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立
歐洲最大劇集展Series Mania登場,文策院台灣館獲讚:創意和製作在亞洲獨樹一格
公視製作、首部以台籍戰俘監視員為主角拍攝的二戰影集《聽海湧》入圍大會競賽單元,18日的全球首映爆滿,大受好評。導演孫介珩映後向《中央社》說,原本擔心過去如此複雜的歷史背景,外國觀眾無法理解,「但看來他們能被故事打動」。
【小說】張國立《台灣神鬼傳奇》選摘:警方不排除男孩被綁架,不然怎麼會出現在兩百公里外阿里山深山內?
毫無理由的男童失蹤案一再發生,唯一能串得起來的線索是他們農曆同月同日生,以及夢中聽到的同一句話:「我才是太子。」兒童心理專家賀若芬受刑警煙突之託協助這奇怪的案件,她找到道教博士韓希元,想藉韓的宗教知識從失蹤男童的言語反應中找出線索。
張國立《我受夠了》:電影《伊尼舍林的女妖》——友情的血的情緒勒索
愛與眼淚加人情,是堅實牢靠難以擺脫的繩結,只需拋出幾句關鍵詞,綁匪就能輕鬆把人套牢,且渾然不覺自己是現行犯,更慘的是肉票往往要付出高額代價,不但贖不回自由,還討饒:「都是我的錯!」十六則真實人生故事,剖析親情、愛情、友情、職場關係等各種洗人臉目之心累情境。
【書評】張國立《私人間諜》:白色恐怖不是復古情懷,而是一整個世代的蒼茫、抑鬱與傷口
時代並未走遠,威權幽靈尚在徘徊,台灣社會都還如同主角石曦明後半生一般,在徬徨中踽踽而行,本書是我們集體的悼亡——青春、自由,以及那些被湮沒的真實生命。如何理解傷痕?閱讀各種不同角色的人生,聽說他者故事,也許是一條集體療傷的路。
【專訪】《私人間諜》作者張國立:作家有兩種——沙林傑式跟卜洛克式,我比較願意當卜洛克
回首青春,張國立總結是「念了文學,結果人人都在為我擔心。」因此,寫《私人間諜》是「趣味化那個人人都在給自己壓力的時代。」
張國立《私人間諜》:將情治人員監控時草木皆兵的緊張感,以及羅織附會的荒謬感熔於一爐
張國立這部小說寫的正是「找的過程」,不論找的是一個女子的身分、母親的下落,或自我的面目,或政治認同。 張國立寫下尋找過程的茫然與紛擾,但尋尋覓覓的細節則以適度的留白處理,留給讀者相當的想像空間。
【小說】張國立《私人間諜》選摘:當兵是他推不掉的祖傳事業,黨國將厚厚栽培他
張國立的青春年代,結合懸疑、校園與社會氛圍的小說,解嚴前夕對自由的追尋與對家國的掙脫。跨度數十年的三段式故事,從不同面向看所謂「逃跑的一代」。
《乩童警探:死亡的深度》小說選摘:控制夢必須在睡前培養出強烈的意識「我在做夢」
刑警羅蟄曾為乩童,又參與過刑事局副局長齊富主持的數起凶案專案小組,理所當然成為「凶模組」的首批模擬者之一。他的首宗案件是女警朱予娟失蹤事件,調查時發現朱予娟失蹤前曾參加過網路舉辦的碟仙會。
《乩童警探:雙重謀殺》小說選摘:我這刀下去,割斷你們今生,快快樂樂去迎接來世
身分毫無關聯的死者陸續出現,同型同款的凶器都留著上一位死者的指紋,不論是前所未見的犯案手法,或規律地越來越短的再犯時間,彷彿都嘲笑著警方的辦案無力。
《乩童警探》小說選摘:老丙本是外科醫生,不過他對法醫的工作比進開刀房更熱情
他穿幾處地方泛黃,不過仍追究得出原本應是純白色的醫生袍,鬍渣子裡總有些細微的小東西,猜得出他嚼完蔥油餅又沒抹嘴。對每位初次見面的介紹自己:敝姓丙,上日下丙的昺,光明的意思。
《第九分局》:如果改成武打喜劇片,會比人鬼主題好看百倍
《第九分局》的背景設定其實相當不錯,有潛力把台灣特有的傳統信仰,加上刑事偵辦的元素,整合出娛樂性很高的電影。但編劇看起來卻對台灣民間信仰完全陌生,把良好的起步給搞砸了。
《炒飯狙擊手》小說選摘:我35年警察生涯裡最大的案子,發生在退休前11天
為什麼命案總發生在最好睡的時候?一陣狂風掃過岸邊聖安宮,把廟門口吐長舌頭黑白無常手中的鐵鍊刮得叮噹作響,他們是這個季節、這個時辰最忙碌的神祇,奔波於陰陽交際之處拘捕徬徨無依的孤魂游鬼。
《炒飯狙擊手》小說選摘:優秀的狙擊手想的不僅是射中,而是如何殺死
夠格的狙擊手在摳下扳機的同時,看得見子彈穿過槍口火藥形成的煙霧,子彈呈拋物線穿越空氣,向下滑行射入目標。摳扳機的使力是長期練出的本事,摳得恰到好處,減少影響身體與槍身的多餘力量。
躍上國際舞台的料理書香味:臥斧、張國立談華文推理在台灣
寫推理小說的過程中,角色做的事情不一定是正確的,但會以自認正確的方向去進行,會較接近人性、接近真實的人生。故事中吸引人、讓人一再重讀,使人可以投射的相關經驗,主要是人性。
《寡婦》書評:有空搶銀行嗎? ——劫案類犯罪小說與電影的源流
所以替這本小說可以做另一個盜匪之外的註釋:想擺脫老婆,請用合法、合理的手法,千萬不要搞得太複雜,否則只會增加老婆的仇恨,然後,死得更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