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整理:吳象元

2023年台劇《八尺門的辯護人》非常受到觀眾歡迎,劇中替印尼漁工阿布擔任爪哇語通譯的莉娜受到許多關注,也讓更多人了解到「通譯」這個角色的重要性。本集《阿峇卡巴東南亞電台》的來賓,是《我當司法通譯的日子》的作者羅漪文;由寶瓶文化出版的《阿峇卡巴東南亞電台》是2023年台北文學獎年金首獎,羅漪文除了在大學教書也是一名司法通譯,而這本書不只是羅漪文擔任通譯時的紀錄,也有老師與家人的人生故事。

當初原本是為了拍移工紀錄片,而透過參與台灣司法通譯協會創辦人陳允萍的通譯課程作為田野調查,雖然紀錄片因司法不公開緣故無法拍成,但羅漪文還是繼續留在課堂並拿到通譯證書。

問及面對如此身心靈成本極高的工作環境,是什麼原因會願意繼續下去?羅漪文表示,她在13歲和爸媽從越南移民台灣,雖然和妹妹很順利求學、畢業,但爸媽在適應上就比較辛苦,因此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幫助外籍移工,而擔任通譯就是個可以協助移民的機會。

(由台灣司法通譯協會創辦人陳允萍開設的通譯課程)

羅漪文也分享,她在2016年開始上通譯的課程並拿到證書,在2017、2018年還並無太多案例,在2020年開始就較為密集接案。

談到通譯守則,羅漪文表示一為不能主動接案,二為不能介入,然而「只要跟人有關的工作,就會需要生命經驗的深度」,例如很多移民署專情隊隊員仍非常年輕,要站在第一線面對移工群體,不只生長在不同文化,生活階層也不同,即便對羅漪文本人而言,有時也會在擔任通譯時,遇上超出過去既有經驗的範圍。

而最令人衝擊的案例,是來自越南本的失婚婦女,她們到台灣來賺錢存退休金或養老金,但因工作能力有限,只能從事勞動工作,當他們被專勤隊帶來時,模樣都很狼狽,很時更是受傷或生病。羅漪文表示,通常年輕的專勤隊員都很熱心善良,會多問候一下,因此也聽到更多越南婦女的細節,卻也愛莫能助,這對羅漪文而言就非常難受。羅漪文也表示,通譯有時會碰上情緒衝擊,而她會在通譯工作結束後刻意多走一段路,讓剛才的情緒慢慢消化。

作為一名越南移民,羅漪文分享初來乍到時,當時台灣是經濟起飛晚期,許多產業外移,父母因而無法繼續在工廠工作而另尋辦法,但是她在成長過程遇到許多好老師,接力般地陪伴她、聆聽她嘮嘮叨叨的心事,因此非常感謝一路照顧她的老師,而這也讓她在成為一名老師後,即便不能幫忙也願意傾聽,同樣地當身份轉換為通譯,如果有案例要多說兩句話,她也都願意聆聽對方。

最後羅漪文表示,雖然不否任台灣也有歧視的狀況,但大多數台灣人還是很友善,她也希望台灣社會能對異鄉人有更多關懷,畢竟台灣未來也會成為更多元的社會。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杜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