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73651B - 一种演进基站间链路切换的方法、系统及演进基站 - Google Patents
一种演进基站间链路切换的方法、系统及演进基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73651B CN101873651B CN2009100827066A CN200910082706A CN101873651B CN 101873651 B CN101873651 B CN 101873651B CN 2009100827066 A CN2009100827066 A CN 2009100827066A CN 200910082706 A CN200910082706 A CN 200910082706A CN 101873651 B CN101873651 B CN 10187365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b
- load
- switching
- data link
- rru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5012 mi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3508 mig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eNB间链路切换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源eNB在自身负载的状态满足切换条件时,向相邻的目标eNB发送第一负载切换请求,所述第一负载切换请求中包含源eNB中的至少一个RRU数据链路标识;源eNB在接收到目标eNB返回的允许切换响应消息时,将所述RRU数据链路标识对应的RRU数据链路切换至目标eNB。通过本发明,在eNB出现过载时,将需要处理的负载迁移至相邻eNB,实现相邻接eNB之间资源共享,有效避免因突发话务量而导致的某一eNB过载的问题。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eNB间链路切换的系统和演进基站。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演进基站间链路切换的方法、系统及演进基站。
背景技术
延续已有3GPP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LTE系统架构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演进后的核心网(Evolved Packet Core,EPC),包括移动管理实体网关(MME/S-GW)等设备,另一部分为演进后的接入网(Evolv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包括演进基站(Evolved Node B,eNB)等设备,其结构如图1所示。MME/S-GW与eNB通过S1接口通信,在接入网部分,为了降低用户的传输时延,架构设计相较于3G系统更加趋于扁平化,仅包含了多个eNB。
各eNB之间通过X2接口进行连接,X2接口的主要功能是实现eNB之间用户数据的传输。目前,已有LTE标准规范中明确要求X2接口支持以下功能:UE的移动性管理功能(针对LTE系统内切换)、负载管理功能、X2接口管理功能(包括复位和错误指示)以及小区间干扰协调功能等。X2接口中的负载管理功能目前主要支持相邻eNB之间交互各自空口资源的使用情况,具体交互的信息包括实时与非实时业务的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占有比率。
在当前LTE系统标准化的过程中,X2接口虽然可以用于基站间的UE切换并且支持空口资源利用情况的交互,但目前X2接口或者其他数据传输接口协议都没有考虑到基站间的负载均衡机制,也就是说,每个eNB只为本小区的UE提供服务,当eNB的负载过大时(即eNB的处理能力无法满足本小区UE的业务需要),很可能会造成小区内UE的业务中断等严重问题;而当eNB的负载过小时(即eNB的处理能力远大于本小区UE的业务需要),又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使得接入网中多个eNB的整体业务处理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演进基站间链路切换的方法、系统及演进基站,以解决当eNB的负载过大造成的过载问题。
一种演进基站eNB间链路切换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源eNB在自身负载的状态满足切换条件时,向相邻的目标eNB发送第一负载切换请求,所述第一负载切换请求中包含源eNB中的至少一个远端射频单元RRU数据链路标识;
源eNB在接收到目标eNB返回的允许切换响应消息时,将所述RRU数据链路标识对应的RRU数据链路切换至目标eNB。
一种演进基站eNB间链路切换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eNB和与该第一eNB相邻的第二eNB,其中:
第一eNB,用于在自身负载的状态满足切换条件时,向第二eNB发送第一负载切换请求,所述第一负载切换请求中包含第一eNB中的至少一个远端射频单元RRU数据链路标识,以及,在接收到第二eNB返回的允许切换响应消息时,将所述RRU数据链路标识对应的RRU数据链路切换至第二eNB;
第二eNB,用于在接收到第一负载切换请求时,向第一eNB返回允许切换响应消息。
一种演进基站,所述演进基站包括:
切换条件检测模块,用于检测自身负载的状态是否满足切换条件;
第一请求发送模块,用于在检测结果为负载的状态满足切换条件时,向其他演进基站发送第一负载切换请求,所述第一负载切换请求中包含自身的至少一个RRU数据链路标识;
切换模块,用于在接收到允许切换响应消息时,将所述RRU数据链路标识对应的RRU数据链路切换至相邻的其他演进基站;
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相邻的其他演进基站发送的负载切换请求,所述负载切换请求中包含其他演进基站的至少一个RRU数据链路标识,且RRU数据链路标识对应的RRU数据链路与自身相邻。
考虑到现有技术中,eNB仅根据自身的负载处理能力为小区内的UE提供服务,很可能导致当eNB的负载处理能力不足以为UE提供服务时出现过载的问题,因此,本发明提出当eNB出现过载时,将自身需要处理的负载迁移至相邻eNB,实现相邻接eNB之间资源共享,有效避免因突发话务量而导致的某一eNB过载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LTE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eNB间进行链路切换的步骤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RRU数据链路切换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实现eNB间细粒度链路切换步骤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粗、细粒度结合的eNB间链路切换步骤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eNB间链路切换的系统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五中演进基站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实现eNB的负载均衡,在相邻的eNB间设计相关的信令交互、触发流程以及协作机制,使得在一个eNB的负载过大时,将负载迁移至相邻的其他相对比较空闲的eNB,均衡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避免因突然增加的业务量导致部分eNB过载的问题。
在3G网络部署时,业界提出了分布式基站方案,分布式基站方案中设置了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基带单元(Base band Unit,BBU)和远端射频单元(Remote Radio Unit,RRU)。其中,BBU主要实现的功能为:主控、时钟、基带处理和Iub接口处理等;RRU主要实现的功能为:数字中频、收发信机、功放和低噪放等。
由于一个RRU需要负责多个载扇的射频处理,而一个载扇在3G系统中可以服务几十个用户,在LTE系统中甚至可以服务上百个用户,所以本发明提出将负载过大的eNB的RRU迁移至其他相邻的eNB,可以降低当前eNB的负载,使当前eNB和相邻的其他eNB之间的负载相对均衡。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eNB间进行链路切换的步骤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一中,通过将源eNB的RRU数据链路切换至目标eNB实现各eNB的负载均衡,在各实施例中,源eNB和目标eNB是相对的,即当一个eNB需要进行切换时,该eNB就成为源eNB,与源eNB相邻的eNB就可能成为该源eNB的目标eNB。
本实施例一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源eNB对自身的负载进行检测,判断是否满足切换条件,如果满足切换条件,则跳转至步骤102;否则,继续对自身的负载进行检测。
eNB的资源通常包括空口资源、硬件处理资源和backhaul带宽资源,这三类资源都反映了eNB的负载状况,因此,eNB的负载可以通过对以上三种资源的使用情况来度量。例如:源eNB可以检测已使用的空口资源是否超过第一设定值、已使用的硬件处理资源是否超过第二设定值和已使用的Backhaul带宽资源是否超过第三设定值,当检测结果为至少一个已使用的资源超过了对应的设定值,就可以认为eNB的负载过大,当前源eNB的负载满足切换条件。这里的第一设定值、第二设定值和第三设定值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eNB中的设定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步骤102:源eNB从相邻的eNB中选择一个作为目标eNB,并向所述目标eNB发送负载切换请求。
本步骤中的负载切换请求中包括源eNB中的至少一个RRU数据链路标识,通知目标eNB待切换的RRU数据链路,也就是通知目标eNB希望切换的负载量,同时还可以在负载切换请求中携带源eNB的标识,用于通知目标eNB发起负载切换请求的源eNB相关信息。
相邻eNB间可以通过X2接口交互各自的负载信息,这里的负载信息可以包括空口资源、硬件处理资源和backhaul带宽资源的使用情况。源eNB根据相邻eNB的负载信息,确定出负载较小的相邻eNB(根据负载信息确定不满足切换条件的eNB可以看作是负载较小的eNB),若负载较小的相邻eNB有多个,则可以从中选择一个作为目标eNB。
步骤103:目标eNB根据负载切换请求中的RRU数据链路标识,确定需要切换的负载量。
步骤104:目标eNB判断自身的负载和待切换的RRU数据链路的负载之和是否满足切换条件,如不满足,则执行步骤105;否则,目标eNB向源eNB返回拒绝接收响应消息,停止切换过程。
在步骤102中,源eNB确定的目标eNB的负载虽然较小,但考虑到RRU切换后,目标eNB的负载增加,增加后的负载可能已经满足切换条件,因此,目标eNB在同意切换之前还要大致估计待切换的RRU数据链路的负载,以确保目标eNB能够支持自身的负载和待切换的RRU数据链路的负载之和。
如果在步骤102中,源eNB已经预先对目标eNB的负载和待切换的RRU数据链路的负载之和进行估计,确定目标eNB能够支持切换后的负载,则步骤103和步骤104可以不必须。
如果不同的eNB对负载是否满足切换条件的判断方式不同,如不同的eNB对空口资源对应的第一设定值、硬件处理资源对应的第二设定值和Backhaul带宽资源对应的第三设定值设置的大小不同,则步骤103和步骤104中,目标eNB可以进一步地对切换后的负载进行估计。
步骤105:目标eNB向源eNB返回允许切换响应消息。
步骤106:源eNB将RRU数据链路标识对应的RRU数据链路切换至目标eNB。
通过步骤101至步骤106的方案,将源eNB中的部分负载迁移至目标eNB,降低了源eNB中的负载量,聚合源eNB和目标eNB的资源为大量的UE提供并发业务,避免源eNB中资源过载和目标eNB的资源空闲,提高了网络整体性能。
在RRU数据链路切换后,可以跳转至步骤101,由源eNB重新对负载的状态是否满足切换条件进行判断,如果还是满足切换条件,说明本次切换的负载量不足,源eNB仍处于警戒状态,需要继续进行RRU切换;如果不满足切换条件,说明本次切换成功地使源eNB由警戒状态恢复至安全状态。
下面再对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各步骤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相邻eNB间可以互相交互各自的负载信息,如果负载信息交互的方式不同,则交互发生的时间点也不同,本发明实施例一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两种负载信息的交互方式:
1、周期性交互。周期性交互是指相邻的eNB定期交互各自的负载信息,当某一eNB检测自身的负载满足切换条件时,该eNB成为源eNB,根据最近一次交互的负载信息确定一个负载量较小的相邻eNB作为目标eNB。
利用周期性交互方式,可以使源eNB使用最短的时间确定出目标eNB,减少了切换的响应时间。
2、轮询式交互。轮询式交互是指当源eNB检测自身的负载满足切换条件时,主动向相邻的eNB发送负载查询请求,轮询相邻eNB的资源使用情况,选择合适的负载迁移目标eNB。
轮询式交互可以可以减少eNB间交互的信令开销。
为了使源eNB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和信令开销的情况下确定目标eNB和待切换的RRU数据链路,可以在eNB内维护与相邻eNB的相关信息表,称之为负载关联状态表,如表1所示。
相邻eNB标识 | 相邻RRU标识 |
表1
一个eNB中的负载关联状态表可以包括两类信息,分别是与该eNB相邻其他eNB标识和相邻RRU标识。假设当前eNB的一个相邻eNB标识为A,则相邻RRU标识表示:与当前eNB相连且同时与标识为A的eNB相邻的RRU。在本实施例中,与eNB相邻的RRU可以指示与该eNB间距离不大于设定阈值的RRU。例如:当前eNB有5个RRU,其中有两个RRU的距离与标识为A的eNB距离不大于设定阈值,则可以认为这两个RRU是与标识为A的eNB相邻的RRU,进一步地,还可以将与标识为A的eNB距离最近的一个RRU作为相邻的RRU。
在每次切换完成之后,参与切换的源eNB和目标eNB将更新自身保存的负载关联状态表。
当某一eNB成为源eNB时,可以在确定出目标eNB后,从表1中查询能够向目标eNB切换的RRU标识,然后向目标eNB发送包括查询出的至少一个RRU数据链路标识的负载切换请求。
进一步地,源eNB可以将表1中查询出的部分或全部RRU标识放置在负载切换请求中,实际操作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两种方式:
1、源eNB根据目标eNB的负载信息确定目标eNB能够接收的RRU数据链路的数量,进而携带在负载切换请求中的RRU数据链路标识的个数不大于目标eNB能够接收的RRU数据链路的数量。
本方式可以确保目标eNB具有处理切换后的RRU数据链路的能力,避免由于目标eNB无法接收切换后的RRU数据链路导致切换过程出错的问题。
2、源eNB预先估计切换多少个RRU数据链路后,能够使源eNB的负载由警戒状态恢复至安全状态。例如:源eNB的空口资源占用数量超过第一设定值,硬件处理资源和backhaul带宽资源未超过对应的设定值,进一步确定空口资源超过第一设定值部分的资源量,并估计切换两条RRU数据链路可以使空口资源的占用数量小于第一设定值;接着,源eNB确定出目标eNB后,从表1中查询出对应的3个RRU标识,此时,源eNB可以将其中的两个RRU标识放置在负载切换请求中发送给目标eNB。
本方式可以减少切换请求次数,通过较少的切换请求次数使源eNB的负载降低。
3、源eNB可以在确定出目标eNB后,从表1中查询出对应的3个RRU标识,但eNB每次只在负载切换请求中放置较少的RRU标识(如放置一个RRU标识),在切换成功后,如果eNB的负载仍然较大,则继续切换剩余两个未切换的RRU。
本方式可以减少源eNB对目标负载的估计计算,简便了源eNB的操作。
实施例一的步骤106中,源eNB将RRU数据链路标识对应的RRU数据链路切换至目标eNB的切换流程如图3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源eNB向目标eNB发送RRU切换请求,所述RRU切换请求中包括:源eNB标识、RRU数据链路标识以及与UE相关的数据连接上下文信息。
源eNB标识用于通知目标eNB进行切换的起始端是源eNB,待切换的RRU数据链路是源eNB的RRU,与UE相关的数据连接上下文信息包括SAE Bearer和QoS,等用于指示目标eNB待切换的RRU服务的UE相关信息,以便于切换后UE业务不中断。
RRU切换请求中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与核心网(EPC)相关的数据连接信息,该信息可以帮助目标eNB将来直接将上行数据发送给EPC。
步骤B:目标eNB接收到RRU切换请求后,向源eNB回复确认消息。
所述确认消息中可以包括目标eNB的标识及小区标识,目标eNB同意接收的SAE Bearer list。如果目标eNB不同意接收,则确认消息中还包括不同意接收的SAE Bearer list和不同意接收的原因。
步骤C:源eNB将RRU数据链路标识对应的RRU数据链路承载的上/下行数据发送给目标eNB。
将缓存的RRU数据链路承载的上/下行数据发送给目标eNB的目的是:在切换后,目标eNB能够根据RRU数据链路承载的上/下行数据延续RRU数据链路承载的业务。
步骤D:目标eNB通过路径切换请求消息,请求EPC更新与所述RRU数据链路相关的数据连接信息。
路径切换请求消息中包括:目标eNB根据源eNB标识、RRU数据链路标识、与UE相关的数据连接上下文信息和RRU数据链路承载的上/下行数据。
步骤E:EPC更新与所述RRU数据链路相关的数据连接信息,将RRU数据链路作为目标eNB中的RRU数据链路。
EPC完成更新后,回复路径切换请求确认消息。
步骤F:目标eNB通知源eNB释放RRU数据链路标识对应的RRU数据链路。
同时,目标eNB还触发源eNB释放与UE相关的RRU无线资源及控制平面资源。
通过步骤A至步骤F的方案,RRU数据链路由源eNB切换至目标eNB,在步骤F之后,RRU的数据便可以通过目标基站进行上下行传输。
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方案是针对分布式基站中的RRU切换实现负载迁移,由于每一个RRU需要负责多个载扇的射频处理,因此,每切换一个RRU,对源eNB的负载改变量是比较大的,可以将实施例一的方案看作是一种粗粒度的负载迁移。在某些场景下,源eNB虽然满足了切换条件,但实际的负载超过源eNB能支持的负载并不多,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二提出了一种细粒度的负载迁移,即将源eNB中的且位于源eNB和目标eNB边缘的UE切换至目标eNB。细粒度的负载迁移以UE为单位,由于位于源eNB和目标eNB边缘的UE数量有限,因此,每执行一次细粒度负载迁移只能完成少量负载的转移,保证了负载迁移数量的精度。
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实现eNB间细粒度链路切换的步骤示意图,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源eNB对自身的负载进行检测,判断是否满足切换条件,如果满足切换条件,则跳转至步骤202;否则,继续对自身的负载进行检测。
本步骤与实施例一的步骤101相同。
步骤202:源eNB从相邻的eNB中选择一个作为目标eNB,并向所述目标eNB发送负载切换请求。
本步骤中的负载切换请求中包括至少一个终端标识,所述终端标识对应的UE是接入源eNB的UE,且位于目标eNB覆盖的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二中,进行切换的UE是位于源eNB边缘的UE,由于在蜂窝状系统中,相邻eNB的覆盖范围有一部分是重叠的,因此,边缘的UE是指接入源eNB,但位于目标eNB和源eNB覆盖范围的重叠区域。
步骤203:目标eNB根据负载切换请求中的终端标识的数量,确定需要切换的负载量。
步骤204:目标eNB判断自身的负载和待切换的终端的负载之和是否满足切换条件,如不满足,则执行步骤205;否则,目标eNB向源eNB返回拒绝接收响应消息,停止切换过程。
步骤205:目标eNB向源eNB返回允许切换响应消息。
步骤206:源eNB将终端标识对应的终端切换至目标eNB。
在步骤206中,源eNB对UE实施向目标eNb的Handover流程实现终端切换。
在步骤206之后,可以跳转至步骤201,继续对负载状态进行检测。若负载仍过大,可以重新发起终端的切换过程。
在本实施例二中,为了使源eNB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和信令开销的情况下确定目标eNB和待切换的终端,可以在eNB内维护与相邻eNB的负载关联状态表,如表2所示。
相邻eNB标识 | 相邻终端标识 |
表2
与表1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二中的负载关联状态表可以包括两类信息,分别是与eNB相邻其他eNB标识和相邻终端标识。假设当前eNB的一个相邻eNB标识为A,则相邻终端标识表示:接入当前eNB,但位于当前eNB与标识为A的eNB覆盖区域的重叠范围内的UE。由于UE大多处于移动状态而且通过RRU的切换也会导致某些UE被切换至邻eNB,因此,表2中的相邻终端标识要动态维护更新,在每次切换完成之后,参与切换的源eNB和目标eNB也将更新自身保存的负载关联状态表。
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方法既适用于分布式基站的情况,也适用于现有的其他基站的情况。
在既需要将较多的负载由源eNB迁移至目的eNB,又需要在负载迁移过程中保证负载迁移数量的精度的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三提出了一种将粗粒度的负载迁移和细粒度的负载迁移结合在一起的eNB间链路切换方法,其步骤如图5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源eNB对自身的负载进行检测,判断是否满足切换条件,如果满足切换条件,则跳转至步骤302;否则,继续对自身的负载进行检测。
本步骤与实施例一的步骤101相同。
步骤302:源eNB从相邻的eNB中选择一个作为目标eNB,并向所述目标eNB发送第一负载切换请求。
本步骤中的第一负载切换请求中包括源eNB中的至少一个RRU数据链路标识,通知目标eNB待切换的RRU数据链路。第一负载切换请求中的RRU数据链路标识对应的RRU数据链路是与目标eNB相邻的数据链路。
步骤303:源eNB从相邻的eNB中选择一个作为目标eNB,并向所述目标eNB发送第二负载切换请求。
本步骤中的第二负载切换请求中包括至少一个终端标识,所述终端标识对应的UE是接入源eNB的UE,且位于目标eNB覆盖的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三中,步骤302和步骤303中涉及的目标eNB可以是相同的eNB,也可以是不同的eNB,也就是说,RRU数据链路和UE可以切换至同一个目标eNB,也可以切换至不同的目标eNB。
例如:在eNB中可以维护与相邻eNB的负载关联状态表,如表3所示。
相邻eNB标识 | 相邻RRU标识 | 相邻终端标识 |
表3
本实施例三中的负载关联状态表可以包括三类信息,分别是与eNB相邻其他eNB标识、相邻RRU标识和相邻终端标识。假设当前eNB的一个相邻eNB标识为A,则相邻终端标识表示:接入当前eNB,但位于当前eNB与标识为A的eNB覆盖区域的重叠范围内的UE;相邻RRU标识表示:与当前eNB相连且同时与标识为A的eNB相邻的RRU。
如果源eNB在负载过大,需要将两个RRU数据链路和两个UE切换至目标eNB,且源eNB可以根据各相邻eNB的负载信息和表3中的信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目标eNB,该目标eNB对应至少对应2个相邻RRU标识和3个相邻终端标识,则源eNB在步骤302和步骤303中确定的目标eNB是同一个eNB;如果源eNB没有找到能够同时进行RRU切换和UE切换的目标eNB,则源eNB可以利用两个目标eNB分别进行RRU切换和UE切换。
假设本实施例三中,源eNB能够找到了能够同时进行RRU切换和UE切换的目标eNB,第一负载切换请求和第二负载切换请求可以是同一个请求消息,也可以是不同的请求消息。
步骤304:目标eNB根据第一负载切换请求中的RRU数据链路标识和第二负载切换请求中的终端标识,确定需要切换的负载量。
步骤305:目标eNB判断自身的负载和待切换的负载之和是否满足切换条件,如不满足,则执行步骤306;否则,目标eNB向源eNB返回拒绝接收响应消息,停止切换过程。
由于步骤303中假设本实施例三的源eNB向目标eNB切换RRU切换和UE,因此目标eNB需要同时对RRU的负载和UE的负载进行确认。如果源eNB通过两个目标eNB分别切换RRU和UE,则每个目标eNB需要分别对待切换的链路的负载进行确认。
步骤306:目标eNB向源eNB返回允许切换响应消息。
步骤307:源eNB将RRU数据链路标识对应的RRU数据链路和终端标识对应的终端切换至目标eNB。
在步骤307之后,可以跳转至步骤301,再次判断源eNB的负载是否过大,如果负载还是过大,可以重新执行RRU和/或终端切换。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一、二和三提供的三种eNB间链路切换方法,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粗粒度或细粒度的链路切换,或者是粗、细粒度结合的链路切换,有效地解决了eNB因突发业务量的增多导致过载的问题,将多个eNB的资源聚合在一起,为尽可能多的UE提供服务,既避免eNB的负载过大时造成小区内UE的业务中断等严重问题;而当eNB的负载过小时造成的资源浪费,提高了接入网中多个eNB的整体业务处理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四还提供一种eNB间链路切换的系统,如图6所示,所述系统至少包括第一eNB 11和与该第一eNB相邻的第二eNB 12,其中:第一eNB 11用于在自身负载的状态满足切换条件时,向第二eNB12发送第一负载切换请求,所述第一负载切换请求中包含第一eNB11中的至少一个RRU数据链路标识,以及,在接收到第二eNB12返回的允许切换响应消息时,将所述RRU数据链路标识对应的RRU数据链路切换至第二eNB12;第二eNB12用于在接收到第一负载切换请求时,向第一eNB11返回允许切换响应消息。
所述第一eNB11还用于向第二eNB12发起第二负载切换请求,所述第二负载切换请求中包含至少一个终端标识,所述终端标识对应的UE是接入第一eNB的UE,且位于第二eNB覆盖的范围内,以及在接收到第二eNB返回的允许切换响应消息时,将所述终端标识对应的UE切换至第二eNB12。
所述系统中还包含第一eNB11的多个相邻eNB,则第一eNB11用于周期性地接收多个相邻eNB的负载信息,在根据接收到的负载信息确定出至少一个不满足切换条件的相邻eNB时,将确定的相邻eNB中的一个作为第二eNB12;或者,第一eNB11用于向多个相邻eNB发送负载查询请求,在根据各相邻eNB返回的负载信息确定至少一个不满足切换条件的相邻eNB时,将确定的相邻eNB中的一个作为第二eNB12。
所述第二eNB12用于确定自身的负载和待切换的RRU数据链路的负载之和不满足切换条件时,向第一eNB11返回允许切换响应消息。
本实施例四中的第二eNB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其中:接收第一负载切换请求的第二eNB与接收第二负载切换请求的第二eNB是相同的eNB,或者是不同的eNB。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eNB在需要进行切换时是源eNB,在相邻的其他eNB需要切换时是目标eNB。
本发明实施例五还提供一种演进基站,如图7所示,所述演进基站包括:切换条件检测模块21、第一请求发送模块22、切换模块23和请求接收模块24,其中:切换条件检测模块21用于检测自身负载的状态是否满足切换条件;第一请求发送模块22用于在检测结果为负载的状态满足切换条件时,向其他演进基站发送第一负载切换请求,所述第一负载切换请求中包含自身的至少一个RRU数据链路标识;切换模块23用于在接收到允许切换响应消息时,将所述RRU数据链路标识对应的RRU数据链路切换至其他演进基站;请求接收模块24用于接收其他演进基站发送的负载切换请求,所述负载切换请求中包含其他演进基站的至少一个RRU数据链路标识,且RRU数据链路标识对应的RRU数据链路与自身相邻。
演进基站还包括第二请求发送模块25,在检测结果为负载的状态满足切换条件时,向其他演进基站发送第二负载切换请求,所述第二负载切换请求中包含至少一个终端标识,所述终端标识对应的UE是接入演进基站的UE,且位于其他演进基站覆盖的范围内;所述切换模块23还用于将所述终端标识对应的UE切换至其他演进基站。
所述切换条件检测模块21包括资源确定子模块31和检测子模块32,其中:资源确定子模块31用于确定自身已使用的空口资源、已使用的硬件处理资源和已使用的Backhaul带宽资源;检测子模块32用于在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种满足时,确定自身负载的状态满足切换条件:已使用的空口资源超过第一设定值、已使用的硬件处理资源超过第二设定值和已使用的Backhaul带宽资源超过第三设定值中至少一个条件满足时,负载的状态是否满足切换条件。
所述切换条件检测模块21用于确定自身的负载和请求接收模块接收到的RRU数据链路标识对应的RRU数据链路负载之和是否满足切换条件;则所述演进基站还包括响应消息发送模块26,用于当自身的负载和请求接收模块接收到的RRU数据链路标识对应的RRU数据链路负载之和满足切换条件时,向所述其他演进基站返回允许切换响应消息。
本实施例五中的演进基站在进行切换时,可能是源eNB也可能是目标eNB,并且在接入网中也是某个其他eNB的相邻eNB。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系统和演进基站,实现了相邻接eNB之间空口资源、处理资源以及回程带宽资源的共享,利用细粒度负载均衡(UE切换)和粗粒度负载均衡(RRU切换)两种方案,可以合理配置基站硬件资源,有效避免因突发话务量而导致的部分基站过载;通过eNB间互相协作,避免资源空闲或过载,有效地实现负载动态迁移,提高网络资源的整体效率。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7)
1.一种演进基站eNB间链路切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源eNB在自身负载的状态满足切换条件时,向相邻的目标eNB发送第一负载切换请求,所述第一负载切换请求中包含源eNB中的至少一个远端射频单元RRU数据链路标识;
源eNB在接收到目标eNB返回的允许切换响应消息时,将所述RRU数据链路标识对应的RRU数据链路切换至目标eNB。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RRU数据链路标识对应的RRU与目标eNB相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源eNB在负载的状态满足切换条件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源eNB向目标eNB发起第二负载切换请求,所述第二负载切换请求中包含至少一个终端标识,所述终端标识对应的UE是接入源eNB的UE,且位于目标eNB覆盖的范围内;
源eNB在接收到目标eNB返回的允许切换响应消息时,将所述终端标识对应的UE切换至目标eNB。
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种满足时,源eNB确定自身负载的状态满足切换条件:
源eNB确定自身已使用的空口资源超过第一设定值、已使用的硬件处理资源超过第二设定值和已使用的Backhaul带宽资源超过第三设定值。
5.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源eNB向目标eNB发起第一负载切换请求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源eNB周期性地接收多个相邻eNB的负载信息,在根据接收到的负载信息确定出至少一个不满足切换条件的相邻eNB时,将确定的相邻eNB中的一个作为目标eNB;或者,
源eNB向多个相邻eNB发送负载查询请求,在根据各相邻eNB返回的负载信息确定至少一个不满足切换条件的相邻eNB时,将确定的相邻eNB中的一个作为目标eNB。
6.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目标eNB接收到第一负载切换请求后,确定自身的负载和待切换的RRU数据链路的负载之和不满足切换条件时,向源eNB返回允许切换响应消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源eNB将所述RRU数据链路标识对应的RRU数据链路切换至目标eNB,包括:
源eNB向目标eNB发送RRU切换请求,所述RRU切换请求中包括:源eNB标识、RRU数据链路标识以及与UE相关的数据连接上下文信息;
源eNB接收到目标eNB返回的确认消息后,将RRU数据链路标识对应的RRU数据链路承载的上/下行数据发送给目标eNB;
目标eNB根据源eNB标识、RRU数据链路标识、与UE相关的数据连接上下文信息和RRU数据链路承载的上/下行数据,请求演进后的核心网EPC更新与所述RRU数据链路相关的数据连接信息;
目标eNB在所述RRU数据链路相关的数据连接信息更新完成后,通知源eNB释放RRU数据链路标识对应的RRU数据链路。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标eNB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其中:接收第一负载切换请求的目标eNB与接收第二负载切换请求的目标eNB是相同的eNB,或者是不同的eNB。
9.一种演进基站eNB间链路切换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第一eNB和与该第一eNB相邻的第二eNB,其中:
第一eNB,用于在自身负载的状态满足切换条件时,向第二eNB发送第一负载切换请求,所述第一负载切换请求中包含第一eNB中的至少一个远程射频单元RRU数据链路标识,以及,在接收到第二eNB返回的允许切换响应消息时,将所述RRU数据链路标识对应的RRU数据链路切换至第二eNB;
第二eNB,用于在接收到第一负载切换请求时,向第一eNB返回允许切换响应消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eNB,还用于向第二eNB发起第二负载切换请求,所述第二负载切换请求中包含至少一个终端标识,所述终端标识对应的UE是接入第一eNB的UE,且位于第二eNB覆盖的范围内,以及在接收到第二eNB返回的允许切换响应消息时,将所述终端标识对应的UE切换至第二eNB。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中还包含第一eNB的多个相邻eNB,则
第一eNB,用于周期性地接收多个相邻eNB的负载信息,在根据接收到的负载信息确定出至少一个不满足切换条件的相邻eNB时,将确定的相邻eNB中的一个作为第二eNB;或者,
第一eNB,用于向多个相邻eNB发送负载查询请求,在根据各相邻eNB返回的负载信息确定至少一个不满足切换条件的相邻eNB时,将确定的相邻eNB中的一个作为第二eNB。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eNB,用于确定自身的负载和待切换的RRU数据链路的负载之和不满足切换条件时,向第一eNB返回允许切换响应消息。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eNB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其中:接收第一负载切换请求的第二eNB与接收第二负载切换请求的第二eNB是相同的eNB,或者是不同的eNB。
14.一种演进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演进基站包括:
切换条件检测模块,用于检测自身负载的状态是否满足切换条件;
第一请求发送模块,用于在检测结果为负载的状态满足切换条件时,向其他演进基站发送第一负载切换请求,所述第一负载切换请求中包含自身的至少一个RRU数据链路标识;
切换模块,用于在接收到允许切换响应消息时,将所述RRU数据链路标识对应的RRU数据链路切换至相邻的其他演进基站;
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相邻的其他演进基站发送的负载切换请求,所述负载切换请求中包含其他演进基站的至少一个RRU数据链路标识,且RRU数据链路标识对应的RRU数据链路与自身相邻。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演进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演进基站还包括:
第二请求发送模块,在检测结果为负载的状态满足切换条件时,向其他演进基站发送第二负载切换请求,所述第二负载切换请求中包含至少一个终端标识,所述终端标识对应的UE是接入演进基站的UE,且位于其他演进基站覆盖的范围内;
所述切换模块,还用于将所述终端标识对应的UE切换至其他演进基站。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演进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条件检测模块包括:
资源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自身已使用的空口资源、已使用的硬件处理资源和已使用的Backhaul带宽资源;
检测子模块,用于在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种满足时,确定自身负载的状态满足切换条件:
已使用的空口资源超过第一设定值、已使用的硬件处理资源超过第二设定值和已使用的Backhaul带宽资源超过第三设定值。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演进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条件检测模块,用于确定自身的负载和请求接收模块接收到的RRU数据链路标识对应的RRU数据链路负载之和是否满足切换条件;
所述演进基站还包括:
响应消息发送模块,用于当自身的负载和请求接收模块接收到的RRU数据链路标识对应的RRU数据链路负载之和不满足切换条件时,向所述其他演进基站返回允许切换响应消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0827066A CN101873651B (zh) | 2009-04-24 | 2009-04-24 | 一种演进基站间链路切换的方法、系统及演进基站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0827066A CN101873651B (zh) | 2009-04-24 | 2009-04-24 | 一种演进基站间链路切换的方法、系统及演进基站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73651A CN101873651A (zh) | 2010-10-27 |
CN101873651B true CN101873651B (zh) | 2012-08-15 |
Family
ID=42998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0827066A Active CN101873651B (zh) | 2009-04-24 | 2009-04-24 | 一种演进基站间链路切换的方法、系统及演进基站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873651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74148A (zh) * | 2012-12-10 | 2014-06-18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x2接口的基站切换方法、系统以及基站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20257503A1 (en) * | 2011-04-11 | 2012-10-11 | Alcatel Lucent Usa Inc. | Intelligent presence congestion notification service |
CN102946618B (zh) * | 2011-08-16 | 2015-12-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负载分担方法、基站、用户设备、负载分担节点和系统 |
CN103024903B (zh) * | 2011-09-23 | 2018-04-0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交互基带资源情况和基带资源的共享方法及演进基站 |
CN103024749B (zh) * | 2011-09-27 | 2016-01-1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动态频谱管理的方法和装置 |
CN103108334B (zh) * | 2011-11-10 | 2018-08-17 | 南京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射频拉远系统的系统负荷动态调整方法 |
WO2013091666A1 (en) * | 2011-12-20 | 2013-06-27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Technique for cable interface-based load balancing between cells |
CN103517337B (zh) * | 2012-06-29 | 2018-07-0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负荷信息获取方法、装置和系统 |
JP2019004406A (ja) * | 2017-06-19 | 2019-01-10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ユーザ装置、amf、コアネットワーク装置、p−cscf、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
CN111356248B (zh) * | 2018-12-20 | 2022-05-13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接入网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及装置 |
CN111107596B (zh) * | 2019-12-13 | 2022-07-12 |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邻区切换方法、装置、皮基站和存储介质 |
CN113271613B (zh) * | 2020-04-24 | 2023-01-2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基站群的数据处理方法、基站及基站系统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31132A (zh) * | 2006-02-28 | 2007-09-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资源管理系统及基于该系统的切换控制方法 |
CN101072391A (zh) * | 2006-05-08 | 2007-11-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演进网络中的基站及基站间交互负载信息的方法 |
-
2009
- 2009-04-24 CN CN2009100827066A patent/CN10187365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31132A (zh) * | 2006-02-28 | 2007-09-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资源管理系统及基于该系统的切换控制方法 |
CN101072391A (zh) * | 2006-05-08 | 2007-11-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演进网络中的基站及基站间交互负载信息的方法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74148A (zh) * | 2012-12-10 | 2014-06-18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x2接口的基站切换方法、系统以及基站 |
CN103874148B (zh) * | 2012-12-10 | 2017-07-07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x2接口的基站切换方法、系统以及基站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73651A (zh) | 2010-10-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73651B (zh) | 一种演进基站间链路切换的方法、系统及演进基站 | |
JP6471828B1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と方法と無線基地局と制御局 | |
WO2020063404A1 (zh) | 一种负载均衡方法及装置 | |
EP3477996B1 (en) | Network with d2d terminals | |
JP5522267B2 (ja) | 無線基地局、中継基地局、移動端末、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動作制御方法 | |
CN113556806B (zh) | 基站和在蜂窝电信网络中操作基站的方法 | |
EP3345426B1 (en) | Mobility procedures between beams from different radio network nodes | |
US20130252660A1 (en) | Activate es cell for particular ue(s) | |
JP2018074610A (ja) | 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および無線基地局の制御方法 | |
EP3520498B1 (en) |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 |
US8862114B2 (en) |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 |
CN109792683B (zh) | 蜂窝电信网络、基站和在蜂窝电信网络中操作基站的方法 | |
WO2012127325A2 (en) | Method for energy saving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
EP2557842A1 (en) | Autonomous cell reselection by a user equipment | |
CN102934486B (zh) | 基站、移动通信系统以及基站的呼叫允许控制方法和呼叫允许控制程序 | |
JP2022043218A (ja) | 通信方法、セカンダリ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及び端末 | |
CN109219978A (zh) | 接入方法、用户设备、控制设备及通信系统 | |
EP3619951B1 (en) | A method for using a short signal identity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a radio terminal and a radio access node, a radio terminal and a radio access node | |
EP2704498A1 (en) | Base station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 |
US11019547B1 (en) | Controlling handover parameters based on target base station characteristics | |
US20170325150A1 (en) | Base station and processor | |
CN112400340B (zh) | 一种小区切换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 |
JP2012029330A (ja) | トラッキングエリア設定装置及びユーザ装置並びにトラッキングエリア設定方法 | |
US10039034B1 (en) | Controlling handover based on confidence in response to load-information request | |
CN110999389B (zh) | 第一网络节点、客户端设备及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