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基會董事長李大維今(20)日受訪,談及兩岸關係。李大維指出,隨著5月20日我國新政府上任,中國必須尊重台灣民意,兩岸才能恢復交流。他將兩岸關係類比為兩個人跳探戈舞,認為兩岸對話不能只靠台灣釋出善意,希望中國在5月20日後能面對現實。
(中央社)海基會董事長李大維今(20)日表示,台灣一直想要恢復兩岸對話,大陸沒有這個意願;期望大陸在5月20日後可以想清楚,必須面對的是台灣民意現實,民選政府勢必得要反映人民想法。
網路節目《齊有此理》今日播出李大維受訪內容,他在節目中作出上述表示。
李大維談及他對於兩岸關係看法說,「對於兩岸關係,我的看法是,事實上已經超過所謂台灣地區跟大陸地區的雙邊的關係」,台海問題已經是國際共同關注焦點,這牽涉整個世界的經濟、工業產業鏈的完整。
李大維表示,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峰會也在共同宣言明確地強調,台灣海峽的安全穩定以及台海問題的和平解決是G7共識,這表態了「我們要管」。因為一旦台海發生不幸,對世界經濟將有重大影響,兩岸關係不僅涉及台灣、大陸。
李大維指出,從去年2月14日擔任海基會董事長一職以來,每一個公開場合都會提到,期望對岸可以捐棄成見,兩岸得以交流、對話;不過大陸的回答講來講去就是「一中原則、九二共識」。
他說,必須兩個人才能跳探戈舞,台灣想要恢復對話、交流,「另外一方面顯然沒有這個意願,那就沒有辦法」。
關於5月20日新政府交接後的兩岸關係。李大維認為,希望在5月20日後。大陸可以想清楚,必須面對台灣新的民意現實,台灣政府是民選政府,政策必須反映人民想法,否則下次選舉會被選民唾棄,這是一個現實。
李大維認為,政府做政策規劃的時候,一定要想到最好,也要想到最壞;北京一定會看總統當選人賴清德5月20日就職演說,也會有其解讀;新政府一定是秉持務實、中道、審慎的路線處理兩岸、外交、國安等議題,「這是蔡政府跟賴政府應該有的一個共識」。
李大維:金廈海域快艇翻覆以人道救援優先
金廈海域先後發生大陸快艇翻覆、大陸漁船沉沒、台灣釣客迷航被大陸海警救起等事件。海基會董事長李大維表示,類似案件應以人道主義優先,不管涉及漁民來自台灣或大陸。
網路節目《齊有此理》今日播出李大維受訪內容,他在節目中作出上述表示。
李大維認為,漁民落海或是漁船翻覆等類似案件,應以人道主義第一優先,第一任務是拯救人命。不管涉及漁民來自台灣或大陸,儘管當事人當時從事行為可能不在合法範圍內,拯救人命是第一人道考量。
他提到,以金廈海域來說,由於牽涉兩岸雙方主權,以目前兩岸關係來說,也很難談到共識,所以除了第一個考慮人道主義外,另外是避免雙方衝突,最後才是去想辦法促成雙方對話、尋求處理事情的共識。
節目主持人王時齊提問2月14日大陸快艇翻覆釀2死一案撫慰金預計為多少。李大維回應,「這個好像還沒決定吧」,恐怕需要再進一步地談談,人道考量應該為兩岸雙方都有的第一考量。
李大維提到,海基會派出一名處長級成員參與大陸快艇翻覆案談判過程,另也協助行政手續,讓大陸代表人士順利進入台灣,後來有延長停留時間必要,也加以協助;這個案子協商了15次,目前尚未解決,希望可以儘早落幕,大家達成共識。
王時齊提到,陸配相關權益近期成為政壇朝野關注焦點,這是否對於海基會構成壓力。
李大維回應,「我們是陸配的娘家」,當然希望能夠對陸配愈方便愈好,不過海基會不是政策制定機構,只是一個執行、協助機構;各個政策的制定一定有其全盤考量,海基會必須尊重,在海基會的權責範圍內,會盡量做到應有的服務。
中共挖我邦交國,李大維:北京不樂見台零邦交
中共頻挖台灣邦交國,使目前台灣僅剩12個邦交國。海基會董事長李大維今日表示,外交承認是一個主權象徵,不能說不重要,「我覺得北京也不願意看到台灣變成零邦交」。
網路節目《齊有此理》今日播出李大維受訪內容,他在節目中作出上述表示。
李大維表示,邦交國不能說不重要,外交承認是一個主權象徵,不過講老實話,「我覺得北京也不願意看到台灣變成零邦交」。如果台灣變成完全沒有外交承認,北京必須考慮一些台灣後續作為的後果,相信北京會多有一些深層思考。
李大維看好副總統當選人蕭美琴就職後可推進台美關係愈加深化。
李大維指出,蕭美琴由於成長背景、教育養成經驗等,除了英語流利外,對於美國人思考模式抓得非常清楚;另外她在駐美代表期間受到華盛頓重視,還有個原因是她與總統蔡英文互動非常地密切,「她可以拿起電話就跟總統談一個事情」。
李大維認為,蕭美琴就職副總統後,將是總統團隊在對美外交、國安議題上一個最好的國策顧問,因為蕭美琴對於美國人怎麼想問題、美國行政部門或立法部門怎麼想事情非常地了解,「有時候做一個決策,需要一個綜合的研判」。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北京施壓下的斷交潮:「金援外交」是否已經告終?台灣邦交國「清零」將有何代價?
- 【專訪】華府智庫學者葛梅茲:嚇阻中國侵略,台灣軍購應「優先、全力發展」不對稱戰
- 若持續泛政治化抨擊金廈海域事件,就可能進一步引發「破窗效應」與「佛格森效應」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陳昭宏
核稿編輯:羅元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