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光石化
吳晟:吳音寧對參選2024立委說出「我願意」是她的主見,也是我內心的矛盾
這是一場非常艱困的選戰,對手政治家族勢力太強大,作為父親,我當然不願、不捨她去承擔,去背負這個重任。然而,在公義考量,這一場改變地方政治生態、打破家族世襲的機會,如果沒有人站出來挑戰,放任這個家族繼續壟斷地方發展。吳音寧這次競選的對手,地方上稱為謝家,他們是怎樣的政治家族呢?
運動的音樂,音樂的運動──站在雞蛋的一方為環境吶喊
人人琅琅上口歌曲〈島嶼天光〉,是一首由《滅火器》參加太陽花運動時創作的歌曲。事實上有許多耳熟能詳的歌曲都是在社運中創作,彷彿運動與歌曲是互利共生的關係,一方面是可以讓人大聲唱出訴求,藉由歌曲將運動的精神傳承下去;另一方面音樂也因社運的背景而被賦予更深層的意義。
《煙囪之島》:一種汙染各自表述——六輕二十年之環境難民
生計全都依附在台塑六輕上,造成了麥寮特殊的社會景象。「六輕汙染」在當地是一個微妙的議題,明明大家住在同樣的地方,喝同樣的水,呼吸同樣的空氣,說法卻像是政治傾向各自表述,各種說法都有。
12年如一日的台灣空污政策(中):一張圖看懂公民參與帶動政策規劃的軌跡
台灣的空污政策長期和議題緊密扣連,從國光石化、《穹頂之下》到反空污遊行,民間不斷拋出空污議題的訴求,政府也才有進一步的政策規劃,產生更具體的目標。
12年如一日的台灣空污政策(上):國光石化爭議至今,政府去年才推具體空污改善策略
台灣對於空氣污染的重視,早在2005年國光石化爭議的時候就開始展現,然而歷經了12年,台灣才有正式的PM2.5規範,空污管理,彷彿12年如一日。
感性訴求與理性的知識分析,構成強而有力的反國光石化氣候風險論述
本章試圖透過分析這些科學專業的對抗,凸顯政府科技治理面臨典範轉移的要求。從探討公民與國家的風險溝通之對峙,解釋其科技民主的發展問題。
專訪林生祥與鍾永豐:《圍庄》,其實就是在說我們的生命史
生祥欣慰地說:「當時我跟永豐講,若再晚一點,可能做的機會更低。那現在完成這個挑戰我們都很開心。其實回頭看看我們喜歡的歌手,有做雙唱片的,在生涯裏頭好像真的就都這麼一張。我覺得可以了,大概就這麼一次吧!」
學者研究:每戶每月電費多85元,2025年「非核無煤」有機會
莊秉潔估算,這樣的改變大約會讓電費從一度3.2元,提高到3.5至3.6元,每戶每月將因此增加約85元電費。但他也提出之前遠見雜誌做過的民調,顯示過半數的民眾都願意為了乾淨的空氣買單。
【影片】連這個也要審?2分鐘揭開你所不知的環評眉角!
聽到「環評」你會想到什麼?是美麗灣還是國光石化?其實環評不只保護了白海豚,也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環評到底要審什麼?2分鐘揭開環評的神秘面紗。
地球公民執行長 李根政:台灣的產業發展再不轉型,簡直就是要錢不要命!
台塑的上游裂解是把汙染最嚴重留在台灣,「然後生產的原料再賣給人家,去做附加價值比較高的東西,我們付出了水電汙染,還讓別人賺,豈不是把台灣當作是凱子嗎?」
細說國土分區眉角:地政學者戴秀雄15個問答解析《國土計畫法》的過去與未來
作為國家山林永續發展的最高指導原則,《國土法》是否是一切土地爭議的解答?《國土法》是從《區域計畫法》演進而來,能否突破舊法的窠臼,朝著理想前進?
我們對「地方發展」可否有多點想像:來芳苑乘「海牛」出任務
芳苑文史工作者阿水(魏清水)這幾年把海牛車體驗變成出名的在地活動,每天退潮時,幾位嚼檳榔、頭戴媽祖遶境紀念帽的歐基桑就會和海牛一起出任務,同一群外地人到海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