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政府最新推出的「超值星期五」政策,究竟對於日本的職場環境跟刺激消費,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上週五的下午四點,我依約前往公司樓上的員工餐廳。後輩的M君已經在色彩繽紛的沙發區等了一陣子,讀著自己準備的筆記。M君以前在學校學了一點中文,前陣子在公司裡巧遇,詢問我是否可以私下陪他練習。
「那就選在這個月的超值星期五(Premium Friday,或譯優質星期五)下班後吧!」
何謂「超值星期五」?
去年12月,日本經濟產業省發表「超值星期五」,靈感源自美國的黑色星期五促銷日,期許企業和店家在這天透過企劃促銷方案或是減少工時等,以達成刺激消費和工作改革。鼓勵企業由2017年2月開始,每個月最後一個星期五(到星期日的這三天)擇日實施。
公司附近是飲食街的激戰區,店家早早掛上2月24日(五)飲品半價等宣傳。推進協會的官方網頁形象代言人還請來關西傑尼斯8,網路上的意見也鬧得沸沸揚揚。但有多少公司在內部管理政策上作出回應了呢?
日產自動車、大和房屋、森永乳業、Suntory、住友商事等等幾家大型企業提出人事方案:或開放請半天年假、或提早下班、支付獎勵金等等。我就職的公司也在響應的行列之中,正職員工可在超值星期五當天三點下班(打卡算整天),如果當天有業務需求無法提早下班,可依照個人需求補到其他工作日實施。同時將於四月起每月發放一萬元日幣獎金,不論是物質享受或是自我進修,用途由社員自己決定(社長接受媒體訪問時公開說道,這筆錢「拿去上課也行!去喝一杯也行!」),暫時預計執行至2019年,另外還打算擴大在家上班制度等等。
是一石二鳥還是硬串的PPAP?
超值星期五的產生,可以歸於近幾年日本國內消費活動景氣低迷。根據日本瑞穗(MIZUHO)總合研究所報告指出,2014年消費稅增加後,個人消費能力呈現低落的趨勢。以GDP統計的實質民間消費的變化來看,2014年為負成長(-2.7%),2015年和2016年也僅有0.5%和0.4%。(順便一提,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台灣2016年的民間消費支出的實質成長率是2.14%。)
於此狀況下,安倍政權於去年打出新三箭計畫(新安倍經濟學),除了提倡生產性革命將GDP目標設為600兆日圓,還有提升出生率、加強高齡照護等社會保障三大目標。針對第一項經濟目標,政府擬定的「日本再興戰略2016」裡特別列出官民合作10大項目,表明要打造新的民眾消費心態,於是才有了所謂的「超值星期五」。
當然,看到這個新方針時,比起安倍經濟學,或許有很多人直覺會想到的,是2015年底日本大型廣告公司新入社員在長時間的加班後自殺身亡的消息。其實我的職場就在該公司附近,當時新聞傳開之後,好一陣子都能在附近看到媒體張望,觀察該公司大樓是否有準時在十點全面熄燈下班。不得不承認,許多企業受到媒體輿論與社會風氣影響,對於過勞程度的控管變得嚴格許多。
因此當我與日本朋友聊到這個超值星期五的話題時,朋友趁著酒意忿忿地說「這根本就是想把經濟消費和改善過勞串在一起,變成PICO太郎的PPAP啊。」我想了一下回說,「用台灣鄉民的語言就是:參在一起做成撒尿牛丸不就好了啊笨蛋!」
週五當天逢人就問:「你今天能『超值』下班嗎?」
無論這個方案的背景如何,或者媒體報導是否產生了任何政治性影響,在公司裡突然聽到消息宣布二月最後一個週五可以早走,還是有許多人感到受惠的。
「我買好車票了!」超值週五當天一大早,在電梯裡巧遇一位工程部門的課長時,他開朗地對我說。「今天要提早下班,搭新幹線和老婆一起回娘家。」
下午三點前,部門的姐姐和我一起在會議室處理完工作時充滿期待地說道。「想要很久的豎琴特地預約今天下午送到家裡,我要早點回家等。」我們走出客戶會議專用的空間時,整層樓幾乎只剩下櫃台的服務人員。
然而,並不是所有企業員工都有機會嘗試到這個新措施。第一次的超值星期五之後,產經新聞報導實際讓員工提早下班的企業在全國只有120家。另外有媒體引用SMBC日興証券試算,認為只有6.5%的勞動者有使用到這個制度,與事前八成企業表示積極態度的公開數字有所出入,表示企業組織在執行上仍有所躊躇。
站在員工的角度,有制度不代表一定能適用。而且一天的提早下班究竟能夠治多少過勞的根本原因,著實會讓人持保留態度。或許有人會認為這只是個形式或噱頭,說有些企業的提早下班也有可能是成為在家變相加班。如同前述,這個改革案主要目的最終還是要促進經濟,而非完全為了改善勞動條件。
然而由政府和大企業起頭,加上輿論推動,讓「提早回家」成為一個開放選項這件事,表示工時問題將會比以往更受到審視,光就這點而言,我還是對日本企業接下來的改革有些期許的。畢竟自願加班或是熱愛工作本身可以是個人選擇,但是由於社會整體氛圍而導致的非自願或甚至無給加班就不是了。
結果那堂因超值星期五而生的中文課聊了兩個小時。作為中文課的一點小回饋,M君買來飲料和串燒,全都是員工餐廳的「超值促銷」,想一想餐廳的員工也還沒下班呢。「超值」的政策是否能讓所有人都划算,還有很多討論的空間。
本文經《日本‧職場‧生活‧趨勢》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