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繼日本、泰國翻拍後,南韓近期也準備拍攝,可見青春期純純的愛是跨越國界的經典題材。印尼雖然沒有拍攝印尼版的《那些年》,但國、高中起就有約會文化,稱為「Apel」。

不過,在我成長的80、90年代印尼社會相對保守。當時約會,女孩在家等待男孩來家裡作客是不成文規定,若女孩主動到男孩家,多數會招惹批評。故,在印尼女孩子一旦進入青春期,父母多半會耳提面命,別到男孩家玩,否則會被人輕視,女孩要懂得擺姿態,讓男孩辛苦追求,將來結婚,才會獲得老公及婆家的疼愛和尊重。

若是同齡約會,除在學校相約寫課業,一起運動外,假日不外乎是看電影、逛街、吃美食。不過尚未正式交往前,多數父母不同意女孩與男孩單獨見面,因此約會一律要在女方家,通常女方的爸爸會坐鎮家中,盯著男方的一舉一動,休想越雷池一步。

倘若雙方家長彼此認識,門當戶對,年輕男女彼此又有好感,那就加分,父母會從旁鼓勵交往。相反的,若雙方家長不對盤,約會便會遭遇許多阻擾,為了約會,有人上演爬窗戶會情人戲碼,宛如羅密歐與茱麗葉劇情。

印尼華人挑選結婚對象時,偏愛男大女小,長輩總說年長男孩才疼老婆,性格成熟穩重,最重要的是經濟基礎穩定,有能力養家。相反,若女大男小,多數人持否定態度,甚難給予祝福。

我的表姊們年輕時肌膚潔白、笑容甜美、身材勻稱、開朗活潑、能歌善舞,自然是男孩們心儀的對象。兒時住印尼期間,每逢Malam Minggu(指週六傍晚六點),我舅舅、阿姨的家總「門庭若市」,希望約見表姊的男孩眾多。這些男孩為了讓女方家長留下好印象,獲允交往,通常會帶曼煎粿、月餅、西式糕餅、巧克力、水果等伴手禮。當然,為了博取表姊芳心,花束、香水也不能少。

印尼較西化,喜歡辦派對,年輕男女在派對彼此認識。1987年我8歲,大阿姨的長女年滿17歲,當年姨丈、阿姨特地為表姊舉行生日派對。在印尼年滿17歲就是成年,享有投票權。那時,表姊邀同齡男女到家開趴,姨丈、阿姨也邀朋友的兒女參加,讓年輕人相互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