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3892B -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3892B
TWI503892B TW101109789A TW101109789A TWI503892B TW I503892 B TWI503892 B TW I503892B TW 101109789 A TW101109789 A TW 101109789A TW 101109789 A TW101109789 A TW 101109789A TW I503892 B TWI503892 B TW I50389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drain
type
low voltage
voltage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097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40215A (zh
Inventor
Tsung Yi Huang
Chien Wei Chiu
Original Assignee
Richtek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htek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Richtek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to TW1011097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03892B/zh
Publication of TW2013402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02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38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3892B/zh

Links

Landscapes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Description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特別是指一種利用低壓元件製程之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第1圖顯示先前技術之橫向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lateral double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LDMOS)元件100剖視示意圖。如第1圖所示,於P型基板11中,形成絕緣區12,以電性隔絕LDMOS元件100與基板11中其他元件,絕緣區12例如為淺溝槽絕緣(shallow trench isolation,STI)結構或如圖所示之區域氧化(local oxidation of silicon,LOCOS)結構。LDMOS元件100包含閘極13、N型漂移區14、N型源極15、N型汲極16、P型本體區17、以及P型本體極18。其中,N型漂移區14、N型源極15、以及N型汲極16係由微影技術且/或以部分或全部之閘極13、絕緣區12為遮罩,以定義各區域,並分別以離子植入技術,將N型雜質,以加速離子的形式,植入定義的區域內所形成;而P型本體區17以及P型本體極18則是由微影技術且/或以部分或全部之閘極13、絕緣區12為遮罩,定義該區域,並以離子植入技術,將P型雜質,以加速離子的形式,植入定義的區域內所形成。其中,源極15與汲極16分別位於閘極13兩側下方。而且LDMOS元件中,閘極13有一部分位於場氧化區12a上。
第2圖顯示先前技術之雙擴散汲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double diffused drain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DDDMOS)元件200剖視示意圖。與前述LDMOS元件主要的不同之處在於,DDDMOS元件之閘極23完全位於P型基板11表面上。如圖所示,於P型基板11中,形成絕緣區22,以電性隔絕DDDMOS元件200與基板11中其他元件,絕緣區22例如為LOCOS結構或如圖所示之STI結構。DDDMOS元件200包含閘極23、N型漂移區24、N型源極25、N型汲極26、N型隔絕區29、P型井區27、以及P型本體極28。其中,N型漂移區24、N型源極25、N型汲極26、以及N型隔絕區29係由微影技術且/或以部分或全部之閘極23、絕緣區22為遮罩,以定義各區域,並分別以離子植入技術,將N型雜質,以加速離子的形式,植入定義的區域內所形成;而P型井區27以及P型本體極28則是由微影技術且/或以部分或全部之閘極23、絕緣區22為遮罩,定義該區域,並以離子植入技術,將P型雜質,以加速離子的形式,植入定義的區域內所形成。其中,源極25與汲極26分別位於閘極23兩側下方。
LDMOS與DDDMOS元件為高壓元件,亦即其係設計供應用於較高的操作電壓,但當高壓元件需要與一般較低操作電壓之元件整合於同一基板上時,為配合較低操作電壓之元件製程,需要以相同的離子植入參數來製作高壓元件和低壓元件,使得高壓元件的離子植入參數受到限制,因而降低了高壓元件崩潰防護電壓,限制了元件的應用範圍。若不犧牲高壓元件崩潰防護電壓,則必須增加製程步驟,另行以不同離子植入參數的步驟來製作高壓元件,但如此一來將提高製造成本,才能達到所欲的崩潰防護電壓。
有鑑於此,本發明即針對上述先前技術之不足,提出一種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在不增加製程步驟的情況下,提高元件操作之崩潰防護電壓,增加元件的應用範圍,並可整合於低壓元件之製程。
本發明目的在提供一種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為達上述之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高壓元件,形成於一第一導電型基板中,且另有一低壓元件形成於該基板中,該基板具有一上表面,該高壓元件包含:一漂移區,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其具有第二導電型;一閘極,形成於該上表面上方,且至少部分該漂移區位於該閘極下方;一源極與一汲極,皆具有第二導電型,分別形成於閘極兩側之上表面下方,且該汲極位於該漂移區中,而該汲極與該閘極間,由該漂移區隔開;以及一緩和區,具有第二導電型,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之該漂移區中,且該緩和區介於該閘極與該汲極之間,且該緩和區與該低壓元件中之一輕摻雜汲極(lightly doped region,LDD)區,利用相同製程步驟所形成。
就另一觀點,本發明也提供了一種高壓元件製造方法,包含:提供一第一導電型基板,其具有一上表面,且另有一低壓元件形成於該基板中;形成一漂移區於該上表面下方,其具有第二導電型;形成一閘極於該上表面上方,且至少部分該漂移區位於該閘極下方;分別形成一源極與一汲極於閘極兩側之上表面下方,皆具有第二導電型,且該汲極位於該漂移區中,而該汲極與該閘極間,由該漂移區隔開;以及形成一緩和區於該上表面下方之該漂移區中,具有第二導電型,且該緩和區介於該閘極與該波極之間,且該緩和區與該低壓元件中之一輕摻雜汲極(lightly doped region,LDD)區,利用相同製程步驟所形成。
其中一種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高壓元件中,該低壓元件宜更包含一低壓閘極,形成於該上表面上方;以及一低壓源極與一低壓汲極,具有第二導電型,分別形成於該低壓閘極兩側之該上表面下方,且由上視圖視之,該低壓源極或/且該低壓汲極位於該輕摻雜汲極區中;其中,該輕摻雜汲極區用以緩和該低壓元件操作時之熱載子效應。
另一種較佳實施例中,上述高壓元件宜更包含一第二導電型隔絕區,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且該漂移區、該源極、該汲極、與該緩和區位於該隔絕區中;以及一第一導電型井區,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該隔絕區中,且該隔絕區與該漂移區、該源極、該汲極、以及該緩和區之間,由該井區隔開;其中,該高壓元件係一雙擴散汲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double diffused drain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DDDMOS)元件。
又一種更佳實施例中,該高壓元件宜更包含:一第一導電型本體區,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且該源極位於該本體區中,且部分該本體區與該漂移區在水平方向上互相鄰接;以及一第一導電型本體極,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之該本體區中;其中,該高壓元件係一橫向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lateral double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LDMOS)元件。
上述高壓元件中,其中該輕摻雜汲極區利用一離子植入技術完成,其製程參數根據該第二導電型為N型或P型而宜有所不同:第二導電型為N型時:植入離子為含磷離子,加速電壓為30~120千伏特,植入劑量為1*1013 至6*1013 個離子/cm2 ;以及第二導電型為P型時:植入離子為含硼離子,加速電壓為10~100千伏特,植入劑量為1*1013 至6*1013 個離子/cm2 或植入離子為含二氟化硼離子,加速電壓為30~140千伏特,植入劑量為1*1013 至6*1013 個離子/cm2
底下藉由具體實施例詳加說明,當更容易瞭解本發明之目的、技術內容、特點及其所達成之功效。
本發明中的圖式均屬示意,主要意在表示製程步驟以及各層之間之上下次序關係,至於形狀、厚度與寬度則並未依照比例繪製。
請參閱第3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一個實施例。本實施例顯示本發明應用於DDDMOS元件300之剖視示意圖。如圖所示,DDDMOS元件300形成於基板11中,且基板11具有上表面111與絕緣區32;其中絕緣區32用以電性隔絕DDDMOS元件300與基板11中其他元件。絕緣區32例如為LOCOS結構或如圖所示之STI結構。基板11例如為P型但不限於為P型。DDDMOS元件300包含閘極33、N型漂移區34、N型源極35、N型汲極36、N型隔絕區39、N型緩和區31、P型井區37、以及P型本體極38。其中,閘極33形成於上表面111上方。N型漂移區34、N型源極35、N型汲極36、N型隔絕區39、以及N型緩和區31形成於上表面111下方,係由微影技術且/或以部分或全部之閘極33、絕緣區32為遮罩,以定義各區域,並分別以離子植入技術,將N型雜質,以加速離子的形式,植入定義的區域內所形成;而P型井區37以及P型本體極38形成於上表面111下方,由微影技術且/或以部分或全部之閘極33、絕緣區32為遮罩,定義該區域,並以離子植入技術,將P型雜質,以加速離子的形式,植入定義的區域內所形成。其中,源極35與汲極36分別位於閘極33兩側下方。汲極36位於漂移區34中,而汲極36與閘極33間,由漂移區34隔開,且至少部分漂移區34位於閘極33下方。且漂移區34、源極35、汲極36、與緩和區31位於隔絕區39中。另外,隔絕區39與漂移區34、源極35、汲極36、以及緩和區31之間,由井區37隔開。
與先前技術不同的是,在本實施例中,DDDMOS元件300具有緩和區31,形成於基板11上表面下方之漂移區34中,且緩和區31介於閘極33與汲極36之間,且緩和區31與同樣形成於基板11中之低壓元件之輕摻雜汲極(lightly doped region,LDD)區,利用相同製程步驟所形成。此外,DDDMOS元件可具有或省略N型隔絕區39、P型井區37以及P型本體極38。
此種安排方式的優點,在製程上可以但不限於利用形成於同一基板11中之低壓元件相同製程步驟,而不需要另外新增光罩或製程步驟,故可降低製造成本。
第4A-4F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二個實施例。本實施例舉例說明本發明之第一個實施例DDDMOS元件300的製造方法。並說明如何利用基板11中之低壓元件製程,來完成本發明之高壓元件。為方便說明,第4A-4F圖中,由左而右以橫向虛線示意分開但形成於基板11的兩個不同元件;分別為低壓NMOS元件400、以及本發明之高壓元件,例如但不限於如圖所示之DDDMOS元件300。如第4A圖所示,首先提供例如但不限於P型基板11,其具有上表面111。接著於P型基板11中,分別於低壓NMOS元件400中上表面111下方形成P型井區47,於DDDMOS元件300中,上表面111下方形成絕緣區32、N型隔絕區39、P型井區37、以及N型漂移區34。
接著於P型基板11中,如第4B圖所示,於上表面111上,分別於低壓NMOS元件400中形成閘極43,於DDDMOS元件300中形成閘極33。
接下來,如第4C圖所示,利用同一光罩所形成之光阻31b或其他遮罩同時定義低壓NMOS元件400之LDD區41與高壓元件DDDMOS元件300之緩和區31,並以如虛線箭頭所示意之N型雜質之加速離子植入P型基板11中,以於低壓NMOS元件400中形成LDD區41,並同時於高壓元件DDDMOS元件300中形成緩和區31。其中,N型源極45與N型汲極46,分別形成於閘極43兩側之上表面111下方,且由上視圖(未示出)視之,源極45或/且低壓汲極46位於輕摻雜汲極區41中;輕摻雜汲極區41用以緩和低壓NMOS元件400操作時之熱載子效應。
再接下來,如第4D圖所示,利用相同或不同製程步驟,於低壓NMOS元件400與高壓DDDMOS元件300中,形成N型源極45與35、N型汲極46與36。其中,由上視圖(未示出)視之,源極45或/且該汲極46位於輕摻雜汲極區41中。
再接下來,如第4E圖所示,於高壓DDDMOS元件300中,形成P型本體極38。最後請參閱第4F圖,分別完成低壓NMOS元件400與高壓DDDMOS元件300。
需說明的是,輕摻雜汲極區41與緩和區31利用同一離子植入製程步驟完成,其製程參數根據輕摻雜汲極區41與緩和區31為N型或P型而不同:N型時:植入離子為含磷離子,加速電壓為30~120千伏特,植入劑量為1*1013 至6*1013 個離子/cm2 ;以及P型時:植入離子為含硼離子,加速電壓為10~100千伏特,植入劑量為1*1013 至6*1013 個離子/cm2 或植入離子為含二氟化硼離子,加速電壓為30~140千伏特,植入劑量為1*1013 至6*1013 個離子/cm2
第5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三個實施例。與第一個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應用本發明於高壓LDMOS元件。如圖所示,LDMOS元件500形成於基板11中,且基板11具有上表面111與絕緣區52;其中絕緣區32用以電性隔絕LDMOS元件500與基板11中其他元件,絕緣區52例如為STI結構或如圖所示之LOCOS結構。基板11例如為P型但不限於為P型。LDMOS元件500包含閘極53、N型漂移區54、N型源極55、N型汲極56、N型緩和區51、P型本體區57、以及P型本體極58。其中,N型漂移區54、N型源極55、N型汲極56、以及N型緩和區51形成於上表面111下方,係由微影技術且/或以部分或全部之閘極53、絕緣區52為遮罩,以定義各區域,並分別以離子植入技術,將N型雜質,以加速離子的形式,植入定義的區域內所形成;而P型本體區57以及P型本體極58形成於上表面111下方,則是由微影技術且/或以部分或全部之閘極53、絕緣區52為遮罩,定義該區域,並以離子植入技術,將P型雜質,以加速離子的形式,植入定義的區域內所形成。其中,源極55與汲極56分別位於閘極53兩側下方。而汲極56與閘極53間,由漂移區54隔開。源極55與本體極58形成於上表面111下方之本體區57中。其中,緩和區51,形成於上表面111下方之漂移區54中,且緩和區51介於閘極53與汲極56之間,且緩和區51與同樣形成於基板11中之低壓元件中之輕摻雜汲極區,利用相同製程步驟所形成。
以上已針對較佳實施例來說明本發明,唯以上所述者,僅係為使熟悉本技術者易於了解本發明的內容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發明之權利範圍。在本發明之相同精神下,熟悉本技術者可以思及各種等效變化。例如,在不影響元件主要的特性下,可加入其他製程步驟或結構,如深井區等;又如,微影技術並不限於光罩技術,亦可包含電子束微影技術;再如,上述所有實施例中,隔絕區、漂移區、源極、汲極、緩和區等不限於為N型,且井區、本體區、本體極等不限於為P型,而可以互換,只要其他摻雜區做相應之調整即可;又如,本發明不限於應用在DDDMOS元件與LDMOS元件,亦可以應用於其他高壓元件。本發明的範圍應涵蓋上述及其他所有等效變化。
11...基板
12,22,32,52...絕緣區
12a...場氧化區
13,23,33,43,53...閘極
14,24,34,54...漂移區
15,25,35,45,55...源極
16,26,36,46,56...汲極
17...本體區
18,28,38,58...本體極
29,39...隔離區
31,51...緩和區
37...井區
41...LDD區
100,200,300,500...高壓元件
111...上表面
400...低壓元件
第1圖顯示先前技術之LDMOS元件100剖視示意圖。
第2圖顯示先前技術之DDDMOS元件200剖視示意圖。
第3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一個實施例。
第4A-4F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二個實施例。
第5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三個實施例。
11...基板
31...緩和區
32...絕緣區
33...閘極
34...漂移區
35...源極
36...汲極
37...井區
38...本體極
39...隔離區
300...高壓元件

Claims (10)

  1. 一種高壓元件,形成於一第一導電型基板中,且另有一低壓元件形成於該基板中,該基板具有一上表面,該高壓元件包含:一漂移區,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其具有第二導電型;一閘極,形成於該上表面上方,且至少部分該漂移區位於該閘極下方;一源極與一汲極,皆具有第二導電型,分別形成於閘極兩側之上表面下方,且該汲極位於該漂移區中,而該汲極與該閘極間,由該漂移區隔開;以及一緩和區,具有第二導電型,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之該漂移區中,且該緩和區介於該閘極與該汲極之間,且該緩和區與該低壓元件中之一輕摻雜汲極(lightly doped region,LDD)區,利用相同製程步驟所形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高壓元件,其中該低壓元件更包含:一低壓閘極,形成於該上表面上方;以及一低壓源極與一低壓汲極,具有第二導電型,分別形成於該低壓閘極兩側之該上表面下方,且由上視圖視之,該低壓源極或/且該低壓汲極位於該輕摻雜汲極區中;其中,該輕摻雜汲極區用以緩和該低壓元件操作時之熱載子效應。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高壓元件,更包含:一第二導電型隔絕區,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且該漂移區、該源極、該汲極、與該緩和區位於該隔絕區中;以及一第一導電型井區,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該隔絕區中,且該隔絕區與該漂移區、該源極、該汲極、以及該緩和區之間,由該井區隔開;其中,該高壓元件係一雙擴散汲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double diffused drain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DDDMOS)元件。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高壓元件,更包含:一第一導電型本體區,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且該源極位於該本體區中;以及一第一導電型本體極,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之該本體區中;其中,該高壓元件係一橫向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lateral double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LDMOS)元件。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高壓元件,其中該緩和區與該輕摻雜汲極區利用同一離子植入製程步驟完成,其製程參數根據該第二導電型為N型或P型而不同:第二導電型為N型時:植入離子為含磷離子,加速電壓為30~120千伏特,植入劑量為1*1013 至6*1013 個離子/cm2 ;以及第二導電型為P型時:植入離子為含硼離子,加速電壓為10~100千伏特,植入劑量為1*1013 至6*1013 個離子/cm2 或植入離子為含二氟化硼離子,加速電壓為30~140千伏特,植入劑量為1*1013 至6*1013 個離子/cm2
  6. 一種高壓元件製造方法,包含:提供一第一導電型基板,其具有一上表面,且另有一低壓元件形成於該基板中;形成一漂移區於該上表面下方,其具有第二導電型;形成一閘極於該上表面上方,且至少部分該漂移區位於該閘極下方;分別形成一源極與一汲極於閘極兩側之上表面下方,皆具有第二導電型,且該汲極位於該漂移區中,而該汲極與該閘極間,由該漂移區隔開;以及形成一緩和區於該上表面下方之該漂移區中,具有第二導電型,且該緩和區介於該閘極與該汲極之間,且該緩和區與該低壓元件中之一輕摻雜汲極(lightly doped region,LDD)區,利用相同製程步驟所形成。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高壓元件製造方法,其中該低壓元件更包含:一低壓閘極,形成於該上表面上方;以及一低壓源極與一低壓汲極,具有第二導電型,分別形成於該低壓閘極兩側之該上表面下方,且由上視圖視之,該低壓源極或/且該低壓汲極位於該輕摻雜汲極區中;其中,該輕摻雜汲極區用以緩和該低壓元件操作時之熱載子效應。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高壓元件製造方法,更包含:形成一第二導電型隔絕區於該上表面下方,且該漂移區、該源極、該汲極、與該緩和區位於該隔絕區中;以及形成一第一導電型井區於該上表面下方該隔絕區中,且該隔絕區與該漂移區、該源極、該汲極、以及該緩和區之間,由該井區隔開;其中,該高壓元件係一雙擴散汲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double diffused drain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DDDMOS)元件。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高壓元件製造方法,更包含:形成一第一導電型本體區於該上表面下方,且該源極位於該本體區中;以及形成一第一導電型本體極於該上表面下方之該本體區中;其中,該高壓元件係一橫向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lateral double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LDMOS)元件。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高壓元件製造方法,其中該緩和區與該輕摻雜汲極區利用同一離子植入製程步驟完成,其製程參數根據該第二導電型為N型或P型而不同:第二導電型為N型時:植入離子為含磷離子,加速電壓為30~120千伏特,植入劑量為1*1013 至6*1013 個離子/cm2 ;以及第二導電型為P型時:植入離子為含硼離子,加速電壓為10~100千伏特,植入劑量為1*1013 至6*1013 個離子/cm2 或植入離子為含二氟化硼離子,加速電壓為30~140千伏特,植入劑量為1*1013 至6*1013 個離子/cm2
TW101109789A 2012-03-22 2012-03-22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50389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09789A TWI503892B (zh) 2012-03-22 2012-03-22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09789A TWI503892B (zh) 2012-03-22 2012-03-22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0215A TW201340215A (zh) 2013-10-01
TWI503892B true TWI503892B (zh) 2015-10-11

Family

ID=49771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09789A TWI503892B (zh) 2012-03-22 2012-03-22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038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4892B (zh) * 2017-01-09 2018-02-11 立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821940B (zh) * 2021-12-01 2023-11-11 立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壓元件與低壓元件整合製造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28240B (en) * 1998-07-18 2001-04-01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Structur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of high voltage lateral drain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US20040140517A1 (en) * 2003-01-02 2004-07-22 Hideaki Tsuchiko LDMOS transistor with high voltage source and drain terminals hideaki tsuchiko
TWI258846B (en) * 2004-12-01 2006-07-21 Leadtrend Tech Corp Structure of high-voltage laterally double-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device
TWI303264B (zh) * 2002-02-22 2008-11-21 Mitsubishi Pencil Co
TW201126715A (en) * 2010-01-29 2011-08-01 Richtek Technology Corp High voltage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US20120043608A1 (en) * 2010-08-20 2012-02-23 Hongning Yang Partially Depleted Dielectric Resurf LDMO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28240B (en) * 1998-07-18 2001-04-01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Structur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of high voltage lateral drain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TWI303264B (zh) * 2002-02-22 2008-11-21 Mitsubishi Pencil Co
US20040140517A1 (en) * 2003-01-02 2004-07-22 Hideaki Tsuchiko LDMOS transistor with high voltage source and drain terminals hideaki tsuchiko
TWI258846B (en) * 2004-12-01 2006-07-21 Leadtrend Tech Corp Structure of high-voltage laterally double-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device
TW201126715A (en) * 2010-01-29 2011-08-01 Richtek Technology Corp High voltage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US20120043608A1 (en) * 2010-08-20 2012-02-23 Hongning Yang Partially Depleted Dielectric Resurf LDMO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0215A (zh) 2013-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34418B (zh)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476926B (zh) 橫向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製造方法
TWI408811B (zh)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565053B (zh) 高壓半導體裝置與其製造方法
KR20160012459A (ko) 반도체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08199029A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30270634A1 (en) High voltage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WO2012120899A1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TWI565065B (zh) 高電壓半導體元件製造方法及高電壓半導體元件構造
TWI476924B (zh) 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
TWI503892B (zh)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440181B (zh) 高壓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與製作方法
TWI401801B (zh) 增加擊穿防護電壓之橫向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與製作方法
TWI484634B (zh) 隔離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463661B (zh)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422036B (zh)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CN103378145A (zh) 高压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TWI434331B (zh) 空乏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之製造方法
TWI484631B (zh) 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469349B (zh)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201407689A (zh) 高壓空乏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之製造方法
KR20130073776A (ko) 횡형 디모스 트랜지스터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TWI535022B (zh) 高壓元件製造方法
CN104022154A (zh) Soi pmos es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TWI798825B (zh) 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