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
王駿《暗潮,二月風暴》小說選摘:李登輝緊守口風,沒顯露閣揆繼任人選是郝柏村
從民國七十九年二月開戰以來,這場「宮廷政變」,以李登輝為首的主流派將對頭的「非主流派」高層人馬打得灰頭土臉,徹底繳械,而這段歷史,對台灣影響甚大,史稱「二月政變」。作者依據報紙、雜誌和回憶錄等資料,重現當年這場改變台灣歷史的政壇秘聞。
中華民國憲法其實不是孫中山的憲法,與其論證不如立法規定「四個國父」
現行的憲法既非孫文憲法,也非國民黨憲法,而是關鍵時刻各黨派合作、協商,盡力產出最小修正、最大公約數的體制共識。筆者倡議,應該立專法規定孫文、張君勱、李登輝和許信良,同為中華民國國父,提醒人們反抗威權、中道路線、政治協商,才是我國憲法精神。
賴清德「祖國論」內容無誤,但我們應當嚴苛要求,總統要「處理」而非「發現」問題
賴清德的演說內容還是沒有錯誤與紕漏。賴清德的錯誤在於:講出一個人人皆知的道理,然後呢?台灣的問題,不是「國家認同」問題,而是「國家經濟」問題。是通貨膨脹問題,是萬物皆漲問題,是北漂與各種漂擔憂資本主義擊潰個人主義的問題。我們需要做「事」的總統,不是做「秀」的總統。
賴清德總統就任百日:新南向政策該如何持續?談李登輝時代以來的台灣「東南亞戰略」
8月27日是賴清德總統就職百日,儘管賴總統在今年的「520就職演說」未正式提及「新南向政策」,但並不代表不重視東南亞,更可能是重新檢視、調整我國過去的東南亞政策。作者林若雩教授建議,賴總統應推動「台灣南進外交戰略 3.0」,將馬紹爾群島共和國、吐瓦魯、帛琉等三個邦交國納入新南向對象。
東京都知事選舉小池百合子3連任,蓮舫意外排第3,石丸伸二得票居次成黑馬
東京都知事選舉7日投開票,小池百合子大勝第3度當選。原本被視為小池最大勁敵的台裔前參議員蓮舫意外居第3,以黑馬之姿竄出的石丸伸二奪第2高票。日媒分析,石丸伸二逆襲的關鍵在於「網路」。他積極經營年輕族群、專攻無黨派選民,成功從蓮舫手中分得「反小池票」。
習近平文攻武嚇與「聯合利劍」,其實在幫賴清德收復「下架民進黨」的六成民意?
還要如此強硬嗎?強硬結果激化台灣主體意識及台灣認同,當減少交流及對台壓制時,不是更容易激化中華民族主義,與台灣主體衝撞嗎?賴清德是少數總統源自總統選舉制度設計,再壓制下去,是否連同60%不支持賴清德的民意,也會走向中國的對立面?
股價、外匯、GDP、貧富差距⋯⋯十個面向看「李扁馬蔡」四位總統任內經濟表現的優劣
從數據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四位歷任總統,他們在經濟上的表現分別如何呢?誰的任內股價漲最多?薪水成長最高?僑外投資最多?貧富差距最懸殊?讓我們由十個面向的圖表來詳細分析。
傳蔡英文可能在卸任前特赦陳水扁,台灣有前例嗎?扁案還有多少未審結?
台灣史上有多起特赦案包括政治犯彭明敏、強盜冤案蘇炳坤、白米炸彈客楊儒門、原住民獵人王光祿等。陳水扁所涉案件中有部分已獲無罪定讞,有罪刑期合併為20年,另外還有4案尚未審結。
回顧台灣1970年代農地政策變遷,政府為何允許「農地工廠」出現?
為了平衡城鄉發展,在這些立法的結果中,可以發現當時台灣政府的制度邏輯,是為了減緩農業人口往都市移動的趨勢,藉此減緩人口過度集中都市所帶來的各項交通、消防安全等問題。
「爵士咖」王必勝並不孤單,台灣民主史上不乏為音樂藝術付諸行動的政治人物
相較於西方世界(主要是歐美國家),不少當代知名政治人物其實都有相當程度的音樂素養,他們偶爾也會在一些日常聚會當中彈奏樂器、自娛娛人。基本上,對西方人來說,「擅長演奏音樂」這門嗜好不僅有益身心健康,而且還是評價一個人的才華與品格、乃至於面對工作及生活態度的重要標準。甚至在某些國際政治的社交場合,主要媒介就是「以樂會友」。
李登輝與安倍晉三天國對奕油畫,「獺祭」釀酒商決定收藏;李安妮盼台日年輕人承擔兩國未來
在日資深媒體人的張茂森說,櫻井博志允諾將永久保存李前總統與前首相安倍天國對奕的畫作,今後計畫推出貼有這畫作當酒標的紀念酒。
山本理顯獲「建築界諾貝爾」普利茲克獎:欣賞李登輝、關心台灣政治,桃園市立美術館母館出自他手
建築學者王俊雄提到,山本理顯就是一個很正直的「歐吉桑」,對台灣很熟悉,很喜歡前總統李登輝,而且非常關心台灣政情,在台灣認識不少朋友,可說和台灣的關係非常密切。
小池百合子駁斥中國批評訪台,外交部回應「安排不周」質疑聲浪
外交部指出,為配合小池百合子的訪台時間,外交部在行程安排上盡心盡力,並高度尊重訪賓意願。日本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昨天從台灣返回日本,談到中國表達「反對官方往來」批評時,小池駁斥說:「作為城市外交,城市間的合作極其重要,(中國的)說法並不恰當。」
北京施壓下的斷交潮:「金援外交」是否已經告終?台灣邦交國「清零」將有何代價?
此次太平洋島國諾魯與台灣斷交,再次引發台灣邦交國是否會「清零」的討論。在蔡英文總統執政八年期間,已經有10個國家與台灣斷交,目前台灣僅剩12個邦交國。這也讓台灣內部開始討論,如果台灣邦交國歸零,此事將如何影響台灣國際地位的辯論。
雖然中華民國的國葬對台獨運動者來說,是一種侮辱,但施明德應該也不會反對
就民主化與統獨政治的主張,施明德可說是高瞻遠矚的革命先行者,因為歷史局勢的演變,竟然絲毫不差地往他的方向走。但他的主張,在提出的當下,自然也都引起敵對陣營與台派的不滿。打倒國民黨、民主化、反威權、台獨,自然是黨國勢力的眼中釘。而偏向華獨的「實質台獨」以及兩岸、在野各黨和解的主張,自然也會引起台獨基本教義派與台派的反對。
【第三勢力投票指南】台灣團結聯盟 周倪安:本勞外勞薪資要脫鉤、堅決反對跨性別免術換證
由已故前總統李登輝於2001年創立,定位自己為「本土派」的台聯,距離前次成功進入立法院已經過10年。曾任第八屆立法委員的周倪安這次排在台聯的不分區第一位,她會如何引領台聯貫徹阿輝伯的精神,推動「讓台灣好」的政策呢?
歷屆7次總統大選中國介選手段一覽:文攻武嚇、假訊息網路戰、經貿報復擾民心
台灣透過這7次大選,人民直選出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等4位總統,第8次的2024大選則進入倒數時刻。對比中國,歷經台灣大選期間的中共領導人分別為江澤民、胡錦濤及習近平。從文攻武嚇到網路戰及經貿報復,中國介選更細膩操作人心,手法雖進化,但不變的是無視台灣人民堅持國家主權與民主價值的民意。
陳翠蓮《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蔣經國真心想要培養副總統李登輝作為接班人嗎?
過去台灣社會長期處在威權統治之下,對集體命運無力也無從關心;威權時代鋪天蓋地的政治宣傳更導致民眾對自身國際處境或是無感、或是多有誤解。此種狀態延續至今,許多人對台灣境遇仍缺乏認識,對台灣民主化過程懵然不知,甚至歸功於蔣經國仁慈推動。為此,本書全面梳理了二戰結束迄今台灣主要的政治發展過程,並從「美國政府—國民黨政府—台灣社會」三方關係加以觀察分析。
郝柏村曾有「雙十二政變」的機會,為何他沒有成為台灣的全斗煥?
到了蔣經國去世的1988年,時任參謀總長的郝柏村將軍倒是真的有機會效法全斗煥發動軍事政變。鑒於當時李登輝尚未掌握軍權,甚至於沒有掌握到黨權,郝柏村完全有機會發動軍事政變推翻台灣的第一個本土政權。
國民黨「四大家族」獨漏雲林張家?民進黨此舉凸顯選戰重心轉向「國會過半」
民進黨召開「揭穿國民黨4大家族4大豪宅」記者會,表面上是指控國民黨的4大地方派系,試圖將國民黨與黑金連結,但更深層的意義是民進黨的戰略重心已經改變,未來將會把更多資源跟焦點放在立委選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