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

核火箭推进技术可将火星往返时间缩短至几个月

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设想核电推进是一种释放太阳系探索潜力的变革性技术。现在,两家在该技术关键部件上稳步取得进展的公司联手合作,有可能加速将这一愿景变为现实的时间表。

上山遗址发现距今一万年的稻米酒

酒在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酿酒技术何时起源、如何产生发展,仍是未解之谜。这是由于酒属于易挥发液体,难以保存、发现、研究。近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美国斯坦福大学,聚焦我国浙江上山文化遗存,利用多种微体化石分析技术,发现了东亚最早酒类酿造新证据,揭示了一万年前上山遗址稻米酿酒技术。

新发现的基因能增强植物光合作用 提高植株高度

杨树中的 BOOSTER 基因可促进光合作用和生物量,具有提高作物产量的潜在应用价值。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先进生物能源和生物产品创新中心的研究人员与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生物能源创新中心合作,在杨树中发现了一种基因,它可以改善光合作用并增加树高。

科学家建议在月球建“天眼”:几乎没有电离层 电磁洁净度非常高

在香山科学会议第759次学术讨论会上,包括16位院士在内的百余名科技界专家围绕月球基地建设开展“头脑风暴”,进行热烈讨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提议,能不能利用月球陨石坑建一个月球版FAST?

太空照片揭示南部非洲隐藏的繁荣

国际空间站上的一名宇航员拍摄了一张夜间照片,展示了从纳米比亚到南非长达 1300 多公里的非洲南部景观。照片突出了沿海和内陆地区,展示了气候和人口密度的鲜明对比。 受寒冷的本格拉洋流影响,沿海地区以干燥的纳米布沙漠为特征,而内陆地区则呈现出充满活力的城市中心,如比勒陀利亚-威特沃特斯兰德-维勒尼京聚居区,这里有 800 多万人口和重要的采矿业务,包括黄金和铂金。

研究人员在谷神星内部发现有机物质储藏的新证据

研究人员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黎明号(Dawn)任务的数据,发现了矮行星谷神星(Ceres)内部有机物质储藏的新证据。他们的研究以2017年在谷神星厄努特环形山附近发现的有机化合物为基础。 这些化合物以前被认为是由彗星或小行星撞击沉积而成的,现在被认为是内源性的,这意味着谷神星拥有能够支持生物过程的内部能源。 这一发现凸显了谷神星作为太阳系内重要天体的作用,对未来太空探索和研究其他地方的生命支持环境具有潜在影响。

改变国家形态的"边界移动"现象

去年,由于冰川迅速消退,瑞士和意大利政府共同重新划定了两国之间的阿尔卑斯山边界。幸运的是,这是一个合作的过程,专家们认为部分原因是有关土地不属于私人所有,而且国界线位于一座山峰之上,近年来,瑞士的分界线已经移到了意大利境内。

全球首款钻石电池有望供电几千年 但电量很微弱

12月11日消息,英国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全球首款钻石电池,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碳-14的衰变提供稳定的低电量,寿命甚至长达几千年。以下为翻译内容:电池似乎总是在最糟糕的时刻耗尽电量,比如在数学考试前计算器突然没电,在好电影刚开始时遥控器无法使用,或在断电时手电筒无法点亮。但是,如果有一种电池的电量不仅可以撑几个小时,还可以持续几十上百年呢?

游得更快的升级版机器鳐鱼采用更简单、更高效的设计

就在两年前,一台微型机器人鳐鱼成为世界上游泳速度最快的软体机器人。 现在,它的后代之一打破了这一记录--而且它使用的能源比它的前辈还要少。22.8 毫米长的这台原始机器人是由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尹杰副教授及其同事设计的。

中国科学家用AI破解50年难题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微雪团队在多相催化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该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揭示了负载型金属催化剂中“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本质,解决了困扰该领域近50年的难题。

中国的磁阳极霍尔电推成功在轨应用

2024年11月11日,“吉林一号”高分05B卫星成功发射入轨,主要用于验证高分辨新研载荷成像能力、高速星地激光数传业务化能力、电推进轨道维持能力等关键技术。其中,电推进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801所研制,采用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磁阳极霍尔推力器,这也是该类型产品在国际上的首次飞行应用。

活煮螃蟹等同虐待?专家表示它们真的会痛

活蟹蒸着吃,是我们最常用的烹饪手段,也算是对新鲜食材的一种尊重。死蟹容易滋生细菌,存在安全隐患。然而,瑞典哥德堡大学的动物学家则表示:你们太残忍了,螃蟹也是会痛的!

研究发现高温环境会加速人类衰老

近日,美国老年学学会(GSA)年度科学会议公布的一项对3000多人DNA标记进行的分析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高温环境与分子变化有关,这可能反映出加速衰老。

有关地衣的奇特发现:无性生殖的它们却拥有有性生殖的基因

一项关于Lepraria地衣的研究发现,尽管人们认为它们完全是无性生殖,但它们拥有有性生殖的基因。 这挑战了人们长期以来的看法,并提出了有关地衣繁殖策略的问题,为地衣生物学和进化提供了新的见解。

ALICE首次发现Hyperhelium-4的反物质伙伴的证据

大型强子对撞机 (LHC) 中重离子之间的碰撞产生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这是一种高温致密的物质状态,据信在宇宙大爆炸后约百万分之一秒内充满了宇宙。重离子碰撞还为原子核和奇异超核以及它们的反物质对应物反核和反超核的产生创造了适宜的条件。测量这些形式的物质对于各种目的都很重要,包括帮助了解强子从等离子体的组成夸克和胶子中形成的过程以及当今宇宙中看到的物质-反物质不对称。

3500万年前两颗巨型小行星撞击地球 但似乎没有改变什么

根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的一项分析海洋化石同位素的研究,3565万年前的两次大规模小行星撞击留下了巨大的陨石坑,但没有造成长期的气候变化。 这些发现凸显了地球气候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的稳定性。

马斯克星舰同款:国内首个“筷子夹火箭”方案通过预评审

据“上海大航跃迁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官方发布内容可知,近日,大航跃迁在北京组织召开了跃迁一号(代号“YQ-1”)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设计方案预评审会。据悉,由航天领域11位知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一致认为:跃迁一号运载火箭设计方案合理、可行,同意通过评审。

黑猩猩会像人类一样发展文化吗?突破性研究认为是

黑猩猩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改进文化行为,先进的工具通过迁徙的雌性传播开来,这表明积累文化的早期阶段。黑猩猩以其非凡的智力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而闻名,但它们的文化是否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就像人类文化一样?苏黎世大学领导的一项新的多学科研究表明,它们的一些最先进的行为可能已经传承下来并经过几代人的改进。

NASA的人造恒星计划将揭开系外行星、暗能量和超新星的秘密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新Landolt任务将于2029年发射,它将围绕一颗人造恒星运行,以加强恒星和行星的测量。这将使恒星亮度计算的准确性提高十倍以上,有助于我们了解围绕这些恒星运行的行星,并提供对暗能量的洞察力。

新型聚合物打破了刚性和拉伸性之间的传统权衡

弗吉尼亚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突破性的新型聚合物设计,颠覆了人们长期以来认为硬度较高的聚合物材料一定伸缩性较差的看法。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程助理教授蔡立恒说:"我们正在解决一个自 1839 年硫化橡胶发明以来一直被认为不可能解决的根本性难题。"

科学家发现鮟鱇鱼奇异的进化秘密

一项关于鮟鱇鱼进化的新研究揭示了这些深海生物如何适应极端的深海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了意想不到的多样性。 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和形态分析发现了适应性辐射和进化创新,为了解极端栖息地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启示。

蓝色起源"新格伦"号巨型火箭有望在2024年底前发射升空

蓝色起源公司(Blue Origin)表示,尽管该公司仍在等待监管部门批准对这枚巨大的火箭进行最后一次关键测试,但它有望在年底前发射高耸入云的"新格伦"运载火箭;这项测试被称为"热点火",包括启动第一级火箭的全部七个 BE-4 发动机,并在火箭停在发射台上时将它们点燃至最大推力。 该测试旨在反映火箭升空时的运行情况。 如果热发射试验一切顺利,蓝色起源公司将在发射前的最后一步整合整流罩(火箭上承载有效载荷的部分)。

最新哈勃太空望远镜图像展示两个黑洞争夺星系霸主地位

这幅令人叹为观止的新哈勃太空望远镜图像突出显示了令人惊叹的螺旋星系NGC 5643,它位于大约4000万光年外的狼牙星座。 这个星系被归类为大设计螺旋星系,这意味着它的两个突出的蜿蜒旋臂轮廓分明,很容易看到。 这些旋臂上点缀着明亮的蓝色恒星、错综复杂的红褐色尘埃云和粉红色的恒星形成区。

对基劳埃阿火山120年的数据研究揭示了应力在火山系统中的演变过程

来自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地球科学系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夏威夷岛基劳埃阿火山120年来的数据,首次发现了跨世纪的变形和应力变化模式。 他们的研究重点是1975年卡拉帕纳7.7级地震,这次地震也引发了20英尺高的海啸。 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上。

科学家在远古细菌中发现类似无线电编码的通讯方式

发表在Current Biology上的最新研究发现,蓝藻利用脉冲的振幅(强度)变化在单细胞中传递信息。 这一发现揭示了生物节律如何共同调节细胞过程。蓝藻是一类古老的光合细菌,人们发现它们利用调幅无线电传输中使用的相同物理原理来调节自己的基因。

长征八号甲火箭出发首飞:耗时28个月研制 未来主力箭

12月9日,长征八号甲遥一运载火箭顺利装船,前往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将于明年1月执行首飞任务。长征八号火箭2020年12月首飞,采用绿色环保液体推进剂,模块化组合设计,填补了我国3~5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空白。

亚马逊流域的异戊二烯影响了全球的气候模式

由法兰克福歌德大学、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赫尔辛基大学、莱布尼茨对流层研究所和巴西合作机构的研究人员参与的两项突破性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气候机制。亚马逊雨林通过植物蒸腾作用释放出大量气态异戊二烯。 以前,科学家们认为异戊二烯无法远距离进入大气层,因为它在阳光照射下很快就会分解。 然而,《自然》杂志封面故事中介绍的来自 CAFE-巴西测量活动的数据揭示了一个不同的见解。

天文学家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发现罕见的主带彗星

2021年在小行星带中发现的一个天体被确认为主带彗星,其特征是冰成分和靠近太阳时类似彗星的行为。研究人员强调这些发现对于了解太阳系内部的冰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智神星一号复用火箭发动机即将大功告成 两项国内第一

近期,星河动力持续开展“苍穹”液氧/煤油发动机(CQ-50)的可靠性累积系列地面热试车,均取得圆满成功。试车期间,发动机经历了额定工况长程、工况拉偏、混合比拉偏、入口条件拉偏等考核,获得了地面热试车的有效数据。

保护悖论:入侵物种在原生地濒临灭绝

人类引入的非本地物种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它们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全球60%的物种灭绝。然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和意大利罗马萨皮恩扎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一些被人类引入其他地区的入侵物种在其原生地区已经濒临灭绝。这项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保护通讯》(Conservation Letters)杂志上。

日本上空神秘的蓝色和粉色极光挑战已有科学认知

日本民众最近目睹了不寻常的极光活动,天际出现了鲑鱼粉色和蓝色为主的极光,这是由一场巨大的磁暴引起的。研究人员利用公共和科学数据分析了这些现象,发现了新的结构细节和潜在的形成机制,对现有的极光成因理论提出了挑战。

海洋是如何 "呼吸 "的? 突破性项目将改变我们的认识

一项耗资250万英镑的项目旨在为海洋混合提供突破性见解,从而提高气候模型的准确性。由南安普敦大学和国家海洋学中心(NOC)领导的一项耗资250万英镑(约合320万美元)的新项目旨在改变我们对海洋如何"呼吸"、如何从大气中储存热量和温室气体的认识。

科学家发现利用水和阳光制造燃料的新方法 但仍需更多努力

大多数氢气生产仍然依赖天然气。 然而,一种只使用阳光和水的新技术可以让人类摆脱使用化石燃料,生产出更清洁的能源。日本信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建造了一个新型反应堆,可直接利用阳光和水制造可再生氢燃料。 虽然这还只是一个早期原型,但该系统最终可以提供一种廉价、可持续地生产零排放燃料的方法。

DESI的5000只机器眼睛分析了跨越110亿年的近600万个星系

DESI 对跨越110亿年的近600万个星系的分析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宇宙聚类遵循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这些发现证实了宇宙的主要模型,并完善了对其他理论的限制,提供了对暗能量和引力的前所未有的洞察力。

空间视角展示破纪录的降雨如何让卡西塔斯湖恢复生机

南加州的卡西塔斯湖在两年内从接近历史最低水位大幅恢复到满负荷状态,创下了历史上最快的恢复速度。这一恢复是在两个潮湿的冬季和长期用水限制的放松之后发生的,反映了全州水库水位的提高。

“千年一遇”的郑州720特大暴雨竟然被蜗牛壳记了下来

2021年7月20日,河南省郑州市遭遇了一场极为罕见的特大暴雨(史称“7.20”暴雨),三天下了一年的雨,被气象学界称为“千年一遇”。不过,所谓“千年一遇”,是基于过去不到100年的气象观测数据推算出来的,更多的是一个“形容词”,并不严谨。

新型无针纳米疫苗可有效抵御所有常见的 COVID-19 变种

特拉维夫大学和里斯本大学共同开发的一种新型纳米疫苗提供了一种无针头、室温下可保存的解决方案,可有效针对COVID-19的所有关键变体。

植物受伤时,竟然也会“惨叫” “嗓门”比人还高?

我们整理文件,手上被 A4 纸划了一个口子;不慎摔一跤,膝盖被地面磕出伤口……没关系,只要消消毒,没几天就结痂、愈合了。而很多动物受点小伤,会舔舔伤口,晒晒太阳,过不了几天又生龙活虎。动物可以如此,那大家有没有想过,植物受伤又该怎么办呢?

两个类人物种在一百万年前的曾一起生活在肯尼亚并相互影响

一百万年前,两种不同种类的类人猿在肯尼亚现在的图尔卡纳湖沿岸行走时可能有过交集。研究人员在对出土的 150 万年前的化石进行研究后得出了这一结论,这些化石可能代表了首次出现的两组类人脚印,它们大约同时出现在一个古老的湖岸上。 研究人员说,这一发现将为人类进化以及物种如何合作与竞争提供更多的启示。

强大的磁场围绕我们银河系的超大质量黑洞旋转

EHT合作组织的最新发现揭示了人马座A*周围强大而有组织的磁场,这表明黑洞之间存在共同的特征。与M87的黑洞的详细比较显示了相似之处,暗示了黑洞的普遍特征。 未来观测技术的提高有望让我们对黑洞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更详细的成像。

专家确认华龙洞人是东亚地区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

正在举行的2024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12月8日发布研讨会成果,确认华龙洞人是东亚地区向智人(现代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华龙洞遗址为探索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提供了重要研究材料。

钓鱼佬钓到一条有编码的鱼:“浙海研C50” 来历找到了

最近,台州网友@小羊驼在社交媒体上求助,称自己在大陈岛钓到一条有编码的鱼,好奇这条鱼能不能吃,并附上了一张图片。根据这张图片显示,他钓上来的应该是一条黑鲷鱼,背鳍末端处挂着一个粉红色的标签,上面写着“浙海研C50”。

走进松布里罗星系:詹姆斯-韦伯的惊人新发现

詹姆斯-韦伯(James Webb)对松布列罗星系的最新捕捉揭示了其尘埃分布的复杂细节和极小的恒星形成活动。这个星系拥有一个巨大而温顺的黑洞和无数球状星团,在遥远星系的背景下为天文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实验室。

令人惊讶的新发现揭示北大西洋拥有10到20年的记忆

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测量海洋记忆的新方法,揭示出北大西洋的记忆保留了近二十年--远远长于以前的估计。由利物浦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推出了一种测量海洋记忆的新方法,揭示出北大西洋的海洋记忆可保持约一到二十年--远远超过先前估计的几年。

未来太空望远镜的设计更易于维修 重点是应对距离和易损性等挑战

未来太空望远镜的设计更易于维修,重点是克服偏远地区和燃料有限等挑战。新方法包括安全的近距离操作和高效的轨迹规划,有可能延长詹姆斯-韦伯(James Webb)和盖亚(Gaia)等已有任务的寿命。

美国宇航员瘦到脱相,究竟该怪谁?

大伙们还记得滞留太空的两位宇航员不?因为波音的拉胯,原本8天的航天任务,直接变成了8个月的太空“隔离”,按照计划,两位宇航员得明年二月份才能回家。江江本以为这件事儿,在他们落地之前不会再有啥更新了……但现实却狠狠打了我一耳光。

北极可能会在2027年迎来第一个无冰夏日

最快到 2027 年,北极可能会迎来第一个几乎所有海冰都融化的夏天--这对地球来说是一个令人不安的里程碑。包括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气候学家亚历山德拉-扬(Alexandra Jahn)和瑞典哥德堡大学的塞琳-赫泽(Céline Heuzé)在内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首次使用计算机模型预测了最北端的海洋何时会出现第一个无冰日。 北极无冰会改变天气模式,从而对生态系统和地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碳纳米管储存的能量是锂电池的三倍

最新研究表明,扭曲的碳纳米管可以存储高密度的能量,为传感器或其他技术提供动力。研究人员发现,扭曲的碳纳米管单位质量可存储三倍于锂离子电池的能量,使其成为医疗植入物等轻质安全储能应用的理想选择。

卫星技术揭示尼泊尔特大洪灾的源头

利用先进技术,南加州大学多恩西弗分校的科学家们发现了导致灾难的各种因素之间的致命相互作用。 他们的研究结果旨在确定其他面临类似洪水风险的地区。这些发现可以为灾害管理、基础设施规划和全球公众意识提供指导,尤其是在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风险的情况下。

世界首部"分子电影"实时见证 DNA 成为生命蓝图

利用创新方法,EMBL 的科学家们发现了分子机器之间的关键相互作用,为药物开发开辟了新途径。研究人员首次拍摄了一部实时分子电影,展示了转录和翻译这两个重要的细胞过程是如何在细菌中相互作用的。

研究人员对48000年前非洲的赭石开采进行了最大规模的研究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赭石在非洲南部的古老用途,揭示出这种土矿物在近五万年的时间里一直被用作染料和仪式用品。 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 15 个石器时代遗址的 173 个样本,重建了赭石的提取、使用和运输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在社会交流和技术学习的支持下,赭石加工知识世代相传。 研究还发现,位于埃斯瓦提尼的"狮子洞穴"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赭石开采地,其历史可追溯到大约 4.8 万年前。

这些鱼非要作死去跟鲨鱼蹭蹭?真相是它们太痒了

瘙痒(Itch),从感官角度来说,是一种独特的感知体验。它不像疼痛那样剧烈,却足以引起一种“非挠不可”的冲动。我们都经历过瘙痒难耐的时候,而且可能越痒越挠,越挠越痒。不止是人类,许多动物,也会痒,而这时候动物会通过蹭树等方式来解决瘙痒问题。

全球变暖加速原因找到:海洋上空缺少“低云”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12月5日报道,去年是有记录以来气温最高的一年。海水蒸腾,冰川以惊人的速度融化,科学家急于了解具体的原因。他们知道这种异常升温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尤其是燃烧化石燃料所造成的污染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然而,仅凭这样的因素无法解释升温速度异常加快的原因。

NASA哈勃望远镜首次捕捉到了类星体3C 273前所未有的细节

天文学家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的非凡能力,对类星体的中心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观察,类星体是一个由吞噬附近物质的超大质量黑洞驱动的发光星系中心。这些新的哈勃观测结果揭示了类星体周围有趣而意想不到的特征。

双子座流星雨12月14日亮相 2024年最后一次

双子座流星雨是每年三大流星雨中最稳定也是流量最高的流星雨,每年天顶流量都能达到150左右。今年双子座流星雨极大时间落在北京时间12月14日9时前后,因此13日夜晚至14日凌晨最适合观测。如果要欣赏这场流星雨,最好选择后半夜月亮西垂后,避开月光影响,面向东方能够看到更多的流星。

44.5亿年前的火星晶体揭示了红色星球的水之起源

研究人员在研究一块火星陨石时,发现了已知火星上最古老的水存在的证据,这可以追溯到44.5亿年前。这一发现表明,火星的地质历史中包含了大量的热液活动,这些活动可能在火星历史的早期支持了火星的可居住性。 这些古老的锆石经过痕量元素分析,暗示了可能形成与地球上类似矿床的条件,为火星的过去提出了引人入胜的可能性。

2024年中国航天新亮点 卫星互联网建造拉开大幕

2024年,中国航天取得了许多科技成果,尤其是又创造了多个航天第一,促进了科学、技术、经济等许多领域的更快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力。

太平洋洋流正在加速 它可能改变我们所知的全球气候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赤道太平洋洋流在更强风的驱动下加速了 30 年,对全球气候和厄尔尼诺模式产生了影响。 这些发现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支持的数据,可能会提高气候模型的准确性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预测能力。

科学家利用电子设备改造软体动物以用来监测水污染

滤食性软体动物对水污染的反应是非常可探测和测量的。 有鉴于此,科学家们创建了一种商业水质监测系统,该系统使用电子增强活体软体动物作为传感器。牡蛎、贻贝、扇贝和蛤蜊靠过滤水中的浮游生物为生。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它们必须张开壳。 然而,水中污染物的存在会影响它们张开壳的方式。 这就是 molluSCAN-eye 系统的用武之地。

从湍流到龙卷风 NASA的超级计算机探索太阳的内部构造

NASA 超级计算机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太阳的认识,捕捉到了太阳前所未有的湍流运动和复杂行为。通过结合先进的模拟和来自太阳动力学天文台等太空任务的观测,研究人员正在深入研究太阳等离子体动力学,它在太空天气预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宇航员的安全和太空探索同样重要。

NASA因载具热屏蔽不达标 将阿特米斯号载人飞行任务推迟至2027年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其备受期待的旨在让宇航员重返月球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再次延期。 该计划旨在让宇航员重新登上月球。NASA透露已发现猎户座飞船的隔热罩存在问题。在去年绕月飞行的无人驾驶阿耳特弥斯一号任务中,NASA发现,在返回地球大气层的过程中,隔热板外层存留的热量比预期的要多。

飓风正在把红树林变成幽灵森林

根据一项新的卫星研究,对生态系统和海岸保护至关重要的佛罗里达州红树林正在努力从近期严重飓风造成的破坏中恢复过来。红树林是佛罗里达大沼泽地的一大特色,它们半浸在水中的根部形成了一条条风景如画的隧道,皮划艇爱好者经常在此探险。 红树林不仅美不胜收,还在支持人类和海洋生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有助于稳定海岸线、减少潮汐影响、储存碳以及防止风暴潮造成的侵蚀。 它们错综复杂的根系还为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提供了重要的庇护所。

天体巨人:窥探木星的卫星和风暴王国

木星是太阳系中名副其实的巨行星,享有"行星之王"的美誉。 它巨大的体积和反光的带状云顶使它成为夜空中最亮、最容易发现的天体之一。 木星还拥有和行星一样大的卫星,例如,木星最大的卫星木卫三就比水星大。 值得注意的是,用简单的望远镜甚至双筒望远镜就能观测木星及其卫星,就像伽利略在 400 多年前所做的那样。作为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的雄伟壮观肉眼可见,通过简单的望远镜也能看到它的卫星和表面风暴。

科学家重现石器时代的脑电波 发现人类进化的认知火花

一项新研究表明,早期人类精确使用工具的能力可能是人类进化的关键。通过记录使用石器的参与者的脑电波,该研究确定了不同工具使用任务所需的大脑活动的显著差异,强调了额顶叶区域在与工具使用相关的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

人类第11次成功预警小行星撞击 中国也进行了多角度跟踪监测

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2024年第4次小行星撞击得到了成功预警,这也是人类第11次成功预警小行星撞击,中国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跟踪监测。这颗小行星直径约0.75-1米,亚利桑那大学博克2.3米望远镜最早于北京时间2024年12月3日13点55分16秒发现,临时名称C0WEPC5。

与“蜻蜓”一起探索土卫六:了解SpaceX 和 NASA 的大胆天体生物学任务

"蜻蜓"号任务将于2028年由SpaceX公司发射,它将探索土星的卫星土卫六,重点研究其独特的碳氢化合物液体和前生物化学过程的潜力。"蜻蜓"号将从塞尔克陨石坑附近的着陆点对月球的化学和地质进行研究,它采用了针对土卫六条件进行优化的八旋翼设计。

新研究颠覆人类进化论述 大脑袋是逐渐进化而来的

一项突破性研究揭示,现代人、尼安德特人及其近亲在数百万年中逐渐进化出更大的大脑,而不是通过物种间的突然飞跃。 研究人员利用庞大的化石数据集和先进的方法,展示了物种内部逐渐适应所驱动的稳定的脑容量增长。

研究发现远古黑洞有能力在岩石和建筑物中挖掘出微小隧道

要找到黑洞,我们通常要到数千光年之外去寻找。 但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我们可以在地球上找到黑洞的证据,就像它们在岩石或古老建筑中开凿出的小隧道一样。与大质量恒星坍缩产生的普通黑洞不同,原始黑洞是在宇宙大爆炸后不久产生的假想天体。

美登月计划一团糟 但利益集团太多马斯克想砍项目很难

12月6日消息,如今,NASA的阿尔忒弥斯计划等项目问题重重,资金浪费现象严重,因此可能成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领导的政府效率委员会(DOGE)的整顿目标。然而,由于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马斯克或许难以果断下手。

土壤的秘密网络:微生物如何共享资源?

土壤微生物群体极为多样化,仅一杯土壤中可能包含多达1万种微生物。科学家们正在研究这些微生物如何相互作用及适应环境,因为这些交互对土壤的性质和功能产生重大影响。

一种新设计可实现大规模生产无毒高效太阳能电池

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高,对环境影响小,但大规模生产一直是个难题。如今,瑞典林雪平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全新的设计原理,让这一挑战变得可行。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杂志上,研究人员详细探讨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分子形状及其相互作用。

2024年双子座流星雨即将上演:什么时候看?怎么看?

星坠如雨的流星雨是天文爱好者最期待的天象之一,而活跃在每年十二月中旬的双子座流星雨,是最接近这一景象的流星雨。在它到来前夕,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观测流星雨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何建造戴森球?太空专家给出了方案

导读:最近几十年来,戴森球这种科幻中的超级结构一直吸引着思想家们。不久前,柏林工业大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中心的天体生物学家迪克-舒尔茨-马库彻(Dirk Schulze-Makuch)撰文,告诉人们如何才能造出一个戴森球。以下是文章全文

科学家为细菌编排出完美的"舞步"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 Delft)的研究人员发现,大肠杆菌可以同步运动,在看似随机的生物系统中创造秩序。 通过将单个细菌困在微工程圆形空腔中,并通过狭窄的通道将这些空腔连接起来,研究小组观察到了细菌的协调运动。他们的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小分子》上,有望应用于工程可控生物振荡器网络。

有趣的心形蛤蜊会自己生产“光纤”获取含糖食物

说到只有人类才能使用的技术,你可能会认为光纤就在其中。 然而,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科学家们发现,有一种蛤蜊利用自己的"光纤"来获取食物。心形蛤因其心形外壳而得名,是一种产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海洋蛤类。

这是一只蛏子挖洞的全过程 这种餐桌美食有着极强的防御技巧

这是一只蛏子挖洞的全过程,发生在退潮的时候,这只蛏子不小心被海水冲了出来,裸露在沙滩上,为了躲避捕食者,它必须重新将自己埋入泥沙中。

美国宇航局重返月球的任务再次被推迟至2026年

美国宇航局再次推迟了将人类送上月球的阿尔忒弥斯任务。阿尔忒弥斯二号任务将载宇航员绕月飞行,原定于 2024 年推迟到 2025 年 9 月,但现在计划于 2026 年 4 月发射。阿尔忒弥斯三号任务将载宇航员返回月球南极附近的表面,现在计划于次年 2027 年年中发射。

朱雀三号可回收火箭有望明年运营

据央视新闻官微,蓝箭航天创始人张昌武在《鲁健访谈》中透露,朱雀三号实现一级重复使用之后,同期研制的全流量补燃发动机就会(研发制造)出来,推力200t以上。基于这一型发动机,2030年前后能实现两级重复使用火箭的工程落地。

气候“临界点”的提法会误导我们吗?科学家质疑这一流行的比喻

一个由罗格斯大学新不伦瑞克分校、普林斯顿大学和卡尔顿大学专家组成的科学家团队对“临界点”比喻在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危险的认识方面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提出了质疑。研究人员表示,尽管这一短语最初可能被用作警告突然、剧烈变化的号角,但现在可能会混淆公众并阻碍行动。

新研究推翻了几十年来关于癌症如何生长和扩散的旧观念

新研究揭示,肿瘤在整个肿块中均匀生长,而不是在边缘生长更快,这对几十年来的假设提出了挑战。 科学家利用空间基因组学和计算机模拟,发现肝脏肿瘤中的突变分布均匀,证实了肿瘤的均匀生长模式。 这一发现凸显了肿瘤进化和耐药性的复杂性。

太空视角下的珀斯:河流、城市发展与自然和谐的壮丽景观

从国际空间站拍摄的这张照片生动地展现了珀斯的风采。珀斯是澳大利亚西部海岸线上唯一一个人口超过 100 万的城市,在天鹅河和坎宁河沿岸拥有广泛的城市基础设施。

新研究揭示了南大洋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变中的关键作用

发表在《科学》上的一项新研究质疑了有关地球冰期关键转变起源的现有理论。新研究揭示了南大洋在更新世中期气候转变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它对碳储存和冰期延长的影响--这些发现在南大洋持续变暖的情况下至关重要。

英国制造出世界首块碳-14钻石电池 潜在寿命可达数千年

英国原子能管理局4日宣布,该机构和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科研人员成功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块碳-14钻石电池。据介绍,这种新型电池潜在寿命可达数千年,有望成为一种非常持久的能源。这是一种利用人造钻石安全包裹少量碳-14的新兴技术,用一种安全、可持续的方式来提供持续的微瓦级电力。

天文学家在Kepler-51系统中发现第4颗系外行星

Kepler-51位于天鹅座,距地球约2615光年,是一颗拥有四颗低密度行星的G型恒星,年龄约5亿年,也称为KOI-620。已知3颗类似土星大小,但质量只有地球的几倍,密度如同棉花糖般超蓬松的系外行星,分别是Kepler-51b、c和d,这些行星最早由Kepler太空望远镜于2012年发现,其公转周期分别为45天、85天和130天,呈现1:2:3的比例,拥有氢/氦的大气层。

科学家警告:不立即减少全球排放量 珊瑚礁将面临灭绝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警告说,如果不迅速大幅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珊瑚对海洋变暖和海洋热浪的适应就不可能跟上步伐。由纽卡斯尔大学的利亚姆-拉克斯(Liam Lachs)博士领导的研究显示,珊瑚通过自然选择对耐热性的适应可以跟上海洋变暖的步伐,但前提是《巴黎协定》的承诺得以实现,将全球变暖限制在两摄氏度以内。

巴西发现的古老玉米挑战了玉米的起源叙事

巴西科学家在巴西佩鲁阿苏山谷发现了古老的半驯化玉米,这是迄今发现的距离玉米原产地墨西哥最远的地方,支持了玉米驯化也可能在南美洲完成的理论。 该研究分析了考古样本,将它们与现代品种联系起来,并强调了土著社区在发展南美玉米种族中的作用。

研究证实护林员在保护濒危物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刚果最大的受保护公园进行的一项长达二十年的研究证实,护林员在保护濒危物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家们已经确定了最大的原始热带森林之一的倭黑猩猩的数量,该

特朗普拟任命亿万富翁贾里德·艾萨克曼领导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美国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周三宣布,已提名亿万富翁贾里德-艾萨克曼(Jared Isaacman)担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 艾萨克曼资助并参与了"北极星黎明号"(Polaris Dawn)任务,在这次任务中,他和 SpaceX 公司的工程师萨拉-吉利斯(Sarah Gillis)完成了首次商业太空行走。

非洲雄象表现出受社会环境影响的一致而灵活的个性特征

研究人员对纳米比亚 34 头大象的观察发现了五种性格特征,包括攻击性和友好性。 占优势的雄性大象能有效地平衡行为,而年轻的雄性大象则表现出更相似的性格,这表明大象的性格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的,这些新发现可以加强保护和管理实践。

科学家创造出不用电的变色龙式隐形材料

中国研究人员可能即将把《哈利·波特》电影中的隐身斗篷变成现实。电子科技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声称,他们设计出了一种创新材料,这种材料可以改变颜色,与周围环境无缝融合,就像变色龙一样。

科学家研制出能被细菌轻易分解的超强环保塑料

数十亿吨的塑料垃圾充斥着我们的地球。它们大部分堆积在陆地上,沉入海洋,或分解成微小的颗粒,即微塑料,污染空气和水,渗入植物以及人类和动物的血液。塑料带来的威胁每年都在加剧,因为它们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这些分子被称为聚合物,具有抗生物降解性。目前,可生物降解塑料占塑料总产量的不到五分之一,分解它们所需的过程仍然相对繁琐。

NASA立方体卫星探索极地热损失 数据计划于2025年初公开发布

NASA 的 PREFIRE 任务使用两颗小型立方体卫星测量地球两极地区发出的远红外线辐射,为了解北极和南极对地球能量平衡的贡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见解。尽管面临全球定位系统的挑战,但自2023年中期以来,卫星采用替代地理定位方法,成功地收集和传输了数据。

“第二月亮”离开地球 天文学家拍到了它告别时的样子

在今年9月底,有一颗小行星成为了地球的第二个“月亮”。但最近,在它离我们而去之前,天文学家捕捉到了它的照片,让我们得以一窥它的样貌。这颗小行星编号为2024 PT5,是一颗近地小行星(NEO),在2024年9月29日被地球的引力暂时捕获,成为了一颗临时的“迷你月亮”。

国内首款磁阳极霍尔电推进产品成功在轨应用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微发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六院801所研制的国内首款磁阳极霍尔推力器在国际上实现首次飞行应用。11月18日~11月20日,磁阳极霍尔电推进产品完成首次在轨点火运行,产品工作正常、稳定,各项遥测参数均在设计范围,在轨测定性能与地面标定数据一致,满足总体要求。本次成功在轨飞行,有力支撑了该型产品的后续应用。

南极半岛正在迅速绿化 苔藓入侵冰封边境

南极半岛正在迅速绿化,由于气温升高和冰川消融,自 1986 年以来,植被增加了十倍。苔藓占据了整个景观,引发了生态担忧,例如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科学家强调需要生物安全和详细的实地研究来了解这些变化。

快舟一号甲“升级版”首飞成功 将海哨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据报道,今日12时46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升级版”首次发射升空,将海哨一号卫星(中科卫星08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海哨一号卫星作为一颗装备先进SAR(合成孔径雷达)载荷的遥感卫星,不仅能够实施星载成像作业,还擅长海洋动力信息的反演与精确提取,展现出极为广泛的实际应用潜力。

科学家发现世界上最大的蠕虫蜥化石

研究人员在突尼斯发现了距今5000万年的蠕虫蜥,它可以用强有力的下颚咬碎蜗牛壳。在突尼斯发现的Terastiodontosaurus marcelosanchezi揭示了最大的蠕虫蜥物种,它结合了独特的表面生活习性和距今5600万年的吃蜗牛特化,展示了非凡的进化一致性。

人类细胞图谱(HCA)的最新研究增进了我们对人类生物学和健康的了解

人类细胞图谱(HCA)联盟最近在《自然》和其他《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了由40多篇同行评审论文组成的论文集,在更好地了解人体健康和疾病细胞的任务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论文集展示了一系列大规模数据集、人工智能算法以及来自HCA的生物医学发现,这些发现正在增进我们对人体的了解。

科学家在泥炭沼泽中发现防治结核病的秘密武器

泥炭沼泽中的真菌会产生对结核病细菌有毒的物质,这可能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指导。研究人员从中发现了三种真菌化合物,它们能破坏细菌体内的硫醇水平,而硫醇是一种关键的生存机制。 这些发现表明,针对类似的过程可以研制出更好的药物。

欧洲航天局的 Proba-3 任务将在太空中制造人造日食

随着发射日期的临近,科学界翘首以盼Proba-3可能带来的太阳能研究和空间技术的进步。 这项任务标志着我们在研究太阳及其对地球和近地环境的影响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加载中...

精彩评论

全部展开

CBer 热度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