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共義士
中國籍政治難民在台灣:朝著民主自由「投誠」後,卻依舊無處容身
因為跟對岸的特殊關係,關於中國政治難民的去留都不是基層公務員的權限,需要層層上報,甚至到總統府的國安單位才能作出決策。但是事無鉅細地接觸難民的,又只能是基層公務員。所以,這20年來,很多中國政治難民面臨的現實問題,最後都轉化為難民和移民署、陸委會之間,難民和人權機構之間的矛盾。
韓戰70年後「反共義士」今何在?有人隨遇而安,有人一生都未接受台灣
現在的台灣,還有能力扮演曾經熱烈擁抱各種義士的「民主自由熱土」嗎?答案是否定的。台灣雖然是亞洲民主燈塔,但是已經無力,也沒有必要再和中國進行意識形態的激烈對抗,尤其是在本土化意識日益濃烈之後,執政黨更無意和對岸較勁。
韓戰停戰70週年:從「人民志願軍」到「反共義士」,中國戰俘來台後的故事
根據史家研究,彼時美國同意與台北合作,推動戰俘移台計劃,許多國民黨人士被派遣到韓國釜山及巨濟島兩大戰俘營,軟硬兼施進行策反、游說或威脅利誘戰俘來台的行動。最終多半中國戰俘到了台灣,成為蔣介石內外宣中的「反共義士」,鼓舞了國民黨軍人士氣。
韓戰結束70週年:要平等還是自由?兩位「反共義士」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藉由上述的不同經歷,相信讀者已經不難看出趙英魁追求的是「平等」,劉純儉追求的是「自由」。大家都熱愛「平等」與「自由」,但是回到那個兩極對立的冷戰時代,這兩大今日同屬普世價值的概念又是何等的難以相容。
中共出兵韓戰70周年(四):談談被派去抗美援朝的「舊軍隊」與「前國軍」
「舊軍隊」為共產黨發明,意旨中國人民解放軍這支「新軍隊」誕生以前所有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武裝力量。「舊軍隊」包括了效忠蔣中正的中央軍,卻也包括了與蔣中正有嫌隙的地方軍,所以不能夠以「前國軍」來稱呼所有中共派往朝鮮半島的「舊軍隊」。
「反共義士」劫機來台已成歷史,中國人投奔自由仍不過時?
當年那些劫機者, 人歸何兮,他們的歷史回不去了。當年金門島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幾個紅色大字已經褪色,對岸廈門的「一國兩制統一中國」招牌卻格外醒目和刺眼,兩岸的歷史也回不去了。
【人權影展聚落串聯行動】紀錄片《寶島夜船》:未竟的出走
劉吉雄執導的《寶島夜船》追尋反共義士陳松的過往,在文化大革命來臨前,他偕同兄弟、小妹,下海偷渡來台灣⋯即使逃到海的另一端,毛匪、蔣匪最終仍是相通交換的名詞套路,夾處其中,陳松先是被眾人起造的英雄,下刻卻落為階下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