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廠
Honda與Nissan合併,競爭車系及美廠人力重疊傷腦筋;鴻海拚收購日產股權,雷諾汽車:不予置評
美國媒體報導,本田與日產合併,將面臨車系重疊及美國廠人力整合的挑戰。兩家車廠在美國市場的競爭車款眾多,且在美合計擁有15座工廠及近4萬名員工,如何最佳化產能及人力配置將是關鍵。合併後,規模效益有助於與中國車廠競爭,但效益預計2030年後才會顯現。
劉德音明年將退休,分析師:若台積電啟動下一階段接班計畫,將從營運、研發或廠務中找人選
程正樺強調,如果台積電要走出去,確實需要在美國布局。台積電美國廠設置5奈米製程,但現在5奈米供過於求,台積電沒必要急著再蓋第2座美國廠。至於台積電其他海外布局,程正樺指出,德國廠產線比較偏汽車相關應用,且蓋廠需要2年,可以為2年後市場需求先做準備。目前看來日本配合度最高,政府補貼最積極,文化也最相近,會是台積電海外擴廠首選。
英國《金融時報》:台積電赴美遇文化衝擊,施工與勞動力成難題
業界專家也示警,台積電賦予台灣晶圓廠員工的彈性,難以套用於美國勞動市場,畢竟台灣員工通常經歷4年工學院訓練,但美國工學院畢業生有更高薪的工作機會。根據兩名熟悉內情人士,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Phoenix)兩廠計劃雇用4500名員工,現已聘僱2200多人,但近半來自台灣。
朱楚文:美國想要靠著台積電「製造回流」,可能真也要惦惦自己的能耐
話說到底為何美國如此堅持要台積電過去設廠?除了與中國抗衡的地緣政治考量之外,我在《科技領航家》節目訪談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楊瑞臨總監,他就提到可以從「應用面」觀察,其實也跟AI大趨勢很有關係。
亞洲勞工勤奮、西方勞工生產力低?台積電美國廠事件後,這樣的刻板印象可能要重新修正
美國「勞動生產力」遠高於台灣,但考慮「勞動成本效益」之後,美國是低於台灣,去美國投資製造業是不值得的。但這是短期現象,新的技術已經出現,企業家未來會發現,新技術與地緣政治風險將是美國成為製造業聖地的兩大支柱,製造業回歸美國並非一件不可能的任務。
台積電法說會8大重點:升級版3奈米Q4量產、2奈米如期2025年量產,美國廠4奈米推遲至2025年
台積電今年營運遭遇逆風,不過總裁魏哲家看好人工智慧(AI)處理器需求可望高度成長,將驅動第3季營收回升,並預期在5G和高效能運算(HPC)大趨勢下,未來幾年美元營收年複合成長率將達15%至20%。
台積電在美國大舉招聘遇困難,當地員工怨「在辦公室睡了一個月、每天工作12小時」
一名工程師留言:「在辦公室睡了一個月,每天工作12小時是基本,週末輪班是家常便飯,我沒辦法強調……這裡的工作與生活平衡是多麼殘酷。」類似抱怨在Glassdoor司空見慣,但台積電員工的留言點出更大問題:這家台灣晶片巨頭的強硬文化激怒美國員工和求職者,讓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招聘足夠員工的努力更形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