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柏緯
【關鍵專訪】《一天的交界》宋柏緯:抽掉吉他、撇開中文,從第一人稱視角述說情緒
從演員到音樂創作,宋柏緯的身份是十足的斜槓青年,而他在今年發了新專輯《一天的交界》,也即將在台北舉辦個人專場,透過這篇專訪文章,我們就以近距離、微觀的視角,從專輯的「眼」中,探索屬於宋柏緯私人的迷幻宇宙。
【關鍵專訪】《黑的教育》蔡凡熙:大家不一定要認識真實生活的我,但一定要認識電影中的我
蔡凡熙演出柯震東執導的首部電影《黑的教育》,接受專訪時毫不猶豫的表示:「這個劇本對我來說很特別,是以往從來沒有接觸過的。而且我很久沒有拍電影了,想要回歸電影。我看完這個劇本覺得有很多的想像空間,我覺得可以讓人家看見我的表現,所以完全沒有一絲考慮就接了。」
【影評】《黑的教育》:與《犬山記》一樣,呈現男子氣概如何對男性造成災害
《黑的教育》從劇情來看,是男子氣概的養成教育;從形式來看,是在展現編導心中何謂「社會」、「善惡」,如何使身在其中不好也不壞的80%往「惡」偏移。在我眼中,《犬山記》、《伊舍尼林的女妖》、《親密》、《黑的教育》都呈現了男子氣概對男性造成的災害,而女導演終究跟男導演不同:《犬山記》真的溫柔許多,至少菲爾是懷著未來的美夢死的。
談《天橋上的魔術師》中理想的來臨(下):我們如何從小不點一家所見證的故事,得出歷史的真實?
在這個對於理想的呼告,敘事著小不點所寄望的是對於整個台灣社會的希望。一個和平、包容多元的社會從文本現身。而劇中小不點呼叫的哥哥Nori尚未回家,《天橋上的魔術師》實踐的是一個對於共同被壓迫者寄望的理想台灣。
談《天橋上的魔術師》中理想的來臨(上):這部劇真的不符史實、不符中華商場的時代記憶嗎?
難道我對於多元價值觀的評價一定是對的嗎?還是其實有我並沒有發現的面向,會在他們對於懷鄉的動機下梳理出一個脈絡?本文章以上述的問題出發,重新反省我認為《天橋上的魔術師》劇中呈現的多元面貌。
【專訪】《天橋上的魔術師》導演楊雅喆:寫劇本就是我通往99樓的方式,充滿著酸甜苦辣
楊雅喆與吳明益,其實就是這個時代的魔術師,揮舞著筆墨與菲林的魔法,把已經消失的中華商場變回來。引誘著觀眾的想像力。
【書評】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記憶,其實就是人人皆有的魔術
作者吳明益讓《天橋上的魔術師》活了過來,其中所散發出的生命力,擁有勾人眼眸的魔力,把人拉入現實與虛構的夾縫,穿梭於各種情感的樓層。
專訪《天橋上的魔術師》導演楊雅喆:與中華商場的久別重逢,故事是從記憶裂縫長出來的
公視旗艦大劇《天橋上的魔術師》開播之後造成各界熱議,透過專訪導演楊雅喆,更了解創作團隊的核心思維。
《天橋上的魔術師》角色總整理:莊凱勛、孫淑媚、朱軒洋、温貞菱,眾演員帶你重返中華商場
2021公視開春旗艦大戲《天橋上的魔術師》改編自吳明益的同名小說,這篇文章來向大家介紹片中的角色。
《天橋上的魔術師》EP.1、3短評:楊雅喆展現拿手好戲,中華商場自成一處魔幻之地
《天橋上的魔術師》的第一集〈九十九樓〉和第三集〈水晶球〉,先撇開與吳明益原著的比較,這兩集呈現出來的風格與氛圍,其實是導演楊雅喆的拿手好戲。
焦點院線《搖滾樂殺人事件》:兇手不是人,而是「時代」殺人
《搖滾樂殺人事件》故事從1998演到2018年,20年的大跨距卻只有17天的拍攝期與有限的預算,對幕前幕後團隊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正如戲中一般,堅持搖滾精神正與現實條件搏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