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求的不是婚姻,而是在法律前有平等的尊嚴。
文:Jen Chen(學生時期修習心理系,目前任職於公關代理商,聚焦女性消費產業經營與品牌形象服務。很喜歡透過講話解決問題,相信如果每個人都能說美麗的話,這個世界將會更美好。)
在我服務的公司,當向客戶提案的時候,會用一種策略以說服客戶,叫理性(Rational Bonding)與感性(Emotional Bonding)。因為人的左右大腦個別控管這兩種思考模式,但男女有別、個性有差,倘若我們能有效運用具邏輯和脈絡的方式,顧及左右腦兩邊的思考模式,就能很有勝算成功說服一桌子形形色色的客戶買單提案(這當然是烏托邦的理想世界)。
2015年6月26日,美國讓世界看到真愛無敵。感性上我無比開心,因為我是信奉「真愛能戰勝一切」的迪士尼公主系列控;但理性上,我相當冷感。我從未曾參與過任何同性相關的議題討論,因為,打從出生後的教育便告訴我,這沒什麼好需要被拿出來討論的,就像我們不會想探究「台灣的官方書寫體,應該是繁體還是簡體」一樣。
你知道,英語並不是美國國家認證的官方語言
美國沒有一條法令證實,英語是美國的官方語言,因為他們不需要這麼做。舉國皆用英語交談,還需要頒發法令昭告全國百姓:「我們國家官方語言是英語」嗎?事實上美國也不是沒吵過架,從1780年第2任總統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到1907年第32任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總統,都希望推行立法公布;早期推行不順遂是因為,美國當時就像台灣一樣,坊間存在多種語言,英語頂多是比較多人會講的一種,所以若只是挑選一個「較受歡迎的」語言代表國家,於公於私、於情於理好似都說不過。
但兩百三十多年來到後期,美國爭論此議題的主因,開始關乎人權和自由。2012年,「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認為,「宣布英語為美國官方語言」是違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中,剝奪「言論自由」的權利。同理,就像今天同性婚姻合法化,帶出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保障人人平等跟正當婚姻程序的條文,伸張了同性婚姻在人權和自由上的權利。
追求人權與自由,是世界民主的趨勢
美國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大法官安東尼.甘迺迪(Anthony Kennedy)在好消息傳出的時刻,說到心坎裡的一句話:「希望再也別有任何人說『同性別婚姻(Same-Sex Marriage)』這個詞彙。」婚姻就是婚姻,本不該有性別的區分。
「很多人(反對同性婚的人)說這是不尊重婚姻的,這是完全的誤解。他們(同性戀者)要請求的,就是讓世界知道他們尊重婚姻,並且同樣希望能替自己尋找人生的最大充實與滿足,而非終其一生孤老的存活著;他們求的不是婚姻,而是在法律前有平等的尊嚴。」-節錄自美國最高法院。
美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困難點,在於宗教與政治的攻防
在邏輯思考上,有一種謬論(Fallacy),稱之「假兩難推理(False Dilemma / Either-Or Fallacy)」,大意是:「過度簡化一個複雜的情勢或問題,隱藏可替代方案,使之只有兩個非常極端的選擇,但實際上是有多種被忽略的選擇存在的。」
舉例來說:
- 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前美國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先生,曾在911事件發生後發表的公開演說:「你若不支持我們,就是支持恐怖份子。(Either you are with us, or you are with the terrorists.)」
- 另一種較為生活化的例子:「如果你跟我分手,我就要絕食,每天都不吃飯,直到你跟我復合為止。」
我可以選擇不支持美國、也不支持恐怖份子啊(好比瑞士);我也可以選擇好好和你溝通,一起發現分手的問題、或也可以彼此再也不見面(反正老娘也不想跟你復合哼)。上述的表達,說明其實都有其他替代方案,可以幫助事情解決,並非只有兩個極端的選擇。
然而,提出這個邏輯謬論,事實上是要反證明,同性婚姻其實並不是個「假兩難推理」,它就是確切真實的「Either-Or」情勢。在尚未頒佈法令前,同性在美國特定的州際,要嘛能結婚,要嘛不能結婚,沒有模稜兩可的問題,換句話說,同性婚姻合法化在邏輯推理上,要對抗的問題並不困難。
早在今年三月底,美國最高法院首次針對同性婚姻開庭時,《今日美國(USA Today)》便公布民調統計,51%過半的美國民眾認為,由於全美50州只剩12州尚未接受同性婚姻,若最高法院再禁止會是非常不切實際的判決。但,美國之所以比同為北美地區的加拿大,延宕了13年後才頒修法令,最關鍵的困境並不在法令,而是宗教團體的阻撓;因宗教團體時常與政治掛勾,若不反對同性議題,政客很難有當選的機會,故明明多元成家是個環境的大趨勢,卻依然等到2015年的今日,方終實現。
彩虹過後閃亮整片天空,但能帶出世界上其他迫切灰暗的夢嗎?
可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的不平等待遇,好比兩性平權、種族歧視、貧富差距、教育普及等問題,無法像同性議題這般順利,靠著邏輯釐清、理論定義、法令頒佈、或政治化解。
並非要特別強化女權意識,但或許以女性們能有共鳴的兩性議題來看,職場中或多或少不乏「天花板效應(Glass Ceiling Effect)」,意即:「設置一種無形的、人為的困難,以阻礙某些有資格的人(特別是女性)在組織中上升到一定的職位。」這一詞自1986年出現於《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後,普遍存於全球的職場環境中,但演變成人人不說、說了卻人人矢口否認的現象,怎又能是十年半載能消除的。
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說:「全世界目前有22位女性國家級領導人,但全球目前有6200萬名少女失學。」一句話點出了全球此刻正在發生的兩個不平等議題:
- 兩性平權:全球195個國家,只有22位女性領導人,女性領導人比例只佔11%
- 教育普及:6200萬名少女失學,令人震驚的是,過半數的她們都還只是青少年
這同時為她今年三月在白宮所開啟的一個新計劃,做了非常好的引言。「Let Girls Learn」的設立,是希望鼓勵與幫助全球正直青年的女孩學習並接受基礎教育;確保接受教育,才能在未來有更多的機會提高個人健康、生活水平、與人生的品質。世界銀行的一項調查也顯示相當正向的發現,一個女孩在接受中學教育後的每一年,與她日後所得薪資的能力,呈現18%的增長關連性。
性別平等,是每個人去做他最擅長的事,不論這件事是什麼
所幸,我們越來越不孤單,不只美國 《富比士(Forbes)》 每年定期舉辦女性高峰會(Women Summit)、英國也為職場高階管理職女性組織City Women’s Network,讓彼此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和姊妹。Facebook營運長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日前受邀出席中國清華大學MBA畢業典禮,也分享到她在2013年出版《挺身而進》這本書出版時,便成立了LeanIn.org這個非營利性組織,旨在幫助女性實現自己的目標,並透過Lean In Circles互組小組來達到個體間互相幫助的目的;目前,大約有兩萬多個這樣的小組在超過100個國家裡互相幫助。
2015年在台灣,也有更多公開實體活動和社群平台,提供職場女性豐富的舞台。TED x Taipei於五月底舉辦「躍動的時刻Momentum」,邀請多位女性講者,以有別其它特意彰顯「女」性的講座,讓閱聽者打破框架,用平等的角度,看待原本就存在於社會上的女性故事。洪蘭教授,現任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當天受邀以「認知心理學」面相分享「腦科學揭露女人思考的秘密」,18分鐘的演講展現為人師表的飽讀詩書、卻不失女性優雅風趣;最後她這麼提及性別平等的看法:
「性別平等,是機會的平等和薪水的平等;每一個人應該去做他最擅長的事,不論這件事是什麼,而不是女生一定要去做男生的事,或反之。」
同性婚姻議題,用的是真愛、是邏輯、是趨勢讓大環境改變都可以是對的,美國讓世界看到他們改變,相信台灣若要作為亞洲第一個接受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區也不會遠;但彩虹過後,在世界各處仍有許多灰色地帶的議題,如上述舉出的其中一種-兩性平權,很可能是我們極盡想在短時間內也無法觸及的,將更值得我們省思與努力。
Source: Hurley, Patrick J. A concise introduction to logic. 8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2003.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
- 民主
- 中國
- 台灣
- 政客
- 同性婚姻
- 同性戀
- 白宮
- 總統
- 美國
- 人生
- 女性
- 法律
- 非營利組織
- MBA
- 教育
- 政治
- 同志
- 歧視
- 感性
- 理性
- 職場
- 自由
- 學習
- 薪水
- 最高法院
- 憲法
- 人權
- 婚姻
- 英文
- 宗教
- 健康
- 薪資
- 故事
- Sheryl Sandberg
- 性別
- 多元成家
- 公關
- 貧富差距
- 思考
- 選擇
- 尊重
- 中學
- 小布希
- 民調
- 言論自由
- 國家
- 代理商
- 語言
- 種族歧視
- 英國
- 英語
- 女權
- 大腦
- 瑞士
- 兩性平權
- 同性婚姻合法化
- 溝通
- 男女
- 亞洲
- 真愛
- 性別平等
- 調查
- 恐怖份子
- 趨勢
- 洪蘭
- 分手
- 管理職
- 加拿大
- 策略
- 立法
- 機會
- 平等
- 世界銀行
- 女孩
- 教育普及
- 世界
- 大法官
- 中央大學
- 絕食
- 尊嚴
- 高階經理人
- 911事件
- Forbes
- 畢業典禮
- 高階
- 心理系
- 官方語言
- 書寫
- 華爾街日報
- 灰色地帶
- 兩性平等
- 少女
- 天空
- 富比士
- 講者
- 極端
- 繁體
- 彩虹
- 第一夫人
- 清華大學
-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
- 謬論
- 生活水平
- 國家領導人
- 腦科學
- 挺身而進
- 簡體
- 品牌形象
- USA Today
- Michelle Obama
- 失學
- George W. Bush
- Let Girls Learn
- 營運長
-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 Same-Sex Marriage
- Franklin Roosevelt
- 認知心理學
- 雪莉.桑德伯格
- 復合
- Anthony Kennedy
- City Women’s Network
- Either-Or Fallacy
- Emotional Bonding
- Fallacy
- False Dilemma
- Glass Ceiling Effect
- John Adams
- Lean In Circles
- LeanIn.org
- Momentum
- Rational Bonding
- Supreme Court
- TED x Taipei
- Wall Street Journal
- Women Summit
- 互組小組
- 今日美國
- 假兩難推理
- 兩性議題
- 可替代方案
- 同性別婚姻
- 天花板效應
- 女性高峰會
- 安東尼.甘迺迪
- 客戶提案
- 富蘭克林.羅斯福
- 實體活動
- 消費產業
- 社群平台
- 約翰.亞當斯
- 認知神經科學
- 躍動
- 迪士尼公主
- 邏輯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