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機構
《戒不掉的癮世代》:緝毒中心的警官自嘲,桃園產的「咖啡包」是另類台灣之光
如今,毒品成癮,已然成為台灣的顯性問題,然而大眾卻甚少知曉成癮者的生命歷程——是什麼因素使他們接觸?又是怎樣的推力令他們成癮?此後他們又是如何走出毒癮?本此關懷與好奇,資深記者鄭進耀,以人物為核心,解構各個世代的毒品潮流,勾勒出成癮台灣的眾生相,試圖用溫柔目光,照探那些陽光不到的地方。
兒少安置兩年內返家或自立,為何可能是「好心做壞事」?
無數未成年返家的少年,其令人心痛惋惜的景象是安置後續追蹤、自立生活、家庭處遇個管社工服務過程常要面對和處理的議題,凸顯當前安置返家的處遇,亟待政策全面檢討與積極改善。
機構背叛:兒少性侵倖存者難以承受的痛,帶來的創傷形同 「二度強暴」
研究指出,當孩子揭露受害經驗後,遭到體制或機構背叛所帶來的創傷和衝擊,往往比性侵害事件本身更加巨大。美國心理學家珍妮佛.弗雷與卡莉.史密斯2013年機構背叛相關的研究證明,經歷體制背叛的性侵倖存者,比起一般的性侵倖存者有更嚴重的解離與焦慮、創傷相關症狀,也更容易有自殺意圖。
《每一個都是「我們的」孩子》:阿虎這樣的安置機構孩子們,存下十二萬離園後能活多久?
許多少年以為在家園期間存了一筆「鉅款」,對未來有無限的美好想像。但在結案前,經過社工陪著精打細算一番,他們便跌落回現實,體會到未來的路有多麼硬。
台東安置機構主任猥褻少年遭訴後爆連串爭議:少保官濫權洩密、法官「不當接觸」涉訟者遭調查
台東某兒少安置機構前林姓主任因猥褻少年遭起訴,偵辦過程查出1名少保官洩密、3名法官不當接觸涉訟當事人違反法官倫理規範,目前3名法官分別所屬的法院已召開法官自律委員會。
這是我們跟犯罪集團的搶人大戰:讓貧弱少年找到新的生存方式,才能真正停止觸法行為
臺灣每年有超過兩萬名孩子們流浪、飢餓、偷竊、打架、觸法、被安置。這些孩子背負的諸多議題中,貧窮是影響深遠的關鍵。經濟困頓常讓青少年發展出低落的自我價值,並在人際關係中退縮,進而影響到職業訓練等輔導計畫⋯⋯
「感恩惜福」錯了嗎?育幼院教養文化如何造成院生的階級恥感
為了管理方便,院方容易採用上對下的權威式管控,讓院生將就使用現有資源。在這樣的脈絡底下,「感恩惜福」不僅可以粉飾資源不足的窘境,還投射了機構(助人者)對院生(受助者)的「福利監視」與道德審查。
《我在少年中途之家的日子》:爸爸曾經對我說過,你要死就死在外面!
與觸法少年接觸多年之後,我發現觸法少年的特質與一般人刻板印象中放蕩不羈的「犯罪者」或「不良少年」似乎不太相像,反倒是與一般少年的特質沒有太大的差別,甚至於更加多愁善感,情感敏銳,渴望被愛、被關懷、被讚賞。另外,我也發現他們的成長背景,與一般社會想像的少年成長背景截然不同。
《我在少年中途之家的日子》:以結果論來斷定孩子們的成就,極其不公平
實務經驗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對於觸法少年大都不友善,除了社會價值中對觸法少年的負面標籤與烙印外,許多原本有心想協助觸法少年的教育工作者以及社會大眾,往往也因輔導時間不夠或者是受挫經驗太多而退卻。當觸法少年鼓起勇氣,幡然悔悟,卻在嘗試改變的過程中屢屢受挫,找不到正向經驗,因而再次回到當初觸法的原生環境中,甚而更強烈地反抗社會規範,用以平復自己被社會傷害的痛。
拆除車站座位無法解決遊民問題,只是「不要在我家附近就好」的消極心態
如果地方政府提供的服務愈好,各地的遊民都聞風而至,不約而同集中跑到台北市來。但如果不提供服務處理遊民問題,未來問題會愈多,也會更難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