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鵬
作家及文化評論人,現居於澳門,台灣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英國Sussex大學媒體與文化研究博士,研究電影、城市及流行文化,澳門《新生代》雜誌社長。近著有《隱形澳門:被忽視的城市與文化》及《夢伴此城:梅艷芳與香港流行文化》等。生於澳門,在加拿大、台灣、英國求學,有三本護照,深信人生要找的是route而非root;視看電影與旅行為人生不可或缺之事。
愛死MIRROR與憎死MIRROR:流行文化的社會脈絡
「香港人開心不開心都投射在流行文化中。」學者吳俊雄曾經這樣說。這簡單的一句話,道破了Mirror現象的複雜性。我們看到的、感受的、談論的Mirror,從來都不只是十二鏡仔——雖然我們大多數時候並沒察覺到這一點。
《岩巉》——姜濤的(暗黑)情歌
姜濤的歌一直很痛苦。他上一首情歌,已是三年前的《愛情簽證申請》。作為偶像歌手,這情況不算尋常。當粉絲正期待聽到姜濤的情歌,《岩巉》推出。然而作為一首情歌,《岩巉》仍然不太「尋常」。
MC張天賦的Star Quality
張天賦的邪氣與叛逆,還化成另一種特質——sex appeal。看完他個唱,我的女性朋友說:「點解MC只係著住件白恤衫、然後除左條呔,都會咁sexy?」她真的一語道破MC的star quality。
《七月返歸》以鬼喻人:人間即地獄,地獄即人間
《七月返歸》更重要的是以鬼喻人的主題。貫穿《七月返歸》的「剪脷」主題,則並非人為生前作過惡事而遭到的懲罰,而是另有警世意味——如果剪掉舌頭可以享有安定生活,你要剪嗎?如果一個「紙紥」的虛假環境可以令你幸福美滿,你還會回到殘酷現實嗎?如果把兒子推去死,你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你又會怎樣呢?
梁朝偉:「三歲定八十」的明星認同
梁朝偉早前受訪時說,不用拍戲的日子,每天六點起床做運動;而他發現自己喜歡的運動(如風帆、滑雪)有個共通點,就是不用跟人競爭,不用團體合作,而且講求平衡,又可以接近大自然。最近,當劉德華出現時展露一張蠟像式的「年輕」面孔,梁朝偉似乎已經不太介意把老態表露人前。他輕鬆自在,自然老去,活出一種境界。
橫掃奧斯卡的《上流寄生族》如何代表了這個時代?
《上流寄生族》在奧斯卡打破外語片的紀錄,奪得最佳電影等大獎,超越了20年前的《臥虎藏龍》。韓國片的厲害,背後有什麼故事?又為華語片帶來什麼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