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新浪潮
《潮浪群雄3》小莊╳廖慶松:回頭看新浪潮導演,他們是真的用自己的生命,在看自己的土地
為什麼想畫這些電影工作者?小莊對那段時光很想要記錄下來,遂開始研究資料,他意識到,「小野和吳念真,兩個非本科生進入當權者轄下的中央電影公司(中影),做體制不樂見的事,最後各路天才出面幫忙,凝聚成一個浪潮。」深刻覺得這是一個熱血勵志故事。
從「法國的臉孔」到「反同志風波」,亞蘭德倫逝世後留下的名作與爭議
法國傳奇男星亞蘭德倫昨日傳出逝世消息,享壽88歲。而亞蘭德倫的這張臉,也被視作上個世代的法國臉孔之一,於是,當亞蘭德倫逝世時,除了電影界、影迷的哀悼不捨之外,現任法國總統馬克宏也在社群平台發文致敬。不過,即使亞蘭德倫的演藝生涯風光,但個人的私生活以及相關發言卻爭議不斷。亞蘭德倫曾公開表示反同性戀,並表示「同性戀是違反自然的」,而此爭議的最高點,來到2019年第72屆坎城影展——這一年,坎城影展將「榮譽金棕櫚」贈予了當時84歲的亞蘭德倫......
【影評】《以此片預告一部不存在的電影:可笑的戰爭》:電影死於高達,而生於高達
《以此片預告一部不存在的電影:可笑的戰爭》大概率是一部沒有高達光環加持,就極有可能會隱匿於世的作品,而事實上在高達的加持下,影迷們對其作品的關注度也早已大不如前。那麼,這部高達逝世前的最後一部作品,在說什麼?
高達金句爆發,解密工程——閱讀《像高達一樣寂寞》,探索「高達反對高達」
法國紀錄片《像高達一樣寂寞》,可說對宛如無字天書的高達中、晚期電影,為所有人打開理解的大門,不僅紀錄片找來全是一時之選的高達親密工作夥伴、頂尖高達學者,更挖掘了深藏檔案庫大海的導演訪談沉甕底精華,展開一種讓影迷嘆為觀止,金句連連的大爆發。
【2023台大電影節】影評徵文:經典名作《廣島之戀》,到底從二戰的核爆中說了什麼故事?
回到戰爭的主題上,《廣島之戀》訴說了無論是戰勝國的法國,或是戰敗國的日本,其實一同承受了共通的戰爭帶來的代價與痛苦。然而,我們也不要把這部片化約為愛情劇、紀念創傷或是提倡和平的電影,戰爭與復原、創傷與愛戀同時被推至台前,這是《廣島之戀》的不可認識性。
【2023台大電影節】影評徵文:導演雷奈與小說家莒哈絲,如何透過《廣島之戀》描繪真實的不可訴說性?
「廣島」此地名本身具有的歷史意義對觀眾而言皆不陌生——人類史上首次原爆的發生地,象徵二次大戰的終結,也是無數生靈苦痛的開始。當然,戰後廣島也成為和平的標誌。而電影《廣島之戀》揭示了訴說廣島的不可能,而集體的創傷——戰爭——是由個人的生命片段拼湊所組成的,或許,我們能用個人的生命經驗去近似。
高達作為「負面性天才」:龐畢度中心致敬高達
相對英美對高達的高姿態冷感,法國文化界對高達之死,全力動員之紀念活動,可說比如英國女王逝世的高規格,如於24小時之內,《解放報》即製作了27頁全版面報導,《世界報》製作了8頁專刊,爬梳這個鬼才導演六十多年作品,尤其全方面評價晚期高達的世界影響。
引領世界電影的高達:從公子哥變革命份子,六十年來不斷推翻自己、對抗自己
高達一生不斷實驗辯證,聲音與影像的辯證,真實與虛構的辯證,物質與精神的辯證,最後,他試圖追尋生命與死亡的辯證。於瑞士合法化後,輔助自殺成為他的長期思考的一個終極實踐,高達從生活到死亡,就如其不按牌理出牌電影,給予世人脫離常俗的刺激… 宛如他的最後辯證:一個肉體結束,精神開始。
法國新浪潮大師尚盧高達逝世享耆壽91歲,一個電影時代正式結束
3年前,創作類型與風格被歸類為「新浪潮左岸派」的安妮華達離世,今日高達也隨風飄逝,標誌著這群永遠叛逆、永遠不羈、永遠奔放的時代已去。新浪潮的發展並非能以三言兩語蔽之,分界有時也並非那麼清晰,而隨著這些健將們離去,法國新浪潮正式劃上句點。
【2021臺北文學.閱影展】莒哈絲首部執導電影《毀滅。她說》,擁有將一切完全撕毀的渴望
面對Marguerite Duras的首部獨立執導的作品《毀滅。 她說》(1969),我們不妨在此換個姿勢,鬆一鬆長期跪拜姿引起的下背疼痛,暫時拋開已然如層巒疊嶂般綿延不盡的理論架構,以斷裂、拼湊而非宏觀的方式來「視讀」Marguerite Duras的《毀滅。 她說》及新浪潮與文學間糾纏不清的關係。
法國影壇巨星楊波貝蒙離世,《斷了氣》、《狂人皮埃洛》留下不朽的「反叛」壞偶像
「法國新浪潮」代表人物高達一鳴驚人的《斷了氣》由楊波貝蒙主演,楊波貝蒙在片中的壞痞子形象深受影迷喜愛,而從《斷了氣》到《狂人皮埃洛》,楊波貝蒙的「壞」形象就成了時代標誌,烙下「反叛」的偶像印記。
【影評】《去年在馬倫巴》:本片全盤放棄內容的詮釋權,因此我用最能合理化的解釋「猜測」
但老實說,我享受《去年在馬倫巴》的觀影體驗嗎?完全不。我有完全看懂這部電影嗎?沒有。因此我用最能合理化解釋劇情的方式來「猜測」出一套詮釋方法。然而,我們不一定要要求一套必然的觀點,正如雷奈所述他期望在這部片中營造一種曖昧感
《當代名導的電影大師課》:亞蘭德倫顯然「睡了」高達,所以他可以去坎城影展走紅毯
高達有太多要說,最後訪談進行了三個小時。但是,我必須承認,在我們的對談中,我有好幾次都對自己說:「天哪,這聽起來好有趣,但是他到底在說什麼啊?」
法國權威電影雜誌〈電影筆記〉70年興衰史:不斷遇上生存危機,與思考實踐戰鬥
〈電影筆記〉於網飛宰制將臨的時代,命運仍在飄泊,「電影民主化」的近七十年戰鬥,仍在微微火花中,試圖尋找共振生機。
【2020高雄電影節】向最前衛也最古典的法國新浪潮大師賈克希維特致敬
希維特作為最前衛也最古典的新浪潮導演,不斷將自己置於危機險境中,宛如其年輕時寫下的信念:「不斷的冒險,持續的即興,永恆的創作」
《綠光》:你相信預兆嗎?侯麥輕盈地道出命運的本質
侯麥的經典作品《綠光》講述了一名都市女秘書在放假時陰錯陽差的踏上一次又一次斷斷續續的旅行,她希望能夠透過出遊結識他人來擺脫情傷,然而一路上她所遇見的人,卻沒有一個能讓她滿意。
焦雄屏《法國電影新浪潮》:什麼是「導演作者論」?爬梳六零年代歐美評論家論戰
作為作者論大本營的《電影筆記》,其編輯走向代表了世界電影理論及美學思維的趨勢。無論作者論的理論還是新浪潮的實踐,它們對世界電影史的貢獻是相當驚人的。
《安妮華達 最後一堂課》:以深愛的電影媒材,詮釋可貴的生命之重
中文片名定為《最後一堂課》,其實已經點出本片的核心價值,華達提起最後的導演筒,用一生做教材,試圖以深愛的電影媒材詮釋出她認為可貴的生命之重,全片也正如同華達最愛的沙灘那般,最終拼貼成一幅送給世人最溫暖的美麗風景,想不到有任何謝幕方式比《最後一堂課》更好,謝謝電影,謝謝安妮華達。
緬懷法國新浪潮女神安娜凱莉娜:高達的繆思,持續超出景框的創作能量
法國新浪潮代表女神安娜.凱莉娜(Anna Karina)在本月中因癌症辭世,享年79歲,她不凡的演藝生涯在眾多大導演的鏡頭下被記錄下來,其中最為人知的,當然是與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的情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