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452278U - 半导体测试结构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测试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452278U
CN205452278U CN201620224134.6U CN201620224134U CN205452278U CN 205452278 U CN205452278 U CN 205452278U CN 201620224134 U CN201620224134 U CN 201620224134U CN 205452278 U CN205452278 U CN 2054522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polysilicon gate
line layer
test structure
metal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22413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华阳
宋永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Beij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Beij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Beijing Corp filed Critical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Priority to CN20162022413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4522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4522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4522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半导体测试结构,包括:第一测试结构、第二测试结构、第一测试焊垫、第二测试焊垫、第三测试焊垫及保险丝。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适于同时测试栅间氧化层的完整性及连接通孔与多晶硅栅极之间的层间介质层的完整性的第一测试结构与适于测试栅间氧化层的完整性的第二测试结构设计在一起,不需要使用失效分析即可以同时对测试栅间氧化层的完整性及连接通孔与多晶硅栅极之间的层间介质层的完整性进行测试,可以精确地找出失效点是位于栅间氧化层还是位于连接通孔与多晶硅栅极之间的层间介质层中,节省了测试时间和测试成本,提高了测试的效率。

Description

半导体测试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半导体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半导体测试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发展,在半导体工艺中,栅间氧化层(GateOxide)的完整性是确保整个工艺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在半导体工艺中,栅间氧化层的完整性的测试就变得非常重要。
现有的栅间氧化层完整性(GateOxideIntegrity,GOI)测试结构可以测试栅极多晶硅层刻蚀工艺中是否对栅间氧化层造成破坏,若栅间氧化层完整性存在问题,一般会采用失效分析(FailureAnalysis,FA)方法寻找失效点,而后根据分析结果对相应工艺进行调整。
然而,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发展,半导体结构的尺寸变得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在使用失效分析方法就很难准确地找出栅间氧化层的失效点。同时失效分析使用的测试机台比较昂贵,这无形中增加了测试的难度和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导体测试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失效分析方法对栅间氧化层完整性进行分析时导致的很难精确地找到栅间氧化层中的失效点,且测试成本昂贵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半导体测试结构,所述半导体测试结构包括:
第一测试结构、第二测试结构、第一测试焊垫、第二测试焊垫、第三测试焊垫及保险丝;
所述第一测试结构一端与所述第一测试焊垫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测试焊垫相连接,适于测试栅间氧化层的完整性及连接通孔与多晶硅栅极之间的层间介质层的完整性;
所述第二测试结构一端与所述第二测试焊垫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测试焊垫相连接,适于测试栅间氧化层的完整性;
所述保险丝一端与所述第一测试结构及所述第一测试焊垫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测试结构及所述第二测试焊垫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半导体测试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测试结构包括第一多晶硅栅极、第一连接通孔及第一金属线层;所述第一连接通孔位于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两侧有源区的上方,所述第一金属线层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通孔的上方;所述第一连接通孔内填充有金属以形成金属插塞,所述第一连接通孔一端与所述有源区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层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通孔与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之间的间距为最小设计规则,所述最小设计规则为工艺设计所允许的最小尺寸;
所述第二测试结构包括第二多晶硅栅极、第二连接通孔及第二金属线层;所述第二连接通孔位于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两侧有源区的上方,所述第二金属线层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通孔的上方;所述第二连接通孔内填充有金属以形成金属插塞,所述第二连接通孔一端与所述有源区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层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通孔与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之间的间距大于两倍的最小设计规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半导体测试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平行间隔排布;位于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每一侧的所述第一连接通孔均沿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长度的方向呈单行多列排布;
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平行间隔排布;位于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每一侧的所述第二连接通孔均沿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长度的方向呈单行多列排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半导体测试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位于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每一侧的相邻所述第一连接通孔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最小设计规则;位于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每一侧的相邻所述第二连接通孔之间的间距大于位于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每一侧的相邻所述第一连接通孔之间的间距。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半导体测试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测试结构还包括第三多晶硅栅极及第三金属线层;所述第三多晶硅栅极位于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远离所述第三金属线层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垂直连接;所述第三金属线层位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层远离所述第三多晶硅栅极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层垂直连接;所述第一测试结构通过所述第三多晶硅栅极与所述第一测试焊垫相连接,通过所述第三金属线层与所述第三测试焊垫相连接;
所述第二测试结构还包括第四多晶硅栅极及第四金属线层;所述第四多晶硅栅极位于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远离所述第四金属线层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垂直连接;所述第四金属线层位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层远离所述第四多晶硅栅极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层垂直连接;所述第二测试结构通过所述第四多晶硅栅极与所述第二测试焊垫相连接,通过所述第四金属线层与所述第三测试焊垫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半导体测试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测试结构还包括第三连接通孔及第五金属连线层,所述第三连接通孔位于所述第三多晶硅层的上方,所述第五金属线层位于所述第三连接通孔的上方;所述第三连接通孔内填充有金属以形成金属插塞,所述第三连接通孔一端与所述第三多晶硅层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五金属线层相连接;所述第三多晶硅层通过所述第三连接通孔及所述第五金属连线层与所述第一测试焊垫相连接;
所述第二测试结构还包括第四连接通孔及第六金属连线层,所述第四连接通孔位于所述第四多晶硅层的上方,所述第六金属线层位于所述第四连接通孔的上方;所述第四连接通孔内填充有金属以形成金属插塞,所述第四连接通孔一端与所述第四多晶硅层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六金属线层相连接;所述第四多晶硅层通过所述第四连接通孔及所述第六金属连线层与所述第二测试焊垫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半导体测试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保险丝的材料为金属或多晶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半导体测试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保险丝的形状为“工”字型。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半导体测试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将适于同时测试栅间氧化层的完整性及连接通孔与多晶硅栅极之间的层间介质层的完整性的第一测试结构与适于测试栅间氧化层的完整性的第二测试结构设计在一起,不需要使用失效分析即可以同时对测试栅间氧化层的完整性及连接通孔与多晶硅栅极之间的层间介质层的完整性进行测试,可以精确地找出失效点是位于栅间氧化层还是位于连接通孔与多晶硅栅极之间的层间介质层中,节省了测试时间和测试成本,提高了测试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半导体测试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半导体测试结构中第一测试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半导体测试结构中第二测试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半导体测试结构中保险丝的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第一测试结构
11第一多晶硅栅极
12第一连接通孔
13第一金属线层
14第三多晶硅栅极
15第三金属线层
16第三连接通孔
2第二测试结构
21第二多晶硅栅极
22第二连接通孔
23第二金属线层
24第四多晶硅栅极
25第四金属线层
26第四连接通孔
3第一测试焊垫
4第二测试焊垫
5第三测试焊垫
6保险丝
7有源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请参阅图1至图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虽图示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半导体测试结构,所述半导体测试结构包括:第一测试结构1、第二测试结构2、第一测试焊垫3、第二测试焊垫4、第三测试焊垫5及保险丝6;所述第一测试结构1一端与所述第一测试焊垫3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测试焊垫5相连接,适于测试栅间氧化层的完整性及连接通孔与多晶硅栅极之间的层间介质层的完整性;所述第二测试结构2一端与所述第二测试焊垫4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测试焊垫5相连接,适于测试栅间氧化层的完整性;所述保险丝6一端与所述第一测试结构1及所述第一测试焊垫3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测试结构2及所述第二测试焊垫4相连接。
作为示例,请参阅图2至图3,所述第一测试结构1包括第一多晶硅栅极11、第一连接通孔12及第一金属线层13;所述第一连接通孔12位于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11两侧有源区7的上方,所述第一金属线层13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通孔12的上方;所述第一连接通孔12内填充有金属以形成金属插塞,所述第一连接通孔12一端与所述有源区7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层13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通孔12与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11之间的间距为最小设计规则,所述最小设计规则为工艺设计所允许的最小尺寸;所述第二测试结构2包括第二多晶硅栅极21、第二连接通孔22及第二金属线层23;所述第二连接通孔22位于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21两侧有源区7的上方,所述第二金属线层23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通孔22的上方;所述第二连接通孔22内填充有金属以形成金属插塞,所述第二连接通孔22一端与所述有源区7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层23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通孔22与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21之间的间距大于两倍的最小设计规则。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11平行间隔排布;位于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11每一侧的所述第一连接通孔12均沿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11长度的方向呈单行多列排布;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2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21平行间隔排布;位于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21每一侧的所述第二连接通孔22均沿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21长度的方向呈单行多列排布。
作为示例,位于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11每一侧的相邻所述第一连接通孔12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最小设计规则;位于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21每一侧的相邻所述第二连接通孔22之间的间距大于位于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11每一侧的相邻所述第一连接通孔12之间的间距;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21每一侧的相邻所述第二连接通孔22之间的间距大于两倍的最小设计规则。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测试结构1还包括第三多晶硅栅极14及第三金属线层15;所述第三多晶硅栅极14位于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11远离所述第三金属线层15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14垂直连接;所述第三金属线层15位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层13远离所述第三多晶硅栅极14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层13垂直连接;所述第一测试结构1通过所述第三多晶硅栅极14与所述第一测试焊垫3相连接,通过所述第三金属线层15与所述第三测试焊垫5相连接;即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11与所述第三多晶硅栅极14及所述第一金属线层13与所述第三金属线层15均形成梳齿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11与所述第三多晶硅栅极14形成的梳齿结构中,所述第三多晶硅栅极14为梳齿根部,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11为梳齿齿部;所述第一金属线层13与所述第三金属线层15形成的梳齿结构中,所述第三金属线层15为梳齿根部,所述第一金属线层13为梳齿齿部;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11与所述第三多晶硅栅极14形成的梳齿结构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层13与所述第三金属线层15形成的梳齿结构相对分布。所述第二测试结构2还包括第四多晶硅栅极24及第四金属线层25;所述第四多晶硅栅极24位于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21远离所述第四金属线层25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21垂直连接;所述第四金属线层25位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层23远离所述第四多晶硅栅极24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层23垂直连接;所述第二测试结构2通过所述第四多晶硅栅极24与所述第二测试焊垫4相连接,通过所述第四金属线层24与所述第三测试焊垫5相连接;即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21与所述第四多晶硅栅极24及所述第二金属线层23与所述第四金属线层25均形成梳齿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21与所述第四多晶硅栅极24形成的梳齿结构中,所述第四多晶硅栅极24为梳齿根部,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为梳齿齿部;所述第二金属线层23与所述第四金属线层25形成的梳齿结构中,所述第四金属线层25为梳齿根部,所述第二金属线层23为梳齿齿部;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21与所述第四多晶硅栅极24形成的梳齿结构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层23与所述第四金属线层25形成的梳齿结构相对分布。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测试结构1还包括第三连接通孔16及第五金属连线层(未示出),所述第三连接通孔16位于所述第三多晶硅层14的上方,所述第五金属线层位于所述第三连接通孔16的上方;所述第三连接通孔16内填充有金属以形成金属插塞,所述第三连接通孔16一端与所述第三多晶硅层14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五金属线层相连接;所述第三多晶硅层14通过所述第三连接通孔16及所述第五金属连线层与所述第一测试焊垫3相连接;所述第二测试结构2还包括第四连接通孔26及第六金属连线层(未示出),所述第四连接通孔26位于所述第四多晶硅层24的上方,所述第六金属线层位于所述第四连接通孔26的上方;所述第四连接通孔26内填充有金属以形成金属插塞,所述第四连接通孔26一端与所述第四多晶硅层24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六金属线层相连接;所述第四多晶硅层24通过所述第四连接通孔26及所述第六金属连线层与所述第二测试焊垫4相连接。
作为示例,请参阅图4,所述保险丝6的形状可以为“工”字型。
作为示例,所述保险丝6的材料可以为但不仅限于金属或多晶硅。
本实用新型的半导体测试结构的测试原理为:在所述第一测试焊垫3及所述第三测试焊垫5上施加电压,分别量测所述第一测试焊垫3与所述第三测试焊垫5之间的电流以及所述第二测试焊垫4与所述第三测试焊垫5之间的电流;若所述第一测试焊垫3与所述第三测试焊垫5之间的电流及所述第二测试焊垫4与所述第三测试焊垫5之间的电流均异常,则判定所述第一测试结构1中存在异常,若所述第一测试焊垫3与所述第三测试焊垫5之间的电流正常,而所述第二测试焊垫4与所述第三测试焊垫5之间的电流异常,则判定所述第二测试结构2中存在异常;若所述第二测试结构2中存在异常,所述保险丝6即会融化。依据所述第一测试结构1及所示第二测试结构2的失效情况即可判定出具体的失效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半导体测试结构,所述半导体测试结构包括:第一测试结构、第二测试结构、第一测试焊垫、第二测试焊垫、第三测试焊垫及保险丝;所述第一测试结构一端与所述第一测试焊垫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测试焊垫相连接,适于测试栅间氧化层的完整性及连接通孔与多晶硅栅极之间的层间介质层的完整性;所述第二测试结构一端与所述第二测试焊垫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测试焊垫相连接,适于测试栅间氧化层的完整性;所述保险丝一端与所述第一测试结构及所述第一测试焊垫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测试结构及所述第二测试焊垫相连接。通过将适于同时测试栅间氧化层的完整性及连接通孔与多晶硅栅极之间的层间介质层的完整性的第一测试结构与适于测试栅间氧化层的完整性的第二测试结构设计在一起,不需要使用失效分析即可以同时对测试栅间氧化层的完整性及连接通孔与多晶硅栅极之间的层间介质层的完整性进行测试,可以精确地找出失效点是位于栅间氧化层还是位于连接通孔与多晶硅栅极之间的层间介质层中,节省了测试时间和测试成本,提高了测试的效率。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8)

1.一种半导体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测试结构包括:第一测试结构、第二测试结构、第一测试焊垫、第二测试焊垫、第三测试焊垫及保险丝;
所述第一测试结构一端与所述第一测试焊垫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测试焊垫相连接,适于测试栅间氧化层的完整性及连接通孔与多晶硅栅极之间的层间介质层的完整性;
所述第二测试结构一端与所述第二测试焊垫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测试焊垫相连接,适于测试栅间氧化层的完整性;
所述保险丝一端与所述第一测试结构及所述第一测试焊垫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测试结构及所述第二测试焊垫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测试结构包括第一多晶硅栅极、第一连接通孔及第一金属线层;所述第一连接通孔位于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两侧有源区的上方,所述第一金属线层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通孔的上方;所述第一连接通孔内填充有金属以形成金属插塞,所述第一连接通孔一端与所述有源区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层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通孔与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之间的间距为最小设计规则,所述最小设计规则为工艺设计所允许的最小尺寸;
所述第二测试结构包括第二多晶硅栅极、第二连接通孔及第二金属线层;所述第二连接通孔位于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两侧有源区的上方,所述第二金属线层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通孔的上方;所述第二连接通孔内填充有金属以形成金属插塞,所述第二连接通孔一端与所述有源区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层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通孔与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之间的间距大于两倍的最小设计规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平行间隔排布;位于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每一侧的所述第一连接通孔均沿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长度的方向呈单行多列排布;
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平行间隔排布;位于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每一侧的所述第二连接通孔均沿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长度的方向呈单行多列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导体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每一侧的相邻所述第一连接通孔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最小设计规则;位于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每一侧的相邻所述第二连接通孔之间的间距大于位于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每一侧的相邻所述第一连接通孔之间的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导体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测试结构还包括第三多晶硅栅极及第三金属线层;所述第三多晶硅栅极位于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远离所述第三金属线层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多晶硅栅极垂直连接;
所述第三金属线层位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层远离所述第三多晶硅栅极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层垂直连接;所述第一测试结构通过所述第三多晶硅栅极与所述第一测试焊垫相连接,通过所述第三金属线层与所述第三测试焊垫相连接;
所述第二测试结构还包括第四多晶硅栅极及第四金属线层;所述第四多晶硅栅极位于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远离所述第四金属线层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二多晶硅栅极垂直连接;
所述第四金属线层位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层远离所述第四多晶硅栅极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层垂直连接;所述第二测试结构通过所述第四多晶硅栅极与所述第二测试焊垫相连接,通过所述第四金属线层与所述第三测试焊垫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半导体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测试结构还包括第三连接通孔及第五金属连线层,所述第三连接通孔位于所述第三多晶硅层的上方,所述第五金属线层位于所述第三连接通孔的上方;所述第三连接通孔内填充有金属以形成金属插塞,所述第三连接通孔一端与所述第三多晶硅层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五金属线层相连接;所述第三多晶硅层通过所述第三连接通孔及所述第五金属连线层与所述第一测试焊垫相连接;
所述第二测试结构还包括第四连接通孔及第六金属连线层,所述第四连接通孔位于所述第四多晶硅层的上方,所述第六金属线层位于所述第四连接通孔的上方;所述第四连接通孔内填充有金属以形成金属插塞,所述第四连接通孔一端与所述第四多晶硅层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六金属线层相连接;所述第四多晶硅层通过所述第四连接通孔及所述第六金属连线层与所述第二测试焊垫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险丝的材料为金属或多晶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险丝的形状为“工”字型。
CN201620224134.6U 2016-03-22 2016-03-22 半导体测试结构 Active CN2054522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24134.6U CN205452278U (zh) 2016-03-22 2016-03-22 半导体测试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24134.6U CN205452278U (zh) 2016-03-22 2016-03-22 半导体测试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452278U true CN205452278U (zh) 2016-08-10

Family

ID=56573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224134.6U Active CN205452278U (zh) 2016-03-22 2016-03-22 半导体测试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4522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57496B (zh) 接触孔测试装置和有源区接触孔对栅极的漏电流测试方法
CN105118798B (zh) 电迁移测试结构及测试方法
CN105304614B (zh) 一种测试结构及测试方法
CN205376473U (zh) 一种电迁移测试结构
CN204144249U (zh) Goi_tddb测试电路结构
TW202008485A (zh) 晶圓級測試方法及其測試結構
DE102008023216A1 (de) Verfahren zur Betriebstemperaturmessung eines MOS-gesteuerten Halbleiterleistungsbauelementes und Bauelement zur Ausführung des Verfahrens
CN104051427B (zh) 一种接触孔电阻测试结构及方法
CN204155929U (zh) 等离子体引入损伤的测试结构
CN206312895U (zh) 一种晶圆可接受测试结构
CN206282851U (zh) 半导体测试结构
DE102016113837B4 (de) Halbleiterbauelement, Verfahren zum Testen eines Halbleiterbauelements und Verfahren zum Bilden eines Halbleiterbauelements
CN205452278U (zh) 半导体测试结构
CN205248238U (zh) 一种可靠性测试结构
CN204257633U (zh) 一种层间金属可靠性测试结构
CN204067309U (zh) 一种层间介质层击穿的测试结构
CN103887280A (zh) 对层间电介质进行可靠性分析的测试结构及测试方法
JP2008235485A (ja) 半導体ウエハ及び電極パッド下ダメージ検査方法並びに半導体装置
CN203826347U (zh) 一种监测金属层过刻蚀的wat测试结构
CN205376515U (zh) 一种电迁移测试结构
CN206076226U (zh) 监控ar工艺中套准偏移的wat测试结构
CN204332914U (zh) 一种可靠性测试结构
CN110364447A (zh) 半导体工艺的关键尺寸的监测结构及监测方法
JPH0251245A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の欠陥検出方法及び欠陥検出用回路
CN205845946U (zh) 一种监测通孔偏移的测试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