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設計
各路人馬爭食「一國中一日照」大餅,衍生出認知症「童稚化」照護困境
倘若台灣還有三百多間以上的日照亟待設置、設計,這些日照承接團體欠缺專業知識下,仍會依循現有日照的建築模式,甚至邀請這些已投入日照的建築師來規劃,自然就繼續將已過時或偏狹的設計理念,及教室方式來設計規劃,空間就限制並影響生活照護的模式,童稚化模式自然繼續主導台灣認知症照護。
在公園與書本相遇,究竟是知識的殿堂還是書的墳場?
立意良善的藝術介入空間,一定和空間使用品質成正比嗎?打著設計師參與的計畫,是否等於品質保證?以下要來談談我們對於公共空間設置書屋的想法。
《原子習慣》:人類天性遵循「最小努力原則」,如何花更少力氣成就更多?
無論是以個人、父母、教練或領導者的身分進行行為改變,我們都應該問自己:「如何設計一個讓做正確的事變得容易的世界?」請重新設計你的生活,讓最重要的事做起來最簡單。
台灣「童稚化」的照顧模式,讓認知症長者失去選擇的權利
目前台灣所抄襲日本日照中心的學堂模式,完全是以服務提供者導向去思考與設計,少有能以長者的需求與狀況去分析與規劃設計,大多找一些「懂得」認知症的建築師來規劃,待實際運作時,則忽略設計理念,設計成為一種宣傳的賣點。
畫虎不成反類犬:「地中海風」日照中心,吻合認知症患者的生命史嗎?
如果高齡者生命史中,柏青哥、吃角子老虎等遊戲是他們不可或缺的內容,當他們老的時候為何不讓他們再次去回味柏青哥、吃角子老虎等遊戲?若是能喚起他們年輕時的美好時光,帶給他們生活樂趣,再次點燃他們生活的活力與鬥志,不涉及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