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
《醫學,從巫術到科學》:莫札特、梵谷、尼采都逃不過的惡疾,梅毒與歐洲人民的互黑史
本書作者吳京平,擅長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把深奧的科學變故事。他的博客《科學史評話》系列,總播放量超過五千萬次!這次,他帶領讀者一窺人類與自然最長久的博奕——醫學的歷史。讀完書後你會發現,瘋癲與文明之間,經常只有一步之遙。
《手術的發明(上)》:如果希波克拉底是「醫學之父」,那麼這樣的父子關係還真是啟人疑竇
本書是一部宏觀的外科手術史,由大衛・史耐德醫師撰寫,內容從古希臘醫生對人體的危險猜測說起,一路寫到改變世界的20世紀植入物革命。再加上自己接受醫學訓練的過程,以及與病患之間難忘的回憶,讓這本書更加引人入勝。
《零號病人》:隔離界不分類別的世界冠軍,唯有健康帶原者「傷寒瑪莉」名留青史
在傳染病學中,我們將攜帶傳染病病原、視為流行病源頭的人稱作「零號病人」。呂克.培悉諾一反醫學史的書寫傳統,大膽地將這個名詞挪用到其他醫學領域,找出各種病痛最初的那位病人——他們可能渾然不覺自己帶有疾病,也可能總是遭到忽視——讓病人重回醫療史舞台中央的主角位置。
GaryVee《情商致勝》:執著於過去無異於跳進泥淖,我會抓起「感恩水管」把自己沖乾淨
我想在這本書中提出的重要觀點之一,是跟「負面的情感成分」相比,「正面的情感成分」能提供更為永續的燃料。你如果從「感恩」中汲取能量,會發現跟透過不安全感、憤怒或失望獲得的能量相比,感恩提供的能量能持續更久。
《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當靈魂出竅或與中陰身結合時,可看到不久未來將發生的事
預見自己死亡,在癌症病人中並不算少見,多數病人終會在不久的未來面臨死亡的來臨。有時我們會安慰病人,做惡夢嘛,不要去理會它。但是有的病人很沒安全感,疑心病重,總覺得哪裡不對勁,感覺身上似乎仍有殘留的腫瘤。
談談「死」這檔事:社會學如何看待死亡的現代性?
許多的研究已經顯示,台灣社會越來越趨向重視個人風格及自我價值的方向發展,我們的教育、消費廣告、藝術、政治等等都不斷提倡個人風格、自我批判、獨立自主等價值,而這樣的發展也開始出現在死亡的領域上。
從初識之無到新旱望雲,我的醫學人文修煉記
那些醫學人文的掌旗人,如今已逐一遠去。三十年後的今天,雖然幾乎所有的醫學院校都有了自己的人文課,我們卻逐漸感受不到那種在人跡顯至的山頂,輕輕振翅就能飛越整片天空的自由。
拔罐很可能只有安慰劑效應,為何奧運選手還會採用?
游泳好手菲比斯在奧運賽事中,展示他拔罐後留下的紅印,引起關注。但現有的醫學證據顯示,拔罐的作用很可能僅來自安慰劑效應,為何運動員還會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