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米“双光子工厂”问世 中大科研团队研制出新型量子纠缠光源
据“中山大学”官微发文,《自然》杂志(Nature)在线发表了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王雪华、刘进教授团队主导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该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腔诱导自发双光子辐射”方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与单光子辐射强度相当的自发双光子辐射,并成功研发出保真度高达99.4%的按需触发式新型微纳量子纠缠光源。

- 防晒霜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可能会加剧塑料污染
根据斯特灵大学的最新研究结果,防晒霜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成分可能会干扰海洋中塑料垃圾的自然分解。这种名为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EHMC)的化合物似乎能够减缓海洋环境中塑料垃圾的分解过程。研究人员认为,它或许还能促进生物膜形成细菌的生长,从而增强这些细菌对环境压力的抵抗力。

- 研究人员揭开北大西洋“冷斑”之谜
全球气温持续上升之际,格陵兰岛南部大西洋的一片区域正经历着异常的降温。这片区域通常被称为“冷斑”,与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这一主要洋流系统的减弱有关,而AMOC在调节地球气候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橄榄石可能是生成地球地幔过渡带海洋的关键
新研究表明,由于橄榄石矿物独特的传热特性,只有最古老、下沉最快的海洋板块才能将水输送到地球地幔深处。由于橄榄石矿物通过辐射传导热量的方式,只有拥有超过 6000 万年历史并且以每年超过 10 厘米的速度向下移动的海洋构造板块才能保持足够低的温度,从而将水输送到地球地幔深处。

- 嫦娥七号明年前后将发射 还将带一件重要仪器上月球
我国计划于2026年前后发射嫦娥七号月球探测器,目标直指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此次任务的核心科学目标是探测月球南极的水冰资源,其存在与否对未来月球基地的选址与建设至关重要。

- 科学家发现虎鲸爱搓澡:用的是你喜欢吃的海带
无用的知识又增加了!鲸类专家报告,太平洋萨利希海域的虎鲸种群存在广泛制造和使用工具行为:将海带简单加工后用于梳理身体。行为生态学家迈克尔·韦斯在浏览萨利希海虎鲸群无人机拍摄的影像时,发现一头虎鲸嘴里叼着绿色物体,且虎鲸群存在长时间相互摩擦身体的异常行为,随着观测深入,确认它们是用海带相互摩擦。

- 有史以来最短一天:足足减少了1.59毫秒
怕是很多人不知道,昨天(7月9日)是有史以来最短的一天,相较于正常的24小时“足足”减少了1.3到1.6毫秒(一说为1.59毫秒)。这一现象与月球的位置有关,月球运行至距离地球赤道最远、最靠近两极的位置(“最大赤纬角”),其引力对地球产生类似“陀螺仪效应”——如同滑冰者收紧手臂加速旋转,导致地球自转暂时加快。

- NASA任命临时局长 同时曝光2145人裁员计划
7月10日消息,综合CNBC与《卫报》报道,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周三委任交通部长肖恩·达菲(Sean Duffy)担任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临时局长。自特朗普撤回最初的提名人选后,这一职位一直空缺。

- 基因缺失,尸体消失 进化史上最奇怪的情节转折
研究人员首次以高分辨率绘制了海蜘蛛的整个基因组,揭示了其不寻常的身体与缺失基因之间的迷人联系。与蛛形纲近亲不同,海蜘蛛没有真正的腹部,甚至一些器官都藏在腿里。科学家发现,这种奇特的解剖结构可能与一个关键发育基因的消失有关。这一发现也揭示了蜘蛛和蝎子的远古近亲是如何进化的,为地球上一些最奇特生物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 中国科学家成功低成本制备氘代酸碱 比黄金还昂贵
氘代酸碱作为特殊的氘代化合物,因制备难度极大,长期以来价格远超黄金。不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的一项突破性成果,正改写这一局面。7月9日,该重要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

- 关税导致美国铜价暴涨 经济恐遭重创
在特朗普总统宣布对进口铜征收50%关税后,美国买家面临的铜价已急剧飙升。这意味着本就高企的铜价在美国市场进一步拉开与国际市场的差距。分析师警告称,这将冲击美国企业并波及整体经济。

- 把叶绿体“偷”到自己体内 这些动物晒太阳就能活
众所周知,植物最会“接阳光”——它们能把太阳的能量转化成自己身体里的化学能。而动物呢,通常则需要吃其他生物来获得能量。不过总有些家伙不按常理出牌。有一群“懒汉”动物,能“偷”植物的叶绿体来利用阳光,从此实现晒晒太阳就能“温饱”的躺平生活。这是怎么回事呢?

- 这种超薄鼓面几乎能够无损传输声音
当鼓手敲击鼓面时,鼓面会振动并产生声音——也就是我们所知的音乐信号。但一旦振动停止,信号就会消失。现在想象一下,一个极其纤薄的鼓面,宽度只有约10毫米,上面布满了微小的三角形孔洞。科学家们已经创造出了这样的鼓面,它发挥着非凡的作用。

- 印尼勒沃托比火山喷发:烟柱高达18000米 形成完美蘑菇云
这绝对是我见过的最完美的蘑菇云。当地时间7月7日,印尼东努沙登加拉省勒沃托比火山喷发,喷发持续时间约6分26秒。火山灰柱高达1.8万米,伴有轰鸣声,印尼当局将警戒级别升至最高级,多家航空公司共取消了24个航班。

- 雷达的发明和应用意味着外星人已经知道我们在这里
如果指望我们能通过低调行事来避开外星文明的关注,现在早已晚了。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发布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我们的雷达系统已经向外星窃听者泄露了我们的位置。

- 最懂打工人的蔬菜:给水就能活
身在城市,哪个打工人没点儿陶渊明式的梦想:就算不能采菊东篱下,也想归田种点啥。可惜,就算回了老家,也未必能过上养老博主们的美好生活。但,谁说在城市你就不能过上自给自足的种菜生活了?蔬菜界的劳模——空心菜,这不就来拯救诸位打工人了嘛!

- 哈勃的最新展示的照片放大了Abell 209星系团
哈勃的最新照片放大了阿贝尔 209 星系团,这是一个距离我们 28 亿光年的巨大星系团,它的引力会弯曲时空本身。在闪耀的一百多个星系之外,隐藏着一层由X射线辐射的高温气体和暗物质组成的隐形混合物,其质量是普通物质的五倍。引力透镜产生的细微条纹揭示了天文学家如何绘制这片隐藏的质量,为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演化提供了关键线索。

- 哈佛大学科学家在类似火星的条件下成功培育出藻类
研究人员表明,藻类可以在类似火星的大气压力条件下生长。如果人类想要在地球以外建立永久定居点,就需要建造可居住的建筑。然而,运输大量工业建筑材料会带来巨大的物流和财务挑战。哈佛大学约翰·A·保尔森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SEAS) 的科学家们正在探索一种生物替代方案。

- 天文学家发现一颗正在慢慢自我毁灭的行星
一颗近距离系外行星正在引发恒星耀斑并自毁。这是行星与恒星磁场相互作用的首个直接证据。参与欧洲航天局“胡夫”任务的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系外行星,该行星似乎正在从其主恒星发出强烈的辐射耀斑。这些强烈的辐射爆发正在剥离该行星稀薄的大气层,使其体积逐年缩小。

- 科学家发现冰川消退可能引发强烈的火山爆发
一项针对智利六座火山的新研究表明,厚厚的冰川可以抑制火山喷发数千年,使地下深处岩浆房的压力悄无声息地积聚。但一旦冰川消退,这种压力就会释放——有时甚至是爆发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南极洲和其他冰川火山地区未来可能会出现更频繁、更剧烈的火山喷发,这可能会加剧气候变化和火山活动的反馈循环。

- 这种果树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石头 或许能帮我们拯救地球
肯尼亚的某些无花果树不仅仅结出果实,它们还能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石头。科学家发现,这些树木可以在树干和周围土壤中形成类似石灰岩的沉积物,以高度持久的形式锁住碳。这种鲜为人知的碳途径此前主要在非果树中进行研究,如果通过农林复合经营模式推广,或许可以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一种强有力的天然工具。

- 1966年海军航拍的照片意外成为了解南极洲冰架崩塌原因的关键
1966 年从海军飞机上拍摄的一张失传已久的照片,意外地成为了了解南极洲冰架崩塌原因及其对全球海平面上升意味着什么的关键。哥本哈根大学的科学家们将这些被遗忘的航拍图像与现代卫星数据相结合,追踪了沃迪(Wordie)冰架缓慢而持续的崩解过程。他们的发现颠覆了传统的认知:导致崩塌的并非冰架表面的融化,而是更温暖的海水从下方侵蚀冰架。

- 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已受控再入大气层
据中国载人航天官方介绍,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已于北京时间2025年7月9日6时42分受控再入大气层。飞船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少量残骸落入预定安全海域。据了解,8日15时09分,天舟八号顺利撤离空间站组合体,转入独立飞行阶段。

- 充电宝供应商安普瑞斯新公司发注销公告 注册成立13天认缴近2亿
近期罗马仕、安克等厂商发布了充电宝召回公告,召回产品超过120万台,充电宝安全问题引发外界关注和热议。据悉,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是罗马仕、安克等厂商的主要充电宝电芯供货商之一。拥有的74张3C证书,均被认证机构暂停或撤销,无锡市市场监管局已依规对该企业生产的锂电池产品全部封存。

- 土星:我好像被一个不明物体撞了一下腰
最近,业余天文爱好者Mario Rana在观测土星时,意外发现土星边缘出现了一道明亮的闪光,似乎有什么东西撞上了土星。闪光出现的时间是北京时间7月5日17是7分56秒。Mario Rana正在征求同一时间拍到类似现象的观测报告,以进一步佐证他的发现。

- 雌性黑猩猩会寻找亲密的社会关系确保幼崽在野外存活
在贡贝茂密的森林中,雌性黑猩猩如果能与无血缘关系的雌性而非家人建立牢固的友谊,就能大大提高其幼崽的存活率。一项长达数十年的研究表明,出生前的社会联系,尤其是通过梳理和陪伴,能够为幼崽提供强有力的保护,使其免受野外幼崽死亡的残酷现实。

- 虎鲸在世界各地向人类投喂渔获 这是怎么回事?
跨越海洋,数十年,人们发现虎鲸在做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向人类投喂食物。从加利福尼亚到新西兰,已有34起记录在案的事件表明虎鲸会在水中、船上甚至岸上为人类带来鱼、鳐鱼和鱿鱼。

- 科学家解释猫咪为何总是左侧卧睡觉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许多猫似乎喜欢左侧卧。该小组查看了数百个YouTube上猫咪侧卧的视频。他们认为,这种侧卧偏好可能是作为一种生存机制进化而来的,增强了动物在醒来后快速捕猎或逃跑的能力。

- 一级复用30+次 引力二号中大型可回收火箭三合一联合试车圆满成功
近日,东方空间的中大型可回收液体运载火箭“引力二号”,圆满完成了完成了“三合一”联合热试车!为提高多种产品接口及性能的验证效率,此次试验在发动机与伺服联合热试车的基础上,搭载了箭上相关阀门的匹配联试。

- 星际访客3I/ATLAS疑似来自银河系中心黑洞人马座A*方向 速度58.67千米/秒
早前天文学家发现陌生天体正在太阳系内疾驰,经过研究后天文学家认为这颗天体来自太阳系之外也就是属于星际天体,这颗星际访客的临时名称是 A11pl3Z。现在天文学家已经为这颗星际访客设立正式的名称:3I/ATLAS,其中的 I 代表星际,3 代表这是人类观测到的第三颗来自太阳系之外的天体,ATLAS 指的是发现这颗天体的小行星陆地撞击持续预警系统。

- 中科院首次实现甲醇合成蔗糖 无需种植甘蔗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成功构建体外生物转化系统,首次实现以甲醇为原料合成蔗糖,产物浓度达14g/L。这一突破摆脱了传统依赖甘蔗、甜菜等农作物获取蔗糖的限制,为糖分子的非自然合成开辟了新途径。

- 科学家绘制出单原子催化剂:铂的秘密世界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一种强大的方法,可以深入研究单原子催化剂——在这种材料中,每个原子都在驱动化学反应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利用一种名为核磁共振(类似于核磁共振成像扫描的技术)的技术,揭示了铂原子在原子层面上如何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这一突破有望带来更环保、更高效的化学品制造方法,使用更少的珍贵材料。

- 海带竟然不是植物?!那是个啥?
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是一种植物吗?毕竟它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外形又是一副“绿叶飘飘”的样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来看几个生物分类学中“王国”(Kingdom)的兴衰史。经常吃海带的朋友都知道,“界门纲目科属种”这个生物分类阶元中,“界”的英文是“Kingdom”,正如这个英文单词最直观的翻译,一类生物可以看作一个王国。但是分类阶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对生命演化的认知本就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1]。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海带(及其祖先)就像是一个反复游走在各个王国之间的“流浪者”。

- 美媒:NASA经费被削减 美国正在扼杀寻找外星生命的希望
美国《大西洋月刊》7月4日文章,原题:美国正在扼杀寻找外星生命的机会 今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在一颗遥远行星的光辉中观测到外星生命的潜在迹象。尽管存在争议,但这一发现仍是人类探索地外生命之旅的分水岭。

- 东京科学研究所开发出一种铁磁半导体 (FMS) 居里温度高达 530 K
由范南海教授领导的东京科学研究所科学家团队开发出一种铁磁半导体 (FMS),其工作温度比迄今为止报道的任何同类材料都要高。根据发表在《应用物理快报》(第126卷,第16期,2025年4月24日)上的研究成果,该材料的居里温度 (TC) 高达 530 K,远高于室温。

- 天敌克制有多恐怖?蚊子精通各种逃避捕杀技巧 但蜻蜓就用两招
蜻蜓是蚊子一生的天敌,蜻蜓若虫(蜻蜓是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水中时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蚊子幼虫,蜻蜓成虫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也是蚊子(成虫),据信一只蜻蜓一天要吃掉上百只蚊子。有人甚至认为仅靠蜻蜓挂件就能够防蚊:

-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提出拯救火星任务的方案 免于预算困境
美国宇航局陷入困境的火星样本返回任务可能会从意想不到的地方获得喘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提出了一种精简、低成本的替代方案,可以将任务的成本削减一半以上。由于多个项目资金大幅削减,NASA雄心勃勃的火星样本国际回收计划正面临威胁。

- 火星上的水去了哪里?一项新研究给出了答案
行星科学中尚未解答的一个主要问题清楚地刻在火星地貌上。火星上由古代河流冲刷形成的深邃峡谷表明,这颗行星曾经温暖到足以支持液态水的流动。但它是如何演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寒冷干燥的沙漠的呢?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剧烈的转变?

- 星系曾有“厚阶段” 韦伯太空望远镜揭示它们如何变薄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为天文学家提供了一个了解银河系等星系历史的新窗口。通过分析111个边缘星系,研究人员发现星系的形成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混乱的厚盘,随后在其内部形成更平静的薄盘。即使在100亿光年外的星系中也能观察到这种模式。

- 科学家在人类细胞内发现新的细胞器:半融合体(hemifusom)
科学家在人类细胞内发现了一种以前未知的细胞器,这一发现可能为治疗严重遗传疾病带来新方法。这种新发现的结构被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命名为“半融合体”(hemifusome) ,它似乎在细胞组织、回收和处理内部物质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海洋中新发现230种巨型病毒 有的比细菌还大
病毒,作为结构最为简单的非细胞型生物,通常只由遗传物质(DNA或RNA)和一层蛋白质外壳构成。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病毒都非常小。但事实上,病毒的尺寸从几十纳米到几百纳米不等,最大的“巨无霸”病毒甚至比细菌还大!其所包含的基因信息也特别多!

- 多地连续超40℃ 这些年为啥热得早、热得长?
中央气象台7月6日6时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预计7月6日白天,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大部、重庆、华南大部以及新疆南疆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地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新疆南疆盆地、河北南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湖北、湖南东部和北部、江西中北部、浙江中北部、广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7~39℃,新疆南疆盆地和吐鲁番盆地、山东半岛北部、苏皖北部等地局地可达40℃以上。

- 人类首次实现深空恒星导航 堪比美国东西海岸测距只差66厘米
近日,NASA的科学家们利用正在穿越柯伊伯带的新视野号探测器,成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深空恒星导航测试。新视野号2006年发射,是人类发射过起始速度最快的太空探测器,2015年7月14日首次飞掠观测了冥王星,也是第五个飞出太阳系的探测器,正以每秒14公里的速度远离太阳。

- 考古学家乘坐自制独木舟航行 解开史前人类跨海之谜
由于一次罕见而非凡的独木舟之旅,关于早期现代人类在东亚迁徙的长期问题可能最终得到解答。现代人类最早迁徙至东亚的时间和目的地已基本确定。但尚不清楚的是,这些早期人群是如何在被危险的海上通道隔开的岛屿之间迁徙的。

- 得益于突破性的脊髓植入技术 瘫痪的老鼠能够再次行走
新西兰的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微创技术,该技术有效地帮助瘫痪大鼠恢复运动能力。这一突破可能意味着我们距离治疗人类和宠物的脊髓损伤又迈进了一大步——脊髓损伤目前无法治愈,并且常常导致运动功能丧失。

- 俄罗斯进步MS-31飞船成功对接国际空间站
俄罗斯的进步MS-31货运飞船于7月3日搭乘联盟-2.1a运载火箭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7月6日5时25分,飞船成功与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探索”号实验舱完成自动对接,计划在轨停留167天。

- 天文学家捕捉到令人惊叹的超新星遗迹:恒星两次爆炸
天文学家首次捕捉到恒星两次爆炸的视觉证据——这一非凡的宇宙事件被称为“双重爆炸”。利用甚大望远镜,科学家们研究了超新星SNR 0509-67.5的彩色遗骸,发现了清晰的迹象,表明这颗恒星并非仅仅爆炸了一次,而是经历了两次强大的爆发。

- 日本向日葵8号和9号气象卫星的红外成像数据已成功应用于追踪金星
日本向日葵8号和向日葵9号气象卫星的红外成像数据已成功应用于追踪金星云顶温度的变化。在东京大学研究人员的带领下,该团队分析了2015年至2025年期间拍摄的卫星图像,以估算从每日到每年的时间尺度上的亮度温度。

- 菲律宾最大湖泊发现外来鱼类物种入侵
一种常在家中水族箱中看到的闪闪发光的银色鱼,如今却静静地生活在菲律宾最大的淡水湖中。它的出现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外来物种不受控制地释放到该国本已脆弱的生态系统的担忧。2024年,马尼拉雅典耀大学的科学家们仔细检查了在拉古纳湾捕获的一条鱼。通过详细的形态学分析,他们确认这条鱼为施氏鲃(Baronymus schwanefeldii)。虽然该物种并非菲律宾本土物种,但它起源于东南亚各地。

- 韦伯望远镜揭示超热系外行星 WASP-121b 的起源
一项利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数据的新研究帮助科学家们进一步了解了遥远行星WASP-121b的形成过程。这项研究由天文学家托马斯·埃文斯-索玛和西里尔·加普领导,重点研究了该行星大气中的关键分子,以更好地了解其历史及其在太空中的运动。

- “神奇材料”MXene终于可以用新方法安全地制造出来
维也纳技术大学(TU Wien)的科学家团队与 CEST 和 AC2T 的合作伙伴共同研发出一种更安全、更实用的方法来生产 MXene(一种主要由钛和碳构成的二维材料)。他们的新方法避免使用危险化学品,可以使大规模 MXene 生产变得更加容易。

- 云南甘棠箐遗址出土30万年前木器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报道了云南省江川县甘棠箐遗址发掘出土的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约为距今30万年的木器,以及与木器伴生的文化遗存如大量石制品、骨角器、动物化石和植物遗存。甘棠箐遗址出土的木器和鹿角“软锤”是目前东亚地区最早的发现,在世界范围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亦属罕见。

- 科学家首次目睹海底“慢滑”地震
科学家首次直接观察到在主要水下断层带释放构造应力过程中发生的慢滑地震。此次渐进式地震事件在穿过日本海岸附近易引发海啸的断层段时被追踪,该断层段似乎起到了天然的缓冲作用,吸收了压力。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将这一现象比作一条断层线沿着两大板块边界缓慢张开。

- 非洲地下的深层地球脉冲正在撕裂非洲大陆
地幔的垂直运动是导致地球表面发生大规模地质变化的驱动力之一。这些地幔上升流,有时被称为地幔柱,被认为在一些重大的地质转变(例如大陆漂移)中发挥着作用。目前,在非洲大陆地下发现了一种类似、微妙却意义重大的现象。

- 撒哈拉沙漠的尘埃阻挡阳光并扰乱预测模型 威胁欧洲的太阳能计划
随着欧洲越来越多地利用太阳能来实现其气候目标并加强能源安全,撒哈拉沙尘带来的挑战也日益严峻。根据欧洲地球科学联盟大会(EGU25)上分享的新发现,北非风吹来的矿物尘埃不仅降低了整个非洲大陆的光伏发电量,还使太阳能发电量更加难以预测。

- 地球对碳排放的适应能力可能正在比气候模型所显示的更快地瓦解
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 ( IIASA ) 领导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地球的碳-气候系统可能比此前认为的更加脆弱。该研究全面审视了地球如何应对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压力,提供了更广阔的系统层面视角。

- 科学家揭示改造火星的三步指南 以便人类能够更快地在那里居住
《自然天文学》杂志发表的一篇新论文再次将火星地球化改造的想法推向了风口浪尖。这篇由先锋研究实验室和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撰写的论文探讨了将火星改造成适合人类生存的行星在科学上是否可行,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实际条件。

- TOI-4465 B:400光年外发现的新巨型系外行星
通过全球团队合作,确认了一颗独特的气态巨行星,为行星的形成和未来的大气研究提供了见解。新墨西哥大学的研究人员与美国及国际同行合作,证实了一颗新发现的气态巨行星的存在。这一确认得益于全球共同努力,其中包括来自民间科学家的贡献。

- 中科院成功研制火星乌托邦平原土壤模拟物
近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跨学科研究团队,成功研制了火星乌托邦平原土壤模拟物(Utopia Planitia Regolith Simulant-1,简称UPRS-1),并将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Icarus。

- 另一颗星球的一块土地正在出售
如果岩石会说话,这颗(NWA 16788)必定会讲述一段精彩的故事。它被一场大规模的小行星碰撞抛出了自己的星球,在太空中徘徊了许久,最终进入了地球的引力场,落在了距离它起源地1.4亿英里的地方,并于2023年被发现。

- 物理学家接近发现第五种力量 或将解开暗物质之谜
科学家们正在尖端实验中使用捕获离子来寻找可能有助于解开暗物质之谜的未被发现的粒子的迹象。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对构成所有可见物质的基本成分,包括构成我们自身和周围一切的粒子,提供了极其精确的描述。它还定义了支配这些基本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力。

- 韩国科学家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态黄金
随着气候变化持续加剧,碳排放量创历史新高,寻找有效的二氧化碳 (CO2) 回收方法的紧迫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随着全球碳中和运动的势头强劲,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燃料和化学品的创新方法正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醇基产品尤其具有前景,因为这些化合物具有高能量和经济价值。尽管潜力巨大,但长期以来,该工艺效率低下,且难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一直受到阻碍。

- 中国科学家研发新型超快电子源 飞秒级“定格”电子运动
我国科学家在超快电子源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上海交通大学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联合团队成功开发出基于碳纳米管的新型超快电子源,其性能远超传统金属电子源。这项突破解决了长期困扰科学界的难题。传统金属电子源难以同时实现高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而新型碳纳米管电子源通过7飞秒超短激光脉冲驱动,不仅实现了0.3电子伏特的超低能散,还保持了极短脉冲时间,完美兼顾了这两项关键指标。

- 美国为对抗致命寄生虫培育数十亿只苍蝇 两周吃掉一头牛
为应对极具破坏力的新大陆螺旋蝇(New World Screwworm)入侵,美国政府正计划大规模繁殖并释放数十亿只绝育雄性螺旋蝇,以遏制这一害虫的扩散。该计划旨在通过生物防治手段,避免其对畜牧业、野生动物甚至人类健康造成更大危害。

- 从卫星看国内外城市:绿化面积 云壤之别
中国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已经高达约40%。更多的绿化带,不仅能吸收机动车尾气、降低环境噪音、有效清洁和美化环境,甚至很多都成了“大型园艺展示区”,小到各种观赏花卉,大到造型奇特的园林景观。

- 天文学家可能发现了第三个星际物体
天文学界对一个具有双曲线轨迹、正在向太阳系内部移动的新物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周三早些时候,欧洲航天局证实,这个暂时被命名为 A11pl3Z 的物体确实来自星际。

- 160亿年误差仅一秒!中科院要重新定义“秒”
时间测量精度的不断提升,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意义重大。原子钟作为目前测量时间最精确的工具,其发展备受关注。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在87Sr光晶格原子钟系统领域取得突破进展,使我国在光晶格钟主要性能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 珠峰每年向东北长春移动4.2厘米
地理知识告诉我们,地球板块一直都在移动,重塑地形,比如珠穆朗玛峰和整个青藏高原,就是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而成的,而且依然是板块运动最活跃的地方,珠峰其实一直在移动。根据测算,珠峰每年都会移动4.2厘米,朝着我国东北方向,正对着吉林长春。

- 金字塔时代的首个完整基因组:揭示古埃及与中东的血脉联系
从一位生活在最早金字塔建造时期的老年男性牙齿中,科学家们提取并测定了首个完整的古埃及人类基因组序列。这具遗骸距今约有4800至4500年,与埃及历史上的古王国时期——即“金字塔时代”——在时间上重合。

- 天文学家首次清晰观测到大质量恒星吸积过程
借助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射电天文台(NSF NRAO)的甚大天线阵(VLA),天文学家首次捕捉到一颗正在形成的大质量恒星周围气体的剧烈吸积过程,这一关键机制推动了恒星的快速生长。

- 无需地球补给 3D打印生物塑料容器让藻类在火星自给自足
火星上植物生存的未来可能依赖于生物塑料技术。最新研究表明,绿藻(杜氏盐藻)能在模拟火星环境的半透明生物塑料容器中生长。这一发现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为就地建造宜居结构提供了新思路。

- 新研究推翻了对于鱼群游动规律长达50年的假设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鱼类通过以整齐的菱形队形游动来节省能量,但一项使用先进的 3D 跟踪技术的新研究却讲述了不同的故事。50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鱼在排列紧密的菱形结构中游动可以节省最多的能量。但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新实验,旨在检验这一长期存在的理论在现实条件下是否成立。

- 新型3D打印树脂可以是硬的或橡胶状的 或者两者的混合物
如果由两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即将发生断裂,断裂通常发生在两种材料接触的界面处。一种新型光激活3D打印树脂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能够在单个物体内部逐渐从硬状态转变为软状态。这种液态树脂由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助理教授扎克·佩奇及其同事开发,其灵感来自于天然材料,例如能够与柔性软骨顺利融合的硬骨。

- 三个关于鸡的冷知识 可能会让许多人重新认识这种动物
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鸡有一个奇怪的行为,如果把鸡固定住,然后在鸡的头部前面划一条线,鸡就会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动弹不得!我并没有亲身测试过,但是互联网上可以找到很多这种视频,有些博主声称自己是互联网上看到有这么一回事,然后拍视频当场测试,结果确实会这样。

- 卫星眼里的新疆最大水电站:水库22.5亿立方米、号称“新疆三峡”
在喀喇昆仑山脉北麓的荒漠深处,有一座号称“新疆三峡”的超级工程——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它的库容积多达22.5亿立方米,是新疆第一大水库这座大坝,也是国务院推进的172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之一、国家“十三五”期间100个重大项目之一,2023年入选“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

- 天文学家发现隐藏在附近矮星周围的类地行星
海德堡大学天文学家领导的一项新研究表明,类似地球的行星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常见得多,尤其是在小型低质量恒星周围。一个国际天文研究团队利用CARMENES项目的数据发现了四颗新的系外行星,并精确测量了它们的特征。他们发现,大小和成分与地球相似的行星似乎经常围绕质量不到太阳六分之一的恒星运行。

- 牛津大学实现百万分之一量子比特飞跃 或将重新定义量子计算
牛津大学的物理学家们创造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记录了量子比特(qubit)控制的精度。他们实现了量子逻辑运算史上最低的错误率:仅为0.000015%。这意味着670万次运算中只出现一次错误!这比十年前同一团队创下的纪录高出近十倍。

- 横跨宇宙的巨大气体丝状体可能有助于解开缺失物质之谜
天文学家发现了一条连接四个星系团的巨大热气体丝。该结构的质量大约是银河系的十倍,可能包含一些宇宙中长期缺失的物质,有助于解开一个持续数十年的宇宙之谜。这一发现是利用欧洲航天局的XMM-牛顿望远镜和日本的朱雀X射线太空望远镜的数据得出的。

- 哈勃望远镜在金牛座观察到三颗星年轻恒星
沐浴在散射的星光中,金牛座分子云中这片闪闪发光的蓝色星云孕育着三颗年轻恒星——HP Tau、G2 和 G3——以及一颗隐藏在行星形成盘中的新形成的原恒星。哈勃拍摄到的这一场景揭示了距离地球仅 480 光年的一个动态苗圃,宇宙尘埃、引力和混沌正在孕育未来的太阳系。

- 冰冷小行星中发现的炽热矿物令天文学家感到困惑
来自小行星龙宫的一颗微小颗粒发现了硫铁铜钾矿 (Djerfisherite),这种矿物通常在炎热、缺氧的环境中形成——而龙宫从未被认为会经历这种条件。这一意外发现暗示,这颗小行星要么经历了意想不到的高温峰值,要么捕获了早期太阳系输送过来的奇异物质。显微镜和化学线索如今挑战了“龙宫”成分均匀的观点,并指向行星构成要素的混合远比这混乱得多。

- 植物的自卫机制可以以令人惊讶的方式污染我们呼吸的空气
多年来,我们一直钦佩植物净化空气、对抗空气污染的能力。然而,我们的绿色盟友可能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加剧空气污染。虽然它们可能只是在试图抵御害虫,但这种特殊的自我防御机制也在危害环境。

- 化石足迹证实了北美最早的人类活动
研究人员利用新的放射性碳测年法,对在白沙地区富含石膏的地面上发现的古代足迹进行测年,现已证实人类在2.3万年前就已经在北美漫游。这一发现解决了多年来围绕这些足迹年代的争论。

- 贝壳讲述着5亿年的海洋生存史诗
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将 7700 个石灰岩样本拼凑在一起,发现更加多样化的海洋能够更好地循环利用营养物质并建立更大的食物网——这一古老趋势现在正受到人类活动导致的物种灭绝的威胁。

- 欧洲发现最古老的真蝉 存活于4700万年前
考古学家首次在麦塞尔坑沉积物中发现了真蝉化石。Eoplatypleura messelensis是欧亚大陆已知最古老的现代真蝉代表之一,也是全球范围内蝉亚科最早的记录。

- 中国科学家领衔发现超级地球 揭秘如何找到看不见的系外行星
2025年6月3日,《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刊登了一项令人振奋的发现——由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CAS)牵头的国际研究团队在开普勒-725系统中探测到一颗位于宜居带的系外行星:开普勒-725c(Kepler-725c)。

- 中科院破解蝗虫“交流暗号” 引诱聚集起来一网打尽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康乐团队与北京大学雷晓光团队合作,破译了蝗虫“交流暗号”,为生态治蝗带来希望。每年夏秋,蝗虫成群破坏农田。作为“散居类”昆虫,蝗虫靠释放信息素4VA吸引同类聚集。

- 研究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Onset of extensive human fire use 50000 y ago的论文。研究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 我国科学家发现油菜增产关键新基因 单株产量提升25.3%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植物生物技术杂志》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阐明分子伴侣基因BnaC01.CCT8调控油菜产量的分子机制。这一发现为油菜高产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对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NASA阿尔忒弥斯二号任务将试验高速激光通信 传递4K月球影像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ANU) 正在合作推动月球激光通信,使用由现成零件制造的经济型收发器。如果在阿尔忒弥斯二号任务上取得成功,该技术可以创纪录的速度将 4K 视频和丰富的数据传回地球,证明深空激光已准备好迎接黄金时段,并重塑未来宇航员与月球、火星及其他地方的联系方式。

- 科学家在火星土壤中发现类似地球的神秘地貌
火星上的波浪状地貌为了解该星球的冰川历史、维持生命的可能性以及流动颗粒物质的行为提供了线索。尽管火星表面干燥、多尘,大气层也较稀薄,但它与地球的相似之处可能比科学家曾经认为的要多。

- 重新编程的大肠杆菌将塑料废物转化为扑热息痛
爱丁堡大学的工程生物学家开发出一种方法,可以将用于一次性瓶子的普通塑料转化为广受欢迎的止痛药扑热息痛。只需要一点细菌和时间,就能让处理过的废物发酵。

- 科学家发现正在逆向进化的西红柿 它们正尝试回归有毒状态
进化的阶梯本应一步一步地攀升,生物体在攀登的过程中会逐渐失去一些特性,同时也会获得一些新的特性。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一些番茄却在缓慢地走下坡路。

- 为什么现在城市里斑鸠越来越多?这种随便下蛋的鸟到底有何优势?
我在浙北生活,这两年在浙北几个城市跑动比较勤快,就浙北来说,现在珠颈斑鸠应该是城市中最常见的鸟之一了,真的很容易就碰到,特别是在那种老一点的街道和小区周围。

- 首台国产商用200千伏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发布
苏州博众仪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众仪器")近日宣布,成功研制国产首台商用200千伏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BZ-F200,标志着我国在高端科学仪器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 科学家发现可吞噬有毒物质PFAS的细菌
土壤中发现的某些细菌或许能分解“永久性污染物”——这些物质在环境中持续存在,对人类和环境健康构成严重风险。这些物质包括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 (PFAS),它们广泛用于化妆品、食品包装、炊具和洗涤剂等产品中。皮亚琴察天主教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从威尼托地区受 PFAS 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约 20种细菌。这些细菌可以将 PFAS 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量来源,从而将其降解。

- 重新构想碳捕获:新材料像树木一样从空气中去除二氧化碳
科学家们正在设计一种新型活性材料,可以直接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它利用光合细菌以有机和矿物形式捕获二氧化碳。这个概念听起来或许颇具未来感: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来自多个学科的研究人员正在合作,将传统材料与细菌、藻类和真菌等微生物结合起来。

- 这款微型量子传感器可自行发光 探测几乎看不见的物体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革命性的生物传感器,它不需要光源,而是利用量子隧穿效应自行发光。该传感器引导电子穿过金和氧化铝纳米结构,发出光并检测浓度极低的分子,低至万亿分之一克。无需笨重设备,它为强大而紧凑的诊断工具打开了大门,可用于从医院到偏远地区的任何地方。

- 新型晶体管不再使用硅 助力延续摩尔定律
在微电子技术的一个潜在转折点上,东京的科学家们研制出了一种强大的新型晶体管,它不再使用硅,而采用一种名为掺镓氧化铟的晶体材料。这款微型器件采用全栅极设计(晶体管的控制栅极完全环绕电流通道),实现了卓越的电子迁移率和长期稳定性。结果是这款突破性的晶体管可以显著提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的性能,并有望在后硅时代延续摩尔定律。

- 科学家利用泳池清洁剂和阳光将电子垃圾变成纯金
弗林德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公布了一种突破性的方法,利用盐水、紫外线和可回收聚合物的混合物从电子垃圾和矿石中提取黄金。这项绿色技术摒弃了氰化物和汞等有毒化学物质,将垃圾变废为宝,同时保护了环境。从采矿业到小规模电子垃圾回收,这项创新技术的潜在应用范围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回收贵金属的方式,使黄金更清洁、更安全,并且具有惊人的可持续性。

- 向大自然学习:有毒的黄曲霉成为癌症治疗的希望之源
一种有毒霉菌曾被认为会导致古墓中的神秘死亡,如今却成为医学突破的核心。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从一种被称为“法老诅咒”的真菌——黄曲霉中合成了化合物,并将其改造成一种名为曲霉霉素的强效抗癌分子。这些独特的环状肽不仅能与FDA批准的白血病药物相媲美,还能为揭示更多隐藏在真菌中的药物提供线索。

kasim
frankh
小夫子
玩血
cyk553312
魏魏
牛天王
Yeb123
jimmyfluore
Cloud_Atlas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