文化理性批判:當我們嘗試描繪自己所觀察到的文化時,其實也就是在描繪我們自己以及外在世界
人需要文化,沒有文化就像是在黑暗中失去的燈火,與其抱著對黑暗未知的恐懼,不如信任燈火所照亮的一切。人們不需要過度疑慮文化是否真實存在,而是把這種對文化感覺,化作生命的指南,任由它衝撞,任由它受挫,任由它成長。
《青春豬頭少年不會夢到兔女郎學姊》:毫不在意他人目光的少年,如何為劇中少女們解決煩惱?
抗拒他者的目光,做回真正的自己 — 這部作品想要表達的道理,雖然說來容易做起來困難,但其內容也因此溫柔無比。這樣的青春劇,也不壞。
《錯失恐懼》:科技與原始本能如何驅動「錯失恐懼症」(FOMO)?
網路社群讓我們很容易跟他人比較,不管對方是隔壁鄰居或者相隔半個地球的人。在社群媒體這個高度受到美化的世界裡,「參照焦慮」特別致命。
《失控的群體思維》:九一一事件讓小布希獲得美國總統史上最高支持率
2004年5月,民主黨某位選戰操盤手觀察:「無論小布希在面對(伊拉克)戰爭和九一一事件的表現有多糟,只要選民的情緒被激起,我們就只有死路一條。」
《烏合之眾》:大家都這麼說準沒錯?其實群體超容易被暗示
有時候,有人隨便提出事實,我們就被誘導生出一系列奇怪的想法。理性會告訴我們,這些意象前後不連貫也說不通,但群體看不到這一點。他們的想像力變化多端,能在事件上加油添醋,
《烏合之眾》:群體情感的暴力性,因「無須承擔責任」而變得誇大
不幸的是,群體所誇大的往往是一些不好的情感。那些是原始人所遺留下的本能,在孤立、有責任心的個體身上會因為害怕受到懲罰而有所顧忌。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群體很容易做出最可怕的事情。
評卡繆《異鄉人》:他唯一厭惡的,只有強加在自己靈魂身上的妄念
即便卡繆再怎麼否認自己是個存在主義者,《異鄉人》與存在主義的特徵有太多的雷同。莫梭所遇到的情況,至今仍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他人用倫理道德要求我們做出適當的「表演」,以達到人與人之間,或群體之間的和諧,這恰恰與存在主義追求的「屬己的生活」相悖。
《為何我們總是選錯人?》:如果大腦要記住上千人,體積會大到身體無法支撐
當人類漸漸演化成智人,我們的祖先並不需要認識幾千人。要生存下來並繁殖後代,祖先們只需要維持大約一百五十人左右的聚落,所以能夠記得約莫這個數量個體的人,就被演化選中了。
不被群體的主流接受嗎?那就選擇當一個「自在的局外人」
當一個人縱使費盡心思,也得不到大多數人的認同,縱使奉承獻媚,也時常被大多數人排擠的時候,設法讓自己成為一個「自在的局外人」,可能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方式。
《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有意識地想辦法讓自己快樂,真的有效嗎?
坦白說,我個人是想要那種解藥的,只要每天早上花20秒吞藥,日子就能繼續過下去。但如果化學藥物行不通,我希望是個什麼妙招,只要啟動就諸事順利。 但證據告訴我,想找快速的個人解藥是個陷阱。
狂熱而無知的烏合之眾們(十):烏合之眾投入群體當中之後就會失去自我
陷入群體認同的人多半都是缺乏自信的人,因為缺乏對自我的認同和自信,所以轉而去尋求其他人的幫助。而有著強烈自我認同的人不是像作家一樣獨善其身,就是利用自己的妖言邪說去樹立一個看起來像是群體認同的偶像崇拜。
「和」的精神:在日本,最「個人」的長跑也會變成一種團體運動
在日本, kojin-shugi(個人主義)幾乎是一句罵人的話……團體和諧,或說「和」的概念與行動,幾乎是美國職棒與日本職棒最戲劇性的不同之處。這是連結所有日本生活與運動的絲線。
「和」的精神:在日本,最「個人」的長跑也會變成一種團體運動
在日本, kojin-shugi(個人主義)幾乎是一句罵人的話……團體和諧,或說「和」的概念與行動,幾乎是美國職棒與日本職棒最戲劇性的不同之處。這是連結所有日本生活與運動的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