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正勝
唐獎漢學獎頒給歷史學者許倬雲,首位台灣出身得主:曾主導台大課程轉型,94高齡仍勤學親為
杜正勝提到,許倬雲非常關心台灣的社會文化發展,即便後來到美國任教,也經常在台灣報紙寫文章、抒發看法。杜正勝表示,許倬雲的研究雖然集中在中國,但他不是把中國視為孤立、封閉的體系,而是放在整個亞洲甚至世界的架構下,透過中西的比較,分析各個文明的短長優劣。不可諱言的是,許倬雲對中華民族發展有很深的情懷,但他基於學術理性,致力於客觀看待和檢討文化議題。
破解巨龍的神話:前教育部長杜正勝院士,談「中國是怎麼形成的」
如果把當下及未來要面對的人生課題,當成一張考卷,那麼學習歷史就像擁有一個很棒的考古題庫,能讓你汲取人事物發展的脈絡。經過精煉之後,就能成為自己的知識與智慧,讓你在填寫人生這張考卷時,能夠更加從容有餘裕!
《重返《國史大綱》》:錢穆以西周為「帝國」的一家之言,雖然乏人信從,卻不一定有誤
《國史大綱》的魅力延續近百年,要讀懂史學巨著,就不能不了解錢穆的思想。本書以閱讀、史料、學說為三大方向,從錢穆寫作的時代背景談到他對各朝代的史觀,第一本全方位解析《國史大綱》的微言大義。
韓國瑜變成薩諾斯很有哏,但你記得「征服宇宙」的前三句嗎?
韓國瑜前陣子說:「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世界、征服宇宙。」同樣說過這句話的人還有洪秀柱和李登輝。這種曾令統派髮指的國族論述在不同年代被重複提及,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百年一瞬 :從「中國人自己領導的第一次田野考古工作」談起
延續我對田野與田野工作的興趣,我想分享的並非一九二零年代於中國的種種震驚國際的考古發現,而是當時的田野工作者如何將「中國」此夾帶眾多意涵的詞彙收斂為值得研究、能夠研究,且具不可替代性的 「田野」。
我對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幾點意見:以「中國現代史」為中心的討論
在考試左右教學的現象無法有所改變的情況下,一綱多本政策下的教科書編寫,是否造成偏重年代、史事、人名而有利於記憶,比較接近傳統教科書的版本更受青睞,值得思考。
杜正勝:校園內設有軍訓教官,是「法西斯主義殘存的證據」
有些中國的學者來訪問,都非常訝異臺灣的大學校園內竟然還有教官。這使得杜正勝決定改革大學軍訓制度,讓軍訓教官徹底退出大專校園⋯
談轉型正義 杜正勝:應反省東歐、德國如何對待專制者
杜正勝強調,轉型正義的意思,是在原來威權專制體制下認為可以做的事,進入民主人權的體制後,那些事卻是不該做的,於是對過去的事加以糾正或清理,用人權角度處理,並給個交代。
課綱修改真的只是藍綠惡鬥嗎?30歲以上的人都應該去找來看的兩份前歷史課綱,其中一份還沒上路就被「殺死」了
如果我們要描述2000年迄今高中歷史課綱的發展趨勢,那並不是鐘擺式的立場擺盪,而比較是像一個「倒V型」的曲線,頂點在2008年,那年政黨輪替,也是進步性開始反挫,把課綱改劣的時點。滑下去之後,難道我們還要重頭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