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埔族
「大家都是平埔族後裔」的神話與現實
近年來,有些人深信「多數臺灣人是平埔族後裔」的傳聞。然而,日治時期嚴密的戶口登記資料清楚表明:漢人婚配平埔原住民的比率相當低,整體而言不到1%。本文就用嚴謹的數據分析來破解這則「謠言」。
屏東馬卡道族遞民族認定申請,明年6月可望正名
屏東沿山地區的馬卡道族向原住民族委員會遞交民族認定申請書,盼正式列入台灣原住民族中。依憲法法庭判決,族群保有文化特徵、客觀紀錄、族群認同,得依民族意願向政府申請核定為原住民族。原民會預計明年6月可望完成正名。
葉高華《臺灣族群史解謎》:日本人將福佬、客家分別稱為福建人、廣東人,這是一種誤會
臺灣社會中流傳許多關於族群的說法,然而想釐清這些說法的真相,卻不是簡單的事情。本書從制度沿革、人口統計、戶口檔案與調查資料中抽絲剝繭,一一破解關於平埔、外省、客家、福佬的歷史謎團。
周婉窈《臺灣史論集一》:山、海、平原,是我長期研究臺灣史之後,逐漸浮現出來的意象
若著眼於人群的活動,山、海、平原是臺灣歷史的三個元素,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斷起作用,有時交互起作用,有時分別起作用,或彼消此長,或毫無干係,端視議題而定。當我們研究島嶼歷史,如果心中懷有這三個意象,會有在茫茫大海中航行找到定位的安穩感,也能隨時維持一個以臺灣為主體的全視野。
《噤聲之界》:在往返客庄與部落的過程中,「浪漫臺三線」其實是一條血淚之路
梁家先人於十八世紀渡海來到臺灣,深入到今日新竹新埔、關西一帶拓墾。在開創新家園的過程中,他們面對的是甚麼樣的環境?為甚麼新版的族譜要將獵首的紀錄刪除?種種的不解與疑問,驅使作者走入北臺灣淺山地帶,訪廟、找墓、問神、尋鬼。透過文獻資料的爬梳與走訪部落與客庄的耆老,採集口述,一部有別於官方所建構出來的——以客家為主體、用浪漫作包裝的——臺三線沿線山林,重新被詮釋出來。
《柴山漫遊》:傳說柴山上埋藏了明代海賊林道乾的十八籃半的金銀?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柴山秘境。我們用自己都把它留下來,分享給大家或是之後的子孫,記錄大家的生活共同記憶,這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情!所以作者沈政璋用比較常民文化的觀點記錄自己的足跡,希望這能成為很常民文化常民生活的一本書,以分享者角度去切入,當作一個簡單的開頭,希望大家會更認識柴山,希望大家會更喜愛柴山。
【小說】《百年月光》選摘:沒想到馬偕牧師借鑼後便一路敲敲打打,還說自己是「番仔」!
作者創作皆以身邊人事物為寫作題材,而且鍾情於真實歷史為背景的小說作品,她花費多年走訪北桃園(南崁至大溪),以日籍台裔航空機師、在旅行社工作的業餘樂團樂手、懷有飛行夢熱愛重機的貨車司機、研究台灣早期常民史的說故事姐姐,穿插於南崁與東京兩地的愛情與家族故事。本書以平行時空與多重宇宙的敘述方式,奇妙地連結了當代與晚清兩個時代。
《徒步旅人》:「殺人埔」「萬人堆」等驚悚地名,可能皆與噍吧哖事件有關
數百年來,左鎮一直是平埔族聚集地,經友人引見,認識了西拉雅族裔的茅明旭,知他十多年來致力於西拉雅族文化復興,追尋西拉雅先人遺留的蹤跡,解說西拉雅文化的前世今生,以致途中遇見人、或經過哪一戶,便能指稱姓買姓兵姓卓,又說哪個地區姓哀姓穆為主。
為什麼原住民反對平埔族正名?三年修法期倒數,西拉雅族最終會擁有甚麼身分?
西拉雅正名運動成功在釋憲中突圍,得到15位大法官一致認同的原住民身分,且必須未來三年修法期修法,但該如何處理未來平埔族的身分跟權益問題,讓平埔族得到該有的保障,讓原住民族不擔心資源被稀釋,各方認知的差距仍大,短期難以得到共識。
兩代西拉雅族人對正名運動的追尋:血統「純不純」搞不好是主流社會的圈套
萬盈穗認為,在當一個「法定的西拉雅人」之外,更重要的其實是「意義」,比方說學習族語,或是他們歌唱,那些日常才能真正建構出她對西拉雅的感覺及愛,「我們去抗議或者去法院的時候,很容易動員出很龐大的情緒,那時也比較多媒體會出現,可是其實我們的日常,有更多事情在等著我們去做。我們認同發生的場所,其實是在這裡。」
成功正名的西拉雅族將會取得何種原住民身分──平地原住民?平埔原住民?文化上的原住民?
西拉雅族在去(2022)年經大法官釋憲正名成功,並要求原委會於3年內另立專法規範之。但西拉雅族是什麼?有什麼歷史?首開先例的平埔族正名,又會帶給原有16族原住民怎樣的衝擊與刺激?
西拉雅族人正名成功,憲法法庭判原民法違憲且擴展原住民定義
此外,除了憲法增修條文第4條第1項第2款規定所稱的山地原住民及平地原住民,憲法法庭也指出,應該要再包含其他台灣南島語系民族。而本次判決也提出3項認定標準作為判斷門檻。分別為文化特徵、族群認同與客觀的歷史事實。
「平埔族納入平地原住民」釋憲今辯論,原民會:預算增450億,參政權衝擊最大
《原住民身分法》修法草案在5年前送立法院,就有增列平埔原住民,但相關權利、客觀需求要另行處理,目前沒有完成修法或立法。
【專訪】《斯卡羅》導演曹瑞原:戲劇作品本身不應該被當作政治祭品,台灣創作者是自由的
專訪曹瑞原導演,聚焦其拍製《斯卡羅》的心路歷程,且聽他從《孽子》、《一把青》再到《斯卡羅》,從昔日的蕭條低谷到如今的台劇復興,這十多年來在台劇拍製上所累積的經驗分享,以及對產業環境的觀察與建言。
【劇評】《斯卡羅》劇情「真實性」引發各界議論,影視創作該為歷史負責嗎?
我並不是要忽略作者與劇組在當地所做的田野成果,只是《斯卡羅》的詮釋主位問題是比《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史實事件改編小說更需要認真且仔細看待的,因為它直接影響到了當代社會上不同族群的歷史正義。
【影評】紀錄片《社頂的孩子》:補足「羅妹號事件」的真實性,建議搭配《斯卡羅》服用
《社頂的孩子》的重點在於試圖還原關於羅妹號事件和當地原民的牽連,嘗試將到今天依舊謎團重重的國際事件還原,以社頂這個曾經是斯卡羅人幾百年後的後裔回首去追根,還有台灣學者脫去中華民國的中國歷史而回顧實際在台灣發生的歷史事件。
《斯卡羅》演員查馬克病逝享年42歲,妻子稱:「走得很安詳,氣息停止後仍柔軟而溫熱」
查馬克.法拉屋樂享年42歲。來自屏東縣來義鄉丹林部落的他,一生皆致力於排灣族文化,並在泰武國小任職教師職,並組成「泰武古謠傳唱」,讓小孩子唱出排灣族古謠,「泰武古謠傳唱」甚至走訪世界,曾於歐洲、美國、日本、中國演出。
「土牛番界」以東:《斯卡羅》之外,當時台灣的番界政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就我所知,《斯卡羅》應該是第一個非常正式的把「番界政策」放到影視上的作品。很多人會很好奇:當時的番界政策究竟是什麼一回事?當時的「原住民」政治與軍事是怎麼一回事?本文便是想要說明在「斯卡羅之外」的番界政策,大概是怎麼一回事。
《斯卡羅》那段被遺忘的歷史:從羅妹號事件到《南岬之盟》的來龍去脈
臺灣人打贏美軍,這不僅是歷史事實,而且還是由臺灣原住民斯卡羅人打贏的勝戰,更促使臺灣本島政權首次與列強簽屬雙邊平等條約。這除了臺、美兩方的官方檔案有記載之外,在南臺灣也有流傳「八寶公主」的傳說。然而,這一切得先從美國商船羅妹號(Rover)觸礁開始說起。
《斯卡羅》游移的身份認同:非美國人的美國公民李仙得如何看待戰爭與外交?
李仙得的人格特質來自戰爭的洗禮,來自他一個法國人急於建立的美國國族認同,因為有所追求,胸懷一顆美國夢才形塑出來的處事態度。需要不苟、需要方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位置」將每顆石頭蒐藏安放回既定的秩序,嚴格遵照規矩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