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責
《因為教你,我認出我》:有一天,我確定要繼續當老師,那天我把棍子打斷了
擔任三十二年第一線教師的潘如玲,得過教師獎、文學獎,透過寫作、演講、工作坊推動班級經營,帶領學生狂野寫作,更是首位在體制內開設「圖像識讀」選修課的老師,以馬雅圖騰陪伴學生開發右腦直觀力量。教職退休後,她寫下三十二年在教改與教學的觀察與感悟,以及她能快樂教學的祕訣──由內心湧出「不誠無物」四字箴言而產生的行動力,成為她玩在教學,樂於陪伴的大力量。
【大人學】你不必因為嫉妒別人而感到羞愧——談談羨慕與嫉妒的差別
我們對於社經地位超前我們很多的人,通常會心生羨慕。比方說,在新聞上看見某位身價億萬的企業家買了私人飛機,我們會把這樣的事情當作茶餘飯後的話題,但卻不會對這樣的大人物感到憤恨。可是對於我們周邊社經地位差不多的人,當他們只是比我們擁有多一些東西,我們就很容易心生嫉妒。
我沒有瘋,我只是受了傷:被劈腿後的失序心靈急救包,從感官訓練中找回自己
被分手或劈腿的一方,往往會將結果歸咎於自己的不夠好,而不斷累積自責與挫折感,最後失去對自己的控制感、自尊、自覺。但即使在這個狀況作者都希望你能再次地提醒自己,告訴自己:「我沒有瘋,我只是受了傷,我最需要的是先好好照顧自己」。
「我以為,我可以救得了你」:自殺者身後,仍承受巨大創傷的遺族們
在一場自殺事件中,痛苦的不只是逝者,還有許多被留下來的生者。這些「自殺者遺族」因為對自身的責備,以及大眾對自殺的負面觀感等因素,無法開口述說自己的壓力與困擾。他們該如何繼續生活下去?
看到悲慘新聞讓你情緒崩潰嗎?「替代性創傷」的成因和處理之道
替代性創傷是同理心帶來的創傷,當事人沒有真的經歷創傷,但藉由親眼目睹、看報導、別人轉述等方式得知這些訊息,因同理受難者,而出現了創傷反應。我們該如何處理替代性創傷?
斬斷「在家一條龍、在外一條蟲」惡性循環,先停止自我責備的攻擊
大家或許會認為在學校遭到霸凌、在家裡被父母虐待的孩子,因為明白這種痛苦,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定不會對他人這麼做,但其然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