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訂閱
政府扮「月老」:東京拚生育率推官方約會軟體,美國討論是否跟進「Make America date again」
美國數位政策分析師斯特利安(Bianca Stelian)認為,營利性約會軟體與用戶之間存在利益不一致的問題,用戶越容易配對成功,對這些私人公司的獲利就越不利。「他們實際上並不希望你配對和戀愛成功,因為這就代表他們會失去用戶。」斯特利安如此說道。
楊植斗提告中華電信資助奧運轉播4億涉犯「特別背信罪」,愛爾達反擊:體育轉播不是4年一次
楊植斗表示,體育跟媒體本來就要花時間跟資源來培養,每個人都認同,但愛爾達是「慷他人之慨」,用中華電信以及政府的錢來養大自己。他也質疑,愛爾達靠獨占奧運轉播權收了多少付費會員,「賺到的錢怎麼不講?」
愈來愈多社群媒體推出訂閱制,但使用者多付的錢有值得嗎?
「數據是新的石油!」這是幾年前我在科技行業經常聽到的一句豪言壯語,但也許這口油井的儲量已經越來越少了,因為科技公司正越來越多地將訂閱作為一種替代產品,這對社群平台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中國「微短劇」產業爆炸性成長,內容品質參差、誘導消費陷阱屢遭官媒點名批評
微短劇的另一個問題在於令人上癮,沉迷其中的人如同掉入「殺豬盤」,並付出超過自己經濟能力所及的金錢,其中不乏中低收入、文化水準相對較低,以及對電子產品操作並不熟悉的群體。例如,有人的薪資扣除房租等支出後不到2000元,卻拿出將近1/4用於儲值。
2023路透新聞研究所20大發現(上):YouTube、TikTok和IG等視覺型社群媒體對新聞產業重要性大增
Facebook仍是使用率最高的社群媒體之一,但隨著其不再視新聞領域為焦點,其對新聞業的影響力正在下降。它還面臨來自成熟平台如YouTube等,以及充滿活力的年輕人平台如TikTok等的新挑戰。而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在公開平台如社群媒體或新聞網站上,分享新聞或發表評論的人數比例,在過去幾年中有所下降。
Reddit關版風波延燒,推特、臉書推付費訂閱,美媒:用戶免費體驗時代告終
美國媒體Vox分析,社群平台的免費體驗時代已經結束。大型社群平台一開始沒有制定遊戲規則,只求大眾願意付出注意力和個人資料,如今面對廣告收入減少,被迫必須思考應對策略;近來平台商業模式明顯改變,一些公司採取更積極的行動,來擴大收費制度。
【圖表】第四台訂戶連13季衰退,有線電視廣告營收比報紙下滑更多
迪士尼集團宣布退出台灣有線電視市場,對台灣第四台市場投下震撼彈。實際上過去幾年第四台總訂戶數量就在不斷下滑,廣告營收更連年衰退,2022年下降幅度更超越報紙。究竟還有多少人在看第四台呢?節目數量會因此下降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推特藍色勾勾付費制優先在英、美、加等國上路,專家警告大規模裁員恐削弱事實查核力道
非營利團體「自由媒體」(Free Press)共同執行長龔薩雷茲(Jessica Gonzalez)表示,「大家都知道」,期中大選選前「社群媒體會出現失控行為,提供錯誤訊息並恐嚇、傷害有色人種選民」,而她擔心,推特會在這個節骨眼鬆懈內容核實力道。
路透社年度報告八大重點:疫情下,人們如何看待新聞媒體?
疫情之下,全球民眾對於媒體的信任度是否有上升?而當不少閱聽人仍傾向信任親友、社群平台上的消息時,人們對網路上的消息,又會抱持多少懷疑呢?
關鍵評論網訂閱制正式上線!有你的支持,我們可以一起走得更遠
訂閱不看廣告對我們來說只是一個開始,歷經7年時間,關鍵評論網如果是個人,他現在正是進入到要上小學的階段,開始要繼續快速學習和成長的過程。而有你的支持,相信我們可以走得更快、更遠和更好。
《Google、臉書、微軟專家教你的66堂科技趨勢必修課》:手機應用程式為何幾乎都是免費下載?
簡而言之,免費增值的策略是:提供免費的應用程式以吸引大量的使用者,接著尋找喜愛這款應用程式的「有力使用者」(powerful users),並且針對額外的功能對他們收費——無論是一次收費或者是持續的訂閱制。
憤怒音樂人:我的歌在串流播放100萬次,比賣一件T恤賺的錢還少
庫克坦承,雖然蘋果音樂和Spotify付費訂閱人數增加,但這對音樂產業、尤其是藝術工作者來說,是「殘酷的十年」。他說,改變的唯一方法,就是由像大衛.羅利這樣的藝術家投身政治行動。
憤怒音樂人:我的歌在串流播放100萬次,比賣一件T恤賺的錢還少
庫克坦承,雖然蘋果音樂和Spotify付費訂閱人數增加,但這對音樂產業、尤其是藝術工作者來說,是「殘酷的十年」。他說,改變的唯一方法,就是由像大衛.羅利這樣的藝術家投身政治行動。
媒體要生存,在廣告和訂閱制以外有第三條路嗎?
《端傳媒》早前出現財政困難須大幅裁員,日前推出集資計劃轉型為訂閱制,將有部份文章得付費才可閱讀。當媒體經營越來越艱鉅,不靠廣告收入是否意味必須轉型為訂閱制?
媒體要生存,在廣告和訂閱制以外有第三條路嗎?
《端傳媒》早前出現財政困難須大幅裁員,日前推出集資計劃轉型為訂閱制,將有部份文章得付費才可閱讀。當媒體經營越來越艱鉅,不靠廣告收入是否意味必須轉型為訂閱制?
紐約時報「我們的未來之路」備忘錄:讀者優先、技術領先
雖然在行動世代,「即時性」成為吸引讀者目光的重要指標,但對《紐約時報》而言,「即時」和「品質」不該是互相衝突的新聞價值。
紐約時報「我們的未來之路」備忘錄:讀者優先、技術領先
雖然在行動世代,「即時性」成為吸引讀者目光的重要指標,但對《紐約時報》而言,「即時」和「品質」不該是互相衝突的新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