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402C - 用于静电图象显影以及热定位的调色剂 - Google Patents
用于静电图象显影以及热定位的调色剂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1402C CN1181402C CNB011029064A CN01102906A CN1181402C CN 1181402 C CN1181402 C CN 1181402C CN B011029064 A CNB011029064 A CN B011029064A CN 01102906 A CN01102906 A CN 01102906A CN 1181402 C CN1181402 C CN 1181402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ner
- temperature
- peak
- molecular weight
- chloroflo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75—Natural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 G03G9/08782—Wax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3/00—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3/06—Developing
- G03G13/10—Developing using a liquid developer, e.g. liquid suspens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3/00—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3/20—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30/00—Radiation imagery chemistry: process, composition, or product thereof
- Y10S430/001—Electric or magnetic imagery, e.g., xerography, electrography, magnetography, etc. Process, composition, or product
- Y10S430/105—Polymer in develop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据粘合剂树脂与烃蜡制成显影静电图象之调色剂,其定位与抗不匀性能通过控制烃蜡之热特征予以提高,即使烃蜡之DSC曲线于升温时在50~110℃内有一吸热峰之开始温度且至少有一在给出峰值温度Tp1的70~130℃中之吸热峰,并在降温时于Tp1±9℃内有一最大放热峰值温度。相应地,调色剂之DSC曲线表明在升温时有一至少80℃的热吸收上升温度,至多105℃的热吸收开始温度和在100~120℃的热吸收峰值温度,在降温时有一在62~75的放热峰与至少5×10-3的放热峰强度比。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象方法中,例如适用于热定位之静电摄影术中静电记录与磁性记录的成象方法中,用来显影静电图象的一种调色剂;同时涉及一种采用此调色剂的热定位法。
背景技术
迄今周知有多种静电摄影方法,包括公开于美国专利2297691号、3666363号以及4071361号中的。在这些方法中,一般是在包括有光电导材料的光敏元件上由各种装置来形成潜影,而后用调色剂使此潜影显影,再将所得的带色调象按照所需转印到纸一类的转印材料上,经加热、加压或加热并同时加压来定位,或者用溶剂蒸汽来制取复制件。光敏元件上未被转印的剩余调色剂则用各种方法除去,然后再重复上述步骤。
近年来,这类静电摄象设备不仅作为办公用的复印机,还用作计算机输出装置的打印机或个人使用的复制机。
为此,正致力于开发小型、轻量、高速与高可靠性的制品,而设备本身常是由较简单的部件构成。结果也要求调色剂有更优的性能,而要是不能提高调色剂的性能,优良的设备也是不能满意工作的。
为了将带调色剂的图象定位到纸一类薄片的工序,已开发了多种方法与设备,包括以采用热辊之热定位系统为基础的,以及借助薄膜介质由加热部件将带色调的象压印到一薄片上的热定位法。
于这种采用热辊或薄膜的热定位系统中,在使载有调色象的薄片(以后称为定位片)通过其中时,使具有一种可释除性的热辊表面或薄膜在压力下与此定位片的带色调象之表面接触,以固定此带色调的图象。在这种方法中,由于热辊或薄膜的表面是在压力下与定象片上的带色调象接触,就能获得很好的热效率使带色调图象熔定于此定位片上而提供快速地定位,因而此法在高速静电复印机中极其有效。但在这一方法中,是使带色调图象于熔融态中在压力下同热辊或薄膜表面接触,就会观察到一种所谓的不匀现象,使得一部分带色调的图象转印到热辊或薄膜表面上,然后又反回转移到定位片上致其污染。业已把防止色调粘附到热辊或薄膜表面上视作此种定位系统的重要条件之一。
为了防止调色剂粘附到定位的辊面上,传统上是使辊面由一种显示出对调色剂有优异可释除性之材料(例如硅橡胶或含氧树脂)构成。再于此表面上涂以一层释除性良好的液膜,例如硅油,以防止上述不匀现象和辊面疲劳。这种方法能有效地防止不匀,但却要求有用来提供防止不匀之液体的装置,从而使得定位设备复杂。
除此,这与要求设备小型、轻量的方向相反,且有时由于硅油等蒸发而弄脏设备内部。这样,基于提供一种在加热下从调色剂粒料之内来防止不匀性的思想;业已提出过添加一种稀除剂的方法,例如添加低分子量的聚乙烯或低分子量的聚丙烯。添加能显出充分效果之一定数量的这种释除剂却会导致其它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在光敏件上会形成薄膜,象一层罩子,污染着载体或载调色剂部件的表面,污损已显影的图象。为此采取了一种综合方法,在调色剂料粒中添加少到不足以毁损已显影之图象的释除剂,同时提供少量的释除油或采用包括有一点点蠕动的薄板在内的清除装置,以除去偏移的调色剂。
但是,由于近代需要更小、更轻和更可靠之设备,就希望能将那怕是上述这种辅助性装置也予以除掉。这除非能进一步提高调色剂的例如可定位性与抗不匀性之类的性能,否则是不能达到这种要求的。而要是不能进一步改善调色剂中的粘合剂树脂与释除剂,就提供不出所需这种优越之调色剂的。
于调色剂料粒中加蜡是周知的,例如公开在如下一些日本公开专利申请(JP-A)号中的:JP-A52-3304、JP-A52-3305、JP-A57-52574、JP-AH3-50559、JP-AH2-79860、JP-AH1-109359、JP-A62-14166、JP-A61-27354、JP-A61-94062、JP-A61-138259、JP-A60-252361、JP-A60-252360以及JP-A60-217366 。
业已用蜡来改进调色剂在低或高温下的抗不匀性和在低温下的定位性。这些性能是可以得到改进的,然而添加蜡又够导致有害影响,例如损害了抗阻塞性,当温度升高暴露于热作用下时损害复制件中的显象性能,以及当停留一段长时间时由于蜡的泄漏而损坏显象性能。
这样,任何一种含蜡之传统的调色剂是不能在满意的水平上实现全部要求之性能的,而总涉及一些问题。例如,某些调色剂在高温下的抗不匀性与显象性能优越,但不是以改进其低温定位性。某些调色剂有优越的低温抗不匀性和低温下的固定性,但抗阻塞性差,结果使得在设备内于高温下显示出较差的显象性能。而某些调色剂则不能充分地满足低、高温下的抗不匀特性。
含有低分子量聚丙烯(例如“Viscol55OP”与“Viscol66OP”等)的一种调色剂已然上市,但它不是以进一步改进抗阻塞性与定位性。
此外,JP-A56-16144号提出了一种粘合剂树脂,它在103~8×104与105~2×106的各分子量区中显示出至少有一个最高值。这种调色剂有优异的可粉化性、抗不匀性、在光敏元件上的抗熔粘或成膜性,同时有很好的成象特形,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改进其抗不匀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调色剂。
本发明的一个更具体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于低温下有优异定位性与抗不匀性的调色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温下有优异定位性与抗不匀性的调色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阻塞特性优越,不损害显象性能且能经长时间放置保存调色剂。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设备温升有良好稳定性的调色剂。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了上述调色剂的热定位法。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来显影静电图象的调色剂,它包括一种粘合剂树脂和一种烃蜡,其中之烃蜡提供的一种差示扫描量热器(DSC)测出之DSC曲线,表明热吸收的开始温度在50~110℃范围内,且至少有一热吸收峰P1在70~130℃范围内并在温度增加时给出一峰值温度Tp1;同时表明有一最大放热峰,在温度下降时于Tp1±9℃范围内给出一峰值温度。
在其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来显影静电图象的调色剂,它包括一种粘合剂树脂和一种烃蜡,而这种调色剂提供的按微分扫描量热计测得的DSC曲线,表明在温度上升时分别有一至少80℃的热吸收升温,至多105℃的热吸收开始温度以及在100~120℃范围内的热吸收峰值温度;同时表明一在温度下降时给出放热峰值温度在62~75℃范围内的放热峰值温度,以及一至少为5×10-3的放热峰值强度比。
按照其又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定位法,它包括用一种接触加热装置,把一种调色剂载承件上所带的上述调色剂之图象转印到此调色剂载承件上。
附图说明
本发明上述的和其它的目的、特点与优点,将通过对照下述附图就本发明之一最佳实施例进行的描述而获得进一步的理解。在附图中:
图1、3、5与18分别表明当温度上升时依据本发明之蜡A3的DSC曲线(图1)、依据一比较例之蜡F3的DSC曲线(图3)、依据本发明之调色剂11的DSC曲线(图5)以及依据本发明之蜡A2的DSC曲线(图18)。
图2、4、6与19分别表明温度下降时各相应之DSC曲线,其中有对应于本发明之蜡A3的图2、对应于比较例之蜡F3的图4、对应于本发明调色剂11的图6,以及对应于本发明之蜡A2的图19。
图7至10与15至17各自表明温度上升时DSC曲线的吸收峰部分。
图11至14分别表明温度下降时DSC曲线上放热的峰值部分,用以阐明放热峰值强度比。
图20表示一说明分子量分布的GPC色谱,用以阐明H1、H2与H3。
图21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热定象法定象设备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述本发明。
通过分析利用DSC对一种调色剂所求得的数据,就能掌握调色剂的热行为。更具体地说,根据这些数据就可知道输送给调色剂和自其输出的热以及此种调色剂的状态变化。例如可以获知是否消除了不匀现象以及在贮放和实际应用过程中的热影响,包括抗阻塞特征和热对此调色剂的显象性能的影响。
根据温度上升时的DSC曲线,可以观察到调色剂在热作用下的状态变化,以及伴随这种蜡成分传输、熔化或熔解而有的热吸收峰值。
本发明之调色剂的特征在于:它具有至多为105℃的开始温度(OP),且最好是在90~102℃的范围内,由此使调色剂具有优越的低温可定位性。另一方面,要是此开始温度超过105℃,就会使调色剂具有短时间范围内发生塑性变化的较高温度,导致低温时的抗不匀性与可定象性变差。
此外,这种调色剂的特征在于:它具有一在100~120℃而最好是在102~115℃范围内的热吸收峰值温度,由此可保证高温时有良好的可定位性与抗不匀特性。要是此热吸收峰值温度低于100℃,则这一蜡成份就会在温度变高之前溶解于粘合剂树脂中,使之难以获得充分的高温抗不匀性。而要是这一热吸收峰值温度超过120℃,就难以获得充分的可定位性。
用于热定位的调色剂粘合剂树脂进入粘弹性区后,从约100℃起就易于定位,而要是这种蜡成分在此温度区熔化,就会使树脂提高其可塑性和改进其定位性,同时能充分地显示出前述的释除效应,由此能改进抗不匀性。结果可使载有这种调色剂图象的纸在定位后不会粘附到定位辊或膜上,从而不必依靠那种分离爪,也就不会有爪痕。此外,压辊未被沾污,能避免在其上发生缠绕。若是以上条件能满足足,就会在另一区中出现另一个峰值。
最好是使这种调色剂具有这样一个热吸收峰,它能显示出至少为80℃而更为理想的是至少90℃的上升(开始)温度(LP),而得以提供更佳的抗阻塞特性。低于80℃,调色剂就易发生一种从较低温度开始的长时间范围内的可塑性变化,从而在较高温度下就显示出差劣的可贮存性和不良的显象性质。
根据温度下降时DSC曲线,可以观察调色剂在正常温度下的状态和它在冷却时的状态变化,以及随着蜡组分的固化、结晶化和其它相变而有的放热峰。本发明的调色剂之特征在于:它具有一在62~75℃而更佳是在65~72℃范围内放热峰,由此可以确保它的良好定位性与抗阻塞性。高于75℃,用来将蜡保持于熔融态的温度范围变窄,显示出低劣的定位性。低于62℃,调色剂易导致阻塞或粘连,同时粘合剂树脂的可塑性一直维持到低温条件下。结果在已定位的图象上就会带有在缺纸部分上的爪痕,而载有调色剂图象的纸幅便会在缺纸盘上相互粘附。
这种调色剂的特征还在于,它具有一峰值强度比至少是5×10-3。最好是12×10-3,而尤其最佳的是至少15×10-3。较高的峰值强度比关系到蜡组份会具有较高的密度、较高的结晶性或较高的硬度,同时使调色剂的阻塞性较低并具有优异的磨擦带电性。低于5×10-3,就会使调色剂的抗阻塞特性低下并不利于显象性能,尤其在高温下是为此。这在峰值温度降低时特别显著。此外,这时的调色剂易粘附到光敏件上。
表征本发明的DSC测量法是被用来评价从调色剂输出和对之输入的热并观察其行为的,因而应该采用一种内部的热输入补偿型的微分扫描量热计,这种热量计从其测量原理上看具有很高的精度。市售的产品中例如有Perkin-Elmer公司制造“DSC-7”型。在此,适用的调色剂样品重约10~15mg,而蜡样品重约2~5mg。
测量手续可依ASTM D3418-82中所述进行。在制取DSC曲线前,将样品(调色剂或蜡)加热一次以消除它的热历史,然后分别按10℃/分的速率于0~200℃的温度范围内冷却(降温)与加热(升温),以制取DSC曲线。表征本发明的温度或参数规定如下。
1)关于调色剂的热吸收峰(将吸热取作为正向或朝上方向):
上升温度(LP)定义为峰状曲线明显与基线分开的温度,亦即一峰状曲线的微商由恒定的正值开始增大或由负值转变为正值时的温度。具体例子示明于图5和7至10。
开始温度(OP)乃是峰状曲线上给出最大微商一点处的切线与基线相交时的温度。具体例子同样示明于图5和7至10。
峰值温度(PP)乃是在120℃或低于它的区域内的最大峰取峰顶时的温度。
2)关于调色剂的放热峰(将放热取定为负向或朝下方向):
峰值温度是最大峰取峰顶时的温度。
峰值强度比定义为ΔH/ΔT。为此,在上述峰上给出最大与最小微商的相应点处取定两条切线,以给出与基线的两个交点。这两交点之间的温度差记作ΔT。另一方向,ΔH指由mw/mg表示的每单位样品重量之峰顶至基线的高度,是通过将DSC曲线上测得的峰高除以样品重量求得。具体例子示明于图6和11至14。因此,要是所用的样品有基本一致的重量,则较高的峰值强度比对应于较陡的峰。
蜡的各个参数可以类似地定义出,现将某些定义补充如下:
3)关于蜡的热吸收峰(吸热取作正向):
具体例子示明于图1、3与5。
热吸收峰的峰值温度(PP)指的是任何一个峰当温度升高时于70~130℃温度区内取峰顶时的温度。
最大热吸收峰的半宽度W1/2指的是最大热吸收峰半高处的热吸收峰展宽上的温度差。如果给出W1/2的峰连续地出现于基线上方,则此种峰不必要有具有在整个半宽度W1/2上超过此半高的高度。用来取定W1/2的具体例子示明于图15至17 。
开始温度(OP)指的是在一峰状曲线上最先给出最大微商之点处的切线与基线相交处的温度。这同调色剂之开始温度的定义略有不同。
4)关于放热峰(放热取作负向):
具体例子示明于图2、4与6 。
峰值温度指温度下降时一最大峰取峰顶时的温度。
本发明所用的烃蜡可以包括例如:在高压下或当存在齐格勒型催化剂时于低压下,通过游离基聚合反应来聚合亚烃基时所获得的一种低分子量的烯属烃聚合物;通过热分解一种高分子量的烯属烃聚合物所获得的一种烯属烃基聚合物,以及通过使含有一氧化碳与氢的混合物气体经Arge过程处理来形成烃混合物,并蒸馏此烃混合物以回收一种残余物,再从中萃取一特定馏份而得到的一种烃蜡。蜡的分馏可以通过压渗法、溶剂法、真空蒸馏或分馏结晶法进行。适当地结合以上各分馏方法来除去低分子量的馏分等,就可回收所需的蜡部分。
作为烃蜡源,最好采用具有高达数百个碳原子的烃类化合物(继以氢化来获得所需产物),后者例如可通过合成醇法、铁剂流化合成法((用流化的催化剂床)以及Arge法(用固定的催化剂床),在存在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一般是两种或多种的复合物)的条件下,从一氧化碳与氢的混合物经合成制得富含带蜡烃的一种产物,所得到的烃类化合物于存在一种齐格勒催化剂的条件下与乙烯之类的烯属烃聚合,因为它们富含饱和的长链线状烃类产物并伴随有少数几个小的支链。再好是采用不经聚合而合成的烃蜡,因为它们的结构与分子量分布适于使分馏变得容易。至于所需的分子量分布,这种烃蜡最好具有550~1200而最好是600~1000的数量平均分子量(Mn);800~3600而最好是900~3000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且Mw/Mn比至多为3而最好至多是2.5,更为理想的则至多是2.0。还最好使这种蜡有一峰值出现于分子量区700~2400,更好是750~200,而在800~1600中则尤为理想。满足了这样的分子量分布,获得的调色剂便能具有较优的热性质。如果分子量小于上述范围,此种调色剂就会过度地受到热影响,而易降低抗阻塞特性与显象性能。超过上述分子量范围,从外部供给的热就不能有效地利用,使之难以获得优异的定位性与抗不匀特性。
至于其它性质,这种烃蜡在25℃的密度至少是0.93g/cm而最好是0.95g/cm3,而渗透率至多为5×10-1mm,最好至多是3×10-1mm,最其理想的情况则至多是1.0×10-1mm。超过上述范围,前述性质在低温下就会过度改变,使贮存性质与显象性能劣化。从均匀性考虑,此种蜡最好有至少8%而更好是至少有85%的结晶度,使之无碍于可摩擦充电性,并能以易于分相状态分散,适合于显示出能提供优良抗不匀特性的释除效应。
另外,此种蜡可以具有这样的熔融粘度:在140℃时至多为100CP(厘泊)、最好至多为50CP,尤为理想的是至多为20CP。如果此熔融粘度超过100CP,塑化效应与释除效应将变差,对定位性与抗不匀性有不利影响。此种蜡最好具有至多为130℃,更好是120℃的软化点。超过130℃,能给出特别有效释除效果所用的温度就需提高,同时不利于抗不匀特性。
除此,这种蜡的酸值可以低于2.0mg KOH/g,而最好是低于1.0mg KOH/g。超过此范围,蜡会与作为调色剂另一种组份的粘合剂树脂有很大的界向粘连,易在熔融时不能充分分相,这样就可在高温时不能具有良好的释除效应和抗不匀特性,同时不利于所得调色剂的摩擦充电性、显象性能和耐久性。
此种烃蜡按重量%计,每100份中可含至多20份的而更为有效的是0.5~10份的粘合剂树脂。
烃蜡的分子量分布可以根据GPC(凝胶渗透色层分离法)的测量结果获得,例如在下述条件之下:
设备:“GPC-150C”(可购自Waters公司)。
柱:“GMH-HT”30cm二元型(可购自TosoK。K)。
温度:135℃。
溶剂:含0.1%亚诺抗氧化添加剂的邻二氯苯。
流升:10ml/min。
样品:0.4ml的0.15%的样品。
根据上述GPC测量方法,一旦依照单分散性聚苯乙烯标准样品制成的校正曲线取得了样品的分子量分布后,便应用以Mark-Honwink粘度公式为基础的换算公式,重新算出与聚乙烯相对应的分布。
这里涉及的密度与软化点分别根据JISK6760-JISK2207测得。
前面提到的蜡之渗透率则是根据JIS-2207测定,其中使一带有直径约1mm,顶角为9°锥梢的触针在样品温度为25℃,规定重量为100g下插入样品中5秒。测出的值以0.1mm为单位表示。
在温度为140℃,剪切速率为1.32rpm的条件下用10ml的样品由Braokfield型粘度计测得了此熔融粘度。
上述酸值是指用来中和1g样品中所含酸根所要求的KOH量(mg),测量是根据JIS K5902进行的。
所说结晶度是由X射线衍射测量的。在X射线衍射图中,晶体给出尖锐的峰而无定形材料给出很宽的峰。当样品包括有结晶部分与无定形部分时,结晶度指的是样品中结晶部分的比例。Z射线总的散射强度(除康普顿散射的干涉散射强度)恒为常数,而与结晶部分与无定形部分的重量比无关。因此,结晶度x(%)是据下述方程计算:
x(%)〔IC/(IC+Ia)〕×100其中IC指来自样品中结晶部分的散射强度峰值区,而Ia指来自样品中无定形部分的散射强度峰值区。
本发明之调色剂的一最佳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它包括一种粘合剂树脂和一种烃蜡,后者给出的按照微分扫描量热计测出的DSC曲线中,包括在温度上升时给出至少一个在70~130℃而最好是在90~120℃范围内之峰值温度Tpi的热吸收峰P1,和在温度下降时给出一在Tp1±9℃范围内之峰值温度的最大放热峰。
根据温度上升时之蜡的DSC曲线,能够观察到这种蜡在热作用下的状态变化以及伴随蜡的熔融或另一种相变的热吸收峰。
要是一热吸收峰存在于70~130℃、更好在90~120℃而最好是在95~120范围内,尤其最好是在97~115℃范围内时,就能使由此制得的调色剂具有良好的定位性与抗不匀性。要是只在低于70℃的区域内有一峰值温度,这时的蜡就会有过低的熔化温度,而不能在低温下给出充分的抗不匀性与定位性。换言之,如果在上述范围内只有一个峰值温度,就易使抗不匀性与定位性获得平衡。要是在低于70℃的温度区内有一最大峰值,则可以具有与在前述温度区内有一峰值温度时的类似行为。因此,在此温度区能够出现一峰值,但在此种情况下的这一峰值应该小于70~130℃温度区内的峰值温度。
此外,这种蜡最好含有一在50~110℃、而更好是在50~90℃,尤其最好在60~90℃范围内的热吸收峰的一个开始温度,这样就能充分地确保显象性能、抗不匀特性与定温定位性。要使此峰值开始温度低于50℃,这种蜡的变性温度会太低,导致调色剂在高温时的抗阻塞特性与显象性能劣化。如果此开始温度高于110℃,则蜡的变性温度会过高而不能提供充分的定位性。
根据蜡在温度下降时的DSC曲线,能够观察蜡在冷却时的状态变化或在常温时的状态,以及伴随蜡固化、结晶与转变的放热峰。在温度下降过程的最大放热峰乃是伴随蜡之固化成结晶化的放热峰。如某些放热峰出现在伴随蜡在温度上升时熔化之热吸收峰的附近,这就意味着这种蜡在结构与分子量分布方面颇为均匀。这种温度差希望最多是9℃、更好至多是7℃而尤为理想的是至多为5℃。通过使这种温差最小化,就可使蜡具有显明的熔化特性,包括在低温时的牢固性速熔性以及在熔化时可大大降低的熔体粘度,这样就能在显象性能、抗阻塞特性、定位性与抗不均匀性之间实现良好平衡。最好是使这种最大放热峰出现于85~115℃而更好是出现于90~110℃的温度区内。
此种烃蜡按重量计在每100份粘合剂树脂中最多可用20份,而更其有效地是0.5~10份,同时可以与另一种只要无害干本发明的其它蜡组份共同使用。
用于本发明调色剂中的粘合剂树脂,例如可以包括:苯乙烯的均聚物及其衍生物,如聚苯乙烯、聚对氯苯乙烯与聚乙烯甲苯;苯乙烯共聚物,如苯乙烯对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甲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乙烯萘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α-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苯乙烯—乙烯甲醚共聚物、苯乙烯—乙烯乙醚共聚物、苯乙烯—乙烯甲基酮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苯乙烯—异戊间二烯共聚物以及苯乙烯—丙烯腈—茆共聚物;聚氯乙烯、酚醛树脂、中性树脂改性的马来酸树脂、丙烯酸树脂、异丁烯酸树脂、聚醋酸乙烯脂、硅酮树脂、聚酯树脂、聚酸酯树脂、聚酰胺树脂、呋喃树脂、环氧树脂、二甲苯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萜烯树脂、Chmarome-茚树脂与石油树脂。
较理想的粘合剂树脂类可以包括苯乙烯共聚物与聚酯树脂。
与苯烯单体在一起来构成此种苯乙烯共聚物的共聚单体例子可以包括其它乙烯基单体,后者之中有带双键的一元羧酸及其衍生物,如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十二酯、丙烯酸辛酯、2-乙基己基丙烯酸酯、苯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乙基丙烯酸酯、丁基丙烯酸酯、辛基丙烯酸酯、丙烯腈、异丁烯腈与丙烯酰胺;带双键的二羧酸类及其衍生物,如马来酸丁基马来酸酯、甲基马来酸酯与二甲基马来酸酯;乙烯基酯类,如乙烯基。甲基酮、乙烯基。己基甲酮以及乙烯基。异丁基醚。这些个乙烯基单体可以单独使用或以两或多种之混合物形式与苯乙烯单体结合使用。
上述这种包括有苯乙烯聚合物或共聚物的粘合剂树脂业已交联化或可取已交联和未交联之聚合物的混合物。
交联剂原则上可以是一种带两或多个双键,易于聚合的化合物,这方面的例子包括:芳族的二乙烯基化合物,如二乙烯基苯与二乙烯基萘;带两个双键的羧酸酯类,如乙二醇丙烯酸酯、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与1,3-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烯基化合物,如二乙烯基苯胺、二乙烯基醚、二乙烯基硫化物与二乙烯基砜;以及其有三或多个乙烯基团的化合物。它们可以单个地或以化合物形式使用。
本发明之调色剂的另一最佳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它在GPC色层分离谱上的分子量分布表明,于3×103~5×104的分子量区域中至少有一个峰,同时于至少是105的(分子量区中至少有一个峰),且包括至少50%的一种分子量至多为105之组份;同时它含的一种烃蜡所给出的DSC曲线包括:至少一个吸热峰P1,后者在温度上升时于70~130℃的范围内显示一峰值温度TP1;以及一个在Tp1±9℃范围内给出峰值温度的放热峰。
这里的调色剂之分子量分布是由GPC测量调色剂的THF(四氢呋喃)可溶含量(绝大部分是粘合剂树脂)的结果,而百分率按照相对于以GPC色层图之积分面积上的THF可溶含量有关组分之重量,表示为0%。
分子量至多为5×104的一种树脂组份是一种主要用来控制定位性与阻塞特性的组分,而分子量至少是105的一种树脂组分则主要用来控制高温下的不匀特性。适当地混合这些组份,就能使定位性与抗不匀性良好地平衡。通过加入一种特定的蜡组份,就能有效地改进调色剂的性能。
如上所述,这种调色剂的特征在于它的GPC色层图上的分子量分布于3×103~5×104,最好是3×103~3×104,而更好是在5×103~2×104的分子量区域中,提供有至少一个峰。在这种区域的峰最好是最大峰而得以提供良好的定位性。低于3×103,就不能获得良好的抗阻塞性。高于5×104就无法实现良好的定位性。
理想的情况,在至少与105的分子量区中至少有一个峰,且最好是在3×105~5×106的分子量区中,尤为理想的是,在至少是105之分子量区中的最大峰是出现于3×105~2×106受限定的分子量区中,而得以提供高温下的良好抗不匀性。这一区中较大的峰值分子量导致高温下有较好的抗不匀性,并适合与能供加压之热辊结合使用,但当与不加压之热辊共同使用时,由于有很大的弹性而不利于定位性。因此,当同加一较低压力之热辊组合使用时,最好是使至少为105分子量区中的最大峰出现于3×105~2×106区中,并在此整个分子量范围中构成一第二个最大峰,而得以于抗不匀特性与定位性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另一个特征是,在105或较低的分子量区中的上述组分应至少占50%,最好60~90%,而更好是65~85%。满足了这一条件,就能显示出良好的定位性,同时能充分表明这种蜡组分的效果。低于50%,不会有充分的定位性,同时使可粉化特性变劣。高于90%,就易造成高温下的不匀性。
还希望在这组蜡组份给出的按照DSC测出的DSC曲线中包括有在70~130℃,更好在80~130℃,尤为最好是在90~120℃温度区中的至少一个热吸收峰P1,得以提供良好的定位与抗不匀特性。由于在此温度区中的蜡熔体会增塑粘合剂树脂,这样就能在高低温情形给出良好的定位性与释除效应以改进抗不匀性。这种蜡相对于具有至多为105之分子量的组分,特别是至多为5×104之分子量组分,能显示出有效的塑化效应,并当GPC峰出现于3×103~5×104分子量区中能给出良好的定位性,同时这种分子量至多为105的组份占有至少50%(重量)。但对于分子量低于3×103的一种组份而言,会显示出过大的增塑效应,导致抗阻塞性不良,因而最好是使粘合剂树脂的GPC峰出现在上述分子量区。如果此种蜡的峰值温度低于70℃,低温时就会显示出增塑效应,使抗阻塞性能降低和不能显示出高温的释除效应,这是由于蜡熔体是处在较低的温度下。当蜡的峰值温度低于90℃,是易于导致抗阻塞特性不良,但要是提供分子量为105或更高的树脂组份,这样的组份就能抑制低分子量部分的增塑性质而能对抗不匀性能作出补偿。此外,不良的抗不匀性易在高温下出现,但由于高分子量组份的弹性之质,对高温下的均匀性质之影响并不绝对如此。另一方面,DSC峰是可以出现于高于130℃的温度区中的,但在这种情形下蜡的熔化温度过高,要是在至多为130℃的区域中不再有DSC峰那就会在低温下造成低劣的定位性与抗不匀性。
在DSC曲线上温度下降一侧,可观察到伴随蜡之固化或结晶的放热峰。如果这一放热峰靠近温度上升侧的热吸收峰,就意味着蜡是均匀的。这里的温度差较好是至多9℃而最好是至多7℃。通过使这种温差减到最小,蜡就会急速熔化,导致高温下明显的分相而显示出有效的释除作用并给出优良的抗不匀特性。此外,由于此种调色剂是以均匀状态分散于调色剂料粒中,就无害于摩擦充电性,这样就能提供良好的显象性能。尽管使粘合剂树脂分散有一定困难,这是因为立即会引起分相,但当存在分子量至少为105的树脂组份时,会使此种熔体的粘度增加而能改进在粘合剂树脂中的可分散性。
此种蜡组分最好能提供这样的DSC曲线,它包括有一至少为10℃且特别是至少为15℃之半宽度的最大热吸收峰,由此而能获得在低温与高温下的良好的抗不匀性与良好的低温定位性。要是热吸收峰的上升温度低,则蜡的变性也低,而能降低使粘合剂树脂增塑温度,据此可以改进低温时的定位性与抗不匀性。如果一热吸收峰的终结温度高,用来完成蜡熔化过程的温度也就高,这样可使高温下的抗不匀性得到改进。此外,较高的热吸收峰会使蜡在此种温度下有较大的变化。准此,如果最大的热吸收峰有较大的半宽度,蜡就能有效地在较宽的温度范围中工作而提供较宽的抗不匀性区域和改进了的低温定位性。当此半宽度低于10℃,在峰值温度高时就会显示出高温的抗不匀性,但使定位性变劣;而在此峰值温度低时却可获得低温下的抗不匀性,但是使高温下的抗不匀性变劣,使之难于在低温与高温性能间取得平衡。在确定半宽度时,如果出现有一个峰或连续地出现多个峰(即两峰间最低处的高度至少是最高峰之高度的1/4),构成这些连续峰之曲线的一部分就能取得低于这种最大峰高1/2的高度(如图15所示),但当这一或这批在至少为此最大峰高1/2的高度上连续到至少10℃而最好是至少15℃的范围来提供所需的半宽度时(如图16与17所示),就能更有效地实现本发明之目的。
本发明之调色剂的另一最佳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它在GPC色层图所示明的分子量分布表明,至少有一个峰(PI)是在3×103~5×104的分子量区中,至少有一个峰(P2)是在分子量至少为105的区中,且包括有至少50%的一种分子量至多是105的组份;同时提供了一种DSC曲线,包括一热吸收峰,示明有一至多为105℃的开始温度和在100~120℃范围内的峰值温度,以及一示明在62~75℃范围有一峰值温度的放热峰,而在温度下降时至少为5×10-3的放热峰强度比。
更为理想的是,这种调色剂为GPC所示的分子量分布提供了至少一个峰(P1)在3×103~5×104的分子量区中,以及至少一个峰(P2)在至少为105的一种分子量区中,使得在较低分子量(3×103~5×104)区中的最大峰高(H1),在较高分子量(至少105)区中的最大峰高(H3),以及这两峰间的最低高度(H2),能满足关系式H1∶H2∶H3=3~25∶1∶1.5~12,而且H1>H3。
最好是使高度H1、H2与H3满足关系H1∶H2∶H3=5~20∶1∶2~10,而更好是满足H1∶H2∶H3=8~18∶1∶2~6以给出良好的定位性与抗不匀性。
当H1<3,H3>12或H1≤3,就不能获得良好的定位性。当H1>25或H3<1.5,则不能实现良好的抗阻塞性与抗不匀性(参看图20)。
满足上述分子量分布的粘合剂树脂例如可按下述方式制备。用溶液聚合法。整体聚合法、悬浮聚合法、乳液聚合法、成块共聚法、接枝聚合法等,制备了主峰在3×103~5×104分子量区中的一种聚合物(L)和主峰在105分子量区中或含有凝胶组分的一种聚合物(H)。将这两种聚合物(L)与(H)经熔化捏和,其中一部分或全部凝胶组分用来在至少是105的分子量区中提供一种THF可溶性组份(可用GPC测定)。
特别理想的一些方法可以是如下的几种。由溶液聚合法分别制成聚合物(L)与(H),经聚合后将一种加至另一种的溶液中。两种聚合物之一是在另一种的压力下聚合。聚合物(H)由悬浮聚合法制备,而聚合物(L)是在存在聚合物(H)时由溶液聚合法形成。当聚合物(L)在溶液聚合法中聚合后,在此溶液中加入聚合物(H)。聚合物(H)在存在聚合物(L)时由悬浮聚合法形成。通过上述方法就能获得一种聚合物混合物,包括相互均匀混合成的两种高、低分子量组分。
在整体聚合法中,能在高温下进行聚合来制得一种低分子量的聚合物,得以加速最终反应,但困难在于不易控制这种反应。在溶液聚合法中,是难以利用取决于所用溶剂之基链转移功能或是通过选择聚合引发剂或反应温度,来在适当条件下制取低分子量的聚合物或共聚物的。因此,最好是把溶液聚合法用来制备本发明粘合剂树脂中所用的低分子量聚合物或共聚物。
溶液聚合法中所用溶剂例如可以包括二甲苯、甲苯、异丙基苯、纤溶剂醋酸盐。异丙醇与苯。最好把二甲苯、甲苯或异丙基苯用作苯乙烯单体混合物。溶剂则可根据用此种聚合法所生产之聚合物来适当选择。
反应温度可取决于拟生产之聚合物或共聚物所用的溶剂与引发剂,但以在70~230℃范围内为适当。在溶液聚合法中,最好按重量计对100份溶剂使用30~400份的单体(混合物)。在聚合完成后,也可在溶液中混合一或多种其它聚合物。
为了制备出高分子量的聚合物组份或一种凝胶组份,以采用乳液聚合法或悬浮聚合法为宜。
在乳液聚合法中,几乎是不溶于水的一种单体是借助一种乳化剂而以微粒形式分散于含水之相中的,并用一种水溶的聚合引发剂聚合。根据这种方法,易于控制反应温度,且由于这里的聚合相(其中可能含有一种聚合物之乙烯基单体的油相)构成了不同于含水相的一种相,因而末端反应速度小。结果,聚合速度变大,而易于制成具有高聚合度的一种聚合物。除此,这种聚合过程颇为简单,聚合产物呈细粒形式,在生产调色剂时易与着色剂、电荷控制剂之类的添加剂混合。于是,此种方法便于生产调色剂的粘合剂树脂。
但在乳液聚合法中,所添加的乳化剂易成为一种杂质渗入到所生产的聚合物中,因而必须作盐沉淀之类的后处理来回收产品聚合物。在这方面,悬浮聚合法则较为便利。
另一方面,在悬浮聚合法中,能够制取一种呈均匀细珠状态的产物树脂料,它含有一种介质或高分子量的组份,由聚合一种含低分子量聚合物与处于悬浮状态中之交联剂,而均匀地混合以一种低分子量组分和一种已交联化的组份。
这种悬浮聚合法可以较好地按下述方式进行,即按重量计,对每100份水或含水的物质,采用最多达100份而最好是10~90份的单体(混合物)。这种分散剂可以包括聚乙烯醇、部分已皂化形式的聚乙烯醇以及磷酸钙,按重量计每100份含水物质中最好用0.05~1份,而这一数量可以受到单体相对于含水物质之数量的影响。聚合温度以在50~95℃范围内为宜,选择时应取决于所用的聚合引发剂与目的聚合物。聚合物引发剂应是不溶于或难溶于水的,按重量计,对每100份乙烯基单体(混合物)可用0.5~10份。
引发剂的例子可以包括:叔丁基过氧-2-乙基己酸酯、过新戊酸异丙苯酯、叔丁基过氧月桂酸酯、过氧化苯甲酰、过氧月桂酰、过氧化辛酰、二叔丁基过氧化物、叔丁基异丙苯基过氧化物、二枯基过氧化物、2,2′-偶氮二异丁腈、2,2′-偶氮二-2-甲丁腈、2,21-偶氮二(2,4-二甲戊腈)、1,1-二(叔丁基过氧)-3,3,5-三甲基环己烷、1,1-二(叔丁基过氧)环己烷、2,2-二(叔丁基过氧羰基)环己烷、正丁基-4,4-二叔丁基过氧新戊酸酯、2,2-二叔丁基过氧丁烷、1,3-二叔丁基过氧异丙苯、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己烷、2,5-二甲基-2,5-二苯甲酰过氧己烷、二叔丁基二过氧间邻苯二甲酸酯、2,2-二(4,4-二叔丁基过氧环己基丙烷、二叔丁基过氧-2-甲基琥珀酸酯、二-叔丁基过氧二甲基戊二酸酯、二叔丁基过氧六氢化对苯二甲酸酯、二叔丁基过氧壬二酸酯、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己烷、二乙烯乙二醇-二叔丁基过氧碳酸酯、二叔丁基过氧三甲基azipate、三叔丁基过氧三嗪以及乙烯基三叔丁基过氧硅烷。这些引发剂可以单独或结合使用。
在本发明中,调色剂据GPC的分子量分布可用THF按下述方式测量。
GPC样品制备如下。
将一树脂系样品置于THF中静止数(例如5~6)小时。然后充分摇晃此混合物至此样品的团块消失,再在室温下静置12小时以上(例如24小时)。本例中,从样品与THF混合至其在THF完全静置至少约需24小时(例如24~30小时)。之后使此混合物通过一孔径均约为0.45~0.5μm的样品处理滤器“Maishoridisk H-25-5”(可购自Toso K.K)与“Ekikurodisk”(可购自German Science Japan K.K),以回收用作GPC样品的滤液。调节样品浓度至树脂浓度在0.5~5mg/ml范围内。
在这里的GPC设备中,将一柱固定于40℃的加热室中,使THF溶剂于该温度下以Iml/min的速率流过此柱,同时注入约100μl的GPC样品溶液。根据采用若干单分散的聚苯乙烯样品和相对于计数的分子量对数标尺所获得的校准曲线,来鉴别样品的分子量及其分子量分布。用来制备校准曲线的标准聚苯乙烯样品,可以是例如购自TosoK.K.或Showa DenkoK.K.的,分子量在约102~107的那些。以采用至少10个标准样品为宜。探测器可用RI(折射率)探测器。为使测量精确,最好把上述柱构成为若干市售聚苯乙烯凝胶柱的组合物。这方面的一个较好的例子可以是ShodexKF-801、802、803、804、805、806、807与800P的组合物;或购自Toso K.K。的TSK凝胶G1000H(HZL)、G2000H(HZL)、G3000H(HZL)、G4000H(HZL)、G5000H(HZL)、G6000H(HZL)、G7000H(HZL)与TSK防护柱的组合物。
本发明的调色剂还可包含有负或正电荷控制剂。
负电荷控制剂的例子可包括:有机金属络化物与螯形化合物,其中有单偶氮金属络合物、乙酰丙酮金属络合物以及芳香族的羟基羧酸与芳香族的二羧酸的有机金属络化物。其它的例子包括:芳香族的羟基羧酸、芳香族的一元与多元羧酸,以及它们的金属盐、酐和酯,还有双酚之类的酚的衍生物。其中以单偶氮金属络合物最为理想。
正电荷控制剂的例子包括:苯胺黑及其以脂族酸金属盐改性的产物等;鎓盐,包括季胺盐,如三丁苄基铵1-羟基-4-萘酚磺酸盐与四丁铵四氟硼酸盐和它们的鏻盐的同系包含物,以及相关的媒色颜料;三苯甲烷染料及其媒色颜料(此种媒色颜料剂包括例如:磷钨酸、磷钼酸、磷钨钼酸、丹宁酸、月桂酸、酸、氰铁酸盐与氰亚铁酸盐);高级脂肪酸金属盐;二有机锡氧化物,如二丁锡氧化物、二辛锡氧化物与双环己基锡氧化物;以及二有机锡硼酸盐,如二丁锡硼酸盐、二辛锡硼酸盐与双环己基硼酸盐。它们可以单独或按两或多种的混合物使用。其中以苯胺黑化合物和有机季胺盐最为理想。
最好在使用本发明的调色剂时混以二氧化硅细粉,以改进电荷的稳定性、显象特性与流动性。
要是用于本发明的二氧化硅细粉按BET法由氮吸附测得的比表面积为30m2/g或更大时,且最好是50~400m2/g时,就能给出很好的结果。这种二氧化硅细粉按重量计,对每100份调色剂可加入0.01~8份而最好是0.1~5份。
为了能提供疏水性与受控的可充电性,此种二氧化硅细粉最好用一种处理剂处理,例如用硅酮漆、改性的硅酮漆、硅酮油、改性的硅酮油、硅烷偶合剂、具有官能团的硅烷偶合剂以及其它有机硅化合物。最好是把两或多种处理剂结合使用。
其它根据需要的添加剂包括:润滑剂,如聚四氟乙烯、硬脂酸锌或聚偏氟乙烯,其中以聚偏氟乙烯最佳;研磨剂,如氧化铈。碳化硅或钛酸锶,其中以钛酸锶最佳;流动性传递剂,如二氧化钛或氧化铝,其中以具有疏水性的一种最佳;抗板结剂;以及一种导电性传递剂,如碳黑、氧化锌、氧化锑或氧化锡。也能采用少量的极性与调色剂相反的白或黑的细粒料作为显象特性改进剂。
本发明的调色剂能与载体粉末混合用作双组份显象剂。此时,调色剂与载体粉末可相互混合,给出按重量计的调色剂浓度为0.1~50%,较好是0.5~10%,而更好是3~5%。
用于上述目的之载体可以是周知的一种,例如具有磁性的粉料,如铁粉、铁酸盐粉与镍粉,而载体则是它们涂以例如含氟树脂、乙烯树脂或硅酮树脂的产物。
本发明的调色剂可以在其粒料中含一种磁性料而组成一种磁性调色剂,这时的磁性料可以起到着色剂的作用。此种磁性的例子可包括铁的氧化物,如磁铁、赤铁与铁酸盐;金属,如铁、钴与镍及它们与其它金属(如铝、钴、铅、镁、锡、锌、锑、铍、铋、镉、钙、锰、、钛、钨与钒)的合金;以及这些原料的混合物。
磁性料的粒度至多为2μm,较好是0.1~0.5μm,而更好是0.1~0.3μm。
此种磁性材料在104奥作用下能很好地显示出例如下述一些磁性:20~30奥的抗磁力、50~200emu/g的饱和磁化以及2~20emu/g的剩余磁化。这一磁性材料按重量计对每100份树脂组份,在调色剂中可含20~200份,最好是40~150份。
本发明的调色剂可含一种能够是适当的颜料或染料的着色剂。
上述颜料的例子可以包括:碳黑、苯胺黑、乙炔黑、萘酚黄、汉撒黄、若丹明媒色料、茜素媒色料、红色氧化铁、酞花青兰以及阴丹士林兰。这些颜料所用的料要足以为定位的图象提供所需的光密度,而所加入的量按重量计相对于每100份粘合剂树脂为0.1~20份,最好是2~10份。
染料的例子可包括:偶氮染料、蒽醌染料、呫吨染料以及甲川型染料,按重量计,对每100份粘合剂树脂可加入0.1~20份,而更好是0.3~10份。
本发明的调色剂可以通过下述过程制备,包括:充分地混合粘合剂树脂、蜡、金属盐或金属络合物、着色剂(例如颜料、染料)和/或磁性材料,以及视需要加入的电荷控制剂和其它添加剂,所用的混合器例如是一种Henschel混合机或球磨机,由热辊、捏和机或挤压机之类的捏和装置去熔化树脂系材料并分散或溶解其中的磁性料、颜料或染料,冷却并固化此已捏和的产物,继以粉碎与分级。
将这样制得的调色剂进一步用例如Henschel混合机充分地混合以其它根据需要的外部添加剂,给出一种使静电图象显象的调色剂。
本发明的调色剂可以用一种接触式加热定位装置,通过加热定位到普通纸一类的转印材料上,或定位到一透明薄片上,用来为高架投影(OHP)提供透明性。
上述接触式加热装置可以包括,例如带有加热与加压辊的定位装置,或如图21所示的定位装置,它包括一被固定支承的加热件1和与此加热件相对设置的加压室5,借助一膜片2将转印材料压贴到加热件上。
在图21所示的定位装置中,加热件1有一线形加热部9,它的热容较一般热辊的小,此加热部可以很好地加热到100~300℃的最大温度。
膜片2设于加热件1与加压件5之间,可包括一1~100μm厚的热稳定片,例如片状的热稳定聚合物,如聚酯,包括DET(聚对苯二甲酸乙酯)、PFA(四氟乙烯—全氟烃基乙烯基醚聚合物)、PTFE(聚四氟乙烯)、聚酰亚胺或聚酰胺;以及铝之类的金属片或金属片与聚合物片的叠层件。
膜片2最好除热稳定片之外还包括一择除层和/或低电阻率层。
前述定位装置的一个较具体的实施例见下面结合图21的描述。
低热容的线形加热件1包括:嵌装于绝缘材料12中的一片厚1.0mm,宽10mm,长240mm的铝衬底10;按1.0mm宽度敷于铝衬底10上的电阻材料加热部9,从其两纵向端供给电流。更具体地说,取决于根据一温度探测元件11发来之信号而得出的所需之温度与放出的能量,按照脉冲宽度一般在0.5~5msec范围内变化,施加以DC100V与周期时间为20mm的脉冲信号。当与相对于放出的能量与温度控制的加热件1相接触,定位膜片可朝箭头方向运动。
定位膜片2的一个特定例子可以包括一种无端膜片,由20μm厚膜状热稳定材料如聚酰亚胺、聚醚亚胺、PES、PFA等组成,并在其与转印材料6相接触的一侧涂以10μm厚的PTFE或PFA之类含氟树脂的择除层,再于其上加以导电物质。一般,总厚度以不超过100μm为宜,而更好是低于40μm。膜片2可由驱动辊3与匹配辊4在张力下依箭头方向带动而不会发生皱折与松垂。
加热件1的对侧设有加压辊5,上面有具良好可松释性的例如硅酮橡胶的弹性层,得以使此辊结合膜片2转动时,通过膜片2对加热件1施加4~20kg的总压力。转印材料上尚未定位的图象为一进口导板8导引到定位位置上,在此按如上所述加热下而形成一定位的图象。
在上述实施例中,定位膜片2被描述为一种循环膜片,但也可以是一种有端部跨展在进片轴与卷绕轴上的膜片。
这种用到了定位膜片的定位装置一般适合于采用调色剂的成象设备,如复印机、打印机或传真设备。
下面将根据一些例子更具体描述本发明。
蜡的制备
用于例1~5的蜡A1、B1、C1、D1与E1以及用于比较例1~6中的蜡F1、G1、H1与I1按下述方式制备。
烃蜡F1(比较用)由Arge法合成,蜡A1、B1与C1(本发明中用)分别由对蜡F1作分馏结晶制成。蜡G1(比较用)由Arge法制得的烃经过氧化制备。
具有较低分子量的蜡H1(比较用)是在存在齐格勒催化剂时于低压下经聚合乙烯制得,而蜡D1(本发明中用)则是通过对蜡H1分馏结晶以除去其低分子量组份至一定程度后制备的。较高分子量的蜡I1(比较用)是由类似的聚合法制成,而蜡E1(本发明中用)则是通过对蜡I1经分馏结晶以除去其低分子量部分后制备的。
上述各种蜡的性质总汇于下列的表1~3中。
表1
各种蜡的DSC特性
蜡 | 加热时 | 冷却时 | ||
开始温度(℃) | 吸收峰温度*(℃) | 最大放热峰温度(℃) | 温度差(℃) | |
A1B1C1D1E1 | 6769646288 | 104,112106,113101, 112105, 115116 | 103105102107110 | 1(104-103)1(106-105)1(102-101)2(107-105)6(116-110) |
比较例F1G1H1I1 | 66654294 | 82,10783,105101,114126 | 9694104114 | 11(107-96)11(105-94)3(104-101)12(126-114) |
*下列数据最大热吸收峰温度
表2
各种蜡的分子量分布
Wax Mn Mw Mw/Mn Mp |
A1 790 1300 1.65 1110B1 900 1400 1.56 1320C1 650 1100 1.69 960D1 580 1200 2.07 1050E1 610 1650 2.70 1580 |
比较例F1 560 870 1.55 630G1 480 840 1.75 600H1 450 1150 2.56 500I1 720 3000 4.17 2000 |
表3
各种蜡的性质
蜡 | 渗透率10-1mm | 密度g/cm3 | 熔体粘度cP | 软化点℃ | 酸值mgKOH/g |
A1B1C1D1E1 | 0.50.50.51.51 | 0.960.960.960.950.97 | 1518131128 | 117118115116120 | 0.10.10.10.10.1 |
比较例F1G1H1I1 | 1.5321 | 0.940.960.950.97 | 1081580 | 110102122128 | 0.110.00.10.1 |
粘合剂树脂的制备
合成例1
苯乙烯 80份(重量)
丁基丙烯酸酯 20份(重量)
2,2-二(4,4-二叔丁基过氧环己基)丙烷 0.2份(重量)
用上述材料经悬浮聚合物A1
苯乙烯 82份(重量)
丁基丙烯酸酯 18份(重量)
二叔丁基过氧化物 2.0份(重量)
聚合物B1是从上述材料于二甲苯中由溶液聚合法制成,而聚合物A1与B1是按重量比30∶70于溶液中混合而获得粘合剂树脂1。
合成例2
苯乙烯 80份(重量)
丁基丙烯酸酯 20份(重量)
过氧化苯酰 0.25份(重量)
从上述材料经悬浮聚合物制得聚合物C1。
苯乙烯 83份(重量)
丁基丙烯酸酯 17份(重量)
二叔丁基过氧化物 2.5份(重量)
由上述材料于二甲苯中经溶液聚合法制成了聚合物D1,而聚合物C1与D1则按重量比25∶75于溶液中混合以制得粘合剂树脂2。
合成例3
苯乙烯 80份(重量)
丁基丙烯酸酯 20份(重量)
过氧化苯酰 0.2份(重量)
由上述材料经悬浮聚合法制得聚合物E1。
苯乙烯 82份(重量)
丁基丙烯酸酯 18份(重量)
二叔丁基过氧化物 3.0份(重量)
由上述材料于二甲苯中经溶液聚合法制得聚合物F1,聚合物E1与F1按重量比40∶60于溶液中混合制得粘合剂树脂3。
合成例4
苯乙烯 80份(重量)
丁基丙烯酸酯 20份(重量)
过氧化苯酰 0.3份(重量)
由上述材料于二甲苯中经溶液聚合法制成粘合剂树脂4。
合成例5
将聚合物A1与B1按重量比60∶40于溶液中混合制得3粘合剂树脂5。
聚合物B1 25份(重量)
苯乙烯 59.8份(重量)
丁基丙烯酸酯 15份(重量)
二乙烯基苯 0.2份(重量)
过氨化苯酰 0.5份(重量)
由上述材料经悬浮聚合法制得粘合剂树脂5。
例1
粘合剂树脂1 100份(重量)
磁性氧化铁 80份(重量)
Da(平均粒度) =0.25μm
σs(饱和磁化)在104奥下 =80emu/g
σr(剩余磁化) =10emu/g
Hc(抗磁力) =120奥
苯胺黑 2份(重量)
蜡A1 4份(重量)
将上述成份作初步混合并于130℃下通过双螺旋捏和挤压机作熔化捏和。将已捏和的产物冷却,粗破碎并由采用射流空气的粉碎机细粉碎,然后经风力分造机分选,获得重量平均粒度为8μm的一种调色剂,对此调色剂作GPC测量与DSC测量。给出后面于表4和5中所示结果。
例2~5
按同于例1所示方式制成了调色剂2~5,只是分别采用了表6中给出的粘合剂树脂与蜡。这些调色剂的GPC~DSC测量结果也示明于表4与表5。
比较例1~4
按例1相同方式制备了供比较用的调色剂1~4,只是分别采用了表6中所示的粘合剂树脂与蜡。这些调色剂的GPC与DSC测量结果同样给出在表4与5中。
比较例5
按例1相同方式制得了供比较用的调色剂5,只是未用到蜡。此种调色剂的GPC与DSC测量结果也列出于表4与5中。表5中示明的源于粘合剂树脂的这种调色剂的热吸收峰以及类似的峰,同样也在其它调色剂中观察到。
上述的各种调色剂与比较用调色剂均按100份重量混合以0.6份(重量)的可充正电的疏水性二氧化硅胶体微粒,以获得一种显象剂,然后经下述实验。
定位与不匀实验
将各种显象剂加到一市售之复印机(“NP-1215”型,CanonK.K.制造),获取一尚未定位之图象,然后经下述定位与不匀实验:使之通过一种在外部的热辊定位装置,该装置能控制温度,包括一特隆涂层的上部辊和一硅酮橡胶涂层的下部层,在条件为辊隙=3.0mm,线性压力=0.5Kg/cm而处理速度=50mm/lecF,为了评估低温不均性与定位性,采用了80g/m2的纸;为了评估高温不匀性和定位性,采用了52g/m2的纸。在定位性的评估中,用镜头纸(商品名Dasper,Ozu纸公司生产)在50g/cm2重量下擦摩调色剂图象,然后评估此调色剂图象剥落程度。定位初始温度定义为在摩擦后使反射光密度降至10%以下的温度。不匀性由眼观察,测量在其中间未造成不匀性的较低之无不匀性与较高之无不匀性点。结果汇于表6,其中给出了定位初始温度(TFI)、于150℃定位后在摩擦前后间的光密度下降、较低的无不匀性温度(ToFL)。较高的无不匀性温度以及无不匀性范围(Tnon-off,=ToFH-ToFL)。
抗阻塞特性
将约20g的各种显象剂放入100cc的塑料杯中,于50℃下静置3日。然后据下述标准经肉眼观察来评估抗阻塞特性。
优(◎):观察不到凝聚物。
良(○):观察到凝聚物但易于消失。
中(△):观察到凝聚物,但经摆晃后消失。
劣(×):凝聚物可以成握且不易消失。
结果也示明于表6中。
显象性能
将约100g的各种显象剂放入500cc的塑料杯中于45℃下静置3日。然后将此显象剂装入市售的复印机(FC-5II型,CanonK.K制造)中,以象密度与灰雾来评价显象性能。结果示于表6。其中评估灰雾的符号为:
◎:优,○:良,△:中,×:劣
上述实验用作模凝实验,以评估相对于复印机温度升高的耐用性和在长时间停滞下的稳定性。
除此,还将据本发明之调色剂1~5制得的显象剂装入一市售的静电摄影复印机(FC-2型,CanonK.K.制造),用来成象。
在7.5℃环境温度下接通电源后立即得到了第一张复印件,具有良好的定位性(光密度下降:低于5%),无低温不匀性。
在23.5℃环境温度下,经于50张明信片上连续成象后,用此显象剂于52g/m2的纸上成象,未观察到因在此定位装置端部温度升高造成的不匀性。作为在一环境温度为32.5℃下的复印实验结果,用完全部调色剂后部未在清除器部分上造成熔体粘连或阻塞,而形成了干净的图象。
例1A
粘合剂树脂 100份(重量)
磁化氧化物(同于例1) 85″
苯胺黑 2″
蜡A1 4″
用上述成份,其它与例1中的方式相同,制得了重量平均粒度为8μm的调色剂6。据GPC测量结果,此调色剂6所给出的分子量分布中,包括在1.52×104的峰P1和在2.55×106的峰P2。
将重量100份的这种调色剂混以重量0.5份的疏水胶体二氧化硅微粒来制得一种显象剂。把它装入一市售的复印机(NP-3825型。CanonK.K.制造)。在15℃环境温度下,于充分冷却状态下给此复印机供电,于此备用状态经5分钟后,用于在150张A3型转印纸(80g纸)上连续成象,即使其第150张纸上也都形成了良好的图象,无不匀性且具有良好的定位性(光密度下降=12%)。经连续复印2×104张纸的结果,获得了象密度为1.32~1.36,无灰雾的良好图象,且熔体无粘连。
表4
调色剂的分子量分布
粘合剂树 脂 | 蜡 | 3×103-5×104峰(P1) | ≥105峰(P2) | ≤105重量分数(%) | 峰值高度比H1∶H2∶H3 | |
调色剂 12345比较用调色剂 12345 | 1231212311 | A1B1C1D1E1F1G1H1I1无 | 13,50012,1009,60012,90010,80011,3009,8508,90012,80014,200 | 620,000670,000780,000638,000662,000596,000671,000749,000625,000630,000 | 76816877837982657174 | 12∶1∶4.515∶1∶3.59.5∶1∶4.011∶1∶4.817∶1∶2.513∶1∶4.216∶1∶4.08.8∶1∶3.611∶1∶5.114∶1∶4.0 |
表5
调色剂的DSC特性
粘合剂树 脂 | 蜡 | 加热 | 冷却 | ||||
上升温度(℃) | 开始温度(℃) | THAP *(℃) | THEP *(℃) | 强度比(×10-3) | |||
调色剂 12345比较用调色剂 12345 | 1231212311 | A1B1C1D1E1F1G1H1I1无 | 879085829574707310843 | 96989310010276758411252 | 1071101041151181009610512564 | 706972706865626675- | 25.532.028.512.220.747.538.22.916.4- |
*THAP:热吸收峰温度
THEP:放热峰温度
表6
定位性、贮存性与显象性能的评价
调色剂 | 粘合剂树脂 | 蜡 | 定位性 | 抗不匀性 | 抗阻塞性 | 显象性能 | ||||
TFI Densitydecrease(%)(℃) at 150℃ | TOFL(℃) | TOFH(℃) | Tnon-off(℃) | 象密度 | 灰雾 | |||||
例 12345比较1例 2345 | 调色剂12345比较用1调色剂2345 | 1231212311 | A1B1C1D1E1F1G1H1I1无 | 125 2.5120 2130 3.5125 4130 5.5120 2.5115 1.5125 4.5150 9.5145 8.5 | 115115120120120115110120140140 | 205205210200205190185195210180 | 90909080857575757040 | ◎◎○○◎△×△○◎ | 1.351.341.361.331.371.291.131.241.281.32 | ◎○◎○○△△△○○ |
蜡的制备
例6~9中所用的蜡A2、B2、C2与D2以及比较例8~9中所用的蜡E2制备如下。
由Arge法合成的烃制得了(本发明的)蜡A2、B2与C2,同时在存在齐格勒催化剂条件下经低压聚合由聚乙烯制得了(本发明的)蜡D2。由热分解聚乙烯制得了(比较用)蜡E2。
上述蜡的性质汇总于后面的表7-1、7-2与8中。
表7-1
蜡的DSC特性
蜡 | (THEP)max(℃) | THAP(℃) | W1/2(℃) | ΔT | (Tonset)HA |
A2B2C2D2比较用E2 | 8382102102103 | 81881039989 | 211724367 | 261314 | 6466685726 |
(THEP)max:冷却时的最大放热峰
THAP:加热时对应于(THEP)max的热吸收峰温度
W1/2:最大放热峰的半宽度
ΔT:温度差(=|(THEP)max-THAP|)
(Tonset)HA:热吸收峰的开始温度
表7-2
蜡的分子量分布
蜡 | Mn | Mw | Mw/Mn |
A2B2C2D2比较用E2 | 490450800470910 | 72067012709005630 | 1.471.491.591.916.19 |
表8
Properties of waxes
蜡 | 渗透率10-1mm | 密度g/cm3 | 熔体粘度cP | 软化温度℃ | 结晶度% |
A2B2C2D2比较用E2 | 2.04.00.53.04.5 | 0.940.940.960.950.93 | 65149180 | 9593110117105 | 8989889175 |
粘合剂的制备
合成例7
苯乙烯 80份(重量)
正丁基丙烯酸酯 20″
2,2-二(4,4-二叔丁基 0.2″
过氧环己基)丙烷
由上述材料经悬浮聚合法制成聚合物A2。
苯乙烯 80份(重量)
丁基丙烯酸酯 17″
二叔丁基过氧化物 1.0″
由上述材料于二甲苯中经溶液聚合法制成了聚合物B2,并将聚合物A2与B2按重量比30∶70于溶液中混合,制得粘合剂树脂7。
合成例8
苯乙烯 80份(重量)
正丁基丙烯酸酯 20″
2,2-二(4,4-二叔丁基过氧
环己基)丙烷 0.1″
由上述材料经悬浮聚合法制得聚合物C2。
苯乙烯 84份(重量)
丁基丙烯酸酯 16″
二叔丁基过氧化物 0.8″
由上述材料于二甲苯中经溶液聚合法制得聚合物D2,并将聚合物C2与D2按重量比25∶75于溶液中混合,制得粘合剂树脂8。
合成例9
苯乙烯 80份(重量)
正丁基丙烯酸酯 20″
2,2-二(4,4-二叔丁基过氧
环己基)丙烷 0.2″
由上述材料经悬浮聚合法制得聚合物E2。
苯乙烯 82份(重量)
丁基丙烯酸酯 18″
二叔丁基过氧化物 4.0″
由上述材料于二甲苯中经溶液聚合法制得聚合物F2,并将聚合物E2与F2按重量比40∶60于溶液中混合,制得粘合剂树脂9。
合成例10
苯乙烯 80份(重量)
丁基丙烯酸酯 20″
正丁基过氧化物 0.5″
由上述材料于二甲苯中经溶液聚合法制得粘合剂树脂10。
合成例11
聚合物B2 30份(重量)
苯乙烯 44.7″
丁基丙烯酸酯 25″
二乙烯基苯 0.3″
二叔丁基过氧-2-乙基己酸酯 0.7″
由上述材料经悬浮聚合法制得粘合剂树脂11。
例6
粘合剂树脂7 100份(重量)
磁性氧化铁 80″
〔Da=0.25μm,σs=
80emu/g(在10奥之下),
σr=10emu/g,HC=120奥)
苯胺黑 2″
蜡A1 4″
将上述成份作初步混合并于130℃下通过一双螺旋捏和挤压机作熔化捏和。将已捏和的产物冷却,粗破碎并由采用射流空气的粉碎机细粉碎,然后经风力机分选,获得重量平均粒度为8μm的一种调色剂。对此调色剂作GPC测量,结果给出于后面的表9中。
例7~9
按与例6中相同的方式制备了调色剂7~9,只是分别采用了表40所示的粘合剂树脂与蜡。GPC测量结果也列于表9中。
比较例6与7
按与例6相同方式制备了比较用调色剂6与7,只是分别采用了表10所示的粘合剂树脂与蜡。GPC测量结果也列于表9中。
比较例8
按与例6相同方式制得了比较用调色剂8,只是将其中的蜡代之以低分子量的聚丙烯蜡(Viscol 550P型,Sango KaseiKogyoK.K.制造)
将上述各种调色剂与比较用调色剂均按100份(重量)混合以0.6份(重量)可充正电的疏水性二氧化硅胶体微粒,制取一种显象剂,然后按例1中相同方式对它进行定位与不匀性实验,并评估其抗阻塞特性与显象性能,只是定位与不匀性实验是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辊隙=4.5mm,线性压力为0.6kg/Cm2而处理速度为90mm/sec,同时显象性能是未在450下静置过的条件下评估的。
结果示明于表10与11。
表9
调色剂的分子量分布
调色剂 | 3×103-5×104峰* | 峰 | 重量分数(%) | |
例 6例 7例 8例 9例 10比较例 6比较例 7比较例 8 | 678910比较用6比较用7比较用8 | 10,500 12,800 5,700 10,400 15,400 10,600 10,300 10,500 | 610,000670,000580,000600,0002800,000590,000570,000610,000 | 7680697763777876 |
*以下指的是最大峰
表10
定位性能
调色剂 | 粘合剂树脂 | 蜡 | TFI(℃) | 抗不匀性 | |||
TOFL(℃) | TOFH(℃) | Tnon-offset范围(℃) | |||||
例6789比较例678 | 调色剂 6789比较用调色剂 678 | 7897777 | A2B2C2D2E2无550P | 130135135140145155150 | 125125130135140150145 | 205205215210190180200 | 80808575503055 |
表11
贮放性与显象性能
调色剂 | 粘合剂树脂 | 蜡 | 抗阻塞性 | 显象性能 | ||
象密度 | 灰雾 | |||||
例 6789比较例 678 | 调色剂 6789比较用 6调色剂 78 | 7897777 | A2B2C2D2E2无550P | ◎○◎○△◎○ | 1.331.361.391.371.301.371.32 | ◎◎◎◎△◎△ |
例10~13,比较例9~11
对例6至9与比较例6至8中所形成之调色剂6至9与比较用调色剂6至8的尚未定位的调色剂图象,用图21所示的外部定位装置进行了定位与不匀性实验,此装置包括一加热件1和与加热件相对设置的加压辊5,后者通过定位膜片2将转印材料压贴到加热件上。定位膜片为无端膜片,是在一20μm厚的聚酰亚胺膜上涂以10μm厚的含氟树脂释除层,对此已加有一种导电物质。加压辊5由硅酮橡胶制成,在4.0mm辊隙与90mm/sec的处理速度下,用来施加10kg的总压力。此膜片是在驱动辊3与匹配辊4的张力下带动,而前述这种纸热容的线形加热器1是通过对它施加能量脉冲进行温度控制的。定位性能的评估是按与例6中相同的方式进行的,结果示明于后面的表12中。
表12
定位性能
调色剂 | 粘合剂树脂 | 蜡 | TFI(℃) | 抗不匀性 | |||
TOFL(℃) | TOFH(℃) | Tnon-offset范围(℃) | |||||
例 10111213比较例 91011 | 调色剂 6789比较用调色剂 678 | 7897777 | A2B2C2D2E2无550P | 140145145150155160155 | 135135140145150155150 | 215210225215200190205 | 80808570503555 |
例14
粘合剂树脂 100份(重量)
磁化氧化物(与例6中同) 80份(重量)
3,5-二叔丁基水杨酸Cr络合物 1份(重量)
蜡A2 4份(重量)
由上述组份,其它例与例6中方式相同,制得了重量平均粒度为8μm的调色剂10。调色剂10所示明的GPC数据已列出于前面的表9中。
将100份(重量)的这种调色剂与0.6份(重量)的疏水性二氧化硅胶体微粒混合,制得一种显象剂。将此种显象剂装入市售的复印机(NP-8582型,CanonK.K.制造)。在15℃环境下,使此复印机于充分冷却状态下供电,在此备用状态下经5分钟后,用来于200张A3规格的转印纸(80g纸)上连续成象,结果甚至是在第200张纸上也形成了无不匀性,具有良好的定位性(密度下降=5%)的良好图象。作为连续复印2×104张纸的结果,获得了象密度为1.38~1.46无灰雾的优质图象,而无熔体粘连。
蜡的制备
用于相应例中的蜡A3、B3、C3、D3与E3以及用于相应比较例中的蜡F3、G3、H3与I3是按下述方式制成的。烃蜡F3(比较用)是由Arge法合成,而A3、B3与C3(本发明的)则分别由蜡F3分馏结晶制成。蜡G3(比较用)是通过Arge法制得之烃经氧化制得。
分子量较低的蜡H3(比较用)是在存在齐格勒催化剂条件下通过在纸压下聚合乙烯制得的,而蜡D3(本发明的)则是通过对蜡H1作分馏结晶处理,除去其一定程度的低分子量组份所制得的。分子量较蜡H3高的蜡I3(比较用),则借相似的聚合多骤制成,而蜡E3(本发明的)乃是经分馏结晶除去低分子量的馏份而制成的。
上述这些蜡的性质总结于表13~15中。
表13
蜡的DSC特性
蜡 | 加热 | 冷却 | ||
开始温度 | 吸收峰温度 | 最大放热温度 | 温度差 | |
A3B3C3D3E3 | 6668626186 | 105,112107,113104, 112104, 116117 | 104106105106111 | 1(104-104)1(107-106)1(105-104)2(106-104)6(117-111) |
(比较用)F3G3H3I3 | 65674095 | 81,10683,104103,116125 | 9596105113 | 11(106-95)11(110-96)2(105-103)12(125-113) |
* 下列数据指最大热吸收峰温度
表14
蜡的分子量分布
蜡 | Mn | Mw | Mw/Mn | Mp |
A3B3C3D3E3 | 780910620570630 | 12801410105011701750 | 1.641.551.692.052.78 | 1100133098010301670 |
(比较用)F3G3H3I3 | 540510470750 | 83085011203200 | 1.541.672.384.27 | 6006104902100 |
表15
蜡的性质
蜡 | 渗透率10-1mm | 密度g/cm3 | 熔体粘度cP | 软化点℃ | 酸值mgKOH/g |
A3B3C3D3E3 | 0.50.50.51.51 | 0.960.960.960.960.97 | 1418121230 | 116118114118122 | 0.10.10.10.10.1 |
(比较用)F3G3H3I3 | 1.5221 | 0.940.960.960.97 | 8101588 | 108105120129 | 0.110.00.10.1 |
例15
苯乙烯-丁基丙烯酸酯共聚物 100份(重量)
(共聚合重量比=约104)
磁性氧化铁 80″
(Da=0.25μm,σs=80emu/g,在
104奥下,σr=10emu/g,HC=
120奥)
苯胺黑 2″
蜡A3 4″
上述组份经初步混合后再于130°下通过一双螺旋捏和挤压机作熔化捏和。此已捏和好的产物经冷却、粗破碎,再以采用射流空气的粉碎机细粉碎,经风力分选机分级,获得重量平均粒度为8μm的调色剂11。对此调色剂作DSC测量,所得结果如后面表16所示。调色剂11加热与冷却时的DSC曲线分别示明于图5和6中。
例16~19
按例15中相同方式制备了调色剂12~15,只是分别采用了蜡B3~E3。这些调色剂的DSC测量结果也列出在表16中。
比较例9~12
以与例15中相同方式制备了比较用调色剂9~12,只是分别采用了蜡F3~I3。这些调色剂的DSC测量结果也给出于表16中。
比较例13
按例15相同方式制备了比较用调色剂13,只是没有用蜡。调色剂的DSC测量结果也示于表16。表16中对于源于粘合剂树脂之调色剂所示明的热吸收峰以及类似的峰,也都可在对它调色剂观察到。
比较例14
以例15中相同方式制备了比较用调色剂14,只是其中的蜡代之以低分子量的聚丙烯蜡(Viscol 550P型,Sauyo KaseiKogyoK.K.制造)。
将上述各种调色剂与比较用调色剂均按100份(重量)混以0.-6份可充正电的疏水性二氧化硅胶体微粒以制成一种显象剂,然后按例1相同的方式作定位性与不匀性实验并评估抗阻塞特性与显象性能,只是定位性与不匀性实验是在不等的条件下进行:辊隙=4.0mm,线性压力为0.4kg/cm2而处理速度为45mm/sec。结果示明于表17和18中。
表16
调色剂的DSC加热
调色剂 | 蜡 | 加热 | 冷 却 | |||
上升温度(℃ ) | 开始温度(℃) | THAP *(℃) | THEP *(℃) | 强度比(×10-3) | ||
调色剂 1112131415比较用调色剂 91011121314 | A3B3C3D3E3F3G3H3I3无550P | 899087849873 71 7610845112 | 9910196101103767510111453126 | 1091121061161171009711512263145 | 697068687264656774-40 | 30.533.327.713.918.347.841.23.611.60.6 |
*THAP:热吸收峰值温度
*THEP:放热峰值温度
表17
调色剂 | 蜡 | 定位性 | 抗不匀性 | ||||
TFI(℃) | 密度下降(%)于150℃ | TOFL(℃) | TOFH(℃) | Tnon-offset范围(℃) | |||
例 1516171819比较例 91011121314 | 调色剂 1112131415比较用调 9色剂 1011121314 | A3B3C3D3E3F3G3H3I3无550P* | 120120120125130120120125135160150 | 3326733481510 | 115115115120120115115120130150140 | 205205200200200195185195200180190 | 9090858080807075703050 |
*550P:低分子量聚丙烯蜡
表18
贮放性与显象性能
调色剂 | 蜡 | 抗阻塞性 | 显象性能 | ||
象密度 | 灰雾 | ||||
例 1516171819比较例 910111213 | 调色剂 1112131415比较用 9调色剂 10111213 | A3B3C3D3E3F3G3H3I3无 | ◎◎○○◎△×△○◎ | 1.381.381.351.321.351.231.121.241.361.37 | ◎◎◎○○△△△○○ |
例20~24,比较例15~19
对例15~19与比较例9~13中所形成之调色剂11~15与比较用调色剂9~13的尚未定位之调色剂图象,用图21所示的外部定位装置进行了定位与不匀性实验,此装置包括一加热件1和与加热件相对设置的加压辊5,后者通过一定位膜片2将转印材料压贴到加热件上。定位膜片为无端膜片,是在一20μm厚的聚酰亚胺膜上涂以10μm厚的含氟树脂释除层,对此已加有一种导电物质。加压辊5由硅酮橡胶制成,在3.5mm辊隙与50mm/sec的处理速度下,用来施加8kg的总压力。此膜片是在驱动辊3与匹配辊4的张力下带动,而前述这种低热容的线性加热器1是通过对它施加能量脉冲进行温度控制的。定位性能的评估是按与例15中相同的方式进行的,结果示明于后面的表19中。
从表15~19中可以看出,与含亚烷基聚合物型的蜡D3与E3之调色剂相比,含有蜡A3-C3之调色剂在性能上有进一步提高。
表19
定位性能
调色剂 | 蜡 | 定位性 | 抗不匀性 | ||||
TFI(℃) | 密度下降(%)于150℃ | TOFL(℃) | TOFH(℃) | Tnon-offset范围(℃) | |||
例 2021222324比较例 1516171819 | 调色剂 1112131415比较用调9色剂 10111213 | A3B3C3D3E3F3G3H3I3无 | 130130130135135130130135140155 | 22265335812 | 120120120125125120120125135150 | 215215210205205200190200205180 | 95959080808070757030 |
例25
苯乙烯—丁基丙烯酸酯(80∶20)共聚物 100份(重量)
(Mn=约104)
铜酞花青(着色剂) 4″
季胺有机盐(正电荷控制剂) 1″
蜡A3 3″
由上述组份,而其它与例15中方式相同,制备了重量平均粒度为8μm的调色剂16,它的DSC数据示于后面的表20中。调色剂16按100份(重量)从外部混合以1.0份(重量)的可充正电的疏水性二氧化硅胶体微粒以形成一种调色剂产物,再以之按10份(重量)与100份(重量)的涂有苯乙烯—丙烯酸树脂与含氟树脂之混合物的铁酸盐,而制成一种显象剂。
将上述显象剂加入包括有如图21所示之定位装置的市售静电摄影复印机(FC-2型,CanonK.K.制造),以用于成象。在7.5℃环境温度下,接通电源后立即制取第一张复印件,它有良好的定位性(密度减少低于5%)且无低温不匀性。
于23.5℃环境温度下经于50张明信片上连续成象后,将这种显象剂用于在52g/m2的纸上形成图象,未观察到固定位装置端部处升温而造成的不匀性。作为在32.5℃环境温度进行复印实验的结果常会形成亮兰色图象,用完所有的显象剂后也未造成熔体粘连或在清除器部件上的阻塞。工作中测量了此设备的温度,于显象装置附近为48℃,在清除器附近为52℃。此外,将盛料盒于40℃保持了两周,然后再评估成象,得到了亮兰色的无灰雾图象。
例26
苯乙烯—丁基丙烯酸酯(82∶18)
的共聚物(Mn=约104) 100份(重量)
磁性氧化铁(Da=0.25μm) 60
单偶氮Cr络合物(负电荷控制剂) 1″
蜡A3 4″
采用与例15相同方式只是用上述组份制得了重量平均粒度为12μm的一种磁性调色剂17。此种调色剂的DSC数据示明于后面的表20中。将调色剂17按100份(重量)外混以0.4份(重量)的疏水性二氧化硅胶体微粒以形成一种显象剂。
将上述显象剂加入一市售的采用热辊定位装置的激光束打印机(Laser Shot B406型,CanonK.K.制造),并在除去定位辊用的清洗垫后进行了成象实验。
作为在7.5℃环境温度下第一次复印的结果,取得了无不匀性的良好定位性(密度下降为3%)。
将盛有这种显象剂的料盒于40℃下放置2周,然后在32。5℃环境下进行连续成象对其评估,直到全部料用完后也无熔粘现象,获得了象密度为1.35~1.40的无灰雾清洁调色剂图象。除此,在加热辊或加压辊上未发现污染。
例27
聚酯 100份(重量)
〔双酚A型二醇/对苯二甲酸/苯
偏三酸(50/45/5,重量)
冷凝物,Mn=约5000〕
磁性氧化铁(Da=0.25μm) 80份(重量)
3,5-二叔丁基水杨酸Cr络合物 1″
蜡A3 3″
用与例15相同的方式,只是由上述组份制得了重量平均粒度为8μm的一种磁性调色剂18。调色剂18给出的DSC数据示于后面的表20中。将此调色剂18 100份(重量)外混以0.6份(重量)的疏水性二氧化硅胶体微粒,形成一种显象剂。
将上述显象剂加入市售之采用热辊定位装置的复印机(NP8582型,CanonK.K.制造)中。在15℃环境下,于此复印机充分冷却的状态下接通电源,在这一备用状态下经5分钟后用来对200张A3规格转印纸(80g纸)连续成象,获得了无不匀性和良好定位性(密度下降为80%)的优质图象。对于连续形成纯黑图象的结果,也未发生卷绕现象,且只有轻微的抓痕。
于32.5℃环境下对2×104张纸复印的结果,获得了无灰雾的象密度为1.38~1.40的图象而无熔粘现象。
表20
调色剂的DSC特性
调色剂 | 蜡 | 加 热 | 冷却 | |||
上升温度(℃) | 开始温度(℃) | THAP *(℃) | THEP *(℃) | 强度比(×10-3) | ||
调色剂 161718 | A3A3A3 | 888990 | 989999 | 109109108 | 696969 | 39.434.423.1 |
*THAP:热吸收峰温度
*THEP:放热峰温度
例28
用市售的静电摄影复印机评估了调色剂11。
作为在7.5℃环境温度下第一次复印试验结果,取得了无不匀性的良好定位性(密度下降为7%)。
在32.5℃环境中连续复印了10000张纸,始终获得了象密度为1.36~1.46的无灰雾图象。未造成熔粘现象,定位辊清除垫上的污染极少。当于200张B5规格转印纸(80g/m2)上连续成象后又紧接着于A3规格转印纸(52g/m2)成象,并未发现因定位辊端部温升而造成的高温不匀性。
Claims (37)
1.一种用于显影静电图象的调色剂,包括粘合剂树脂与烃蜡,其中的调色剂据差示扫描量热器测得的差示扫描量热器曲线表明:在温度上升时,有一至少80℃的热吸收上升温度,至多105℃的热吸收开始温度和在100~120℃范围内的热吸收峰值温度;同时表明:在温度下降时,有一给出放热峰值温度的放热峰和至少为5×10-3的一个放热峰强度比,所述放热峰值温度位于62-75℃范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的调色剂在温度上升时给出一至少90℃的热吸收上升温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的调色剂在温度下降时给出至少为10×10-3的放热峰强度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的调色剂在温度上升时给出一至少90℃的热吸收上升温度,而在温度下降时给出一至少为10×10-3的放热峰强度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的调色剂给出一在90~102℃范围内的热吸收开始温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的调色剂给出一在102~115℃范围内的热吸收峰值温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的调色剂给出一在65~72℃范围内的放热峰值温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的调色剂给出一至少是12×10-3的放热峰强度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的调色剂给出一至少是15×10-3的放热峰强度比。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的烃蜡具有550~1200的数量平均分子量。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的烃蜡具有600~1000的数量平均分子量。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的烃蜡具有800~3600的数量平均分子量。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的烃蜡具有900~3000的数量平均分子量。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的烃蜡具有550~1200的数量平均分子量以及至多是2.5的Mw/Mn比。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的烃蜡具有600~1000的数量平均分子量以及至多是2.5的Mw/Mn比。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调色剂,其中的烃蜡具有一至多为2.0的Mw/Mn比。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的烃蜡给出的凝胶渗透色谱图表明在700~2400分子量范围内有一个峰。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的烃蜡给出的凝胶渗透色谱图表明在750~2000分子量范围内有一个峰。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的烃蜡给出的凝胶渗透色谱图表明在800~1600分子量范围内有一个峰。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的烃蜡在140℃的熔体粘度至多是100cp(厘泊)。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调色剂,其中的烃蜡在140℃的熔体粘度至多是50cp。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调色剂,其中的烃蜡在140℃的熔体粘度至多是20cp。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调色剂,其中的烃蜡在每100重量份的粘合剂树脂中至多含有20重量份。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调色剂,其中的烃蜡在每100重量份的粘合剂树脂中所含的数量为0.5~10重量份。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调色剂,其中的烃蜡包括从一氧化碳与氢合成的蜡。
26.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调色剂,其中的粘合剂树脂包括一种苯乙烯共聚物。
27.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调色剂,其中的粘合剂树脂包括一种聚酯树脂。
28.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调色剂,其中调色剂于凝胶渗透色谱图上给出的分子量分布表明,在4×103~5×104的分子量区至少有一个峰,在至少是105的分子量区至少有一个峰,同时包括有至少50%的所具有分子量至多是105的一种组份。
29.一种热定位方法,包括用一种接触加热装置将一调色剂载承件与所载承的调色剂图象热定位到此调色剂载承件上;
其中的调色剂包括一种粘合剂树脂与一种烃蜡,同时提供一种用一台差示扫描量热器所测出的差示扫描量热器曲线,此曲线于温度上升时给出一至少80℃的热吸收上升温度、至多105℃的热吸收开始温度以及在100~120℃范围内的热吸收峰温度;同时在温度下降时表明一给出放热峰值温度的放热峰以及至少是5×10-3的放热峰强度比,所述放热峰值温度在62~75℃范围内。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中的调色剂可以是依据权利要求2~28中的任何一种调色剂。
3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说的接触加热装置包括加热辊。
32.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中的接触加热装置包括一加热件和与此加热件相对设置的加压件,得以将调色剂载承件压贴到此加热件上,且有一层膜片设于调色剂载承件与加热件之间。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中的加热件有一在100~300℃温度范围内的加热部。
34.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中的膜片有一热稳定层和一释除层。
35.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中的膜片有一包括聚酰亚胺的热稳定层和一包括含氟树脂的释除层。
36.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中的加压件以4~20kg的总压力将此膜片压贴向加热件。
37.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中的调色剂于凝胶渗透色谱图上给出的分子量分布表明,在4×103~5×104的分子量区至少有一个峰,在至少是105的分子量区至少有一个峰,同时包括有至少50%的所具有分子量至多是105的一种组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3164691 | 1991-09-11 | ||
JP231646/1991 | 1991-09-11 | ||
JP081467/1992 | 1992-03-04 | ||
JP04081467A JP3108824B2 (ja) | 1992-03-04 | 1992-03-04 |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加熱定着方法 |
JP127984/1992 | 1992-04-22 | ||
JP04127984A JP3108825B2 (ja) | 1992-04-22 | 1992-04-22 |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2110514A Division CN1087840C (zh) | 1991-09-11 | 1992-09-11 | 用于静电图象显影以及热定位的调色剂和使用该调色剂的热定位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13528A CN1313528A (zh) | 2001-09-19 |
CN1181402C true CN1181402C (zh) | 2004-12-22 |
Family
ID=2730359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110290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81402C (zh) | 1991-09-11 | 1992-09-11 | 用于静电图象显影以及热定位的调色剂 |
CN9211051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7840C (zh) | 1991-09-11 | 1992-09-11 | 用于静电图象显影以及热定位的调色剂和使用该调色剂的热定位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211051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7840C (zh) | 1991-09-11 | 1992-09-11 | 用于静电图象显影以及热定位的调色剂和使用该调色剂的热定位方法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5364722A (zh) |
EP (1) | EP0531990B1 (zh) |
KR (1) | KR970001393B1 (zh) |
CN (2) | CN1181402C (zh) |
DE (1) | DE69215804T2 (zh) |
HK (1) | HK20097A (zh) |
SG (1) | SG4328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559168A (en) * | 1988-08-30 | 1996-09-24 | Nippon Shokubai Co., Ltd. | Method for production of microfine colored particles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toner using the particles |
US5929139A (en) * | 1988-08-30 | 1999-07-27 | Nippon Shokubai Co., Ltd. | Method for production of microfine colored particles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toner, using the particles |
EP0572896B1 (en) * | 1992-05-25 | 1998-01-0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Magnetic developer and recognition method of magnetic-ink character |
DE69326735T2 (de) * | 1992-08-25 | 2000-04-27 | Canon K.K., Tokio/Tokyo | Toner zur Entwicklung elektrostatischer Bilder und Bilderzeugungsverfahren |
US6632577B2 (en) | 1992-10-15 | 2003-10-1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method |
US5504559A (en) * | 1993-08-30 | 1996-04-02 | Minolta Co., Ltd. | Method for image formation |
EP0658819B1 (en) | 1993-11-30 | 2010-06-2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and develop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image, process for production thereof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DE69426920T2 (de) * | 1993-12-29 | 2001-08-09 | Canon K.K., Tokio/Tokyo | Toner für die Entwicklung elektrostatischer Bilder und Hitzefixierungsverfahren |
US6887640B2 (en) | 2002-02-28 | 2005-05-03 | Sukun Zhang | Energy activated electrographic printing process |
DE69614022T2 (de) * | 1995-04-07 | 2001-11-29 | Canon K.K., Tokio/Tokyo | Toner für die Entwicklung elektrostatischer Bilder |
US5702859A (en) * | 1995-05-16 | 1997-12-30 | Tomoegawa Paper Co., Ltd. | Electrophotographic toner and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
US5747213A (en) * | 1995-05-31 | 1998-05-0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heat fixing method using a toner including a wax |
US5840459A (en) * | 1995-06-15 | 1998-11-2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images and process for production thereof |
US6017669A (en) * | 1995-09-20 | 2000-01-2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for developing an electrostatic image |
EP0827038B1 (en) * | 1996-09-02 | 2001-06-2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image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US6120961A (en) * | 1996-10-02 | 2000-09-1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images |
EP0875794A3 (en) * | 1997-04-30 | 1999-07-0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method |
US5842099A (en) * | 1997-12-17 | 1998-11-24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Application of clear marking particles to images where the marking particle coverage is uniformly decreased towards the edges of the receiver member |
DE60035820T2 (de) | 1999-03-09 | 2008-04-30 | Canon K.K. | Toner |
US6331372B1 (en) | 1999-10-08 | 2001-12-18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Toner particulates comprising an ethylene propylene wax |
US6294303B1 (en) | 2000-01-24 | 2001-09-25 | Nexpress Solutions Llc | Monocomponent developer containing positively chargeable fine power |
JP4043727B2 (ja) * | 2001-03-09 | 2008-02-06 | リコープリンティング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静電荷現像用トナー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
US6696212B2 (en) | 2001-03-27 | 2004-02-24 |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 Single component toner for improved magnetic image character recognition |
EP1291727B1 (en) * | 2001-09-05 | 2005-11-16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Electrophotographic toners containing hight crystallinity polyalkylene wax |
JP3852354B2 (ja) * | 2002-03-19 | 2006-11-29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用現像剤、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3818185B2 (ja) * | 2002-03-19 | 2006-09-06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用カラートナー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用電子写真用カラートナーセット、電子写真用カラー現像剤、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EP1376129B1 (en) * | 2002-06-27 | 2007-10-10 | Toyo Boseki Kabushiki Kaisha | Magnetic carrier for biological substance,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and isolation method of biological substance using the same |
US7601474B2 (en) * | 2002-09-09 | 2009-10-13 | Mitsubishi Kagaku Imaging Corporation | Electrostatic toner composition to enhance copy quality by improved fusing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
JP2004109853A (ja) * | 2002-09-20 | 2004-04-08 | Hitachi Printing Solutions Ltd |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DE602004002708T2 (de) * | 2003-03-07 | 2007-08-16 | Canon K.K. | Farbtoner |
JP4289980B2 (ja) * | 2003-03-07 | 2009-07-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4289981B2 (ja) * | 2003-07-14 | 2009-07-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US7306889B2 (en) * | 2004-02-20 | 2007-12-1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for producing toner, and toner |
US7351509B2 (en) * | 2004-02-20 | 2008-04-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
US7229736B2 (en) * | 2004-10-31 | 2007-06-1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mpany | Liquid electrophotographic toners comprising amphipathic copolymers having acidic or basic functionality and wax having basic or acidic functionality |
US20060093953A1 (en) * | 2004-10-31 | 2006-05-04 | Simpson Charles W | Liquid toners comprising amphipathic copolymeric binder and dispersed wax for electrographic applications |
US7318987B2 (en) * | 2004-10-31 | 2008-01-15 | Samsung Electronics Company | Dry toner comprising entrained wax |
US7354687B2 (en) * | 2004-10-31 | 2008-04-0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mpany | Dry toner blended with wax |
US7306886B2 (en) * | 2004-10-31 | 2007-12-1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mpany | Dry toner comprising wax |
US20070092820A1 (en) * | 2005-10-21 | 2007-04-26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Toner with enhanced fuser release properties |
US8637632B2 (en) * | 2005-11-25 | 2014-01-28 | Fuji Xerox Co., Ltd. | Method for producing binder resin, particulate resin dispersion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electrostatic image development ton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electrostatic image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KR101708527B1 (ko) | 2010-03-19 | 2017-02-20 | 제온 코포레이션 | 정전하 이미지 현상용 토너 |
JP6926704B2 (ja) * | 2016-06-23 | 2021-08-25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
JP7077168B2 (ja) * | 2018-07-19 | 2022-05-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規制部材、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297691A (en) * | 1939-04-04 | 1942-10-06 | Chester F Carlson | Electrophotography |
US4071361A (en) * | 1965-01-09 | 1978-01-3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 and apparatus |
JPS4223910B1 (zh) * | 1965-08-12 | 1967-11-17 | ||
DE2352604B2 (de) * | 1972-10-21 | 1980-09-11 | Konishiroku Photo Industry Co., Ltd., Tokio | Toner für elektrostatographische Trockenentwickler |
JPS523305A (en) * | 1975-01-08 | 1977-01-11 | Western Electric Co | Circuit for detecting identity of bit rows |
JPS523304A (en) * | 1975-06-27 | 1977-01-11 | Advance Transformer Co | Circuit for energizing magnetron |
JPS5616144A (en) * | 1979-07-17 | 1981-02-16 | Canon Inc | Developing powder |
US4301355A (en) * | 1980-08-04 | 1981-11-17 | Dimetrics, Inc. | Gas metal arc welding system |
JPS60123851A (ja) * | 1983-12-09 | 1985-07-02 | Hitachi Metals Ltd | 加熱定着用トナ− |
JPS60217366A (ja) * | 1984-04-13 | 1985-10-30 |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 |
JPS60252361A (ja) * | 1984-05-29 | 1985-12-13 |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 |
JPS60252360A (ja) * | 1984-05-29 | 1985-12-13 |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 |
US4578338A (en) * | 1984-08-31 | 1986-03-25 | Xerox Corporation | Development process with toner composition contain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waxes |
JPH0673023B2 (ja) * | 1984-12-10 | 1994-09-14 | 三井石油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熱定着型電子写真用現像材 |
JPS61273554A (ja) * | 1985-05-30 | 1986-12-03 | Tomoegawa Paper Co Ltd |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 |
JPS6214166A (ja) * | 1985-07-11 | 1987-01-22 |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 磁性トナ− |
JPH01109359A (ja) * | 1987-10-23 | 1989-04-26 | Ricoh Co Ltd | 静電荷像現像用乾式トナー |
JPH01185665A (ja) * | 1988-01-20 | 1989-07-25 | Minolta Camera Co Ltd |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
JPH07120071B2 (ja) * | 1988-02-29 | 1995-12-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磁性トナー |
US4990424A (en) * | 1988-08-12 | 1991-02-05 | Xerox Corporation | Toner and developer compositions with semicrystalline polyolefin resin blends |
JP2858129B2 (ja) * | 1989-07-18 | 1999-02-17 | コニカ株式会社 | 静電荷像現像トナー |
JPH0816789B2 (ja) * | 1989-09-05 | 1996-02-21 |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
DE69118412T2 (de) * | 1990-01-19 | 1996-11-14 | Canon Kk | Toner für die Entwicklung elektrostatischer Bilder und Fixierungsverfahren |
-
1992
- 1992-09-09 KR KR1019920016512A patent/KR970001393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92-09-10 SG SG1996007003A patent/SG43284A1/en unknown
- 1992-09-10 EP EP92115490A patent/EP0531990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2-09-10 DE DE69215804T patent/DE69215804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2-09-10 US US07/943,032 patent/US5364722A/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2-09-11 CN CNB011029064A patent/CN118140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2-09-11 CN CN92110514A patent/CN1087840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7
- 1997-02-20 HK HK20097A patent/HK20097A/xx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0531990B1 (en) | 1996-12-11 |
US5364722A (en) | 1994-11-15 |
HK20097A (en) | 1997-02-20 |
CN1087840C (zh) | 2002-07-17 |
CN1313528A (zh) | 2001-09-19 |
EP0531990A1 (en) | 1993-03-17 |
KR970001393B1 (ko) | 1997-02-06 |
CN1070490A (zh) | 1993-03-31 |
DE69215804T2 (de) | 1997-04-17 |
KR930006508A (ko) | 1993-04-21 |
DE69215804D1 (de) | 1997-01-23 |
SG43284A1 (en) | 1997-10-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81402C (zh) | 用于静电图象显影以及热定位的调色剂 | |
CN1175321C (zh) | 色调剂和成象方法 | |
CN1026730C (zh) | 显现静电图象的色粉、用于色粉的粘合树脂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32060C (zh) | 静电影像显影调色剂,成像设备和色粉箱 | |
CN1161659C (zh) | 色调剂和成像方法 | |
CN1121633C (zh) | 静电影像显影用调色剂,处理盒和成像方法 | |
CN1041024C (zh) | 用于使静电影象显影的有机调色剂及其生产方法 | |
CN1099615C (zh) | 静电影像显影用调色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07886C (zh) | 用于静电影像显影的调色剂 | |
CN1040802C (zh) | 用于静电影象显影的有机调色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658078A (zh) | 调色剂 | |
CN101038454A (zh) | 墨粉、显影设备、图像形成装置以及使用所述墨粉的图像形成方法 | |
CN1658079A (zh) | 调色剂制造方法及调色剂 | |
CN1076108C (zh) | 用于显现静电图象的调色剂 | |
CN1749866A (zh) | 静电潜影显像用调色剂、显影剂以及所述调色剂的制法 | |
CN1096108A (zh) | 静电荷象显象用磁性调色剂 | |
CN1040801C (zh) | 用于使静电图象显影的调色剂、图象形成方法与设备 | |
CN1107885C (zh) | 用于静电图象显影的调色剂 | |
CN1115597C (zh) | 静电影像显影用的调色剂、成像方法和工艺盒总成 | |
CN100347613C (zh) | 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315009C (zh) | 调色剂 | |
CN1837966A (zh) |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和其生产方法、显影剂、成像方法和生产树脂颗粒分散液的方法 | |
CN1289572C (zh) | 色调剂用粘合剂树脂及使用该树脂的静电显像用电子照相色调剂 | |
CN1497365A (zh) | 调色剂、全色图像形成方法以及成像处理盒 | |
CN1113574A (zh) | 静电影像显影用的调色剂和成像方法及工艺盒总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1222 Termination date: 2011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