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24338A -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24338A
CN113424338A CN202080013985.5A CN202080013985A CN113424338A CN 113424338 A CN113424338 A CN 113424338A CN 202080013985 A CN202080013985 A CN 202080013985A CN 113424338 A CN113424338 A CN 1134243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secondary battery
lithium ion
positive electrode
ion second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1398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须藤干人
增冈弘之
松崎晃
長野林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FE Steel Corp
JFE Miner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FE Steel Corp
JFE Miner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FE Steel Corp, JFE Miner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FE Stee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4243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243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1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in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2Solid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8Inhibitors, e.g. gassing inhibitors, corrosion inhib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31In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65Solid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68Solid electrolytes inorgani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Inorganic Compounds Of Heavy Met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锂离子传导性优良、并且还能够抑制大气中的水分吸附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具有包含特定的复合氧化物的粉末粒子和附着于所述粉末粒子的表面的有机硅化合物,所述有机硅化合物的有机官能团包含选自由碳原子数2~10的烷基和碳原子数6~14的芳基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Description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解质由非水系的液体或固体构成。
对于使用固体电解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而言,锂离子在正极活性物质与电解质的界面移动时的电阻(以下有时称为“界面电阻”)容易增大。据说这是因为,正极活性物质与固体电解质发生反应,由此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形成高电阻层。
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形成含有铌酸锂或Li4Ti5O12的被覆层的技术。根据该技术,能够抑制正极活性物质与固体电解质(特别是硫化物系固体电解质)的界面处的高电阻层的形成,能够降低界面电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939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高容量化,需要含有大量镍的正极活性物质。
但是,对于含有大量镍的(Ni相对于Ni和X(选自由Co和Mn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量多的)正极活性物质而言,容易由于吸附大气中的水分而引起电池特性的劣化。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被覆层虽然不易妨碍正极活性物质中的锂离子的移动而锂离子传导性优良,但存在无法抑制正极活性物质的大气中的水分吸附的情况。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锂离子传导性优良、并且还能够抑制大气中的水分吸附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根据以下的构成能够实现上述目的,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1]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具有包含下述通式(1)所表示的复合氧化物的粉末粒子和附着于上述粉末粒子的表面的有机硅化合物,
上述有机硅化合物的有机官能团包含选自由碳原子数2~10的烷基和碳原子数6~14的芳基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LiaNibXcBadYeOx (1)
通式(1)中,
X为选自由Co和Mn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元素,
Y为选自由Na、K、Si、B、P和Al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元素,
a、b、c、d和e为实数,满足以下的关系,
x为实数,数值没有特别规定。
a/(b+c):0.9~1.1
b/(b+c):0.5~0.95
c/(b+c):0.05~0.5
d/(b+c):0.0001~0.01
e/(b+c):大于0且0.1以下
b+c=1
[2]如上述[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中,上述有机硅化合物的有机官能团为选自由正丙基、辛基和苯基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3]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其具备包含上述[1]或[2]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
[4]如上述[3]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为具备能够进行锂的充放电的正极、能够进行锂的充放电的负极和包含硫化物的固体电解质的全固体锂离子二次电池。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锂离子传导性优良、并且还能够抑制大气中的水分吸附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具备的单元(cell)的形态例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使用“~”表示的范围包含“~”的两端。例如,表示为“A~B”的范围包含“A”和“B”。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
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具有包含后述的通式(1)所表示的复合氧化物的粉末粒子和附着于该粉末粒子的表面的有机硅化合物。
<粉末粒子>
关于粉末粒子,优选平均粒径为0.1μm以上的一次粒子聚集而形成了二次粒子。由于小于0.1μm的粒子的存在,热稳定性降低,因此,优选平均粒径为0.1μm以上的一次粒子聚集而形成了二次粒子的粉末粒子。
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中,利用电子显微镜在3000倍下进行观察,观察到多面体的一次粒子聚集成大致球状的二次粒子。
粉末粒子包含后述的复合氧化物。粉末粒子中的复合氧化物的含量优选为粉末粒子的总质量的9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98质量%以上。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100质量%。
<复合氧化物>
上述复合氧化物由下述通式(1)表示。
LiaNibXcBadYeOx(1)
式(1)中的X、Y、a、b、c、d、e和x为以下的含义。
X为选自由Co和Mn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元素。
Y为选自由Na、K、Si、B、P和Al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元素。
a、b、c、d和e为实数,满足以下的关系。
a/(b+c):0.9~1.1
b/(b+c):0.5~0.95
c/(b+c):0.05~0.5
d/(b+c):0.0001~0.01
e/(b+c):大于0且0.1以下
b+c=1
x为实数,数值没有特别规定。
元素符号为Li(锂)、Ni(镍)、Co(钴)、Ba(钡)、O(氧)、Mn(锰)、Na(钠)、K(钾)、Si(硅)、B(硼)、P(磷)和Al(铝)。
上述表示将Ni与X的合计设为1摩尔(即b+c=1)时的各元素的摩尔数。
a/(b+c)、即Li相对于Ni和X的量(以下也称为“Li量”)为0.9以上,优选为0.95以上,更优选为0.98以上。另一方面,Li量为1.1以下,优选为1.08以下,更优选为1.05以下。Li量少于0.9时,形成锂缺损多的晶体结构,在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时电池的容量可能降低。另外,Li量多于1.1时,生成氢氧化锂等的水合物和/或碳酸锂等碳酸化物,在电极制造时可能形成凝胶化状态。
b/(b+c)、即Ni相对于Ni和X的量(以下也称为“Ni量”)为0.5以上,优选为0.6以上,更优选为0.7以上。另一方面,Ni量为0.95以下,优选为0.93以下,更优选为0.91以下。Ni量少于0.5时,在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时电池的容量可能降低。另外,Ni量多于0.95时,稳定性差。
c/(b+c)、即X相对于Ni和X的量(以下也称为“X量”)为0.05以上,优选为0.08以上,更优选为0.1以上。另一方面,X量为0.5以下,优选为0.4以下,更优选为0.35以下。X使热稳定性提高,但X量少于0.05时,使热稳定性提高的效果不足。X量多于0.5时,可能使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放电容量降低。
d/(b+c)、即Ba相对于Ni和X的量(以下也称为“Ba量”)为0.0001以上,优选为0.001以上,更优选为0.002以上。另一方面,Ba量为0.01以下,优选为0.008以下,更优选为0.007以下。Ba使热稳定性提高,但Ba量少于0.0001时,使热稳定性提高的效果不足。Ba量多于0.01时,可能使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容量降低。
e/(b+c)、即Y相对于Ni和X的量(以下也称为“Y量”)大于0,优选为0.001以上,更优选为0.002以上。另一方面,Y量为0.1以下,优选为0.03以下,更优选为0.01以下。Y使热稳定性提高,但Y量多于0.1时,可能使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放电容量降低。
作为元素Y,优选Al。
<有机硅化合物>
有机硅化合物具有有机官能团。有机官能团包含选自由碳原子数2~10的烷基和碳原子数6~14的芳基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碳原子数2~10的烷基和碳原子数6~14的芳基中的1个或2个以上的氢原子可以被卤素原子取代。在此,卤素原子优选为氟原子。
烷基的碳原子数为2以上,优选为3以上。另一方面,烷基的碳原子数为10以下,优选为8以下。
芳基的碳原子数为6以上。另一方面,芳基的碳原子数为14以下,优选为12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
碳原子数2~10的烷基可以为链状烷基,也可以为具有环状结构的烷基。
在为链状烷基的情况下,可以为直链状,也可以为支链状。
碳原子数2~10的烷基的例子为乙基、丙基(正丙基)、1-甲基乙基(异丙基)、丁基(正丁基)、2-甲基丙基(异丁基)、1-甲基丙基(仲丁基)、1,1-二甲基乙基(叔丁基)、戊基(正戊基)、3-甲基丁基(异戊基)、2,2-二甲基丙基(新戊基)、1-甲基丁基(仲戊基)、1-乙基丙基(3-戊基)、1,1-二甲基丙基(叔戊基)、己基(正己基)、庚基(正庚基)、辛基(正辛基)、壬基(正壬基)和癸基(正癸基),但不限于这些。
作为碳原子数2~10的烷基,优选碳原子数3~8的烷基,更优选选自由正丙基、正丁基、正戊基、正己基、正庚基和正辛基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进一步优选正丙基和/或正辛基。
碳原子数6~14的芳基的例子为苯基、苄基(1-苯基甲基)、1-苯基乙基、2-苯基乙基、邻甲基甲苯基(2-甲基苯基)、间甲基甲苯基(3-甲基苯基)、对甲基甲苯基(4-甲基苯基)、1-萘基、2-萘基和三苯基甲基(三苯甲基),但不限于这些。
作为碳原子数6~14的芳基,优选碳原子数6~10的芳基,更优选苯基、苄基、1-萘基和2-萘基,进一步优选苯基。
有机硅化合物优选为具有选自由碳原子数2~10的烷基和碳原子数6~14的芳基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有机官能团的硅烷。
具有碳原子数2~10的烷基的硅烷的具体例为正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正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己基三甲氧基硅烷、己基三乙氧基硅烷、辛基三乙氧基硅烷、癸基三甲氧基硅烷和三氟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但不限于这些。
具有碳原子数6~14的芳基的硅烷的具体例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和苯基三乙氧基硅烷,但不限于这些。
作为有机硅化合物,优选正丙基三乙氧基硅烷、辛基三乙氧基硅烷、和苯基三乙氧基硅烷,更优选正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在包含上述复合氧化物的粉末粒子的表面附着有上述有机硅化合物。由此,可抑制在正极活性物质与硫化物系固体电解质的界面形成高电阻层。此时,不会妨碍锂离子的移动(锂离子传导性优良)。此外,可抑制正极活性物质吸附大气中的水分,从而使稳定性提高。
该作用效果的机制推测如下。例如,有机硅化合物的有机官能团具有选自由碳原子数2~10的烷基和碳原子数6~14的芳基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时,空间位阻大,反应性低。因此认为,不易形成基于有机官能团的网络结构,不会阻碍锂离子的移动,水不会与正极活性物质接触。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以下对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但不限于以下的说明。
作为制造复合氧化物所使用的原料,可以使用氧化物或通过制造工序中的合成时的煅烧反应形成氧化物的物质。
在制造复合氧化物所使用的原料中混合含Li的成分、含Ni的成分、含X(选自由Co和Mn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成分、含Ba的成分和含Y(选自由Na、K、Si、B、P和Al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成分,对其进行煅烧。由此,可以制造复合氧化物。
复合氧化物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通过固相反应法、经过从溶液中的析出并对其进行煅烧的方法、喷雾燃烧法、熔盐法等各种方法来制造。
示出其一例,首先,将含Li的成分、含Ni的成分、含X的成分和含Ba的成分等以与目标锂镍复合氧化物的组成相对应的比例分别进行混合,得到混合物。根据所形成的复合氧化物的种类,适当选择煅烧温度,将得到的混合物在选自由氧气、氮气、氩气和氦气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气体的气氛下在约700℃~约950℃的温度下进行煅烧。由此,可以合成复合氧化物。上述煅烧也优选为依次进行如下阶段的煅烧工序:在氧气气氛中在300~500℃下进行2~6小时的保持的预煅烧;在预煅烧后以5~30℃/分钟进行升温的升温阶段;以及继该升温阶段之后在700~950℃下进行2~30小时的保持的最终煅烧。
作为含Li的成分、含Ni的成分、含X的成分、含Ba的成分,可以利用氧化物、氢氧化物或硝酸盐等。Ni和X的均匀混合是重要的,因此,优选例如利用湿式合成法得到的Ni-X-(OH)2作为原料。Ni-X-(OH)2以使X相对于Ni和X的合计量的比例以摩尔比计为0.05~0.60的方式来制备。在其制备时,优选通过例如湿式合成法来制造致密的Ni-X-(OH)2的二次粒子状的粉状物。
作为含Li的成分,优选氢氧化物、硝酸盐或碳酸盐等。
作为含Y的成分,使用各个元素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硝酸盐和有机酸盐等。
优选的制造方法为如下方法:将使含Li的成分、含Ni的成分和含X的成分共沉淀而得到的氢氧化物与含有其他元素的成分(选自由氧化物、硝酸盐、硫酸盐、碳酸盐、醋酸盐和磷酸盐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对得到的混合物进行煅烧,制造复合氧化物。
此外,也可以将使含Y的成分共沉淀而得到的氢氧化物与含有其他元素的成分(选自由氧化物、硝酸盐、硫酸盐、碳酸盐、醋酸盐和磷酸盐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对得到的混合物进行煅烧,制造复合氧化物。
复合氧化物以粉末粒子的形式得到。
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以通过使上述有机硅化合物附着于得到的复合氧化物的粉末粒子的表面来制造。
使有机硅化合物附着于复合氧化物的粉末粒子的表面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如下方法:将粉末粒子与有机硅化合物混合,进行搅拌,制成均匀的混合物。优选将未附着于粉末粒子的有机硅化合物除去。例如,可以列举如下方法:将复合氧化物粒子与有机硅化合物的溶液(溶剂例如为乙醇等醇)混合,然后,在真空下等使溶剂气化。
[锂离子二次电池]
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具备包含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其他构成可以采用以往公知的构成。例如,存在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具备包含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能够进行锂的充放电的正极)、能够进行锂的充放电的负极和电解质、并进一步具备隔膜的情况。
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优选为全固体锂离子二次电池,具备能够进行锂的充放电的正极、能够进行锂的充放电的负极和包含硫化物的固体电解质。
以下,参考图1对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一例说进行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具备的单元的形态例的概念图。图1中,简化表示正极层的形态。
如图1所示,锂离子二次电池10(以下称为“二次电池10”)具备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层1、包含硫化物系的固体电解质的固体电解质层5和由In箔构成的负极层6。
在二次电池10的充电时,从正极层1的正极活性物质提取出锂离子,沿固体电解质层5到达负极层6。
与此相对,二次电池10的放电时,从负极层6放出的锂离子沿固体电解质层5到达正极层1的正极活性物质。
这样,在二次电池10的充放电时,锂离子在正极活性物质与固体电解质的界面移动,因此,为了实现二次电池10的高容量化和高输出化,重要的是降低该界面的电阻(界面电阻)。
在此,正极层1中,含有在表面附着有有机硅化合物的复合氧化物粒子(包含复合氧化物的粉末粒子)作为正极活性物质。通过在复合氧化物粒子与固体电解质之间夹设有机硅化合物的层,能够抑制复合氧化物粒子与固体电解质的反应。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复合氧化物粒子的表面上的高电阻层的形成,并且还能够抑制大气中的水分与复合氧化物粒子的接触。
即,二次电池10具备能够降低界面电阻并且防止水分的接触的正极层1。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够通过降低界面电阻而提高性能的二次电池10。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更具体地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受这些实施例限定。
[实施例1]
<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准备复合氧化物粒子(Li1.03Ni0.9Co0.1Ba0.005Al0.006Ox,x为实数,JFE矿业公司制造)。进而,准备有机硅化合物(正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BE-3033,信越化学工业公司制造)作为表面处理剂。
将复合氧化物粒子与使复合氧化物粒子的1~3质量%的表面处理剂溶解于乙醇中而制备的表面处理剂溶液混合,在70℃真空下使乙醇气化,制造在复合氧化物粒子的表面附着有有机硅化合物的正极活性物质。
<水分吸附性的评价>
将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称量规定量至样品瓶中,在保持于恒定为大气气氛、25±3℃、湿度60±5%的环境的恒温恒湿槽中进行保管,测定48小时后的质量的增加率。将来自多个试样的测定值的平均值的计算值作为质量增加率。
将质量增加率为0.20质量%以下的情况评价为合格(A),将质量增加率大于0.20质量%的情况评价为不合格(B)。将结果示于下述表1中。
合格暗示了能够抑制大气中的水分吸附。
<锂离子传导性的评价>
1.基准电池的制作和放电容量的测定
准备上述的复合氧化物粒子(JFE矿业公司制造)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向该正极活性物质90质量%、乙炔黑5质量%和聚偏二氟乙烯5质量%中添加N-甲基-2-吡咯烷酮,充分混炼,得到混炼物。然后,将得到的混炼物涂布到20μm厚度的铝集电体上,干燥,得到层叠体。将得到的层叠体利用辊型压机以使厚度成为80μm的方式进行加压,冲裁成直径14mm。将冲裁出的层叠体在150℃下真空干燥15小时,制成正极。负极使用锂金属片,隔膜使用聚丙烯制多孔质膜。电解质使用使1摩尔LiPF6溶解于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二甲酯(DMC)的体积比1:1的混合溶液1升中而得到的电解液。在氩气置换后的手套箱内制作基准电池。以1.0mA/cm2的恒电流密度在3.0~4.2V之间求出充电容量和放电容量。将该操作再重复进行1次循环,求出第2次循环的充电容量和放电容量。
2.评价用电池的制作和放电容量的测定
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代替上述的复合氧化物粒子(JFE矿业公司制造),使用如上制造的在复合氧化物粒子的表面附着有有机硅化合物的正极活性物质,与基准电池同样地操作,进行评价用电池的制作和第2次循环的放电容量的测定。
3.锂离子传导性的评价
以基准电池的第2次循环的放电容量作为基准,将评价用电池的第2次循环的放电容量为±5.00%的范围内的情况评价为合格(A),将评价用电池的第2次循环的放电容量为±5.00%的范围外的情况评价为不合格(B)。将结果示于下述表1中。
合格暗示了锂离子传导性优良。
<循环特性的评价>
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如上制造的在复合氧化物粒子的表面附着有有机硅化合物的正极活性物质,以下述方式试制全固体锂离子二次电池(全固体电池)。试制的全固体电池中,使用硫化物系固体电解质。
具体而言,首先,将正极活性物质140mg、包含硫化物的固体电解质60mg和乙炔黑10mg用研钵混合,得到正极复合材料。作为固体电解质,使用75Li2S-25P2S5(摩尔比)。
向圆筒容器中仅投入固体电解质,以2MPa进行30秒钟加压。接着,向该圆筒容器中投入正极复合体,以12MPa进行60秒钟加压。进而,向该圆筒容器中从正极复合体的相反侧投入铟箔(100μm)和锂箔(200μm),以5MPa进行60秒钟加压。
将正极复合材料/固体电解质/铟箔/锂箔以各自被均等地施加5Nm的载荷的方式从圆筒容器的上下使用不锈钢制的夹具进行保持。将其作为全固体电池。
使用得到的全固体电池,在以下的条件下实施循环试验。
·充电条件上限电位:3.6V(Li-In对电极基准)
电流值:0.1mA
截止电流:0.05mA
·放电条件下限电位:2.0V(Li-In对电极基准)
电流值:0.1mA
·充放电间的中止时间:10分钟
·循环数:25次
将第25次循环的放电容量相对于初次的放电容量的比(第25次循环/初次)作为容量维持率(单位:%)。将容量维持率为70%以上的情况评价为合格(A),将容量维持率小于70%的情况评价为不合格(B)。将结果示于下述表1中。
合格暗示了在使用硫化物系固体电解质的全固体电池中的循环特性优良。
[实施例2]
作为表面处理剂,使用辛基三乙氧基硅烷(KBE-3083,信越化学工业公司制造)。除了这一点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对水分吸附性、锂离子传导性和循环特性进行评价。将结果示于下述表1中。
[实施例3]
作为表面处理剂,使用苯基三乙氧基硅烷(KBE-103,信越化学工业公司制造)。除了这一点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对水分吸附性、锂离子传导性和循环特性进行评价。将结果示于下述表1中。
[比较例1]
作为表面处理剂,使用硅烷偶联剂(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BE-603,信越化学工业公司制造)。除了这一点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对水分吸附性、锂离子传导性和循环特性进行评价。将结果示于下述表1中。
[比较例2]
作为表面处理剂,使用硅烷偶联剂(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BE-503,信越化学工业公司制造)。除了这一点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对水分吸附性、锂离子传导性和循环特性进行评价。将结果示于下述表1中。
[比较例3]
作为表面处理剂,使用由乙醇锂(Ardrich公司制造)、四异丙醇钛(和光纯药工业公司制造)和乙酰丙酮(和光纯药工业公司制造)合成的钛酸锂(Li4Ti5O12)。除了这一点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对水分吸附性、锂离子传导性和循环特性进行评价。将结果示于下述表1中。
[表1]
Figure BDA0003208316280000161
[结果的说明]
实施例1~3的正极活性物质能够抑制大气中的水分吸附,并且锂离子传导性也优良。此外,在使用硫化物系固体电解质的全固体电池中的循环特性也良好。
与此相对,比较例1~3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水分吸附性和/或锂离子传导性差。循环特性有时也不充分。详细内容如下所述。
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无法抑制大气中的水分吸附,锂离子传导性也差。循环特性也不充分。
比较例2的正极活性物质虽然能够抑制大气中的水分吸附,但锂离子传导性差。循环特性也不充分。
对于比较例3的正极活性物质而言,虽然锂离子传导性和循环特性比较良好,但无法抑制大气中的水分吸附。需要说明的是,比较例3应用了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93940号公报)中记载的技术。
符号说明
1…正极层
5…固体电解质层
6…负极层
10…锂离子二次电池(二次电池)。

Claims (4)

1.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具有包含下述通式(1)所表示的复合氧化物的粉末粒子和附着于所述粉末粒子的表面的有机硅化合物,
所述有机硅化合物的有机官能团包含选自由碳原子数2~10的烷基和碳原子数6~14的芳基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LiaNibXcBadYeOx (1)
通式(1)中,
X为选自由Co和Mn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元素,
Y为选自由Na、K、Si、B、P和Al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元素,
a、b、c、d和e为实数,满足以下的关系,
x为实数,数值没有特别规定,
a/(b+c):0.9~1.1,
b/(b+c):0.5~0.95,
c/(b+c):0.05~0.5,
d/(b+c):0.0001~0.01,
e/(b+c):大于0且0.1以下,
b+c=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有机硅化合物的有机官能团为选自由正丙基、辛基和苯基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3.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其具备包含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为具备能够进行锂的充放电的正极、能够进行锂的充放电的负极和包含硫化物的固体电解质的全固体锂离子二次电池。
CN202080013985.5A 2019-02-19 2020-01-31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Pending CN11342433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27419 2019-02-19
JP2019-027419 2019-02-19
PCT/JP2020/003683 WO2020170763A1 (ja) 2019-02-19 2020-01-31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24338A true CN113424338A (zh) 2021-09-21

Family

ID=72144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13985.5A Pending CN113424338A (zh) 2019-02-19 2020-01-31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40336A1 (zh)
EP (1) EP3930048A4 (zh)
JP (2) JPWO2020170763A1 (zh)
KR (1) KR20210110712A (zh)
CN (1) CN113424338A (zh)
TW (1) TWI725737B (zh)
WO (1) WO2020170763A1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33272A (ja) * 1998-10-29 2000-05-12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367610A (ja) * 2001-06-07 2002-12-20 Hitachi Maxell Ltd 非水二次電池
CN1507090A (zh) * 2002-12-06 2004-06-23 川铁矿业株式会社 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二次电池
CN101271971A (zh) * 2007-03-22 2008-09-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2623671A (zh) * 2011-01-28 2012-08-0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及其制造方法
CN103181006A (zh) * 2010-10-29 2013-06-26 旭硝子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正极、电极及制造方法
JP2013191539A (ja) * 2012-02-15 2013-09-26 Hitachi Maxell Ltd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JP2015088383A (ja) * 2013-10-31 2015-05-07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正極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04821399A (zh) * 2015-03-18 2015-08-05 江苏乐能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核-壳结构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98163A (zh) * 2014-05-16 2015-11-25 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 一种包覆型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JP2016006762A (ja) * 2014-05-28 2016-01-14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
JP2016009524A (ja) * 2014-06-20 2016-01-18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被覆リチウム−ニッケル複合酸化物粒子及び被覆リチウム−ニッケル複合酸化物粒子の製造方法
CN106876697A (zh) * 2017-03-31 2017-06-20 四川浩普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镍基材料、其制备方法与锂离子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49657B2 (en) * 2002-12-06 2010-07-06 Jfe Mineral Company Ltd.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JP4362355B2 (ja) * 2002-12-06 2009-11-11 Jfeミネラル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粉末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4292064B2 (ja) * 2002-12-06 2009-07-08 Jfeミネラル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5128779B2 (ja) 2006-03-06 2013-01-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09193940A (ja) * 2008-02-18 2009-08-27 Toyota Motor Corp 電極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WO2011105126A1 (ja) * 2010-02-24 2011-09-01 日立マクセ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正極材料、その製造方法、非水二次電池用正極および非水二次電池
GB2520642B (en) 2012-07-12 2017-01-11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ithium metal oxide
JP2014123529A (ja) * 2012-12-21 2014-07-03 Jfe Mineral Co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
JP5825455B2 (ja) * 2013-11-15 2015-12-02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表面処理された酸化物粒子の製造方法とその製造方法で得られる酸化物粒子
EP3361530B1 (en) * 2015-10-05 2022-08-31 Toray Industries, Inc. Positive electrode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graphene/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composite particle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for same, and positive electrode paste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JP7052189B2 (ja) * 2016-07-20 2022-04-12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33272A (ja) * 1998-10-29 2000-05-12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367610A (ja) * 2001-06-07 2002-12-20 Hitachi Maxell Ltd 非水二次電池
CN1507090A (zh) * 2002-12-06 2004-06-23 川铁矿业株式会社 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二次电池
CN101271971A (zh) * 2007-03-22 2008-09-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3181006A (zh) * 2010-10-29 2013-06-26 旭硝子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正极、电极及制造方法
CN102623671A (zh) * 2011-01-28 2012-08-0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及其制造方法
JP2013191539A (ja) * 2012-02-15 2013-09-26 Hitachi Maxell Ltd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JP2015088383A (ja) * 2013-10-31 2015-05-07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正極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05098163A (zh) * 2014-05-16 2015-11-25 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 一种包覆型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JP2016006762A (ja) * 2014-05-28 2016-01-14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
JP2016009524A (ja) * 2014-06-20 2016-01-18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被覆リチウム−ニッケル複合酸化物粒子及び被覆リチウム−ニッケル複合酸化物粒子の製造方法
CN104821399A (zh) * 2015-03-18 2015-08-05 江苏乐能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核-壳结构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876697A (zh) * 2017-03-31 2017-06-20 四川浩普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镍基材料、其制备方法与锂离子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03273B2 (ja) 2023-07-04
JPWO2020170763A1 (ja) 2021-03-11
KR20210110712A (ko) 2021-09-08
JP2022009487A (ja) 2022-01-14
TWI725737B (zh) 2021-04-21
EP3930048A4 (en) 2022-04-13
TW202032836A (zh) 2020-09-01
US20220140336A1 (en) 2022-05-05
EP3930048A1 (en) 2021-12-29
WO2020170763A1 (ja) 2020-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77943B2 (ja)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とその製造方法、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合材ペーストおよび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
JP5742935B2 (ja) 正極活物質粒子、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正極及び全固体電池
Miao et al. Li2ZrO3-coated 0.4 Li2MnO3· 0.6 LiNi1/3Co1/3Mn1/3O2 for high performance cathode material in lithium-ion battery
KR101475922B1 (ko) 망간 인산화물이 코팅된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KR101970909B1 (ko) 리튬 복합 화합물 입자 분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비수전해질 이차 전지
CN108352526B (zh) 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和其制造方法、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复合材料糊剂和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
US20040091779A1 (en) Layered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rechargeable batteries
CN110679018B (zh) 正极活性物质和其制造方法、正极复合材料糊剂和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
US20160315315A1 (en) Improved lithium metal oxide cathode materials and method to make them
CN109155413B (zh) 正极活性物质和其制造方法、糊剂和二次电池
WO2019039567A1 (ja)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とその製造方法、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合材ペーストおよび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12017253A (ja) リチウム複合化合物粒子粉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EP2937917A1 (en)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ies
JP2010118312A (ja) 活物質及び電極の製造方法
JP2016143527A (ja) 被覆リチウム−ニッケル複合酸化物粒子の製造方法
CN108807928B (zh) 一种金属氧化物及锂离子电池的合成
CN111115713A (zh) 一种LaMnO3包覆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937262A (zh) 一种用于钠离子电池的金属氧化物改性的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1901941A (zh) 一种钛系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的化成方法
JP7439748B2 (ja)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14873573B (zh) 一种NaTi2(PO4)3@C微纳复合材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3424338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14864894A (zh) 一种耐高压包覆层修饰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566647A (zh) 一种磷酸钙包覆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1180722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镍钴铝酸锂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