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
五個方法讓你在高壓工作中「保持正念」,有效降低焦慮、提升專注
想像力的思考模式和創造有點像,但不會這麼有目標和壓力,天馬行空的幻想也可以,能感到快樂,有助於正念的提升並讓事情能夠持續進行。
《我做了什麼會產生職業倦怠》:社會應正視「過勞」對於勞工身心健康的衝擊
「職業倦怠」是指人在工作或學業中因極度疲倦,或是感到能量消耗殆盡時所出現的症狀,伴隨而來的是無法恢復的耗損性疲乏、心力交瘁、自我否定和指責,以及工作效率低落。若發生這種情形卻無法適當得到舒緩,將會惡性循環地造成情緒障礙,尤其是表現在工作效率低落上的自我否定,嚴重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健康。
學生焦慮與倦怠不亞於上班族,美國大學開設「Doing Nothing」課程爆紅
多項研究顯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面臨挑戰,美國勞倫斯大學的教授決定開設一門教導學生如何「放鬆」的課程,內容包含冥想、散步、制定睡眠計畫等,期望幫助學生建立面對倦怠時對抗壓力的技能,學生只需要遵守三項準則:準時到教室上課、全心參與課堂內容,且不將手機帶進教室。
《工作焦慮》:許多看似表現良好的人,實際上卻是處在隨時會「溺水」的狀態
我們訪談的大多數領導者,都有一種誤解。由於他們大多想不起來,最近一次員工跟他們討論焦慮或憂鬱的問題是什麼時候的事情,所以他們就假定他們的團隊不用擔心這方面的問題。
安寧緩和醫療「五全照顧」,讓癌末病人有尊嚴地走完最後一哩路
安寧緩和醫療所服務的對象不只是病人,還包括病人的家屬、照顧者,建立整合性的醫療與照顧團隊,為病人因疾病產生的身心靈問題,進行詳細評估與適當處置。
《不工作》:過勞是一種精神上的痛苦,代表這個人已經無法再相信世界有意義了
會使繭居族一直待在灰暗之中的,其實是他們相信自己「有無限可能」的幻覺,而這份幻覺的源頭則是日本教育與消費資本主義。為了要做些什麼事、成為某種人,就必須放棄做許多其他事、成為另一種人的自由,而這種可能性的限縮恰恰是繭居族無法接受的事。
讀《倦怠社會》:21世紀已再不是傅柯所說的「規訓社會」,而是「功績社會」
「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功績社會」鼓勵各人追求成功和卓越,所有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但是當工作績效被過度強調,將發展成自我剝削。可怕的是,這比外在的剝削更有效率,因為它伴隨著一種自由的感覺,最終讓人過度緊張並產生無力感。
養成好習慣的三個階段:逼自己六點起床學習一個月後
接下來的分享,我會從法格行為模型(B=MAT),以及《改變人生的持續術》書中所提到行為養成三階段的角度切入。這兩者的角度不太一樣,行為模型著重在行為的設計,而行為養成三階段是教我們如何應對不同階段所遇到的問題,透過這兩種角度的探討,可以把這次的狀況敘述得更完整。
別再讓自己踏入「沒問題,我可以」的正向陷阱
沒有人可以一直都保持正向、開朗、樂觀的狀態。接受自己也可以偶爾負面、偶爾擺爛一下,也會需要別人安慰等等需求。若老是讓自己處於一個「有用」或「完美」的人際形象,可能就會累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