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

特殊的丝绸床单可以通过发出良好的振动来抑制甚至反射声音

被邻居吵闹困扰的人们也许有了新希望,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一种方法,用薄薄的布片来抵消或阻隔声音--在后一种情况下,噪音甚至会被反射回制造者。麻省理工学院以前曾研究过将布片转化为麦克风,在此基础上,最新项目将布片转化为扬声器。具体做法是:取一薄片织物(丝绸效果最佳),在其表面粘附一根压电纤维。该纤维垂直穿过厚度仅为 0.13 毫米的薄片中间。

催化剂将氢电解器中的铱用量减少了95%

随着世界正在从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能源经济转型,许多人都寄希望于氢能成为主要的能源货币。但是,不使用化石燃料生产"绿色"氢气还不可能达到我们需要的规模,因为这需要铱,一种极其稀有的金属。

在ngRADAR天文雷达上 我们能及时发现末日小行星吗?

科学家们正讨论雷达在行星科学和国防中的最新进展和作用。地基雷达系统,特别是新兴的 ngRADAR,对于保护地球免受小行星撞击以及通过高分辨率成像和强大的可扩展技术推进我们对太阳系的了解至关重要。

深海拍到神秘生物:远看像8米长口袋蛇 近看密密麻麻一堆“虫”

摄影师史蒂夫从来没有想过,有生之年还能在海洋中看到如此奇怪的生物:外形像个巨长的口袋,大约有8米长,会发出微弱的光,中空管状,前端开口,尾端闭合只留一个小孔,通体半透明果冻状,带点粉色,直径很大,足以容纳一个人进入。用手轻轻触摸,发现“口袋”还很柔软。

3分钟内煮出冷泡咖啡?超声波让这成为可能

清晨喝下一杯新煮的咖啡对迎接新的一天至关重要,如果您喜欢需要一整天时间来制作的冷泡咖啡,那就没办法了,但现在,研究人员利用超声波技术,成功地在几分钟内实现了冷泡咖啡。

大象之间这种特别的打招呼的方式一定会让你让你十分难忘

打招呼的方式有很多。人们挥手、鞠躬、握手、拥抱、亲吻、拳头碰撞、说"嗨"或这些方式的组合。但有一种来自大自然的问候方式,我们当然希望它不会流行起来,因为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大象经常用大小便的方式来问候朋友。

科学家利用模糊光三维打印高质量镜片

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名为模糊层析成像的新型 3D 打印方法,可以快速生产出具有商业级光学质量的微透镜。这种新方法可使各种光学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变得更容易、更快捷。"我们特意为这种用于制造精密光学元件的 3D 打印方法所使用的光束添加了光学模糊处理,"加拿大国家研究理事会的丹尼尔-韦伯(Daniel Webber)说。"这样就能制造出光学上光滑的表面。"

科学家发现地球的双胞胎 - 金星几乎没有水的原因

研究人员发现,由于氢原子逃逸到太空中的"解离重组"过程,金星失去的水比以前想象的要多得多。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行星科学家们发现了金星--地球滚烫且不适合居住的邻居--是如何变得如此干燥的。

第一颗被证实有大气层的行星出现了

天文学家使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首次探测到太阳系外一颗岩石行星的大气层,富含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尽管该行星可能被岩浆海洋覆盖,无法维持生命,但对其研究可增进对地球早期历史的了解。相关论文5月8日发表于《自然》。

"地狱之门"巴塔加卡火山口每年体积增长3500万立方英尺

无论你是约翰-卡朋特(John Carpenter)的粉丝还是生物学爱好者,都应该知道极地地下永久冻土的融化并不是一件好事。去年,科学家们又让我们为一件事失眠了,那就是从北极永久冻土层出土的一种有4.85 万年历史的"僵尸病毒"复活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又一个问题--已经冰封和休眠了几千年的古老疾病的威胁。

微针贴片的魔法:可逆转脱发的新型脱发治疗方法

麻省理工学院、布里格姆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和哈佛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治疗斑秃的潜在新疗法,斑秃是一种导致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儿童在内的所有年龄段的人都会受到影响。

南极洲隐藏的威胁:世界上最强大的水流正在加速 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南极环极洋流曾经加速过,最近的研究结果证实它正在再次发生。它携带的水量是世界上所有河流总和的 100 多倍。它从海面延伸到海底,直径达 2000 公里。它连接着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在调节全球气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生命的收缩:新发现重塑我们对胚胎形成的认识

居里研究所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揭示了人类胚胎细胞压实是由细胞收缩引起的,为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提供了新的见解。在人类发育过程中,胚胎细胞的紧密结合是胚胎形成早期的一个重要过程。受精后四天,细胞紧密结合在一起,帮助形成胚胎的初始结构。如果压实存在缺陷,就会阻碍胚胎附着到子宫所需的基本结构的发育。在辅助生殖技术(ART)中,胚胎植入前要对这一阶段进行仔细观察。

太阳释放双X1.0级强烈耀斑

太阳爆发了两次强烈的耀斑,第一次在美国东部时间2024年5月7日晚上9点41分达到峰值,第二次在美国东部时间2024年5月8日凌晨1点09分达到峰值。

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首颗中轨宽带通信卫星:智慧天网一号01星

5月9日9点43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智慧天网一号01星(A/B),将其顺利送入预定轨道。智慧天网一号01星(A/B)是智慧天网创新工程首星,包含技术验证A星与配试B星,也是我国首颗中轨宽带通信卫星。

SpaceX 的创新能否拯救 NASA 的火星任务?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寻找地球以外生命的一项重要任务--火星取样返回计划遇到了麻烦。它的预算从 50 亿美元激增到超过 110 亿美元,取样返回日期可能从本十年末推迟到 2040 年。这将是首次尝试将火星上的岩石样本送回地球,以便科学家对其进行分析,寻找过去生命的迹象。

研究人员利用光子混合纠缠提高嘈杂条件下的传送质量 实现近乎完美的状态转移

在远距传物中,量子粒子或量子比特的状态被从一个位置传送到另一个位置,而不传送粒子本身。这种传输需要量子资源,例如一对额外的量子比特之间的纠缠。在理想情况下,量子比特状态的传输和远距传物可以完美完成。然而,现实世界的系统很容易受到噪音和干扰的影响,这就降低和限制了远距传输的质量。尽管存在通常会干扰量子态传输的噪声,研究人员还是成功地进行了近乎完美的量子远距传输。

研究人员发现八种新的深海海绵物种

尽管海洋海绵在地球上广泛分布,但人们对它们的生物多样性和分布情况仍然知之甚少。尽管地中海是地球上开发最多的海域,但迪亚斯等人(2024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巴利阿里群岛周围的水下洞穴或山脉等未开发的栖息地中存在新的海绵

用糖制成的廉价催化剂具有消灭甚至再利用二氧化碳的能力

一种由廉价、丰富的金属和普通食糖制成的新型催化剂具有破坏二氧化碳(CO2)气体的能力。在美国西北大学的一项新研究中,这种催化剂成功地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CO),而一氧化碳是生产各种有用化学品的重要原料。例如,当该反应在氢气存在的情况下发生时,二氧化碳和氢气会转化为合成气(或合成气),这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前驱物质,可用于生产有可能取代汽油的燃料。

古代工具制造者和大象足迹:科学家解开旧石器时代采石场遗址之谜

特拉维夫大学(Tel Aviv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解开了直立人数十万年来为何反复返回特定旧石器时代采石和制造工具地点的谜题。原来,这些地点是沿着大象的迁徙路线战略性地选择的,大象在这些地点被猎杀,并使用在这些地点制造的燧石工具进行加工。

玻璃废料和垃圾碎屑可制成更好的绿色砖块

通常,砖块主要由粘土和沙子以及石灰、氧化镁和氧化铁等矿物质组成。粘土和沙子必须研磨成更小的颗粒,然后才能混合在一起,再挤压、成型或压制成砖的形状。干燥后,这些砖块必须在窑中烧制。不用说,研磨和烧制步骤会消耗大量能源。此外,粘土和沙子必须从地球上开采,这并不是一个非常环保的过程。

世界上最大的除碳厂“猛犸”已经初步建成

"猛犸"是迄今为止为过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建造的最大工业设施,刚刚在冰岛的海利舍伊茨启动。它由瑞士气候技术公司 Climeworks 运营,其客户包括摩根大通、微软、Stripe 和 Shopify 等。

微型机器人游入海洋 捕捉微塑料和细菌

研究人员开发的微型机器人能够清除水中的微塑料和细菌,从而解决水生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的双重威胁。当旧的食品包装、废弃的儿童玩具和其他管理不善的塑料垃圾分解成微塑料时,它们就更难从海洋和水道中清除。这些微小的塑料碎片还会吸引细菌,包括那些会致病的细菌。在《ACS Nano》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描述了成群的微型机器人(microrobots)从水中捕捉塑料碎片和细菌。之后,这些机器人被净化并重新使用。

科学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归纳出抹香鲸的"字母表"

麻省理工学院 CSAIL 项目和 CETI 项目的研究人员相信,在机器学习技术的帮助下,他们已经解开了抹香鲸的"字母表"。研究结果以《抹香鲸发声中的语境和组合结构》为题发表,为我们了解鲸类交流带来了关键性突破。

波音Starliner前往国际空间站的载人飞行测试被推迟到不早于5月17日进行

由于阿特拉斯五号(Atlas V)火箭末级的一个阀门出现故障,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波音乘员前往国际空间站的飞行测试被推迟到不早于5月17日进行。联合发射联盟将在发射前检查中发现问题后更换阀门。宇航员布奇-威尔莫尔和苏尼-威廉姆斯仍被隔离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肯尼迪分局,等待下一次发射机会。

岩画表明奶牛曾在郁郁葱葱的撒哈拉地区悠闲吃草

在撒哈拉沙漠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发现了罕见的以牛为主题的彩绘岩画,这表明该地区曾经遍布草地、沼泽和水潭,是资源丰富的动物物种群落的家园。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陈明城教授等利用基于自主研发的Plasmonium(等离子体跃迁型)超导高非简谐性光学谐振器阵列,实现了光子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并进一步在此系统中构建出作用于光子的等效磁场以构造人工规范场,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相关成果以长文的形式于北京时间5月3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

系外行星K2-18b上发现生命的证据可信度有多高?专家的观点可能让人失望

最近有报道称,美国宇航局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在一颗遥远的行星上发现了生命迹象,这引发了人们的兴奋,这是可以理解的。一项新的研究对这一发现提出了质疑,但也概述了该望远镜如何验证生命气体的存在。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这项研究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可能会让外星生物爱好者感到失望,但并不排除在不久的将来发现外星生物的可能性。

嫦娥六号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成功实施近月制动

据央视新闻最新报道,今天,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据了解,近月制动是嫦娥六号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的一次关键轨道控制,嫦娥六号探测器飞临月球附近时,实施“刹车”制动,使其相对速度低于月球逃逸速度,从而被月球引力捕获,实现绕月飞行。

如果你进入黑洞的事件视界 可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黑洞让无数天文爱好者着迷,没有人知道这宇宙深渊的内部发生了什么。当我们越来越接近奇点时,数学和物理学就会崩溃,所以我们只能用想象力来猜测里面是什么样子,不过这也没关系。理论宇宙学家和物理学家简纳-列文教授曾说过:"黑洞是理想的幻想场景,我们可以在上面进行针对宇宙核心真理的思想实验。"

为什么人类存在30万年的时间 却在最近12000年前才开始耕种?

人属物种的演化最少可以追溯到30万年前,而现代智人的演化也最少可以追溯到16万年前。我看到网上有人在询问,为什么人类存在的时间如此之长,却在最近的12000年才开始真正的耕作?

不断进化的智慧:黑猩猩会从小持续学习使用工具的技能直至成年

发表在《PLOS Biology》上的一项研究揭示,黑猩猩在成年后仍会继续改进其工具使用技能,这与人类类似,这表明终身学习对于灵长类复杂工具使用和认知发展的进化至关重要。

以前用来吹气球 现已成为全球最稀缺资源之一 氦气到底有啥用?

氦气是为数不多比空气轻的气体,更重要的是它还相当稳定,无色无味无害,所以用它来吹自动漂浮的气球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事实也是如此,过去的十来年,氦气取代易燃的氢气成为最受欢迎的吹气球气体,但是这两年气球真的有点配不上氦气了。

日本科学家设计出超高效的直流升压转换器 成本更低还更好用

神户大学开发的一种新型电力转换器设计可显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维护。这种直流升压转换器将对发电、医疗保健、移动和信息技术等各个领域的电气和电子元件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考古学家在熔岩洞穴中发现古人类活动的证据

阿拉伯地区跨学科考古研究的最新进展揭示了有关该地区人类发展和历史进程的新见解。这些研究还揭示了文化变迁、迁徙和适应环境变化的模式。尽管在干旱环境中考古组合和有机残骸的保存受到限制,但这些发现正在重塑我们对该地区丰富文化遗产的认识。

研究发现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波罗的海剧毒金属铊的存在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和其他机构的科学家进行的最新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波罗的海有毒铊的存在,占过去 80 年铊污染总量的 20% 至 60%。目前,被认为对哺乳动物毒性最大的金属铊(元素符号 TI)在波罗的海海水中的含量仍然很低。

科学家提出搜寻暗物质的新方法

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物理学家们正在探索一种利用量子设备探测暗物质的新方法,重点是一种鲜为人知的被称为热化暗物质的形式。他们的方法包括利用量子传感器(传统上会被无法解释的能量入侵干扰)来探测暗物质的微妙能量影响。这项创新研究利用量子技术的独特能力,有可能解开暗物质探测的长期谜团。

量子磁感应:生物学家探寻鸟类导航的进化秘密

候鸟能够利用包括磁罗盘在内的各种机制,准确无误地进行远距离导航。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生物学家 Corinna Langebrake 博士和 Miriam Liedvogel 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比较了几百种鸟类的基因组,发现负责编码隐花色素 4 蛋白的基因发生了重大进化变化。这种蛋白质存在于鸟类的眼睛中,被认为是驱动鸟类导航能力的关键磁感受器。

中国近一半的主要城市正在下沉 2.7 亿人面临风险

最近,《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关于中国城市地面沉降的研究,该研究一公布便引起了学术界和公众的极大关注。这项研究显示,近一半的中国大城市发生了局部地面沉降的现象,这个话题一度爬升至社交媒体热搜榜首。那么,我们需要担心这个问题吗?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城市的沉降?在这一现象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有意思的故事?

一箭四星 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消息,北京时间5月7日11时21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搭载发射的海王星01星、智星一号C星、宽幅光学卫星和高分视频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次任务是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首次飞行。

催化剂设计的革命性变革:新研究将结构与反应性能联系起来

一个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简化了对催化剂结构如何影响其反应的理解。研究重点是使用基于氧化锡的催化剂进行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揭示了对活性表面物种及其性能的重要见解。这一突破有助于量身设计高效催化剂,并为进一步探索电催化反应铺平道路,从而促进可扩展的高性能电催化剂的开发。

天文学家在系外行星WASP-76b上首次探测到了类似彩虹的光环

欧空局灵敏的"Cheops"外行星特征卫星以及欧空局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其他几项任务提供的数据表明,一种微妙的光环现象正从637光年外的超高温气体巨行星WASP-76b的地狱般的大气层中出现,这种光环是五颜六色的同心光环,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才会出现。

波音"Starliner"本次载人任务发射因阀门故障而被取消

波音公司将两名宇航员送入轨道的尝试被推迟。美国东部时间晚上 8 点 33 分,由于阿特拉斯五号火箭半人马座第二级的氧气释放阀出现工程问题,本次Starliner飞船的发射被取消。

NASA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精确测量地球河流的水量和排水量的方法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可以精确测量地球河流的水量和排水量,揭示了水资源管理的关键数据。他们的研究表明,河流中的淡水只占全球淡水总量的一小部分,仅亚马逊流域就占了近40%,其海洋排泄率也遥遥领先。

恒星墓地的秘密:天文学家解开白矮星表面意料之外出现重金属的秘密

死星被称为白矮星,其质量与太阳相当,大小却与地球相仿。它们在银河系中很常见,因为97%的恒星都是白矮星。当恒星走到生命的尽头时,它们的核心会坍缩成白矮星的致密球体,使我们的银河系看起来像一个虚无缥缈的墓地。

研究发现更多的动物存在意识 科学家呼吁重新思考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乌鸦、黑猩猩、大象以及许多其他鸟类和哺乳动物的行为方式表明它们可能有“意识”。然而,这份名单并没有以脊椎动物结束,研究人员正在将对意识的研究扩展至包括章鱼,甚至蜜蜂和苍蝇在内的更广泛的动物中。

mRNA疫苗在人体试验中发挥效用 击退致命脑癌

胶质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脑癌,不幸的是,它也是最具侵袭性的癌症。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但几乎总会复发。患者在确诊后通常能存活一年左右,只有约 5%的患者能存活五年以上。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的一项新研究可能很快会为患者提供更好的选择--mRNA 癌症疫苗。

柯伊伯带天体486958 Arrokoth充当着时间胶囊 保存着数十亿年前的古老冰层

一项新的研究颠覆了科学家们对太阳系遥远天体的认识,首先是一个被称为太空雪人的天体。布朗大学和 SETI 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个天体的正式名称为柯伊伯带天体 486958 Arrokoth,外形酷似一个雪人,它的深处可能储存着数十亿年前该天体最初形成时的古老冰层。但这仅仅是他们发现的开始。

小变化,大影响:同位素研究有望改变二维半导体工程

新的研究表明,薄型半导体材料同位素含量的微小变化就能影响其光学和电子特性,从而可能为利用半导体进行新的先进设计开辟道路。这项研究由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领导。电子设备和系统变得越来越先进和复杂。因此,几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如何改进半导体化合物,以影响它们的电流传输方式。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利用同位素来改变材料的物理、化学和技术特性。

这树流出的是金属?还可以给新能源汽车发电?

上世纪 70 年代,人们发现太平洋一座小岛上有种神奇的树。当它的树皮被割开,里面就会流出颜色像绿松石一样的汁液。科学家发现,这种汁液中有高达 25% 的镍,他们认为,这可能是植物用来抵御昆虫侵害的一种策略。

福建发现全球最大恐爪龙类足迹

全球最大的恐爪龙足迹“福建足迹”新闻发布会于周一,在福建博物院举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领衔的中外科学家团队宣布,在福建龙岩上杭龙翔恐龙足迹群发现的大型恐爪龙类恐龙足迹,是已知全球最大的恐爪龙类足迹,并建立了新的足迹属种——“英良福建足迹”。

哈勃望远镜探索“超新星工厂”UGC 9684:隔几年就能生产一个太阳

UGC 9684 位于 2.4 亿光年之外,因其定期产生超新星和新恒星而闻名,在最近的哈勃观测中因其动态特征和在天文研究中的重要性而备受瞩目。本周的哈勃图片展示的天体是螺旋星系UGC 9684,它位于距地球约 2.4 亿光年的宝瓶座。

科学家完成阿拉比卡基因组测序 为开发适应气候的咖啡品种创造可能

咖啡是世界上交易量最大的商品之一,而阿拉比卡咖啡是现有 130 多个品种中消费量最大的一种。它是由另外两个品种融合而成的:Coffea canephora(在巴西被称为 Conilon)和Coffea eugenioides。在过去十年中,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商品都进行了参考基因组测序,但咖啡直到最近才加入这一行列。

太阳爆发强耀斑 究竟会对我们造成什么影响?

5月5日,#未来三天有可能爆发M级甚至X级以上耀斑#登上热搜,网友纷纷留言表示“今天总是犯困、头疼”“手机信号不流畅,有关系吗”?

[视频]欧空局与NASA的太阳轨道器联手捕捉到太阳蓬松日冕的惊人细节

欧空局的太阳轨道器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帕克太阳探测器合作拍摄的太阳特写,揭示了太阳的动态磁场结构和极端温度。轨道器拍摄到了太阳从低层大气向温度更高的外冕过渡的过程。这些像头发一样的结构是由带电气体(等离子体)组成的,沿着磁场线从太阳内部出现。最亮的区域温度约为一百万摄氏度,而较冷的物质由于吸收辐射而看起来较暗。

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在政府成本效益分析中评估生物多样性的新方法

一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在政府成本效益分析中评估生物多样性的新方法,强调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调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反映日益稀缺的情况和经济增长,从而有可能改变公共投资和法规的评估方式。

新研究所发现的模式推翻了酵母菌进化的传统观点

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生物信息学助理教授阿比盖尔-莱维特-拉贝拉(Abigail Leavitt LaBella)共同领导了一项雄心勃勃的研究,该研究发表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这些发现对研究酵母进化的公认框架提出了挑战,并提供了一个极其丰富的酵母分析数据集,可能对未来的进化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量子模拟突破:原子间距缩小至50纳米

利用量子模拟器将原子尽可能紧密地排列在一起,有助科学家探索奇异物质状态,构建新型量子材料。传统上,这些模拟器捕获原子的间隔至少为500纳米。现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技术,突破了这一限制,将原子间距离缩小到原来的1/10,相距仅50纳米。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

科学家开发出更高效的从空气中捕捉淡水的新方法 灵感来自早餐麦片圈

从空气中捕捉淡水的更有效方法,可以从早餐麦片Cheerios中首次瞥见的运动现象中得到启发。卡萨克斯坦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观察到,当水滴从空气中凝结到涂有油的冷表面上时,水滴会开始一段复杂的舞蹈。这种运动类似于一种被称为"Cheerios效应"的过程,即漂浮的谷物由于表面张力而趋向于聚集在一起。

窥探宇宙尘埃: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正在寻找新生行星

行星形成于被称为原行星盘的尘埃和气体盘中,它们在原恒星的最后组装过程中围绕着中心原恒星旋转。尽管已经对几十个这样的星盘进行了成像,但迄今为止,只有两颗行星在形成过程中被捕捉到。现在,天文学家们正将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上的强大仪器对准原行星盘,试图找到有关行星形成方式的早期线索,以及这些行星如何影响它们的星盘。

NASA和波音公司将于明天发射首次载人太空任务"Starliner"CFT-1

经过多年的研发和准备,波音公司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准备好将其"Starliner"飞船飞往国际空间站(ISS)。Starliner定于明晚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站起飞。这次任务将正式标志着波音公司载人宇航任务的开始。在联合发射联盟(ULA)的阿特拉斯五号火箭升空后,NASA宇航员布奇-威尔莫尔和桑尼-威廉姆斯将乘坐该航班前往国际空间站。

史上首次!嫦娥六号要从月球背面“挖土”回来

4月份,中国航天显得前所未有的忙碌:刚刚发射了神舟十八号,又迎接神舟十七号返回地球,还发布了一套月球高清地质地图集。到了5月,刚刚发射的嫦娥六号,要从月球背面“挖土”回来。

Landsat 9卫星从太空捕捉色彩斑斓的郁金香盛开的荷兰春季盛景

2024 年春天,荷兰通过卫星图像展示了其美丽的花田,盛开的花季为荷兰的景观带来了鲜艳的色彩。每年 3 月至 5 月,荷兰部分地区都会变成生机勃勃的花海。2024 年春天,在荷兰景观的卫星图像中,可以看到缤纷绽放的花朵。

实验室中的内存解决方案可在高达600°C的温度下运行 有望在服务器中广泛应用

随着计算能力需求的不断增长,温度,尤其是板载内存的温度必须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而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决方案。下一代服务器内存可能采用改良材料层,取代传统碳化硅并在极端温度下工作。

4条近地轨道同时运行 风云三号G星正式投入业务运行

5月1日,风云三号G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降水星”,正式投入业务运行。风云三号G星于2023年4月16日成功发射,是我国首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主要用于降水气候学研究以及灾害性天气系统降水监测,能提供全球中低纬地区降水三维结构信息。其成功发射使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业务运行晨昏、上午、下午和倾斜四条近地轨道民用气象卫星的国家。

NASA太阳动力学天文台捕捉到X1.6级强烈太阳耀斑爆发场景

美国东部时间2024年5月2日晚10点22分,太阳释放出强烈的太阳耀斑。

考古学家在墨西哥古玛雅球场地下发现祭祀用品

对于体育迷来说,芬威公园、温布利球场或温布尔登中心球场等地方几乎就是圣地,辛辛那提大学的考古学家在墨西哥古玛雅人建造的球场上发现了类似的崇拜证据,研究人员在墨西哥的一个古玛雅球场下发现了祭祀供品。

为什么圈养的大熊猫交配如此困难?科学家在它们肠道中发现原因

2015年,成都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为一只大熊猫举办了“百岁”生日。这只熊猫叫做盼盼,说是百岁生日,它的实际年龄只有30岁,只是大熊猫的这个年龄相当于人类的100岁了。

中国农科院从棉花中发现新型高效杀虫蛋白

记者5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了解到,该所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在棉花中发现了一种新型高效广谱杀虫蛋白,可以替代化学农药高效毒杀鳞翅目害虫,对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毁灭之河毁灭性洪水肆虐坦桑尼亚

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加剧,2024 年春季的暴雨导致坦桑尼亚鲁菲吉地区以及非洲东部其他地区发生严重洪灾。2024 年 4 月,南部非洲经历了长时间的干旱,而整个 4 月的暴雨则给包括坦桑尼亚、肯尼亚和索马里在内的非洲东部国家带来了严重的洪灾。据 4 月 26 日报道,在坦桑尼亚,洪水和山体滑坡导致数百人受伤,150 多人死亡,数千栋建筑物受损。肯尼亚和索马里的暴雨也引发了危险的洪灾,导致数万人流离失所,农田被淹。

物理学家创下原子量子计算机世界纪录:实现超过1000量子位

达姆施塔特大学(TU Darmstadt)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拥有超过1000个原子量子比特的量子处理器,标志着量子计算可扩展性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一突破可使量子比特在未来扩展到 10000 个,从而增强各种技术应用。

研究发现乌贼的出生时间会长期影响个体的交配策略

你的出生日期说明了什么?也许你觉得它揭示了你的性格,甚至你的命运。对于男性长枪乌贼来说,它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关于他们爱情生活的信息。雄性长枪乌贼根据其出生时间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一直如此。最新研究发现,雄性长枪乌贼孵化的日子决定了它一生中将采用哪种交配策略。较早孵化的长枪乌贼(Heteroligo bleekeri)会成为"厮混者",争夺交配机会。较晚孵化的鱿鱼则成为"潜行者",它们会使用更隐蔽的交配策略。

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还在不断扩展 再次提高可靠性和精确性

伽利略是世界上最精确的卫星导航系统,借助SpaceX 发射的两颗新卫星扩大了其星座,再次提高了其可靠性和精确度。欧洲伽利略导航系统(Galileo)又有两颗卫星于北京时间4月28日(星期日)凌晨01:34/欧洲中部时间02:34由SpaceX 猎鹰9号(Falcon 9)发射升空。伽利略导航系统目前有 30 颗卫星在轨运行,正在扩大其星座,提高可靠性和稳健性,并最终提高精度,使全球数十亿用户受益。

如果5亿年以前地球磁场没有崩溃 生命还能够存在吗?

地球磁场对生命至关重要--没有磁场,太阳辐射就会使地球失去生机。但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如果磁场不是在 5 亿年前几乎完全崩溃,我们根本不会在这里出现。要使地球适宜居住,许多因素都必须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这颗行星不仅需要与太阳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还需要多岩、多水、含有适合生命存在的成分,当然还需要有强大的磁场,防止来自太阳和星际空间的危险辐射到达地球表面。

新型二维材料可以以惊人的精度改善先进系统和通信的光学调制

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的研究人员推出了一种新型二维材料,可改善先进系统和通信的光学调制。为了满足通信网络和先进光学系统对高效、可调谐光学材料的日益增长的需求,阿布扎比纽约大学光子学研究实验室(PRL)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发出了一种新型二维(2D)材料,这种材料能够以极高的精度和最小的损耗操纵光线。

NASA正在资助一些看上去只会出自科幻小说的项目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资助一些似乎直接出自科幻小说的项目。就连美国宇航局的代表约翰-尼尔森也承认这一点,并称这些项目为"类似科幻小说的概念"。虽然不能保证这些项目一定会实现,但有些项目有朝一日可能会成为航天任务的一部分。

最新全球研究证实自然保护行动确实有效且成本效益比很高

最近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荟萃分析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有力的证据,证明自然保护工作是有效的。研究表明,扩大这些保护措施可以对阻止和扭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产生变革性影响。这一危机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崩溃,地球维持生命的能力下降,同时也会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

科学家终于能够解释南极海冰上存在巨大洞穴的原因

最近的一项研究通过详细说明造成南极海冰大面积开裂的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解释了南极海冰大面积开裂的形成原因。研究人员发现了南极洲周围海冰罕见开口背后缺失的一块拼图,该开口面积几乎是威尔士的两倍,发生在 2016 年和 2017 年冬季。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在太空中发现目前最大最复杂的分子

麻省理工学院在太空中发现的 2-甲氧基乙醇揭示了恒星形成过程中太空分子复杂性发展的新见解。教授布雷特-麦奎尔(Brett McGuire)小组的最新研究揭示了太空中存在一种以前未知的分子。

大连化物所开发出多电子转移高能量密度水系电池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先锋团队与研究员傅强团队合作,在卤素水系电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开发了一种基于溴和碘元素的多电子转移正极,为高能量密度水系电池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上。

重新认识碳:PNNL牵头绘制零排放未来的新路线图

在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NNL)化学家温迪-肖(Wendy Shaw的领导下,一项由多个机构参与的研究工作为减少难以电气化的经济领域的排放绘制了新的路线图。这种多层面的方法包括开发非碳燃料、寻找非化石碳源,以及在碳进入循环后使其继续发挥作用,最好能使每个碳原子都有多种用途。

NASA好奇号漫游车发现远古火星上存在类似地球环境的迹象

美国宇航局"好奇号"漫游车发现的富含锰的砂岩表明,火星上的盖尔陨石坑曾经适宜人类居住。一个研究小组利用美国宇航局"好奇号"漫游车搭载的ChemCam仪器在火星盖尔陨石坑内的湖床岩石中发现了比通常含量更高的锰,这表明沉积物形成于河流、三角洲或古代湖泊的海岸线附近。这些结果发表在5月1日的《 地球物理研究杂志》上。

NASA与波音公司历史性的"Starliner"载人任务准备工作已接近尾声

波音公司的"Starliner"首次载人飞往国际空间站的准备工作已接近尾声,且下周一的发射极有可能遇到有利天气。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波音公司和联合发射联盟(ULA)的官员讨论了发射前的最后细节,将波音公司的"Starliner"(Starliner)飞船上的两名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这是"Starliner"的首次载人飞行。发射前新闻发布会在美国宇航局位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结束。

物理学家提出广义相对论的修正方案 解释引力在宇宙尺度上稍稍减弱的奇特现象

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一组研究人员发现了宇宙引力中潜在的"缺陷",从而解释了宇宙引力在宇宙尺度上的奇怪行为。

研究人员发现一颗明亮的脏雪球正在前往内太阳系:彗星 C/2023 A3

太阳系中有数量相当庞大的脏雪球 — 即由水冰和尘埃构成的彗星,其中有不少脏雪球来自柯伊伯带或更远的地方,它们的轨道周期非常长,因此有一部分脏雪球此前并没有被天体物理学观测到。

来自古老地外陨石的稀有尘埃粒子正挑战天体物理模型

科学家们在著名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发现,他们在一块古老的地外陨石中发现了一种罕见的尘埃粒子,为我们揭示太阳系外恒星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在科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小组在 LPI 大学空间研究协会的妮可-内维尔博士的带领下,利用原子探针断层扫描技术对尘埃粒子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以极高的精度深入研究了尘埃粒子的原子组成。

生物学家通过珊瑚追查海洋生物发光的古老起源

根据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生物发光至少起源于 5.4 亿年前的一类海洋无脊椎动物 - 八射珊瑚。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院刊 B》上的这一研究成果,将动物发光特性的最古老出现时间记录向后推了近 3 亿年,有朝一日可以帮助科学家破解为什么产生光的能力会在最初就得到进化。

太阳爆发X1.6强耀斑 官方预报:未来三天可能出现地磁暴

据央视新闻5月3日消息,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今日发布太阳耀斑信息提示:北京时间2024年5月3日10时22分,太阳爆发了一个强耀斑(X1.6级)。该事件发生时我国处于白天,耀斑对我国上空电离层产生了影响。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将密切跟踪事件发展,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

50多天、11个飞行阶段、4个国际载荷……嫦娥六号任务设计周密、步步关键

此次嫦娥六号任务计划前往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进行形貌探测和地质背景勘察等工作,去发现并采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月球样品。从火箭发射到嫦娥六号取到月背样品返回到地面,整个过程要经历50多天。专家介绍,这50多天,嫦娥六号任务设计周密,环环相扣、步步关键。

新研发的铁壳机器蜗牛可成群结队执行越野任务

尽管蜗牛行动迟缓、底部黏糊糊的,但它们却激发了一种新型机器人的灵感,这种机器人可能非常有用。成群的蜗牛机器人既可以独立行动,也可以联合起来执行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NASA正在扩建沃勒普斯岛设施 希望以支持三倍数量的发射负荷

4 月 29 日一次内部会议的幻灯片和录音显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启动对其位于弗吉尼亚州瓦洛普斯岛(Wallops Island)设施的正式环境评估,以将该发射场的火箭发射授权次数增加近 200%。

嫦娥六号将开展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 在月背挖土到底有多难?

刚刚,嫦娥六号成功发射!此次嫦娥六号的目标是前往月球背面采集月球样品,并带回地球,这也将是人类首次开展月球背面取样返回之旅。那么在月球的背面“挖土”有什么不一样?此次又有哪些新难点?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在月球背面挖土这个事。

天文学家绘制太空管状地图:用“结”理论解开行星路径之谜

萨里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采用一种新颖的数学技术,绘制出类似地铁地图的高效路线,从而简化了太空任务规划。正如卫星导航让人们不再需要为回家的最佳路线争论不休一样,科学家们也开发出了一种新方法,可以为未来的太空任务找到最佳路线,而无需浪费燃料。新方法利用数学来揭示从一个轨道到另一个轨道的所有可能路线,而无需猜测或使用巨大的计算机能力。

嫦娥六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航天大红屏又来了,嫦娥六号发射圆满成功。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飞行,嫦娥六号探测器的两组太阳能帆板成功展开,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奔向月球(大约需要4天)。最初嫦娥六号原本是嫦娥五号的备份,在嫦娥五号任务成功后,它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将前往月球背面采集月球样品并带回地球,是人类首次开展月球背面取样。

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点火发射 嫦娥六号探测器启程“奔月”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搭载嫦娥六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正直播>>这次负责将嫦娥六号送入太空的长征五号是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这也是它继嫦娥五号任务后,时隔3年多,再次承担探月工程相关发射任务。

新发现的多肽可治疗难以治愈的细菌感染

中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研究员蕾妮-弗莱曼(Renee Fleeman)的任务是杀死耐药细菌,她的最新研究发现了一种疗法,可以穿透这类感染用来保护自己不受抗生素侵害的黏液。

量子气体显微镜QUIONE利用开创性的锶显微技术深入研究材料的微观特性

QUIONE是西班牙ICFO研究人员开发的一种独特的量子气体显微镜,它利用锶来模拟复杂的量子系统,并在原子水平上探索材料。它旨在解决当前计算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并已展示了超流等现象。

大黄蜂的巢穴温度日渐走向极限 威胁着传粉昆虫的数量

世界各地的野生大黄蜂需要类似的巢穴温度,但它们正随着全球变暖导致气温升高,它们的巢穴可能会因温度过高而无法成长。由于气候危机,全球变暖导致世界各地气温升高--大黄蜂和人类一样,正在努力应对无法抵御高温的家园。科学家们在《蜜蜂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Bee 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新文章中指出,气温升高可能是导致全球大黄蜂数量下降的罪魁祸首。

SpaceX载人"龙"飞船移至国际空间站新端口 为波音"Starliner"空间站腾出空间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SpaceX Crew-8 乘员于 5 月 2 日在国际空间站上重新安置了载人"龙"飞船,以便为波音Starliner的即将到访腾出空间。

天文学家解开1936年猎户座FU戏剧性爆发之谜

ALMA对猎户座 FU 的观测揭示了过去气体流的引力吸积如何导致年轻恒星突然变亮,从而揭示了恒星和行星的形成过程。猎户座中一组不同寻常的恒星揭示了它们的秘密。猎户座 FU 是一个双星系统,1936 年首次引起天文学家的注意,当时中央恒星突然变得比平时亮 1000 倍。这种行为是垂死恒星的正常现象,但在像猎户座 FU 这样年轻的恒星中却从未见过。

加载中...

精彩评论

全部展开

CBer 热度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