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麼做,才能防止下屬不斷犯錯或闖禍呢?答案就在於主管能否用適當的態度應對下屬,如果態度正確,就能改善職場上的人際關係。
文:岸見一郎
很多人其實並不討厭工作,反而覺得工作很有意思,只是因為老是被主管用嚴厲的口氣責罵、遭同事陷害,被毫無根據的謠言中傷,才會對工作心生厭惡。
如果想要用好心情投入工作,就必須先改善職場的人際關係。下屬陷入苦惱,而身為主管的,也一樣苦於不知該如何對待下屬,每天都有操不完的心。在這一章,我們就來思考一下,該如何改善職場的人際關係,才能在舒適的職場環境愉快地工作。
別費力尋求失敗的原因
如果下屬經常犯錯,主管往往會試圖找出那名下屬的問題癥結。只要發現下屬抗壓性太低、被罵兩句就辭職,主管多半會自豪於自己年輕時的抗壓性有多高,或是單純認為,下屬做事太過草率、缺乏注意力等等,總之都是下屬的錯。
主管搞不好還會懷疑下屬的家庭背景是否有問題。如果把場合換成學校,只要孩子成績不佳或闖禍,老師經常會把問題歸咎於孩子的家庭環境。而到了職場,連下屬的家庭環境、性格等等,都會變成追究過失的把柄之一。
但退一萬步說,就算真是下屬的過失,指派工作的主管應該要負起責任。主管怪罪下屬的作風,只不過是為了逃避自己應負的責任、只想保障自己的權益罷了。
這就好比學校老師不反省自己的教學方式,只會對家長說「你家孩子似乎跟不上我的課,請讓他去上補習班」一樣。這樣的思維,等於是主管徹底撇清自己與部下之間的關係。
在人際關係中探求
要怎麼做,才能防止下屬不斷犯錯或闖禍呢?答案就在於主管能否用適當的態度應對下屬,如果態度正確,就能改善職場上的人際關係,而且只要主管能夠理解下屬行動的目的,就能避免與他產生不必要的紛爭。身為下屬的人,也必須充分了解自己的行動原由,才不至於和主管發生衝突。
當下屬犯錯,主管可以先思考此事是否與自己有所關聯,自己是否因為「選擇」了採取某種態度,才導致下屬不斷重蹈覆轍?這些都是解決下屬問題的線索。
阿德勒認為,一個人的言行不可能在無人存在的真空狀態下進行,必定有個需要面對的「對象」,而他的行為,就是為了引起那個對象的反應。
一個人獨自生存時,他的性格並不會造成任何問題。阿德勒認為:「人的性格取決於對象,以及和對象的關係之中。」性格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是由人際關係而定。實際上,我們應該都可以感覺到自己的性格在面對不同的人時,會出現微妙甚至是明顯的差異。
若主管不講理地訓斥下屬,問題絕不在於下屬本身的性格,而是主管將下屬視為對象,想藉此讓他心情沮喪或是心生反抗。當自己身為下屬,成為主管憤怒的矛頭,那麼就只要用平常心應對即可。或許主管會因此受到影響,而改變他原有的態度。雖然也有主管會不由分說地亂罵,對每個人的態度都一樣差,但我們至少可以藉此好好省視自己,是否哪些地方真有缺失或是真的犯了錯。
我們只要思索主管的態度是因誰而起,就會明白主管並不是天生就這麼難以相處。如此一來,我們就能藉由改變自己與主管之間的關係,進而影響主管對我們的態度了。
別輕易將人歸類
另一個問題是,當我們在職場上見到主管、下屬或同事時,很容易受到先入為主的偏見影響。阿德勒從不以類型來區分不同的人,他關心的對象是眼前活生生的「個體」,所以他很注重每個人的獨特性,獨特性是無法用類型來收編囊括的。
不過,大多數的人還是喜歡做分類,就像是占卜測驗不論在哪個時代都很受歡迎一樣。在職場上也會出現這種「分類」。主管一旦被歸類為討人厭的類型,下屬就只會用這種觀點去看待他,並只會注意到足以證明他討人厭的言行舉止,根本不在乎他好的一面。但是,每個人肯定都有無法歸類的特質。
試著思索以下例子的可能性:一個主管會因為下屬犯錯而焦慮不安,他的下屬便以此為把柄,藉由犯錯來博取他的關注。
此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部下想藉由一再的犯錯,讓自己相信這個工作或職場並不適合自己,同時也想讓主管產生這種想法,好堅定自己辭職的決心。
負起責任
既然如此,那該怎麼辦才好?總的而言,就算下屬犯了錯,主管最好也不要喋喋不休地說教或責備。當然,主管也不能直接忽視下屬的過失。主管必須要用適當的方法,為這場過失負起責任。
這個方法,就是重頭來過或是盡可能讓事情恢復原狀。如果事情可以完全回復至失敗以前的狀態,那無疑是最理想的。不過,假設有個小孩打翻牛奶,雖然地板只要擦乾就算是恢復原狀,但是打翻的牛奶卻已經無法挽回。工作上難免也有這種無法搶救的失誤,所以在某些場合之下,我們就必須為過失鄭重道歉並負起應負的責任。
大家都想儘量避免犯錯,但這世上沒有人是不會犯錯的。有些工作甚至不允許犯錯,例如醫師和護士的過失,只要一次就足以奪走病人寶貴的生命。
不過,就算是醫師或是護士,也不可能完全沒有經歷過失敗,正因為有過失敗,才能記取更大的教訓,所以我們才會說失敗為成功之母。
話雖如此,我們也不能一直重蹈覆轍,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彼此一同反省,找出改善缺失的方法,並適度負起失敗的責任。主管可以先詢問下屬是否察覺應當改進的地方,如果他已經有自知之明,就請他下一次努力改進;如果他一無所知,主管再曉以大義即可。光是責罵並不能讓下屬負起責任,只要他沒好好負起責任,或是沒學到如何避免,今後也只會繼續再犯同樣的錯而已。
責備沒有意義
有些人以為只要責罵下屬就能讓他奮發向上,實則不然。責罵只會讓人際關係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阿德勒說過,憤怒會「離間人與人的感情」。有人認為罵人不代表生氣,堅持罵人和生氣是兩回事,甚至還有人不鼓勵亂發脾氣,卻贊同罵人是必要的。然而,我們並沒有辦法做到不帶怒氣地罵人,我們責罵的時候,一定都會伴隨憤怒的感情。
因此,如果主管和下屬關係疏遠,即使主管指出下屬應當如何改善,下屬也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指示。雖然主管有責任教導知識不足、缺乏經驗的下屬,但在怒氣下,就算主管說了正確的話,下屬也會心有不服。又或者,正因為主管說的都對,所以下屬就更容易惱羞成怒而出言頂撞。
即便主管的情緒沒有失控,最好也不要一一指出下屬的缺失,或是說出「你真令人失望」這種否定人格的言語,這樣只會澆熄下屬的工作熱忱。下屬可能會因為害怕挨罵,凡事都小心翼翼地避免犯錯,絕對不會主動發揮創意,且只會做好自己分內最低限度的工作,變成了一個指令、一個動作的「沒問題員工」。如果職場上出現了這種員工,那也是主管自己一手造成的。
主管一五一十地指示下屬該做的工作,下屬也按指示行事,這樣的職場或許真的能夠相安無事,可是既然要這樣的話,主管根本不必指派工作給下屬,全部自己來做就好,不是嗎?
正因為實際上不可能這麼做,主管並沒有那麼多時間自行處理,所以只能把工作指派給下屬。而下屬在工作的過程中,偶爾也會遇到一些無例可循的事情。不論是主管還是下屬,即使沒有前例可循,也要勇於一肩扛起責任,做出最恰當的決策。
書籍介紹
《向阿德勒學習:為活得更好而工作》,楓書坊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岸見一郎
譯者:陳聖怡
你是為工作而活,還是為了活著而工作?你的「價值」不應由工作決定。亞洲熱銷350萬冊《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圓熟之作,遠比成功更重要的事。工作是維生的重大前提,但⋯⋯總以產值衡量自己的價值,是否與你所追求的美好人生背道而馳了呢?
人類的確須要透過工作才能獲得收穫,否則便無法維生,打從一開始我們就沒有選擇的餘地——
因為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不工作也能繼續生活的道理。既然在人生辭典裡,沒有「不工作」的選項,那無可否認,工作就是維生的重大前提。但當永無止盡的瑣碎庶務一點點侵蝕最初的雄心壯志時,你是否曾經懷疑付出的疲憊與勞碌,為的究竟是什麼?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