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3892B -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03892B TWI503892B TW101109789A TW101109789A TWI503892B TW I503892 B TWI503892 B TW I503892B TW 101109789 A TW101109789 A TW 101109789A TW 101109789 A TW101109789 A TW 101109789A TW I503892 B TWI503892 B TW I50389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region
- drain
- type
- low voltage
- voltage component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特別是指一種利用低壓元件製程之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第1圖顯示先前技術之橫向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lateral double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LDMOS)元件100剖視示意圖。如第1圖所示,於P型基板11中,形成絕緣區12,以電性隔絕LDMOS元件100與基板11中其他元件,絕緣區12例如為淺溝槽絕緣(shallow trench isolation,STI)結構或如圖所示之區域氧化(local oxidation of silicon,LOCOS)結構。LDMOS元件100包含閘極13、N型漂移區14、N型源極15、N型汲極16、P型本體區17、以及P型本體極18。其中,N型漂移區14、N型源極15、以及N型汲極16係由微影技術且/或以部分或全部之閘極13、絕緣區12為遮罩,以定義各區域,並分別以離子植入技術,將N型雜質,以加速離子的形式,植入定義的區域內所形成;而P型本體區17以及P型本體極18則是由微影技術且/或以部分或全部之閘極13、絕緣區12為遮罩,定義該區域,並以離子植入技術,將P型雜質,以加速離子的形式,植入定義的區域內所形成。其中,源極15與汲極16分別位於閘極13兩側下方。而且LDMOS元件中,閘極13有一部分位於場氧化區12a上。
第2圖顯示先前技術之雙擴散汲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double diffused drain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DDDMOS)元件200剖視示意圖。與前述LDMOS元件主要的不同之處在於,DDDMOS元件之閘極23完全位於P型基板11表面上。如圖所示,於P型基板11中,形成絕緣區22,以電性隔絕DDDMOS元件200與基板11中其他元件,絕緣區22例如為LOCOS結構或如圖所示之STI結構。DDDMOS元件200包含閘極23、N型漂移區24、N型源極25、N型汲極26、N型隔絕區29、P型井區27、以及P型本體極28。其中,N型漂移區24、N型源極25、N型汲極26、以及N型隔絕區29係由微影技術且/或以部分或全部之閘極23、絕緣區22為遮罩,以定義各區域,並分別以離子植入技術,將N型雜質,以加速離子的形式,植入定義的區域內所形成;而P型井區27以及P型本體極28則是由微影技術且/或以部分或全部之閘極23、絕緣區22為遮罩,定義該區域,並以離子植入技術,將P型雜質,以加速離子的形式,植入定義的區域內所形成。其中,源極25與汲極26分別位於閘極23兩側下方。
LDMOS與DDDMOS元件為高壓元件,亦即其係設計供應用於較高的操作電壓,但當高壓元件需要與一般較低操作電壓之元件整合於同一基板上時,為配合較低操作電壓之元件製程,需要以相同的離子植入參數來製作高壓元件和低壓元件,使得高壓元件的離子植入參數受到限制,因而降低了高壓元件崩潰防護電壓,限制了元件的應用範圍。若不犧牲高壓元件崩潰防護電壓,則必須增加製程步驟,另行以不同離子植入參數的步驟來製作高壓元件,但如此一來將提高製造成本,才能達到所欲的崩潰防護電壓。
有鑑於此,本發明即針對上述先前技術之不足,提出一種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在不增加製程步驟的情況下,提高元件操作之崩潰防護電壓,增加元件的應用範圍,並可整合於低壓元件之製程。
本發明目的在提供一種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為達上述之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高壓元件,形成於一第一導電型基板中,且另有一低壓元件形成於該基板中,該基板具有一上表面,該高壓元件包含:一漂移區,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其具有第二導電型;一閘極,形成於該上表面上方,且至少部分該漂移區位於該閘極下方;一源極與一汲極,皆具有第二導電型,分別形成於閘極兩側之上表面下方,且該汲極位於該漂移區中,而該汲極與該閘極間,由該漂移區隔開;以及一緩和區,具有第二導電型,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之該漂移區中,且該緩和區介於該閘極與該汲極之間,且該緩和區與該低壓元件中之一輕摻雜汲極(lightly doped region,LDD)區,利用相同製程步驟所形成。
就另一觀點,本發明也提供了一種高壓元件製造方法,包含:提供一第一導電型基板,其具有一上表面,且另有一低壓元件形成於該基板中;形成一漂移區於該上表面下方,其具有第二導電型;形成一閘極於該上表面上方,且至少部分該漂移區位於該閘極下方;分別形成一源極與一汲極於閘極兩側之上表面下方,皆具有第二導電型,且該汲極位於該漂移區中,而該汲極與該閘極間,由該漂移區隔開;以及形成一緩和區於該上表面下方之該漂移區中,具有第二導電型,且該緩和區介於該閘極與該波極之間,且該緩和區與該低壓元件中之一輕摻雜汲極(lightly doped region,LDD)區,利用相同製程步驟所形成。
其中一種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高壓元件中,該低壓元件宜更包含一低壓閘極,形成於該上表面上方;以及一低壓源極與一低壓汲極,具有第二導電型,分別形成於該低壓閘極兩側之該上表面下方,且由上視圖視之,該低壓源極或/且該低壓汲極位於該輕摻雜汲極區中;其中,該輕摻雜汲極區用以緩和該低壓元件操作時之熱載子效應。
另一種較佳實施例中,上述高壓元件宜更包含一第二導電型隔絕區,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且該漂移區、該源極、該汲極、與該緩和區位於該隔絕區中;以及一第一導電型井區,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該隔絕區中,且該隔絕區與該漂移區、該源極、該汲極、以及該緩和區之間,由該井區隔開;其中,該高壓元件係一雙擴散汲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double diffused drain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DDDMOS)元件。
又一種更佳實施例中,該高壓元件宜更包含:一第一導電型本體區,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且該源極位於該本體區中,且部分該本體區與該漂移區在水平方向上互相鄰接;以及一第一導電型本體極,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之該本體區中;其中,該高壓元件係一橫向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lateral double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LDMOS)元件。
上述高壓元件中,其中該輕摻雜汲極區利用一離子植入技術完成,其製程參數根據該第二導電型為N型或P型而宜有所不同:第二導電型為N型時:植入離子為含磷離子,加速電壓為30~120千伏特,植入劑量為1*1013
至6*1013
個離子/cm2
;以及第二導電型為P型時:植入離子為含硼離子,加速電壓為10~100千伏特,植入劑量為1*1013
至6*1013
個離子/cm2
或植入離子為含二氟化硼離子,加速電壓為30~140千伏特,植入劑量為1*1013
至6*1013
個離子/cm2
。
底下藉由具體實施例詳加說明,當更容易瞭解本發明之目的、技術內容、特點及其所達成之功效。
本發明中的圖式均屬示意,主要意在表示製程步驟以及各層之間之上下次序關係,至於形狀、厚度與寬度則並未依照比例繪製。
請參閱第3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一個實施例。本實施例顯示本發明應用於DDDMOS元件300之剖視示意圖。如圖所示,DDDMOS元件300形成於基板11中,且基板11具有上表面111與絕緣區32;其中絕緣區32用以電性隔絕DDDMOS元件300與基板11中其他元件。絕緣區32例如為LOCOS結構或如圖所示之STI結構。基板11例如為P型但不限於為P型。DDDMOS元件300包含閘極33、N型漂移區34、N型源極35、N型汲極36、N型隔絕區39、N型緩和區31、P型井區37、以及P型本體極38。其中,閘極33形成於上表面111上方。N型漂移區34、N型源極35、N型汲極36、N型隔絕區39、以及N型緩和區31形成於上表面111下方,係由微影技術且/或以部分或全部之閘極33、絕緣區32為遮罩,以定義各區域,並分別以離子植入技術,將N型雜質,以加速離子的形式,植入定義的區域內所形成;而P型井區37以及P型本體極38形成於上表面111下方,由微影技術且/或以部分或全部之閘極33、絕緣區32為遮罩,定義該區域,並以離子植入技術,將P型雜質,以加速離子的形式,植入定義的區域內所形成。其中,源極35與汲極36分別位於閘極33兩側下方。汲極36位於漂移區34中,而汲極36與閘極33間,由漂移區34隔開,且至少部分漂移區34位於閘極33下方。且漂移區34、源極35、汲極36、與緩和區31位於隔絕區39中。另外,隔絕區39與漂移區34、源極35、汲極36、以及緩和區31之間,由井區37隔開。
與先前技術不同的是,在本實施例中,DDDMOS元件300具有緩和區31,形成於基板11上表面下方之漂移區34中,且緩和區31介於閘極33與汲極36之間,且緩和區31與同樣形成於基板11中之低壓元件之輕摻雜汲極(lightly doped region,LDD)區,利用相同製程步驟所形成。此外,DDDMOS元件可具有或省略N型隔絕區39、P型井區37以及P型本體極38。
此種安排方式的優點,在製程上可以但不限於利用形成於同一基板11中之低壓元件相同製程步驟,而不需要另外新增光罩或製程步驟,故可降低製造成本。
第4A-4F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二個實施例。本實施例舉例說明本發明之第一個實施例DDDMOS元件300的製造方法。並說明如何利用基板11中之低壓元件製程,來完成本發明之高壓元件。為方便說明,第4A-4F圖中,由左而右以橫向虛線示意分開但形成於基板11的兩個不同元件;分別為低壓NMOS元件400、以及本發明之高壓元件,例如但不限於如圖所示之DDDMOS元件300。如第4A圖所示,首先提供例如但不限於P型基板11,其具有上表面111。接著於P型基板11中,分別於低壓NMOS元件400中上表面111下方形成P型井區47,於DDDMOS元件300中,上表面111下方形成絕緣區32、N型隔絕區39、P型井區37、以及N型漂移區34。
接著於P型基板11中,如第4B圖所示,於上表面111上,分別於低壓NMOS元件400中形成閘極43,於DDDMOS元件300中形成閘極33。
接下來,如第4C圖所示,利用同一光罩所形成之光阻31b或其他遮罩同時定義低壓NMOS元件400之LDD區41與高壓元件DDDMOS元件300之緩和區31,並以如虛線箭頭所示意之N型雜質之加速離子植入P型基板11中,以於低壓NMOS元件400中形成LDD區41,並同時於高壓元件DDDMOS元件300中形成緩和區31。其中,N型源極45與N型汲極46,分別形成於閘極43兩側之上表面111下方,且由上視圖(未示出)視之,源極45或/且低壓汲極46位於輕摻雜汲極區41中;輕摻雜汲極區41用以緩和低壓NMOS元件400操作時之熱載子效應。
再接下來,如第4D圖所示,利用相同或不同製程步驟,於低壓NMOS元件400與高壓DDDMOS元件300中,形成N型源極45與35、N型汲極46與36。其中,由上視圖(未示出)視之,源極45或/且該汲極46位於輕摻雜汲極區41中。
再接下來,如第4E圖所示,於高壓DDDMOS元件300中,形成P型本體極38。最後請參閱第4F圖,分別完成低壓NMOS元件400與高壓DDDMOS元件300。
需說明的是,輕摻雜汲極區41與緩和區31利用同一離子植入製程步驟完成,其製程參數根據輕摻雜汲極區41與緩和區31為N型或P型而不同:N型時:植入離子為含磷離子,加速電壓為30~120千伏特,植入劑量為1*1013
至6*1013
個離子/cm2
;以及P型時:植入離子為含硼離子,加速電壓為10~100千伏特,植入劑量為1*1013
至6*1013
個離子/cm2
或植入離子為含二氟化硼離子,加速電壓為30~140千伏特,植入劑量為1*1013
至6*1013
個離子/cm2
。
第5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三個實施例。與第一個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應用本發明於高壓LDMOS元件。如圖所示,LDMOS元件500形成於基板11中,且基板11具有上表面111與絕緣區52;其中絕緣區32用以電性隔絕LDMOS元件500與基板11中其他元件,絕緣區52例如為STI結構或如圖所示之LOCOS結構。基板11例如為P型但不限於為P型。LDMOS元件500包含閘極53、N型漂移區54、N型源極55、N型汲極56、N型緩和區51、P型本體區57、以及P型本體極58。其中,N型漂移區54、N型源極55、N型汲極56、以及N型緩和區51形成於上表面111下方,係由微影技術且/或以部分或全部之閘極53、絕緣區52為遮罩,以定義各區域,並分別以離子植入技術,將N型雜質,以加速離子的形式,植入定義的區域內所形成;而P型本體區57以及P型本體極58形成於上表面111下方,則是由微影技術且/或以部分或全部之閘極53、絕緣區52為遮罩,定義該區域,並以離子植入技術,將P型雜質,以加速離子的形式,植入定義的區域內所形成。其中,源極55與汲極56分別位於閘極53兩側下方。而汲極56與閘極53間,由漂移區54隔開。源極55與本體極58形成於上表面111下方之本體區57中。其中,緩和區51,形成於上表面111下方之漂移區54中,且緩和區51介於閘極53與汲極56之間,且緩和區51與同樣形成於基板11中之低壓元件中之輕摻雜汲極區,利用相同製程步驟所形成。
以上已針對較佳實施例來說明本發明,唯以上所述者,僅係為使熟悉本技術者易於了解本發明的內容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發明之權利範圍。在本發明之相同精神下,熟悉本技術者可以思及各種等效變化。例如,在不影響元件主要的特性下,可加入其他製程步驟或結構,如深井區等;又如,微影技術並不限於光罩技術,亦可包含電子束微影技術;再如,上述所有實施例中,隔絕區、漂移區、源極、汲極、緩和區等不限於為N型,且井區、本體區、本體極等不限於為P型,而可以互換,只要其他摻雜區做相應之調整即可;又如,本發明不限於應用在DDDMOS元件與LDMOS元件,亦可以應用於其他高壓元件。本發明的範圍應涵蓋上述及其他所有等效變化。
11...基板
12,22,32,52...絕緣區
12a...場氧化區
13,23,33,43,53...閘極
14,24,34,54...漂移區
15,25,35,45,55...源極
16,26,36,46,56...汲極
17...本體區
18,28,38,58...本體極
29,39...隔離區
31,51...緩和區
37...井區
41...LDD區
100,200,300,500...高壓元件
111...上表面
400...低壓元件
第1圖顯示先前技術之LDMOS元件100剖視示意圖。
第2圖顯示先前技術之DDDMOS元件200剖視示意圖。
第3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一個實施例。
第4A-4F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二個實施例。
第5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三個實施例。
11...基板
31...緩和區
32...絕緣區
33...閘極
34...漂移區
35...源極
36...汲極
37...井區
38...本體極
39...隔離區
300...高壓元件
Claims (10)
- 一種高壓元件,形成於一第一導電型基板中,且另有一低壓元件形成於該基板中,該基板具有一上表面,該高壓元件包含:一漂移區,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其具有第二導電型;一閘極,形成於該上表面上方,且至少部分該漂移區位於該閘極下方;一源極與一汲極,皆具有第二導電型,分別形成於閘極兩側之上表面下方,且該汲極位於該漂移區中,而該汲極與該閘極間,由該漂移區隔開;以及一緩和區,具有第二導電型,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之該漂移區中,且該緩和區介於該閘極與該汲極之間,且該緩和區與該低壓元件中之一輕摻雜汲極(lightly doped region,LDD)區,利用相同製程步驟所形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高壓元件,其中該低壓元件更包含:一低壓閘極,形成於該上表面上方;以及一低壓源極與一低壓汲極,具有第二導電型,分別形成於該低壓閘極兩側之該上表面下方,且由上視圖視之,該低壓源極或/且該低壓汲極位於該輕摻雜汲極區中;其中,該輕摻雜汲極區用以緩和該低壓元件操作時之熱載子效應。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高壓元件,更包含:一第二導電型隔絕區,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且該漂移區、該源極、該汲極、與該緩和區位於該隔絕區中;以及一第一導電型井區,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該隔絕區中,且該隔絕區與該漂移區、該源極、該汲極、以及該緩和區之間,由該井區隔開;其中,該高壓元件係一雙擴散汲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double diffused drain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DDDMOS)元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高壓元件,更包含:一第一導電型本體區,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且該源極位於該本體區中;以及一第一導電型本體極,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之該本體區中;其中,該高壓元件係一橫向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lateral double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LDMOS)元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高壓元件,其中該緩和區與該輕摻雜汲極區利用同一離子植入製程步驟完成,其製程參數根據該第二導電型為N型或P型而不同:第二導電型為N型時:植入離子為含磷離子,加速電壓為30~120千伏特,植入劑量為1*1013 至6*1013 個離子/cm2 ;以及第二導電型為P型時:植入離子為含硼離子,加速電壓為10~100千伏特,植入劑量為1*1013 至6*1013 個離子/cm2 或植入離子為含二氟化硼離子,加速電壓為30~140千伏特,植入劑量為1*1013 至6*1013 個離子/cm2 。
- 一種高壓元件製造方法,包含:提供一第一導電型基板,其具有一上表面,且另有一低壓元件形成於該基板中;形成一漂移區於該上表面下方,其具有第二導電型;形成一閘極於該上表面上方,且至少部分該漂移區位於該閘極下方;分別形成一源極與一汲極於閘極兩側之上表面下方,皆具有第二導電型,且該汲極位於該漂移區中,而該汲極與該閘極間,由該漂移區隔開;以及形成一緩和區於該上表面下方之該漂移區中,具有第二導電型,且該緩和區介於該閘極與該汲極之間,且該緩和區與該低壓元件中之一輕摻雜汲極(lightly doped region,LDD)區,利用相同製程步驟所形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高壓元件製造方法,其中該低壓元件更包含:一低壓閘極,形成於該上表面上方;以及一低壓源極與一低壓汲極,具有第二導電型,分別形成於該低壓閘極兩側之該上表面下方,且由上視圖視之,該低壓源極或/且該低壓汲極位於該輕摻雜汲極區中;其中,該輕摻雜汲極區用以緩和該低壓元件操作時之熱載子效應。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高壓元件製造方法,更包含:形成一第二導電型隔絕區於該上表面下方,且該漂移區、該源極、該汲極、與該緩和區位於該隔絕區中;以及形成一第一導電型井區於該上表面下方該隔絕區中,且該隔絕區與該漂移區、該源極、該汲極、以及該緩和區之間,由該井區隔開;其中,該高壓元件係一雙擴散汲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double diffused drain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DDDMOS)元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高壓元件製造方法,更包含:形成一第一導電型本體區於該上表面下方,且該源極位於該本體區中;以及形成一第一導電型本體極於該上表面下方之該本體區中;其中,該高壓元件係一橫向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lateral double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LDMOS)元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高壓元件製造方法,其中該緩和區與該輕摻雜汲極區利用同一離子植入製程步驟完成,其製程參數根據該第二導電型為N型或P型而不同:第二導電型為N型時:植入離子為含磷離子,加速電壓為30~120千伏特,植入劑量為1*1013 至6*1013 個離子/cm2 ;以及第二導電型為P型時:植入離子為含硼離子,加速電壓為10~100千伏特,植入劑量為1*1013 至6*1013 個離子/cm2 或植入離子為含二氟化硼離子,加速電壓為30~140千伏特,植入劑量為1*1013 至6*1013 個離子/cm2 。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1109789A TWI503892B (zh) | 2012-03-22 | 2012-03-22 |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1109789A TWI503892B (zh) | 2012-03-22 | 2012-03-22 |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40215A TW201340215A (zh) | 2013-10-01 |
TWI503892B true TWI503892B (zh) | 2015-10-11 |
Family
ID=49771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09789A TWI503892B (zh) | 2012-03-22 | 2012-03-22 |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50389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14892B (zh) * | 2017-01-09 | 2018-02-11 | 立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TWI821940B (zh) * | 2021-12-01 | 2023-11-11 | 立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高壓元件與低壓元件整合製造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428240B (en) * | 1998-07-18 | 2001-04-01 |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 Structur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of high voltage lateral drain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
US20040140517A1 (en) * | 2003-01-02 | 2004-07-22 | Hideaki Tsuchiko | LDMOS transistor with high voltage source and drain terminals hideaki tsuchiko |
TWI258846B (en) * | 2004-12-01 | 2006-07-21 | Leadtrend Tech Corp | Structure of high-voltage laterally double-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device |
TWI303264B (zh) * | 2002-02-22 | 2008-11-21 | Mitsubishi Pencil Co | |
TW201126715A (en) * | 2010-01-29 | 2011-08-01 | Richtek Technology Corp | High voltage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
US20120043608A1 (en) * | 2010-08-20 | 2012-02-23 | Hongning Yang | Partially Depleted Dielectric Resurf LDMOS |
-
2012
- 2012-03-22 TW TW101109789A patent/TWI503892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428240B (en) * | 1998-07-18 | 2001-04-01 |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 Structur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of high voltage lateral drain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
TWI303264B (zh) * | 2002-02-22 | 2008-11-21 | Mitsubishi Pencil Co | |
US20040140517A1 (en) * | 2003-01-02 | 2004-07-22 | Hideaki Tsuchiko | LDMOS transistor with high voltage source and drain terminals hideaki tsuchiko |
TWI258846B (en) * | 2004-12-01 | 2006-07-21 | Leadtrend Tech Corp | Structure of high-voltage laterally double-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device |
TW201126715A (en) * | 2010-01-29 | 2011-08-01 | Richtek Technology Corp | High voltage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
US20120043608A1 (en) * | 2010-08-20 | 2012-02-23 | Hongning Yang | Partially Depleted Dielectric Resurf LDMO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40215A (zh) | 2013-10-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34418B (zh) |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
TWI476926B (zh) | 橫向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製造方法 | |
TWI408811B (zh) |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
TWI565053B (zh) | 高壓半導體裝置與其製造方法 | |
KR20160012459A (ko) | 반도체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JP2008199029A (ja) |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20130270634A1 (en) | High voltage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WO2012120899A1 (ja) |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
TWI565065B (zh) | 高電壓半導體元件製造方法及高電壓半導體元件構造 | |
TWI476924B (zh) | 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 | |
TWI503892B (zh) |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
TWI440181B (zh) | 高壓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與製作方法 | |
TWI401801B (zh) | 增加擊穿防護電壓之橫向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與製作方法 | |
TWI484634B (zh) | 隔離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
TWI463661B (zh) |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
TWI422036B (zh) |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
CN103378145A (zh) | 高压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 |
TWI434331B (zh) | 空乏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之製造方法 | |
TWI484631B (zh) | 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
TWI469349B (zh) |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
TW201407689A (zh) | 高壓空乏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之製造方法 | |
KR20130073776A (ko) | 횡형 디모스 트랜지스터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TWI535022B (zh) | 高壓元件製造方法 | |
CN104022154A (zh) | Soi pmos es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
TWI798825B (zh) | 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