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禮
陳佩琪亡父「手尾錢」是什麼?金額要放多少?使用方法及民俗知識一覽
在為往生者蓋棺入殮時,通常會進行分手尾錢的儀式,象徵著往生親人留給在世子孫的錢財和福氣。手尾錢究竟是什麼?拿到手尾錢該怎麼辦?手尾錢可以招財運嗎?誰可以分到手尾錢呢?本篇文章一次解答關於「手尾錢」的民俗資訊。
《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做過照護的人在喪禮上哭不出來,對吧?
長照顯然也是台灣面臨的嚴苛課題,「做過照護的人,在喪禮上哭不出來。」因為那是一份只靠漂亮話或親情絕對無法克服的工作。作者小梶沙羅以輕快的筆調,描寫沉重的人生,藉以整理抒發自己的感受,並思索超老齡社會的種種威脅:陷入照護破產的解方?政府各項政策、社會保障如何調整?照護者與被照護者怎樣保持最適當的距離?
讀《死亡專門戶》(下):「你看到的第一具屍體,不該是你深愛的人」,時常直視死亡才能淡然處之
卡繆的爸爸曾經堅決主張死刑,直到目睹殺人犯上了斷頭台被斬首後,回家嘔吐,就改變了想法。卡繆表示,若要死刑就應將處決過程公開傳播,而非躲在監獄牆內處死犯人。如此,世人才能真正理解死刑或廢死的爭議。但我想,看到死刑過程而難受而改變想法,會產生這種反應,也需要文明的進展到某個程度才行。現代化之前的中國社會可不是這樣。
【散文】馮國瑄《黑霧微光》:外婆在樹上,一陣風吹來,把她的身體吹得搖搖晃晃
外公說,他在外婆房間發現一捆童軍繩,他感到不祥,拿去扔掉。後來外婆又買一捆,趁清明節全家人去掃墓,她藉病留在家休息,等到所有人出門後,她帶著那捆繩子出門。據說鄰居在路上有遇到她,問她要去哪裡?外婆停下腳步,與鄰居寒暄一陣。那個老鄰居說外婆當時臉在笑,可是眼睛失神失神,她是外婆最後說話的人。
【小說】《車上的女兒》選摘:母親生病以後簡直變了一個人,佳佳認為激勵母親是自己的責任
睡在車上旅行的車宿,是17歲少女佳佳一家人的家族儀式與習慣。為了參加祖母的喪禮,久違的車宿之旅再次展開。習慣用暴力支配一切的父親,因腦中風而產生歇斯底里後遺症的母親,逃離父母的哥哥與弟弟,以及離不開的佳佳……記憶中的場景,伴隨車內閉鎖的空間,一家人的歷史與現在逐漸明朗。
從火葬場到葬儀社,大師兄親自接走親人遺體時「沒辦法管眼淚掉在他身上會痛」
大師兄回想,收到爺爺死訊的時候,他剛好在火葬場處理一具剛火化完的遺體,陪著喪家撿骨;他一邊撿一邊忍不住哭出來,當時喪家還有點訝異對他開玩笑說,「難不成你是我爸爸在外面偷生的?怎麼比我們還要傷心?」
中國疫情嚴峻死亡人數上升推高棺材銷售,鄉村醫生:多數死者都有潛在疾病
每年數以億計的年輕人回到家鄉慶祝農曆新年,他們返回的村莊現在主要是老年人居住的地方,而老年人更容易受病毒影響。在中國的鄉村,人們對生死處亂不驚。一位農民說,人們仍會像往常一樣慶祝新年,「我的兒子和兒媳很快就會回來」。
希臘末代國王康斯坦丁二世辭世:他是英國威廉王子教父,還將希臘政府告上法院
希臘的「末代國王」康斯坦丁二世(Constantine II)於今(2023)年1月10日辭世。康斯坦丁二世和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同為希臘國王喬治一世的曾孫,卻僅登基3年就被罷黜,大多時間流亡倫敦。儘管這位前君主的一生直至最後10餘年時光才重返希臘,且曾就財產問題將希臘政府告上法院,卻仍有成千上萬民眾對他念念不忘,前來喪禮致意。
從站著到躺著都是國際焦點:「弔唁外交」的裡子與面子
說到弔唁外交,不可不提的就是掌握「戲劇化流量密碼」、超懂怎麼搏版面的法國前總統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從弔唁外交興起以來,戴高樂一生參加過多次大咖的喪禮,都能產出重大的外交斬獲。
《來自精神病的國度》:也許有一天,你會找到一種即使不需抱持自殺意念也能活下去的方法
全書從個人經驗出發,旁及病友訪問故事,並經專業精神科醫師審訂,提供了醫病溝通、用藥與日常規劃等可行建議。對病人康復來說最重要的,是不放棄努力生活的心態,並和社會保持連結。而為此,我們需要一個對精神疾病更加了解、且不帶歧視與偏見的社會。
全斗煥出殯遺孀代夫向任內受苦者道歉:丈夫說所有事都是因為他的疏失、無德無能
發言中並未具體指出道歉的對象,且是對全斗煥「任期間」的罪行道歉。在全斗煥正式成為總統前發生的光州事件似乎不包括在內。
【小說】《傳達愛意,就照左側內容執行》選摘:我一點都不希望遺體動起來,不――真的是這樣嗎?
連續劇導演天禰的母親,這兩天在遙遠的養老院裡去世了,他和家人很快就在網路上舉辦了喪禮。被失去母親的失落感包圍的天禰,其實還有著隨時可能會因為負責導演的連續劇收視率節節下滑遭到開除的壓力。就在這時,一個工作伙伴帶來了一個絕佳的紀錄片題材。
《生命的最後一刻》:幫自己列一張離世清單,避免哪天死了家人手忙腳亂
我們來列出一張你的家人將會用上的文件清單。將它們分別歸到兩個標題或兩層之內,會是個好方法;一個是一般資料與紀錄(外層),另一個則是跟你的身後事直接相關的文件(內層)。
談談「死」這檔事:社會學如何看待死亡的現代性?
許多的研究已經顯示,台灣社會越來越趨向重視個人風格及自我價值的方向發展,我們的教育、消費廣告、藝術、政治等等都不斷提倡個人風格、自我批判、獨立自主等價值,而這樣的發展也開始出現在死亡的領域上。
【書評】《未死之人》:在聲音交錯的記憶中,書寫現代家庭的疏離與孤獨
讓《未死之人》在長長一列的文學中略為特別的,是比起許多人用視覺印象、錯覺去描寫接踵而來的記憶,瀧口選擇的記憶媒介,卻是各種不經意聽到和想起的聲音。
《我們生來就不是為了取悅別人》:我的悲傷不是沒了爺爺奶奶,而是不記得他們的模樣
那應該是我人生第一次,直接看見一支送葬隊伍,一具躺在棺材裡的屍體,這一切的一切,我的爸媽、我的老師、書本裡、課堂上,從來沒有告訴過我應該怎麼應對。
穆斯林的身後人權:全球疫情肆虐下,土葬還是火化?
為避免恐慌,WHO公告只要不接觸或親吻大體,土葬和火葬皆合乎衛生安全標準,不會傳染,大部分的國家也接受遵循,但中國與斯里蘭卡仍堅持火化病毒罹難者大體,造成其國內的穆斯林社群極度憤怒與恐慌。
情緒治理的「跛向道」:疾病與文化象徵如何隨著大型疫病出現而轉變?
在大型疫病出現的時候,自我保護認同成了指認不同並且隔離他人,情緒失去了文化象徵的回返,也變成無法恢復平衡的「跛向道」。這是我們正在經歷疫情的所有人,透過媒體訊息與人我互動的過程,可以觀察並且反思的時刻與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