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水福

戀愛從窺視開始

平安朝女性極少外出,即使外出坐在車裡,也有簾幕遮住,不輕易在他人面前露臉。

在家裡,也躲在几帳或屏風後邊,不輕易讓人看到的。成年之後,即使同性也極少看到廬山真面目。

那麼男女的愛戀如何產生進展呢?

有人介紹而產生興趣的,當然也有。例如:源氏乳母的女兒大輔命婦的介紹,末摘花得以受到源氏的照顧。源氏被貶謫到須磨時,明石入道將自己的女兒明石之君介紹給源氏。還有薰介紹宇治八宮的第二個女兒中君給匂宮,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

其實,平安朝貴族的戀愛大部分是從「窺視1」開始的。

「垣間」本為牆垣或籬笆(牆)的縫隙,「垣間見」就是從縫隙偷窺。

《源氏物語》中藉著窺視的場面表現女性之美。女性被窺視到,大都因不小心所致。再者,同樣是窺視也有階段的不同,對毫無關係的女性,男士大概只能從建築物外邊窺視。

例如:〈若紫〉卷,源氏在北山隔著矮牆,因窗簾被風稍微掀起,得以窺視到房內十歲左右的少女若紫,正哭訴著飼養的小麻雀被女童惡作劇放走了的一幕。

又〈野分〉卷,紫之上因擔心庭院的花草被颱風摧殘,不知如何?因而走到廂房走廊邊,不巧被因擔心颱風而來探望的夕霧窺見。

紫之上是源氏的妻子,雖是夕霧的繼母,一般來說是看不到的。源氏也很在意,防範不讓夕霧看到紫之上。

颱風把房間的窗簾掀起,屏風也因風勢強大而摺疊收起。源氏不巧又到明石之姬君那兒。種種巧合加在一起才有機會讓夕霧窺視到紫之上。夕霧對這次的驚鴻一瞥,深印腦海裡久久不能或忘。

再者,〈若菜〉(上)卷有一幕是女三宮於夕陽餘暉中,站在廂房裡。

女三宮以皇女身分下嫁源氏,硬生生擠走了紫之上多年來正室的地位。

當時貴夫人在房間裡常坐著,豎單膝,在室內走動是膝行。女三宮為什麼會是站立著呢?而窗簾又為什麼沒有放下來呢?

原來那天是三月下旬的某一日,年輕的貴公子在前庭踢足球2

女三宮從廂房窗簾的縫隙欣賞他們的比賽,正看得津津有味時,一隻被追趕的貓往窗外跳出去,貓身上的繩子勾到窗簾,掀起窗簾的一角,因此從外邊可以看到房內的情景。

侍女們沒有馬上察覺,碰巧几帳、屏風等的遮蔽物又被收起放在房間的角落,陰差陽錯下,女三宮的身影完全暴露出來。由於女三宮和侍女們的疏忽,使得柏木有機會窺視到女三宮,更讓柏木想得到女三宮的心更加熾烈。

女三宮頭髮烏黑,髮量茂密,身材嬌小,有氣質,面貌漂亮,全身具備當時美人的特徵,柏木早就對女三宮有意,這下一見之下,彷彿被雷電擊到,更促使他非得手不可的決心。

另一方面,柏木認為這麼偶然的機會能夠窺視到女三宮,固然是望外之喜,但也證明自己與女三宮的緣分匪淺。也是平安朝時代貴族們共有的宿世思想的另一種呈現。

其次是男子進入室內窺視到的情形。一般都是紙拉門有縫隙,或是有破洞,或走廊的門打開了,才有可能窺視到。通常只能看到和服的袖口,從而想像女子的身影。即使身影一閃而過,大概看不到臉,因為會有扇子遮著。

那時女子生活在簾幕之中,又有几帳、屏風等遮蔽物,要窺視到是很困難的。要是看到了,是僥倖,或許也是緣分!由於那時不容易見到女子的面容或身影,有時聽到琴音或看到筆跡就興起愛慕的情愫,甚至也有只聽到傳聞就展開情書攻勢的例子。

註解

  1. 日文「垣間見」。
  2.  即大陸歷史劇中經常可見的蹴球,從中國傳入日本成為流行。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解讀源氏物語》,聯經出版

作者:林水福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源氏物語》是紫式部在11世紀創作的文學巨作,這部小說不僅是纏綿悱惻的愛情傳奇,更是一幅描繪日本平安時代貴族生活的全景畫卷。透過紫式部細膩的筆觸,得以窺見當時的宮廷文化、社會結構、宗教信仰及日常生活。

跨越千年之後,鑽研《源氏物語》多年的翻譯名家林水福,以現代角度解讀《源氏物語》蘊藏的深刻層次,引領讀者了解紫式部的人生和豐富的詩情、當時人們對生死的思考和態度、物語的傳承和風靡,以及平安朝貴族的日常和家族間的競爭。

對於《源氏物語》中愛情的浪漫與現實、女性角色的地位和命運、宗教信仰與思想如何影響了紫式部的創作、和歌為什麼成為傳遞情感的重要元素,以及朦朧描寫和文章節奏美感如何影響後世文學創作等,作者均有精闢的思索和研究,提供讀者從中一窺經典文學的堂奧,是理解《源氏物語》無窮魅力的必讀之作。

▍本書特色

  • 林水福教授專著,是理解《源氏物語》無窮魅力的必讀之作。
  • 理解千年前的宮廷生活、貴族風俗、禮儀和婚姻制度等社會風貌。
  • 從日本經典文學的「物哀」影響,理解日本文化的深層底蘊。
  • 探索作者紫式部的現實主義創作,如何反映生活的本質真實。
  • 對生命無常和人世滄桑的深刻感悟,體會日本獨特的生死美學。

Photo Credit: 聯經出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馮冠維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