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穗波心理師

「結婚鬧鐘」

有些人到了適婚年齡時,身邊就響起了「結婚鬧鐘」(不論是同性或異性婚姻),不斷提醒他要去執行這件事,而這個「結婚鬧鐘」似乎不僅源自於自己內在,大部分是這個社會對此相應年齡的設定,這些人也許之前沒有戀愛的動機,或者因為先前的戀愛失敗,反正就是他們身邊目前沒有伴侶,而這意謂著這些人欠缺某些條件,使自己人生要進入「準結婚狀態」的條件。

不是說人生的過程必定要結婚,但我們的社會往往會有這樣的設定,比如說它以諺語的型式呈現出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或是以前課本給予的教條:「生命的意義在繼起宇宙之生命。」

總總這些,都在告訴我們,結婚似乎是人生極其自然的事情。

但是「結婚」真的是那麼自然的事情嗎?不,一點也不。首先,我認為生命的樣態很多元,單身、結婚、同居等,都是自然生命型態的一部份,結婚只是我們所處社會的傳統主流設定。

「戀愛」需要練習,而「結婚」需要準備的

為了這個主流設定,許多人不知不覺地被捲入而習以為常,長輩們往往催促適婚的子女該結婚了。但是據我所觀察到的,結婚的前奏往往是「談戀愛」,而談戀愛後,要進到一個穩固的愛情階段後,才會再談到結婚,這是目前一個合宜的順序。

但是在我們社會中,往往在大學之前,都沒有明白允許,甚至遏止談戀愛行為的發生,這些孩子在發展愛情的能力上,甚為欠缺。一旦到大學突然解禁,身為父母都以為孩子們會自然地談起戀愛,交男女朋友,殊不知孩子們是各自摸索愛情路徑,跌跌撞撞,有的人還因此為情所困,演變成關係暴力或是賠上生命自殺等負面情況。

又為了這個主流設定,我們社會演化出好幾種型式,有的是向前推到戀愛階段,以更主動積極的方式尋找一個伴侶,比如以前的電視節目《來電50》(註:讀者大概也可猜出我的年紀已老大不小),現在的《單身即地獄》戀愛實境秀或是交友軟體⋯等,都是要促成兩人在一起,之後下一步驟就是「結婚」;又比如跳過戀愛階段促成兩人在一起以結婚為前提的活動,如以前的電視節目《我愛紅娘》,或是一直都存在的「相親活動」。

「不結婚」成為人際壓力的來源

這些活動,似乎都直接或間接的告訴我們「人長大了就必須要結婚」,這幾乎成為無上的命令。若到了一定年紀或適婚年齡,沒有結婚的話,容易成為親友討論關心的話題,過年過節時親友頻繁詢問,這幾乎成為不婚者巨大的人際壓力源之一。

我曾經接過小君一則心理諮詢的訊息如下。

不是和伴侶爸媽「結婚」

「和他是經由相親認識,他是個相當木訥的男生,認識多年卻從未主動過。我們並沒有像一般倩侶一樣,自然相識,相戀。但他們家人曾幾度想來向我父母提親,但是都讓我給制止了,因為我覺得和他似乎少了一點戀愛的感覺。所以我一直沒有點頭答應,而他也只是聽從父母之命,後來我實在感覺不到他一點點真心的回應,和他也就不再聯絡了。但現在事隔二年,他們家人又出現了,希望我們二人可以重新開始,我又猶豫了,不知該不該再次和他在一起?他的個性還是和二年前一樣都沒有變,他依然不敢主動打電話給我,我真的好難決定哦!到底要不要為了結婚而結婚呢?」

由信中可以感到小君和相親對象的男士以及他人,都被「結婚鬧鐘」影響,如果不執行此事的話,就會「遲到了」,過了適婚年齡,還可能造成「遺憾」,這似乎再告知:「人生的機會在眼前,趕快抓住它!」但真的是這樣子嗎?難道不婚就不能安身立命嗎?我回答小君的訊息如下。

「相親的目的性很強,多是為了結婚,和戀愛不同。愛情是兩人的,但這段感情看起來和妳交往的,反而是他的父母,『他』不見了﹗如果妳想獲得戀愛的感覺,又覺得這位木訥的男性不錯,何妨打破傳統的觀念,由妳主動告訴他(由女性告訴男性,不要再等待),妳想要獲得什麼樣的對待,再看看『他』是否『能現身表達』、能否改變?

另外,兩年前這麼清晰的決定,兩年後卻感到妳的猶豫與擔憂,是怎麼回事?猶豫與擔憂的背後,才是更深層的重點。是因為年紀漸增而未婚的焦慮嗎?而這焦慮的背後又是什麼樣的想法在影響呢?不妨尋求在地心理師聊個數次來釐清內在的矛盾。」

本文經《方格子》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原標題:到底是誰要結婚?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