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
- Related Tags:
- 阿德勒
- 心理學
- 自卑
- Alfred Adler
- Karen Horney
- 人際關係
- 精神疾病
- 個體心理學
- 問題學生
- 個體心理學講座
《心理安全感驅動的高參與教室》:阿德勒說「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如何讓孩子減輕社交恐懼勇於發言?
作者大前曉政有系統的爬梳組織行為學、教育心理學、企業管理等跨領域的論述,對日本的教育現場提出 心理安全感 X 班級經營的嶄新觀念,同時提供老師將「心理安全感」應用於班級的策略和方法。
《記憶裡的傷,要如何好起來》:在精神官能症治療中,創傷記憶扮演的是「精神分析的羅賽塔石碑」這樣的角色
一般的記憶會隨著時間過去而消褪,但創傷記憶卻是會伴隨恐懼、憤怒、崩潰等強烈負面情緒,成為創傷印記,如影隨形……彼得.列文博士在本書中,將完整分析過往記憶造成的創傷,以及那些扭曲、不存在的記憶,為何會變成創傷。解構、梳理、覺察創傷記憶,才能拋開創傷的束縛。
《阿德勒正向教養心理學》:所有童話故事裡的老么,都超越了自己的兄姊——這完全不可能只是巧合
個體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帶領我們看見孩子的內心世界、看見教育與教養的誤區。當我們用適當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最終他才能懂得如何適應整個社會群體、適應身旁的環境,而成為對社會有所助益的人。
過度在意他人導致負面情緒怎麼辦?《被討厭的勇氣》提出的「課題分離」是好解方
有些人老是在尋求別人的認同、在意別人的看法或評價,甚至把課題的選擇權交給別人、人家說怎麼做就怎麼做,但人生過了就無法重來,好壞的結果還是要自己承擔。自己的課題還是得要靠自己來完成,畢竟人生是自己的。
蘇絢慧《獨立鍛造》:中年最具威脅的情緒是「停滯感」,一種前所未有的自我質疑和對生命的無望及消融感
中年不僅讓我們有機會將失聯的身體認回來,重新面對和身體的長久關係,也整頓長期漠視身體的後果,同時誕生了心靈,開始冒出了「生命價值和意義」的問題,試著尋找除了賺取金錢、獲得物質生活條件,還有什麼是不滅的價值、永續的意義?
阿德勒才沒有這樣說:「社會惰化」並非來自阿德勒心理學,但可以從大師理論中找到解方
雖然社會墮化概念的來源並非來自阿德勒心理學,但並不代表我們無法從這位百年前的大師阿德勒理論中,找到解套的方式。
《哲學現場》:「人言」為「信」,言語正是人人相知、互信的必要條件
既以「人言」為「信」,那麼言語自有其意義與作用,這正是人人相知、互信的必要條件。所謂「友直」、「友諒」,最後才是「友多聞」。如今,多聞之友處處有,直言之友則罕見,至於能夠彼此信任、相互諒解以至於換帖交心的知心好友更是鳳毛麟角。
女性必有陰莖羨妒?淺談女性主義心理學和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認為女孩會有陰莖羨妒(penis envy),妒忌男孩有的生殖器官。這個著名的概念受女權主義者批評,她們認為反映了男尊女卑的思想。而當時的一位女性心理學家卡倫.荷妮(Karen Horney)也批評弗洛伊德忽視了社會對於男女的影響。
自卑不一定是壞事:自卑如何讓人超越自我
曾經和佛洛伊德一同研究精神分析學,最後因理念不同而和他分道揚鑣的阿德勒(Alfred Adler)則認為人的原動力是擺脫自卑感(inferiority)。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講座》:校園裡的問題兒童,陷入了自己機械化的生命風格陷阱中
一位13歲的男孩,有各式各樣的缺點,導致他小學五年級時被迫退學。他不僅在校成績差,還有盜竊紀錄,經常失蹤。一位教師以機械化的觀點來看,認為懲罰男孩沒有任何幫助。他在做處置前,想先了解男孩的生命風格與自我評價。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講座》:孩童難以管教,因為他們的生命從疼痛與困難中開始
難以管教的孩童經常失去執行任務的勇氣,可以說是缺乏勇氣贏回他在有用生活那一面曾有的特殊地位。他會試圖找到一種比較容易、讓他自覺夠強壯而且不需要勇氣的方式。
《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精神病患者的心理衝突,究竟是由哪些文化困境所造成?
我所謂的「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不僅僅是所有精神病患者都有著共同基本特徵,還意味著這些基本特徵,在本質上是由我們時代和文化中的各種困境所造成。
《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阿德勒與佛洛伊德,如何解釋病態追求的敵意表現?
很明顯,這種剝奪別人的傾向,與我們之前討論過的所有敵對傾向一樣,不僅源自於不正常的人際關係,同時也會加深這種關係的不正常性。尤其是當這種傾向處於無意識狀態時(實際上也總是如此),它必然會讓病人產生一種不自然或者羞怯的狀態。
只要有相信自己的勇氣,就不必害怕被「貼標籤」
有句話說「You are what you eat」,相同地,「You are what you think」,我們的人生取決於我們的想法,只有想法正確,態度才會正確,進而採取正確行動去執行 。那要如何才能樹立強大的信念呢?
《鼓勵孩子邁向勇氣之路》:從「阿德勒學派」了解孩子為何口吃
阿德勒說,了解一個人,需要用對方的眼睛看世界,用對方的耳朵去聽,用心去感受對方的感覺,這是合作,也就是他所倡導的社會情懷。
你是「變身怪醫」嗎?人類內建的三種衝突潛力
我們人類為什麼必須要為這麼多的內心團隊衝突傷腦筋?這是我們物種的天性?還是文明和複雜社會結構下的產物?兩者都是!我們暫且離題,到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範疇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