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02705B - 相机本体和摄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相机本体和摄影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02705B CN101802705B CN2008801077821A CN200880107782A CN101802705B CN 101802705 B CN101802705 B CN 101802705B CN 2008801077821 A CN2008801077821 A CN 2008801077821A CN 200880107782 A CN200880107782 A CN 200880107782A CN 101802705 B CN101802705 B CN 10180270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zoom
- object distance
- operating
- camera body
- inform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1—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 H04N23/632—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for displaying or modifying preview images prior to image capturing, e.g. variety of image resolutions or capturing paramet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3—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permitting adjustm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03B17/14—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interchangeabl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Remote 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parts, e.g.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s
- H04N23/663—Remote 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parts, e.g.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interchangeable camera parts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3—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contrast or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of image signals, e.g. hill climbing metho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Control of means for changing angle of the field of view, e.g. optical zoom objectives or electronic zoom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1/00—Still video camera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Indication In Cameras, And Counting Of Exposures (AREA)
- Viewfin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相机本体(3),具备:显示部(20)和机身微处理器(10)。显示部(20)可以显示表示光学系统(L)焦距的变焦显示条(105)。机身微处理器(10)在使用者操作变焦环(64)时控制显示部(20),使变焦环(64)的移动方向与显示部(20)显示的变焦显示条(105)随着变焦环(64)的操作而变化的变化方向大体一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变更光学系统状态的摄影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交换镜头式数码相机已急速普及。在这种数码相机中,在使用者利用取景器观察被摄物体时,光路会因反光镜而变更。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光学系统的光(即被摄物体影像),被配置在光路上的反光镜反射。被反射的光通过五棱镜等,被转换成正像,导入光学取景器。从而,使用者可以从光学取景器观察到通过光学系统的被摄物体影像。因此,通常,形成取景器用光路的位置,是反光镜的固定位置。
另一方面,在镜头用于摄影的情况下,通过让反光镜会在瞬间改变位置,从摄影用光路避开,从而将取景器用光路切换为摄影用光路,且摄影结束后,反光镜会瞬间返回固定位置。只要是单反方式就都是这样,不论是以往的银盐相机,还是数码相机,都是同样。
数码相机的特征之一例如是:摄影时,可以一边观察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器)一边摄影;摄影后,可以马上确认摄影图像。但是,如果使用目前的单反相机的反光镜方式,在摄影时,就不能使用液晶显示器。这样,摄影就无法利用液晶显示器来进行,所以,对于尤其是不习惯数码相机摄影的初学者来说,由于要看着取景器进行摄影,所以现有的交换镜头式数码相机非常不易使用。此外,近来,对于数码相机,不只是要求摄影静态图像,还要求具有摄影动态图像等功能。
因此,提出了一种能够边看液晶显示器边摄影的单反数码相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对于交换镜头式数码相机,使用液晶显示器摄影的情况与以往的看着取景器摄影的情况相比,使用者与数码相机之间的距离会拉开,所以,使用者很难一边直接看着交换镜头一边操作。此外,为了使数码相机小型化,有时表示变焦环或聚焦环的状态的数值被省略。在这些情况下,使用者要想变更变焦倍率(焦距)或物距(以下也称被摄物体距离),很难搞清交换镜头的操作部件向哪个方向移动,所以操作性低下。
因此,提出了一种数码相机,使用文字和符号图形,将变焦手柄操作的方向和变焦位置显示在显示部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此外,还提出了一种数码相机,可以任意选择设定聚焦环的操作方向(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特开2001-125173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5-153456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平5-181047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数码相机中,变焦手柄操作的方向和变焦位置虽然显示在显示部上,但是操作方向的显示却与变焦手柄的操作方向无关,即使看到变焦位置的显示,使用者也不易理解向哪个方向操作变焦手柄。
此外,在专利文献3所述的数码相机中,使用者仅仅是可以任意选择设定聚焦环的操作方向,使用者很难判断聚焦环的操作方向与物距的增减之间的关系。
如上所述,在现有的摄影装置中,使用者很难判断使光学系统状态变化时的操作方向,所以希望提高操作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操作性的相机本体和摄影装置。
本发明的相机本体与可通过操作可以旋转设置的操作部件变更光学系统状态的镜头镜筒一起,被用于摄影装置。该相机本体包括:显示部和控制部。显示部可以显示表示光学系统状态的状态指示单元。控制部对显示部进行控制,使得使用者操作操作部件时,操作部件移动的操作方向,与显示部上显示的状态指示单元随着操作部件的操作而变化的变化方向大体一致。
在上述相机本体中,显示部由控制部控制,使得使操作部件移动的操作方向,与显示部上显示的状态指示单元随着操作部件的操作而变化的变化方向大体一致。因此,如果边看显示部显示的状态指示单元边摄影,使用者在调整光学系统状态时,容易直观地理解将操作部件要向哪个方向操作。由此,可以提高上述相机本体的操作性。此外,具有上述相机本体的摄影装置也可以得到同样效果。
这里,所谓的“光学系统状态”可以考虑例如光学系统的焦距和合焦的物距。在操作方向与变化方向大体一致的状态中,例如,除了操作方向与变化方向完全一致的状态,也包含在可得到操作性提高的效果的范围内,操作方向与变化方向偏离的状态。作为操作方向和变化方向,可以认为是直线方向、以规定的基准点为中心的沿着圆弧的方向、以规定的基准点为中心的旋转方向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数码相机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相机本体的概略构成图。
图3是数码相机的立体图。
图4(A)是相机本体的上面图,(B)是相机本体的背面图。
图5是交换镜头单元在广角端的截面图。
图6是交换镜头单元在望远端的截面图。
图7是聚焦透镜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聚焦透镜单元的立体图。
图9是超声波执行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10是超声波执行器单元的平面图。
图11是变焦显示条的显示例。
图12(A)是变焦环操作方向的示意图,(B)是变焦显示条的显示例。
图13是变焦显示条的显示例。
图14(A)是变焦环操作方向的示意图,(B)是变焦显示条的显示例。
图15(A)是变焦环操作方向的示意图,(B)是变焦显示条的显示例。
图16是变焦显示条的显示例。
图17是变焦显示条的显示例。
图18是聚焦显示条的显示例。
图19(A)是聚焦环操作方向的示意图,(B)是聚焦显示条的显示例。
图20是聚焦显示条的显示例。
图21(A)是聚焦环操作方向的示意图,(B)是聚焦显示条的显示例。
图22(A)是聚焦环操作方向的示意图,(B)是聚焦显示条的显示例。
图23是聚焦显示条的显示例。
图24是聚焦显示条的显示例。
图中:1-数码相机(摄影装置),2-交换镜头单元(镜头镜筒),3-相机本体,3a-框体,4-机身安装底座,10-机身安装底座(控制部的一例),11-摄影传感器,12-摄影传感器驱动控制部,20-显示部,21-图像显示控制部(控制部的一例),25-电源开关,26-工作模式切换杆,27-十字操作键,28-MENU设定键,29-SET键,30-快门键,31-快门控制部,33-快门单元,34-摄影模式切换键,40-镜头微处理器,41-聚焦透镜驱动控制部,44-存储器(存储部的一例),50-固定框,52-第1直进框,53-第1旋转框,54-第1支架,55-第2旋转框,57-1群透镜支撑框,58-2群透镜支撑框,59-3群透镜支撑框,60-4群透镜支撑框,61-2群支架,62-滤镜安装底座,63-变焦环单元,64-变焦环(操作部件的一例),65-第1旋转检出部,67-聚焦环(操作部件的一例),68-第2旋转检出部,71-镜头安装底座,74a、74b、74c-导向杆,75-第3支架,76-磁尺,77-磁传感器,78-聚焦透镜单元,80-超声波执行器单元,80a-可动部,80b-固定部,81-压电元件,82-驱动器,83-可动体,84-内壳,88-供电电极,90-外壳,94-滑动板,97-变焦透镜驱动控制部,105、125-变焦显示条(状态指示单元的一例),106、126-显示带,107、127-变焦指标(指标的一例),108a、128a-最大值(焦距信息的一例),108b、128b-最小值(焦距信息的一例),109、129-显示标尺,109a、129a-标尺框,205、225-聚焦显示条(状态指示单元的一例),206、226-显示带,207、227-聚焦指标(指标的一例),208a、228a-最大值(物距信息的一例),208b、228b-最小值(物距信息的一例),209、229-显示标尺,209a、229a-标尺框,L-光学系统,L1-第1透镜群,L2-第2透镜群,L3-第3透镜群,L4-第4透镜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1实施方式]
<1:数码相机的整体构成>
如图1所示,数码相机1(摄影装置的一例)是交换镜头式数码相机,主要包括:具有数码相机1主要功能的相机本体3;和可拆卸地安装在相机本体3上的交换镜头单元2(镜头镜筒的一例)。交换镜头单元2通过设于最后部的镜头安装底座71,被装配在设于相机本体3前面的机身安装底座4上。
(1.1:交换镜头单元)
如图1所示,交换镜头单元2包括:光学系统L;变焦透镜驱动控制部97;聚焦透镜驱动控制部41;光圈驱动控制部42;镜头微处理器40;第1旋转检出部65;和第2旋转检出部68。
光学系统L将被摄物体影像连结于相机本体3的摄影传感器11。变焦透镜驱动控制部97为变更焦距而驱动光学系统L的第1透镜群L1(后述)。聚焦透镜驱动控制部41为进行聚焦而驱动光学系统L的第2透镜群L2(后述)。光圈驱动控制部42调节光圈部43的光圈量。镜头微处理器40控制交换镜头单元2各部的动作。
镜头微处理器40,是掌管交换镜头单元2中枢的控制装置,与搭载在交换镜头单元2上的各部连接。具体而言就是,镜头微处理器40搭载有CPU、ROM、RAM,CPU通过读入保存在ROM中的程序,可以实现各种功能。此外,机身微处理器10和镜头微处理器40,通过设在镜头安装底座71上的电接点(未图示)而电连接,可以相互发送接收信息。
此外,镜头微处理器40内的存储器44中,保存有关于交换镜头单元2的各种信息(镜头信息)。具体而言就是,存储器44中存有焦距信息和物距信息。焦距信息包含:交换镜头单元2的焦距最大值和最小值。物距信息包含:交换镜头单元2的物距最大值和最小值。
另外,存储器44中也存有:有关变焦环64(后述)以光轴AZ为中心的旋转方向(图3所示的A方向或B方向)和旋转角度的信息;和表示变焦环64的旋转方向与焦距的增减方向之间关系的操作方向信息。
这里,如图3所示,对于交换镜头单元2,在沿光轴AZ从相机本体3侧观察交换镜头单元2的情况下,设顺时针方向为A方向,逆时针方向为B方向。
对于存储在上述存储器44中的各种信息,在交换镜头单元2安装在相机本体3时,由镜头微处理器40向机身微处理器10发送。由此,机身微处理器10可以掌握交换镜头单元2的各种信息。各种信息可在摄影时被使用。
利用图5至图10,说明交换镜头单元2的概略构造。如图5所示,设定一个XYZ三维直角坐标系,将与交换镜头单元2的光轴AZ平行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物体侧是正侧,像面侧是负侧)。
交换镜头单元2,搭载有具有4个透镜群的光学系统L。具体而言就是,交换镜头单元2包括:第1透镜群L1、第2透镜群L2、第3透镜群L3和第4透镜群L4。为了变倍,第1透镜群L1、第2透镜群L2、第3透镜群L3和第4透镜群L4,在Z轴方向上沿光轴AZ移动。为了聚焦,第2透镜群L2在Z轴方向上沿光轴AZ移动。
交换镜头单元2包括支撑光学系统L的透镜支撑机构45。具体而言就是,如图5和图6所示,透镜支撑机构45包括:固定框50、第1直进框52、第1旋转框53、第1支架54、第2旋转框55、第1透镜支撑框57、第2透镜支撑框58、第3透镜支撑框59、第4透镜支撑框60、第2支架61、滤镜安装底座62、变焦环单元63、聚焦环单元66和镜头安装底座71。
第1旋转框53,被同轴配置在第1直进框52的外周侧,由第1直进框52支撑为可围绕光轴AZ相对旋转。
第1支架54被同轴配置在第1旋转框53的外周侧,由第1直进框52限制围绕光轴AZ的相对旋转。当第1旋转框53以光轴AZ为中心旋转时,第1支架54相对于第1直进框52不旋转(在相对于第1旋转框53旋转的同时),在Z轴方向上移动。在第1支架54的Z轴方向的负侧部分上,设有3个在圆周方向等间距(例如120°间隔)配置的凸轮销(cam pin)54a。
第2支架61被同轴配置在第1直进框52的内周侧,由第1直进框52限制围绕光轴AZ的相对旋转。第2支架61,具有3个在圆周方向等间距配置的凸轮销61a。凸轮销61a被插入第1直进框52的贯通直进槽52c和第1旋转框53的贯通凸轮槽53b。因此,当第1旋转框53以光轴AZ为中心旋转时,第2支架61相对于第1直进框52不旋转(在相对于第1旋转框53旋转的同时),在Z轴方向上移动。
第1直进框52被同轴配置在固定框50的外周侧,由固定框50、第2旋转框55和第3透镜支撑框59支撑。第1直进框52由固定框50限制围绕光轴AZ的相对旋转。当第1旋转框53围绕光轴AZ旋转时,第1直进框52相对于固定框50不旋转,在Z轴方向上移动。
第2旋转框55,被同轴配置在固定框50的内周侧,由固定框50支撑。当第1旋转框53以光轴AZ为中心旋转时,第2旋转框55相对于固定框50围绕光轴AZ旋转,同时,在Z轴方向上移动。
第3透镜支撑框59被同轴配置在第2旋转框55的内周侧,由固定框50限制围绕光轴AZ的相对旋转。当第1旋转框53围绕光轴AZ旋转时,第3透镜支撑框59相对于固定框50不旋转,在Z轴方向上移动。
第4透镜支撑框60,被同轴配置在第2旋转框55的内周侧,由第3透镜支撑框59限制围绕光轴AZ的相对旋转。当第1旋转框53围绕光轴AZ旋转时,第4透镜支撑框60,相对于第3透镜支撑框59不旋转,在Z轴方向上移动。
第1透镜支撑框57,被固定在第1支架54的端部,支撑第1透镜群L1。第2透镜支撑框58支撑第2透镜群L2。第2透镜支撑框58设有:后述的超声波执行器单元80;和配置在其圆周上的大致相反侧位置的定位部58a。
第3透镜支撑框59支撑第3透镜群L3,具有3个在圆周方向等间距(例如120°间隔)配置的凸轮销59a。第4透镜支撑框60支撑第4透镜群L4,具有在圆周方向等间距(例如120°间隔)配置的凸轮销60a。
第1旋转框53,为圆筒形凸轮环,包括3条相对于光轴AZ倾斜的贯通凸轮槽53a和53b。第1支架54的凸轮销54a被插入贯通凸轮槽53a。第2支架61的凸轮销61a被插入贯通凸轮槽53b。第1旋转框53的端部设有3条长穴部53c,被插入第2旋转框55的凸轮销55a。凸轮销55a上有1条长销和2条短销,长穴部53c仅被插入1条长销。
第1直进框52为圆筒形凸轮环,形成有3条贯通直进槽52b,被插入第1支架54的凸轮销54a。在不干扰贯通直进槽52b的位置上,形成有3条贯通直进槽52c,被插入第2支架61的凸轮销61a。为使第1直进框52与第3透镜支撑框59一起在Z轴方向上移动,第1直进框52的端部设有贯通穴52d,被插入设在第3透镜支撑框59上的凸轮销59a。
固定框50上,形成有3条用来使第1直进框52在Z轴方向上移动的贯通直进槽50a。在不干扰固定框50的贯通直进槽50a的部分上,为使第2旋转框55在Z轴方向上移动,在圆周方向上等间距(例如120°间隔)形成有3条相对于光轴AZ倾斜的贯通凸轮槽50b。
第2旋转框55上,在圆周方向等间距(例如120°间隔)形成有3条与第3透镜支撑框59的凸轮销59a配合且相对于Z轴方向倾斜的贯通凸轮槽55c。此外,第2旋转框55上,在圆周方向等间距(例如120°间隔)形成有3条与第4透镜支撑框60的凸轮销60a配合且相对于Z轴方向倾斜的贯通凸轮槽55d。
滤镜安装底座62是圆筒形,在Z轴方向正侧(被摄物体侧)形成有内螺纹。内螺纹上装有偏光滤镜或保护滤镜等光学滤镜,以及转换镜。滤镜安装底座62,被3条安装螺丝等固定在第1支架54上。
变焦环单元63,包括:变焦环64;和检测变焦环64旋转角度的第1旋转检出部65(图1)。变焦环64,具有圆筒形状,由环基座69支撑,在相对于固定在固定框50的环基座69的、往Z轴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可以围绕光轴AZ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变焦环64旋转约90°。另外,变焦环64的旋转角度不限于90°。
变焦环64的内周部形成有凹部(未图示)。凹部中插入有设于第1旋转框53外周部的凸部(未图示)。通过这些结构,变焦环64,相对于第1旋转框53可围绕光轴AZ旋转,而相对于第1旋转框53的Z轴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
第1旋转检出部65,检测出使用者对变焦环64发生的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将检测出的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作为焦距信息发送到镜头微处理器40。此外,在变焦环64的外周面,显示有光学系统的焦距。另外,关于各透镜群(第1透镜群L1~第4透镜群L4)的绝对位置,由于它们与变焦环64的旋转角度一一对应,所以,可以通过用来检测变焦环64旋转角度的第1旋转检出部65将它们检测出来。
聚焦环单元66包括:聚焦环67;和检测聚焦环67旋转角度的第2旋转检出部68(图1)。聚焦环67具有圆筒形状,被环基座69支撑,在相对于固定在固定框50的环基座69的、往Z轴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可以围绕光轴AZ旋转。
第2旋转检出部68,可以检测出聚焦环67的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该第2旋转检出部68,例如通过检测出,在聚焦环67全周上以固定间隔在Z轴方向形成的突起有无通过作为2个光电传感器(未图示)的构成部分的发光部与感光部之间,来检出聚焦环67的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第2旋转检出部68,检出使用者操作聚焦环67的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将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作为物距信息发送到镜头微处理器40。
镜头安装底座71,具有透镜安装接点(未图示),通过机身安装底座4的透镜安装接点(未图示),进行镜头微处理器40与机身微处理器10之间的信号传递。镜头安装底座71,通过安装基座70被固定在固定框50上。
聚焦透镜单元78被设置成为,伴随聚焦动作可以在Z轴方向上移动,它包括:第2透镜群L2、第2透镜支撑框58、第2支架61、导向杆74a和74b、第3支架75、超声波执行器单元80、磁尺76和磁传感器77。
第2透镜支撑框58支撑第2透镜群L2(聚焦透镜群),它被固定在第3支架75和第2支架61上。导向杆74b,从第2透镜支撑框58的固定部58b开始向Z轴方向延伸,插入第3支架75的孔75a。第2透镜支撑框58被第3支架75支撑,可以向Z轴方向移动。第2透镜支撑框58在Z轴方向上被超声波执行器单元80驱动。
超声波执行器单元80包括可动部80a和固定部80b。可动部80a被螺栓等固定在第2透镜支撑框58的固定部58b。通过规定电流流入超声波执行器单元80,可动部80a相对于固定部80b在Z轴方向上移动,并且第2透镜支撑框58就会随之在Z轴方向上被驱动。
位置检出单元由磁尺76和磁传感器77构成,检测第2透镜支撑框58相对于第3支架75的位置。磁尺76被固定在第2透镜支撑框58上,在Z轴方向被等间隔磁化。磁传感器77是检测磁尺76信号的MR传感器等,被固定在第3支架75上。磁传感器77被设置成与磁尺76保持规定的间隔。通过磁传感器77进行位置检测、反馈控制,可以实现一种除具高速应答性以外,还是高分辨率、高精度、低噪声、高扭矩的线性驱动器。由此,可以得到作为数码相机1的卓越的聚焦特性。
另外,第2透镜群L2相对于第2支架61的位置,即第2透镜支撑框58的原点位置,可以通过未图示的光电传感器等检测出来。此外,对于离开原点位置的相对位置而言,通过对磁传感器77的输出值进行计数,能随时检测出第2透镜群L2在什么位置。
下面,利用图7和图10,说明超声波执行器单元80。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超声波执行器单元80上,在由PZT或水晶等压电材料组成的压电元件81表面,设有2处大致为球形的驱动器82。上述2处,是指相当于压电元件81弯曲振动的中段的大致中心的位置,通过在上述位置设置驱动器82,可以更为有效地灵活运用压电元件81的振动。
作为驱动器82的材料,例如有氧化锆、氧化铝、氮化硅、碳化硅和碳化钨等。此外,驱动器82的形状大致为球形,而通过设为大致为球形,可以减小与压电元件81在长度方向的接触面积。这样,不易阻碍压电元件81的弯曲振动,其结果,可以提高作为超声波执行器的效率。
在压电元件81的前面,设有被4分割的供电电极88,在该供电电极88上,通过焊料86连接有导线89。导线89从设在内壳84上的贯通穴(未图示)被向外部导出。通过该导线89向压电元件81的供电电极88供给电压,压电元件81根据施加电压的频率振动。压电元件81上形成有焊料86的部分,是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的节点部周边。通过使用上述节点部作为连接导线89的部位,可以尽量抑制干扰压电元件81振动的不良影响,也就是可以尽量抑制形成焊料86所带来的对压电元件81的不必要的负担。
超声波执行器单元80主要包括可动部80a和固定部80b。可动部80a包括压电元件81、驱动器82、内壳84、外壳90、导向杆91、保持器(retainer)92和外壳盖93。固定部80b包括可动体83、滑动板94和导向杆74a。
驱动器82支撑可动体83,通过压电元件81的振动,驱动器82形成大致为椭圆的运动,由此,驱动器82相对于可动体83在Z轴方向上往复运动。也就是说,压电元件81伸缩振动的振动方向与可动体83的可动方向是同一方向。此外,弯曲振动的振动方向与相对于可动体83的可动方向垂直,而且它是连接压电元件81与可动体83的方向(也就是,驱动器82支撑可动体83的方向)。
作为可动体83的材料,例如有氧化铝。在驱动器82使用氧化铝的情况下,从磨损的观点出发,优选可动体83使用比驱动器82的氧化铝还软的氧化铝。
压电元件81容纳在内壳84中,压电元件81被设于内壳84内的支撑体85支撑。支撑体85是例如导电性硅胶等。也就是说,压电元件81被配置在内壳84内,压电元件81的伸缩方向与可动体83的可动方向为同一方向(Z轴方向、沿光轴AZ的方向)。在与上述可动体83的可动方向为同一方向的内壳84的内壁面,设有壁面支撑体85a、85c,对内壁面形成侧压。在内壳84的内底面,设有背面支撑体85b,通过支撑压电元件81形成增压。背面支撑体85b被设置成为,上述2个驱动器82以大致相同的压力来支撑可动体83,由此,可以使可动体83稳定工作。
内壳84被固定在外壳90内。圆筒形的导向杆74a被配置在可动体83的上部。导向杆74a的上侧设有由保持器92保持的2个导向球91。导向球91的上部设有外壳盖93。外壳盖93与导向杆74a之间夹入有导向球91。因此,通过导向球91,导向杆74a被增压。由此,导向杆74a与可动体83被以规定压力压接固定。
外壳90的两端侧设有支撑导向杆74a的轴承部90a、90b,外壳90相对于导向杆74a可以在Z轴方向上移动。也就是说,通过驱动器82的椭圆运动,可动部80a相对于由可动体83和导向杆74a组成的固定部80b,可以在沿着光轴AZ方向上往复运动。
这里,对上述构成的超声波执行器单元80的动作进行说明。通过对压电元件81的特定供电电极施加特定频率的交流电压,压电元件81中,感生弯曲振动的二阶模式和伸缩振动的一阶模式。虽然弯曲振动的共振频率和伸缩振动的共振频率,分别由压电元件的材料、形状等决定,但通过使两个频率大致一致,施加频率与其近似的电压,压电元件81中,可和谐地感生弯曲二阶模式和伸缩一阶模式。其结果,从纸面方向观察,设在压电元件81上的驱动器82会发生近似的椭圆运动。也就是说,压电元件81的弯曲运动和伸缩运动合成起来引起驱动器82的椭圆运动。通过该椭圆运动,由驱动器82等构成的可动部80a相对于可动体83,可在Z轴方向上往复运动,与第2透镜群L2一体化移动。
(1.2:相机本体)
如图1和图2所示,相机本体3主要包括:拍摄被摄物体的摄影部35;控制摄影部35等各部动作的、作为本体控制部的机身微处理器10;显示被拍图像和各种信息的图像显示部36;存放图像数据的图像保存部37;和用眼睛观察被摄物体图像的取景器部39。
摄影部35主要包括:进行光电转换的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等摄影传感器11;调节摄影传感器11曝光状态的快门单元33;根据机身微处理器10的控制信号、控制驱动快门单元33的快门控制部31;和控制摄影传感器11动作的摄影传感器驱动控制部12。本实施方式的对焦方式使用的是,基于的摄影传感器11生成的图像数据,使用对比度方式的自动聚焦。使用对比度方式,可以实现精度较高的聚焦动作。
摄影传感器11,是将光学系统L形成的光学图像转换成电信号的例如CCD(Charge Coupled Device)传感器。摄影传感器11,由摄影传感器驱动控制部12发生的定时信号控制驱动。另外,摄影传感器11也可以是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传感器。
机身微处理器10是掌管相机本体3中枢的控制装置,控制各种程序(sequence)。具体而言就是,机身微处理器10搭载有CPU、ROM、RAM,通过CPU读入存放在ROM中的程序,机身微处理器10可以实现各种功能。例如,机身微处理器10包括:检测交换镜头单元2已被安装在相机本体3上的功能,或从交换镜头单元2取得存储在存储器44中的镜头信息的功能。如上所述,镜头信息含有:操作方向信息、焦距信息和物距信息。机身微处理器10还具有根据镜头信息,调节变焦显示条105的显示形态的功能。该功能将在以后记述。
机身微处理器10可以分别接收电源开关25、快门键30、工作模式切换键26、十字操作键27、MENU设定键28和SET键29的信号。此外,在机身微处理器10的存储器38中,存放有关于相机本体3的各种信息。机身微处理器10实现了一种控制部,同时控制图像显示控制部21和显示部20。
机身微处理器10,按照快门键30等操作部件的指示,控制包含摄影传感器11等的数码相机1的整体。机身微处理器10向定时发生器发送垂直同步信号。同时,机身微处理器10根据垂直同步信号,生成曝光同步信号。机身微处理器10以规定的周期,通过机身安装底座4和镜头安装底座71,向镜头微处理器40发送生成的曝光同步信号。
机身安装底座4,可以与交换镜头单元2的镜头安装底座71机械连接和电连接。机身安装底座4通过镜头安装底座71,可以与交换镜头单元2之间接收发送数据。例如,机身安装底座4通过镜头安装底座71,将从机身微处理器10接收到的曝光同步信号发送到镜头微处理器40。通过镜头安装底座71,将从机身微处理器10接收到的其它控制信号发送到镜头微处理器40。机身安装底座4,将通过镜头安装底座71从镜头微处理器40接收到的信号发送到机身微处理器10。机身安装底座4,通过镜头安装底座71,向交换镜头单元2整体提供从电源单元(未图示)接收到的电力。
在图4中,相机本体3的框体3a,在拍摄被摄物体时由使用者支撑。框体3a的背面设有显示部20、电源开关25、工作模式切换杆26、十字操作键27、MENU设定键28和SET键29。
电源开关25是用来对数码相机1或相机本体3的电源进行打开关断的开关。当电源开关25使电源变为ON状态时,相机本体3和交换镜头单元2的各部就会被供电。工作模式切换杆26是用来切换摄影模式或播放模式的按键,使用者可以旋动手柄进行切换。MENU设定键28是用来设定数码相机1各种动作的按键。十字操作键27是使用者按压上下左右部位,从显示部20所显示的各种菜单画面中选择所希望的菜单的操作部件。SET键29是用来确定各种菜单执行的按键。
如图4(B)所示,框体3a的上面设有快门键30。当操作快门键30时,定时信号会被输出到机身微处理器10。快门键30是可以进行半按操作和全按操作的2段式开关。使用者对快门键30进行半按操作时,测光处理和测距处理就会开始。接着,使用者对快门键30进行全按操作时,定时信号就会输出。快门控制部31按照接收到定时信号的机身微处理器10所输出的控制信号,驱动快门驱动执行机构32,使快门单元33工作。
如图2所示,摄影传感器11所输出的图像信号从模拟信号处理部13依次被送往A/D转换部14、数字信号处理部15、缓冲存储器16、图像压缩部17进行处理。模拟信号处理部13对摄影传感器11输出的图像信号实施伽马处理等模拟信号处理。A/D转换部14将模拟信号处理部13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处理部15对由A/D转换部14转换为数字信号的图像信号实施噪声除去或轮廓强调等数字信号处理。缓冲存储器16是RAM(Random Access Memory),暂时保存图像信号。存储在缓冲存储器16中的图像信号,从图像压缩部17被依次送往图像存储部18进行处理。存储在缓冲存储器16中的图像信号,被图像记录控制部19的指令读出,被送往图像压缩部17。送至图像压缩部17的图像信号数据按照图像记录控制部19的指令,被压缩处理成图像信号。图像信号通过上述压缩处理,数据大小会比原有数据小。作为这样的压缩方式,例如使用的是JPE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方式。此外,也可以使用集中多个帧图像信号进行压缩的H.264/AVC方式。压缩后的图像信号被图像记录控制部19记录在图像记录部18中。
图像记录部18,是根据图像记录控制部19的指令,将图像信号与要记录的规定信息联系起来并进行记录的、例如内部存储器和/或可拆装的移动存储器。另外,在要与图像信号一起记录的规定信息中,包含:拍摄图像时的日期和时间、焦距信息、快门速度信息、光圈值信息和摄影模式信息。这些信息的形式,是例如Exif(注册商标)形式或与Exif(注册商标)形式相类似的形式。此外,动画文件是例如H.264/AVC形式或与H.264/AVC形式相类似的形式。
显示部20例如是液晶显示器,根据图像显示控制部21的指令,将记录在图像记录部18或缓冲存储器16中的图像信号显示为可视图像。这里,作为显示部20的显示方式,存在:仅将图像信号显示为可视图像的显示方式;和将图像信号和拍摄时信息显示为可视图像的显示方式。
<2:数码相机的动作>
利用图1~图6,说明数码相机1的摄影动作。
(2.1:摄影模式)
上述数码相机1具有2个摄影模式。第1个是使用者一边观察取景器接眼窗9一边摄影的取景器摄影模式。在取景器摄影模式中,图像显示控制部21是通过例如驱动液晶取景器8来实现。而在第2个监视摄影模式(所谓实时取景模式)中,被摄物体的图像,所谓的直通图像(throughimage)通过摄影传感器11被显示在显示部20。另外,上述2个摄影模式的切换可以用摄影模式切换键34进行。
(2.2:监视摄影模式的动作)
下面,说明监视摄影模式下的动作。
作为使用显示部20的监视摄影模式(直通图像模式)下的自动聚焦动作方式,适用对比度方式。这是因为,在实时取景模式下,图像数据不断由摄影传感器11生成,利用该图像数据,进行对比度方式的自动聚焦动作较为容易。在进行对比度方式的自动聚焦动作时,机身微处理器10向镜头微处理器40要求对比度AF用数据。对比度AF用数据是进行对比度方式的自动聚焦动作时必要的数据,例如,包含聚焦驱动速度、焦点位移量、图像放大倍率和对比度AF可否信息等。
机身微处理器10定期生成垂直同步信号。此外,机身微处理器10还同时根据垂直同步信号,生成曝光同步信号。这是由于机身微处理器10以垂直同步信号为基准,预先掌握曝光开始定时和曝光结束定时,所以可以生成曝光同步信号。机身微处理器10向定时发生器(未图示)输出垂直同步信号,向镜头微处理器40输出曝光同步信号。镜头微处理器40同步于曝光同步信号,取得第2透镜群L2的位置信息。
摄影传感器驱动控制部12根据垂直同步信号,定期生成摄影传感器11的读出信号和电子快门驱动信号。摄影传感器驱动控制部12根据读出信号和电子快门驱动信号,驱动摄影传感器11。也就是说,摄影传感器11根据读出信号,将多个存在于摄影传感器11内的用光电转换元件(未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读出到垂直转送部(未图示)。
在以上说明的状态下,机身微处理器10监视快门键30是否被半按。如果快门键30被半按,机身微处理器10就向镜头微处理器40发出自动聚焦开始命令。自动聚焦开始命令,是意为开始对比度方式的自动聚焦动作的命令。接收该命令后,镜头微处理器40对作为聚焦用执行器的超声波执行器单元80进行驱动控制。机身微处理器10根据接收到的图像数据,算出自动聚焦动作用评价值(下称AF评价值)。具体而言,公知如下这样一种方法,根据摄影传感器11上生成的图像数据求出亮度信号,累计亮度信号的画面内高频成分,求出AF评价值。上述算出的AF评价值,以与曝光同步信号相关联的状态,被保存在DRAM(未图示)中。而且,从镜头微处理器40取得的透镜位置信息也与曝光同步信号相关联。因此,机身微处理器10可以将AF评价值与透镜位置信息关联保存。
接下来,机身微处理器10根据保存在DRAM中的AF评价值,求出对比度峰值,监视是否可以抽出合焦点。具体而言就是,将AF评价值为极大值的第2透镜群L2的位置作为合焦点抽出。作为上述透镜驱动的方式,一般已知有登山方式。
此外,在上述状态下,数码相机1可以以如下控制模式动作:将在摄影传感器11上生成的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图像作为直通图像,在显示部20显示。该控制模式称为实时取景模式。在实时取景模式中,由于直通图像是用动画被显示在显示部20上,所以使用者可以一边观察显示部20,一边决定用来拍摄静止图像或动态图像的构图。除了使用显示部20的实时取景模式之外,作为使用者可以选择的控制模式,一般还有取景器摄影模式(也称第2实时取景模式),将交换镜头单元2中的被摄物体图像导入液晶取景器(取景器部39)。
(2.3:摄影时的动作)
其后,如果快门键30被使用者全按,机身微处理器10就会向镜头微处理器40发送命令,设置根据测光传感器(未图示)的输出而计算出来的光圈值。然后,光圈驱动控制部42被镜头微处理器40控制,将光圈收缩到被指示的光圈值。在指示光圈值的同时,摄影传感器11的驱动命令由摄影传感器驱动控制部12输出,指示快门单元33的动作。摄影传感器驱动控制部12使摄影传感器11曝光,时间为根据测光传感器(未图示)的输出而计算出来的快门速度时间。
曝光结束后,摄影传感器驱动控制部12从摄影传感器11读出图像数据,在进行规定的图像处理后,图像数据通过机身微处理器10被输出到图像显示控制部21。由此,摄影图像就被显示到显示部20。此外,通过图像存储控制部19,图像数据被保存在存储媒体。此外,曝光结束后,快门单元33被机身微处理器10复位到初始位置。此外,机身微处理器10还向镜头微处理器40下达命令,命令光圈驱动控制部42将光圈复位到开放位置,镜头微处理器40对各单元下达复位命令。复位结束后,镜头微处理器40向机身微处理器10通知复位结束。机身微处理器10等待镜头微处理器40的复位结束信息和曝光后的一连串处理的结束,然后,在确认快门键30的状态没有被按下后,结束摄影程序。
(2.4:变焦动作)
下面,说明使用者进行变焦操作时交换镜头单元2的动作。
当使用者对变焦环64进行旋转操作时,变焦环64的旋转运动会传达到与变焦环64连结的第1旋转框53。其结果,第1旋转框53会相对于固定框50,围绕光轴AZ旋转。这时,由于第1旋转框53被导入固定框50的贯通凸轮槽50b,所以,第1旋转框53一边相对于固定框50围绕光轴AZ旋转,一边向Z轴方向移动。第1直进框52与第1旋转框53一体,相对于固定框50,在Z轴方向直进移动。
此外,当第1旋转框53相对于固定框50围绕光轴AZ旋转时,凸轮销54a被导入贯通凸轮槽53a。其结果,第1支架54和固定在第1支架54上的第1透镜支撑框57,相对于固定框50,在Z轴方向上直进移动。另外,当第1旋转框53相对于固定框50围绕光轴AZ方向旋转时,凸轮销61a被导入贯通凸轮槽53b,所以,第2支架61和第2透镜支撑框58相对于固定框50,一体在Z轴方向上直进移动。也就是说,聚焦透镜单元78相对于固定框50在Z轴方向上移动。
此外,当第1旋转框53围绕光轴AZ旋转时,凸轮销55a被导入贯通凸轮槽50b。其结果,第2旋转框55一边相对于固定框50围绕光轴AZ旋转,一边在Z轴方向上移动。
当第2旋转框55相对于固定框50围绕光轴AZ旋转时,凸轮销59a被导入贯通直进槽50a。所以,第3透镜支撑框59相对于固定框50在Z轴方向上移动。此外,当第2旋转框55围绕光轴AZ旋转时,凸轮销60a被导入贯通凸轮槽55d,第4透镜支撑框60相对于固定框50在Z轴方向上移动。
由此,通过旋转变焦环64,在从图5所示的广角端状态到图6所示的望远端状态,各透镜群(第1透镜群L1~第4透镜群L4)就可以在Z轴方向上移动,在规定的变焦位置摄影。
这时,聚焦透镜单元78随着变焦环64的旋转,相对于第2支架61在Z轴方向移动,使得物距实质上被固定保持,与焦距变化无关。另外,在自动聚焦时,对比度的检测根据摄影传感器11的输出来进行,第2透镜群L2被超声波执行器单元80相对于第2支架61驱动。其结果,在无限远合焦的状态下,就算在从广角端到望远端或从望远端到广角端操作变焦环64的情况下,无限远合焦状态也会被维持。也就是说,通过对变焦环64的旋转操作,聚焦透镜单元78,随第1旋转框53和第1直进框52的移动,在Z轴方向机械运动,并且,以达到最佳合焦状态的方式,仅第2透镜群L2,被超声波执行器单元80相对于聚焦透镜单元78电驱动。超声波执行器单元80的驱动,基于预先存储在交换镜头单元2的存储器44内的跟踪信息,被电子控制。同样,例如在1m等的近距离合焦的状态下,就算在从广角端到望远端或从其相反的望远端到广角端移动的情况下,也由于通过超声波执行器单元80的驱动维持近距离合焦的状态,所以,变焦动作可以顺畅进行。
(2.5:聚焦动作)
下面,说明数码相机1的聚焦动作。数码相机1包括两种聚焦模式:自动聚焦模式和手动聚焦模式。通过设于相机本体3上的聚焦模式设定键,设定规定的摄影模式。
在自动聚焦模式中,镜头微处理器40根据快门键30的半按动作,向聚焦透镜驱动控制部41发送控制信号,驱动超声波执行器单元80,使第2透镜群L2微动,进行自动聚焦动作。机身微处理器10向数字信号处理部15发送指令。数字信号处理部15根据接收到的指令,以规定的定时向机身微处理器10发送图像信号。机身微处理器10根据接收到的图像信号和预先从变焦环单元63接收到的焦距信息,计算光学系统L为合焦状态的第2透镜群L2在Z轴方向的移动量。机身微处理器10根据计算结果,生成控制信号。机身微处理器10,将控制信号发送到聚焦透镜驱动控制部41。
聚焦透镜驱动控制部41根据来自机身微处理器10的控制信号,生成用来驱动超声波执行器单元80的驱动信号。超声波执行器单元80根据驱动信号而被驱动。第2透镜群L2由于超声波执行器单元80的驱动,自动地在Z轴方向移动。
如上所述,执行数码相机1的自动聚焦模式下的聚焦。在使用者对快门键30执行半按动作后,以上动作会瞬间执行。如果使用者对快门键30执行全按动作,机身微处理器10就会执行摄影处理,当摄影结束时,向图像记录控制部19发送控制信号。图像记录部18根据图像记录控制部19的指令,将图像信号记录在内部存储器和/或移动存储器上。图像记录部18根据图像记录控制部19的指令,将意为摄影模式是自动聚焦模式的信息,与图像信号一起,记录在内部存储器和/或移动存储器上。
接下来,在手动聚焦模式时,镜头微处理器40向聚焦透镜驱动控制部41要求聚焦环67的旋转角度信息。当聚焦环67被使用者旋转操作时,聚焦环67的旋转角度由第2旋转检出部68检测,第2旋转检出部68将与检出的旋转角度相应的信号输出到镜头微处理器40。镜头微处理器40根据第2旋转检出部68输出的旋转角度信号,生成驱动超声波执行器单元80的驱动信号。镜头微处理器40将生成的驱动信号发送到聚焦透镜驱动控制部41。由该驱动信号,超声波执行器单元80相对于第2支架61,在Z轴方向移动,与此同时,固定超声波执行器单元80的第2透镜支撑框58也在Z轴方向移动。这样,根据聚焦环67的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第2透镜群L2被相对于第2支架61驱动。
在图5所示的广角端状态中,第2透镜群L2虽然被配置在离合焦的被摄物体的距离(物距)为无限远的位置,但随着物距变短,第2透镜群L2向Z轴方向正侧移动。同样,在图6所示的远望端状态中,第2透镜群L2虽然被配置在物距为无限远的位置,但随着到被摄物体的距离变近,第2透镜群L2向Z轴方向正侧移动。图6所示的远望端状态与图5所示的广角端情况相比,第2透镜群L2的移动量更多。
如上所述,进行数码相机1的手动聚焦模式下的聚焦。在手动聚焦模式中,当使用者对快门键30执行全按操作时,在此时的合焦状态下执行拍摄。
机身微处理器10在摄影结束时,向图像记录控制部19发送控制信号。图像记录部18,根据图像记录控制部19的指令,将图像信号记录在内部存储器和/或移动存储器上。图像记录部18,根据图像记录控制部19的指令,将意为摄影模式是手动聚焦模式的信息与图像信号一起,记录在内部存储器和/或移动存储器上。
(2.6:焦距显示)
在监视摄影模式中,表示焦距(光学系统L的状态的一例)的变焦显示条105(状态指示单元的一例)被显示在显示部20上。以使变焦环64的操作方向与变焦显示条105状态变化的方向大体一致的方式,由机身微处理器10决定变焦显示条105的显示方式。
这里,对变焦显示条105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1表示变焦显示条105的一例。变焦显示条105,通过图像显示控制部21控制显示部20,被显示在显示部20上。
如图11所示,变焦显示条105,被配置在显示部20的上半部区域。具体而言,将通过显示部20中心C的相互垂直的两条线,设为第1引线CL1和第2引线CL2。在所谓横拍姿势的情况(数码相机1在姿势为图3所示时摄影的情况)下,第1引线CL1与水平方向平行,第2引线C2与铅直方向平行。在图11所示的状态下,变焦显示条105被配置在第1引线CL1的上侧。更为具体地说,变焦显示条105被配置在显示部20的显示区域的上部。
如图11所示,变焦显示条105与焦距(第1透镜群L1~第4透镜群L4在Z轴方向的位置)联动,包括:表示焦距信息的显示标尺109;和表示光学系统L的焦距当前值的变焦指标107。显示标尺109具有左右延伸的大致为长方形的标尺框109a。标尺框109a的上侧显示有焦距。例如,标尺框109a的右端显示焦距的最大值108a;标尺框109a的左端显示焦距的最小值108b。变焦显示条105的右端与望远端对应;变焦显示条105的左端与广角端对应。也就是说,整个标尺框109a显示了可变更焦距的范围(焦距可变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最大值108a为50mm,最小值108b为14mm。
在上述标尺框109a内配置有变焦指标107。变焦指标107是表示焦距当前值的部分,随着焦距的增减(也就是随着变焦环的操作),它在标尺框109a内左右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显示标尺109是以直线左右延伸,所以变焦指标107沿显示标尺109直线移动。
例如,在各透镜群(第1透镜群L1~第4透镜群L4)被配置在焦距为14mm的位置的情况下,变焦显示条105的变焦指标107被显示在左端的14mm的位置。而在各透镜群(第1透镜群L1~第4透镜群L4)被配置在焦距为50mm的位置的情况下,变焦指标107被显示在右端的50mm的位置。在图11所示的状态下,变焦显示条105表示焦距为18mm,各透镜群(第1透镜群L1~第4透镜群L4)被配置在焦距为18mm的位置。
再有,通过标尺框109a和变焦指标107,形成了被着色为灰色的显示带106。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显示带106形成在变焦指标107与焦距最小值108b之间,所以显示带106的长度表示焦距。例如,在变焦指标107相对于显示标尺109移动,使显示带106延长的情况下,光学系统L的状态往焦距增加的方向,即从广角侧到望远侧发生变化。在变焦指标107相对于显示标尺109移动,使显示带106缩短的情况下,光学系统L的状态往焦距缩短的方向,即从望远侧到广角侧发生变化。
上述变焦显示条105的显示形式,与变焦环64的操作方向相关联。利用图12(A)和图12(B),对变焦显示条105的显示方式与变焦环64的操作方向的关系进行说明。图12(A)是表示变焦环64的操作方向的示意图。图12(B)表示被显示在显示部20的变焦显示条105。图12(A)表示在交换镜头单元2被安装相机本体3的状态下,从相机本体3侧观察变焦环64情况下的变焦环64的操作方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变焦环64的操作方向(旋转方向)是指,在所谓横拍姿势下、在配置在光轴AZ铅直方向上侧(Y轴方向正侧)的判断位置J1(参照图12(A))上的变焦环64的移动方向。此外,A方向和B方向是以判断位置J1为基准的、沿以光轴AZ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
这里,如图12(A)所示,对于交换镜头单元2,在设定与光轴AZ垂直且在水平方向延伸的第1基准线AZ1、和与光轴AZ及第1基准线AZ1垂直且在铅直方向延伸的第2基准线AZ2的情况下,判断位置J1是变焦环64与第2基准线AZ2的上侧交点。
如图12(A)所示,当使用者操作变焦环64,使变焦环64往A方向旋转时,光学系统L的状态由广角侧变为望远侧。也就是说,变焦环64往A方向旋转时,光学系统L的焦距增加。另一方面,当使用者操作变焦环64,使变焦环64往B方向旋转时,光学系统L的状态由望远侧变为广角侧。也就是说,变焦环64往B方向旋转时,光学系统L的焦距减少。
如图12(B)所示,变焦显示条105的右端对应望远端;变焦显示条105的左端对应广角端。因此,在光学系统L的状态由广角侧向望远侧变化的情况下,变焦环64向A方向旋转,变焦指标107相对于显示标尺109,向右方向(望远方向ZA)移动。随着该变焦指标107的移动,显示带106慢慢变长。
另一方面,在光学系统L的状态由望远侧向广角侧变化的情况下,变焦环64向B方向旋转,变焦指标107相对于显示标尺109,向左方向(广角方向ZB)移动。随着该变焦指标107的移动,显示带106慢慢变短。
如上所述,在以判断位置J1为基准考虑变焦环64的操作方向的情况下,变焦环64的操作方向与变焦指标107相对于显示标尺109的移动方向(随着焦距的增减、变焦显示条105的状态变化的方向)大体一致。更为具体而言就是,变焦指标107相对于显示标尺109(显示部20)移动的望远方向ZA与从判断位置J1向右方向延伸的圆弧形的A方向大体一致;变焦指标107相对于显示标尺109(显示部20)移动的广角方向ZB与从判断位置J1向左方向延伸的圆弧形的B方向大体一致。因此,如果边观察显示部20显示的变焦显示条105边摄影,使用者在调整焦距时就会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变焦环64向哪个方向操作。由此,可以在上述相机本体3中提高操作性。
另外,虽然变焦环64的操作方向是沿着圆弧的方向,但也可以在判断位置J1的切线方向(图12(A)所示的A1方向和B 1方向),判断操作方向是否与变焦指标107的移动方向一致。
以上说明的交换镜头单元2,焦距增加的变焦环64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
但是,对于不同的交换镜头单元,有时变焦环的操作方向与焦距的增减关系不同。
因此,在相机本体3中,变焦显示条105的显示方式由机身微处理器10根据保存在交换镜头单元2中的镜头信息决定。
具体而言,镜头信息包含:操作方向信息,表示变焦环64的操作方向与焦距变化之间的关系;焦距信息,表示光学系统L可变更焦距的范围。根据操作方向信息,可以判断焦距增加的变焦环64的操作方向是A方向还是B方向。焦距信息包含焦距的最大值108a和最小值108b。
当交换镜头单元2被安装在相机本体3上时,机身微处理器10从镜头微处理器40取得镜头信息。机身微处理器10根据取得的镜头信息,决定变焦显示条105的显示方式。作为变焦显示条105的显示方式,设为最大值108a和最小值108b的位置。
这里,对变焦显示条105显示在显示部20的上半部区域(比第1引线CL1在铅直方向更靠上侧的区域)的情况进行说明。
例如,在机身微处理器10根据镜头信息的操作方向信息,判断焦距增加的变焦环64的操作方向是A方向(顺时针)的情况下,变焦显示条105上的最大值108a和最小值108b的位置,由机身微处理器10决定,最大值108a配置在右侧,最小值108b配置在左侧。最大值108a和最小值108b包含在镜头信息的焦距信息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方向信息包含表示焦距增加的变焦环64的操作方向是A方向的信息。因此,变焦显示条105就像图11所示的那样显示在显示部20。
另一方面,在机身微处理器10判断焦距增加的变焦环64的操作方向是B方向的情况下,变焦显示条105上的最大值108a和最小值108b的位置由机身微处理器10决定,最大值108a配置在左侧,最小值108b配置在右侧。图13所示的显示状态相当于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下的与图12(A)和图12(B)相对应的图,是图14(A)和图14(B)。
如图14(A)所示,当变焦环64向B方向旋转时,如图14(B)所示,变焦指标107相对于显示标尺109向望远方向ZA移动。当变焦环64向A方向旋转时,变焦指标107相对于显示标尺109向广角方向ZB移动。
这样,通过根据操作方向信息决定最大值108a和最小值108b的位置,变焦指标107相对于显示标尺109的移动方向大体与变焦环64的判断位置J1的操作方向一致。此外,由于根据交换镜头单元2的规格,变焦显示条105的显示方式自动调节,所以,可以确保与更多的交换镜头单元之间的兼容性。
此外,在数码相机1中,使用者可以使用例如十字操作键27等选择显示部20上变焦显示条105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变焦显示条105的显示方式根据变焦显示条105的配置决定。
例如,在变焦显示条105显示在显示部20的下半部区域(比第1引线CL 1在铅直方向更靠下侧的区域)的情况下,变焦显示条105的最大值108a和最小值108b的配置,根据配置在光轴AZ的铅直方向下侧的判断位置J2的变焦环64的操作方向决定。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在配置在光轴AZ下方的判断位置J2上判断变焦环64的操作方向,能让使用者容易想象操作方向。
这里,如图15(A)所示,对于交换镜头单元2,在设定与光轴AZ垂直、在水平方向延伸的第1基准线AZ1、和与光轴AZ及第1基准线AZ1垂直、在铅直方向延伸的第2基准线AZ2的情况下,判断位置J2是变焦环64与第2基准线AZ2的在下侧的交点。
如图15(A)所示,在以判断位置J2判断变焦环64的操作方向的情况下,A方向(顺时针)是望远侧,B方向(逆时针)是广角侧。根据该操作方向,如图15(B)所示,变焦显示条105的显示形式由机身微处理器10或图像显示控制部21调节,显示标尺109左侧配置最大值108a,显示标尺109右侧配置最小值108b。由此,不论变焦显示条105如何配置,使用者在调整焦距时都容易理解变焦环64要往哪个方向操作。
<3:数码相机的特征>
下面总结以上说明的数码相机1的特征。
(1)
在上述相机本体3中,显示部20由机身微处理器10和图像显示控制部21控制,使得变焦环64的操作方向大体与变焦指标107相对于显示标尺109移动的方向一致。因此,在一边观察显示部20上显示的变焦显示条105一边进行摄影的情况下,使用者在调整光学系统L的焦距时,就会比较直观、容易地理解变焦环64要向哪个方向操作。因此,可以提高上述相机本体3的操作性。
(2)
在上述相机本体3中,保存在交换镜头单元2的存储器44中的镜头信息由机身微处理器10取得。取得的镜头信息包含操作方向信息,表示变焦环64的操作方向与焦距增减之间的关系。显示部20的变焦显示条105的显示方式,由机身微处理器10根据上述操作方向信息决定。具体而言就是,变焦显示条105上的焦距最大值108a和最小值108b的配置,由机身微处理器10决定,使得变焦环64的操作方向大体与变焦指标107的移动方向一致。因此,即使不同的交换镜头单元,变焦环的操作方向与焦距的增减关系不同,也能够根据交换镜头单元的规格,使操作方向与变焦指标107的移动方向大体一致。因此,上述相机本体3就可以确保与更多的交换镜头单元2之间的兼容性。
(3)
在上述相机本体3中,镜头信息包含焦距信息,表示光学系统L的可变更焦距的范围,所以,对于不同交换镜头单元2,即使可变更焦距的范围不同,也可以结合交换镜头单元的规格,调节变焦显示条105的显示方式。具体而言就是,由于变焦显示条105的显示标尺109上的焦距信息配置由机身微处理器10根据操作方向信息决定,所以可以按照交换镜头单元的规格,优化变焦显示条105的显示方式。因此,上述相机本体3可以确保与更多的交换镜头单元2之间的兼容性。
(4)
在上述相机本体3中,变焦显示条105上的焦距最大值108a和最小值108b的显示位置,根据显示部20显示区域中的变焦显示条105的位置决定。因此,例如,如图11和图12(B)所示,在变焦显示条105被配置在显示部20上半部区域的情况下,如图12(A)所示,机身微处理器10以判断位置J1上的变焦环64的操作方向为基准,决定最大值108a和最小值108b的显示位置。由此,使用者在调节光学系统L的焦距时,容易想象要将变焦环64向哪个方向操作。
(5)
在上述相机本体3中,焦距由着色的显示带106的长度表示,所以,通过观察变焦显示条105,使用者容易直观识别当前的焦距是多少。
<4:变形例>
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变焦显示条105是直线形,但变焦显示条105也可以是圆弧形。
例如,如图16和图17所示,也可以使用圆弧形的变焦显示条125(状态指示单元的一例)来表示焦距。该变焦显示条125包括:显示标尺129和变焦指标127。显示标尺129,具有以点ZC为中心的圆弧形标尺框129a。焦距显示在标尺框129a的周围。被着成灰色的显示带126,由标尺框129a和变焦指标127形成。当前的焦距通过显示带126的长度表示。
图16所示的变焦显示条125与图11和图12(B)所示的变焦显示条105对应。也就是说,图16所示的变焦显示条125,与焦距增加的变焦环64的操作方向为A方向(顺时针)的情况对应。变焦显示条125上的最大值128a和最小值128b的配置由机身微处理器10决定,使得在焦距增加时,变焦指标127的旋转方向与A方向一致。
具体而言,在图16所示的变焦显示条125中,最大值128a(50mm)在标尺框129a的顺时针方向的端部显示,最小值108b(14mm)在标尺框129a的逆时针方向的端部显示。因此,当变焦环64向A方向旋转,光学系统L的焦距增加时,以点ZC为中心,变焦指标127向望远方向ZA(顺时针)旋转。当变焦环64向B方向旋转,光学系统L的焦距减少时,以点ZC为中心,变焦指标127向广角方向ZB(逆时针)旋转。也就是说,变焦环64的旋转方向与变焦指标127的旋转方向一致。
另一方面,图17所示的变焦显示条125与图13和图14(B)所示的变焦显示条105对应。也就是说,图17所示的变焦显示条125与焦距增加的变焦环64的操作方向为B方向(逆时针)的情况对应。变焦显示条125上的最大值128a和最小值128b的配置由机身微处理器10决定,使得在焦距增加时,变焦指标127的旋转方向与B方向一致。
具体而言,在图17所示的变焦显示条125中,最大值128a(50mm)在标尺框129a的逆时针方向的端部显示,最小值108b(14mm)在标尺框129a的顺时针方向的端部显示。因此,当变焦环64向B方向旋转,光学系统L的焦距增加时,以点ZC为中心,变焦指标127向望远方向ZA(逆时针)旋转。当变焦环64向A方向旋转,光学系统L的焦距减少时,以点ZC为中心,变焦指标127向广角方向ZB(顺时针)旋转。也就是说,变焦环64的旋转方向与变焦指标127的旋转方向一致。
这样,由于变焦环64的旋转方向与变焦指标127的旋转方向一致,所以,在一边观察显示部20上显示的变焦显示条125一边进行摄影的情况下,使用者在调整光学系统L的焦距时,容易理解变焦环64要向哪个方向操作。因此,像变焦显示条125那样的显示形式也可以提高操作性。
此外,与变焦显示条105的情况同样,在变焦显示条125中,当前的焦距由显示带126的长度表示,所以,通过观察变焦显示条125,使用者容易直观识别当前的焦距是多少。
特别是,圆弧形的变焦显示条125与直线形的变焦显示条105相比,由于变焦环64的旋转方向与变焦指标127的旋转方向一致,所以变焦环64的旋转方向更容易掌握。
另外,虽然变焦显示条125是圆弧形,但变焦显示条125是环形也可以得到同样效果。
另外,对于变焦显示条105、125,无需总令其显示在显示部20,也可以构成为,在第1旋转检出部65检出变焦环64的旋转动作时,显示变焦显示条105、125;在变焦环64的旋转动作结束时,自动消除变焦显示条105、125的显示。或者构成为,在快门键30被操作之前,总是将变焦显示条105、125显示在显示部20,在快门键30被半按操作后,自动消除变焦显示条105、125的显示。
此外,在快门键30半按操作后,在机身微处理器10已经确认合焦的情况下,如果变焦显示条105、125的表现形式选择着成灰色的显示带106、126变为其它颜色或显示带106、126闪烁等,那么使用者就可以瞬间判断是否已经合焦。
[第2实施方式]
<1:物距显示>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变焦显示条105和变焦显示条125表示焦距,但对于可由聚焦环67变更的被摄物体的物距,也考虑同样的结构。利用图18,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8表示聚焦显示条205。
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实质上功能相同的构成,附加相同符号,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18所示,聚焦显示条205被配置在显示部20的上半部区域。具体而言就是,将通过显示部20中心C的相互垂直的两条线,设为第1引线CL1和第2引线CL2。在所谓横拍姿势的情况下,第1引线CL1与水平方向平行,第2引线C2与铅直方向平行。在图11所示的状态下,聚焦显示条205被配置在第1引线CL1的上侧。更为具体地说就是,聚焦显示条205被配置在显示部20的显示区域的上部。
如图18所示,聚焦显示条205与物距(第2透镜群L2在Z轴方向的位置)联动,包括:表示物距信息的显示标尺209;和表示光学系统L的物距当前值的聚焦指标207。显示标尺209,具有左右延伸的大致为长方形的标尺框209a。标尺框209a的上侧显示有物距。例如,标尺框209a的右端显示物距的最大值208a;标尺框209a的左端显示物距的最小值208b。也就是说,整个标尺框209a显示了可变更物距的范围(物距可变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最大值208a为无限远(∞),最小值208b为0.3m。
在上述标尺框209a内配置有聚焦指标207。聚焦指标207是表示物距当前值的部分,随着物距的增减(也就是随着聚焦环67的操作),它在标尺框209a内左右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显示标尺209以直线左右延伸,所以聚焦指标207沿显示标尺209直线移动。
例如,在第2透镜群L2被配置在物距为0.3m的位置的情况下,聚焦显示条205的聚焦指标207被显示在左端的0.3m的位置。而在第2透镜群L2被配置在物距为无限远的位置的情况下,聚焦指标207被显示在右端的无限远的位置。在图18所示的状态下,聚焦显示条205表示物距为1m,第2透镜群L2被配置在物距为1m的位置。
另外,通过标尺框209a和聚焦指标207,形成被着为灰色的显示带206。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显示带206形成在聚焦指标207与物距最小值208b之间,所以显示带206的长度就表示了物距。例如,在聚焦指标207相对于显示标尺209移动使显示带206延长的情况下,光学系统L的状态向物距增加的方向,即从最近侧到无限远侧,发生变化。在聚焦指标207相对于显示标尺209移动使显示带206缩短的情况下,光学系统L的状态向物距缩短的方向,即从无限远侧到最近侧,发生变化。
上述聚焦显示条205的显示形式与聚焦环67的操作方向相关联。利用图19(A)和图19(B),对两者关系进行说明。图19(A)是表示聚焦环67的操作方向的示意图。图19(B)表示显示在显示部20的聚焦显示条205。图19(A)表示在交换镜头单元2被安装在相机本体3上的状态下,从相机本体3侧观察聚焦环67情况下的聚焦环67的操作方向。图19(A)和图19(B)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12(A)和图12(B)对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聚焦环67的操作方向(旋转方向)是指,在所谓横拍姿势下、在配置在光轴AZ铅直方向上侧(Y轴方向正侧)的判断位置J1(参照图19(A))上的聚焦环67的移动方向。此外,A方向和B方向是以判断位置J1为基准、以光轴AZ为中心的沿圆弧的方向。
这里,如图19(A)所示,对于交换镜头单元2,在设定与光轴AZ垂直切在水平方向延伸的第1基准线AZ1和与光轴AZ及第1基准线AZ1垂直切在铅直方向延伸的第2基准线AZ2的情况下,判断位置J1是聚焦环67与第2基准线AZ2在上侧的交点。
如图19(A)所示,当聚焦环67由使用者操作,使聚焦环67向A方向旋转时,光学系统L的状态由最近侧变为无限远侧。也就是说,聚焦环67向A方向上旋转时,光学系统L的物距增加。另一方面,当聚焦环67由使用者操作、使聚焦环67向B方向旋转时,光学系统L的状态由无限远侧变为最近侧。也就是说,聚焦环67向B方向上旋转时,光学系统L的物距减少。
如图19(B)所示,聚焦显示条205的右端对应无限远侧;聚焦显示条205的左端对应最近侧。因此,在光学系统L的状态由最近侧向无限远侧变化的情况下,聚焦环67向A方向旋转,聚焦指标207相对于显示标尺209,向右方向(无限远方向FA)移动。随着该聚焦指标207的移动,显示带206慢慢变长。
另一方面,在光学系统L的状态由无限远侧向最近侧变化的情况下,聚焦环67向B方向旋转,聚焦指标207相对于显示标尺209,向左方向(最近方向FB)移动。随着该聚焦指标207的移动,显示带206慢慢变短。
如上所述,在以判断位置J1为基准决定聚焦环67的操作方向的情况下,聚焦环67的操作方向与聚焦指标207相对于显示标尺209的移动方向(随着物距的增减、聚焦显示条205的状态变化的方向)大体一致。更为具体而言就是,聚焦指标207相对于显示标尺209(显示部20)移动的无限远方向FA与从判断位置J1向右方向延伸的圆弧形的A方向大体一致;聚焦指标207相对于显示标尺209(显示部20)移动的最近方向FB与从判断位置J1向左方向延伸的圆弧形的B方向大体一致。因此,如果边观察显示部20显示的聚焦显示条205边摄影,使用者在调整物距时,就容易理解聚焦指标207要向哪个方向操作。所以,可以提高上述相机本体3的操作性。
另外,虽然聚焦环67的操作方向是沿着圆弧的方向,但也可以在判断位置J1的切线方向(图19(A)所示的A2方向和B2方向),判断操作方向与聚焦指标207的移动方向是否一致。
就以上说明的交换镜头单元2,物距增加的聚焦环67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
但是,对于不同的交换镜头单元,聚焦环的操作方向与物距的增减,关系不同。
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在相机本体3中,聚焦显示条205的显示方式由机身微处理器10根据保存在交换镜头单元2中的镜头信息决定。
具体而言,镜头信息包含:操作方向信息,表示聚焦环67的操作方向与物距变化之间的关系;和物距信息,表示光学系统L可变更物距的范围。根据操作方向信息,可以判断物距增加的聚焦环67的操作方向是A方向还是B方向。物距信息包含物距的最大值208a和最小值208b。
当交换镜头单元2被安装在相机本体3上时,机身微处理器10从镜头微处理器40取得镜头信息。机身微处理器10根据取得的镜头信息,决定聚焦显示条205的显示方式。作为聚焦显示条205的显示方式,可考虑最大值208a和最小值208b的位置。
这里,对聚焦显示条205显示在显示部20上半部区域(比第1引线CL1在铅直方向更靠上侧的区域)的情况进行说明。
例如,在机身微处理器10根据镜头信息的操作方向信息,判断物距增加的聚焦环67的操作方向是A方向(顺时针)的情况下,聚焦显示条205上的最大值208a和最小值208b的位置由机身微处理器10决定,使得最大值208a配置在右侧,最小值208b配置在左侧。最大值208a和最小值208b被包含在镜头信息的物距信息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方向信息包含表示物距增加的聚焦环67的操作方向是A方向的信息。因此,聚焦显示条205就像图18所示的那样显示在显示部20。
另一方面,在机身微处理器10判断物距增加的聚焦环67的操作方向是B方向的情况下,聚焦显示条205上的最大值208a和最小值208b的位置由机身微处理器10决定,使得最大值208a配置在左侧,最小值208b配置在右侧。图20所示的显示状态相当于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下的与图19(A)和图19(B)相对应的图是图21(A)和图21(B)。
如图21(A)所示,当聚焦环67向B方向旋转时,聚焦指标207相对于显示标尺209就像图21(B)所示,向无限远方向FA移动。当聚焦环67向A方向旋转时,聚焦指标207相对于显示标尺209向最近方向FB移动。
这样,由于最大值208a和最小值208b的位置根据操作方向信息而定,所以聚焦指标207相对于显示标尺209的移动方向,大体与聚焦环67的判断位置J1的操作方向一致。此外,按照交换镜头单元2的规格,聚焦显示条205的显示方式被自动调节,所以,可以确保与更多的交换镜头单元之间的兼容性。
此外,在数码相机1中,使用者可以使用例如十字操作键27等选择显示部20上聚焦显示条205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聚焦显示条205的显示方式根据聚焦显示条205的配置决定。
例如,在聚焦显示条205显示在显示部20的下半部区域(比第1引线CL1在铅直方向更靠下侧的区域)的情况下,聚焦显示条205上的最大值208a和最小值208b的配置,根据配置在光轴AZ的铅直方向下侧的判断位置J2的聚焦环67的操作方向决定。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在配置在光轴AZ下方的判断位置J2上判断聚焦环67的操作方向,使用者容易想象操作方向。
这里,如图22(A)所示,对于交换镜头单元2,在设定与光轴AZ垂直、在水平方向延伸的第1基准线AZ1和与光轴AZ及第1基准线AZ1垂直、在铅直方向延伸的第2基准线AZ2的情况下,判断位置J2是变焦环64与第2基准线AZ2在下侧的交点。
如图22(A)所示,在以判断位置J2判断聚焦环67的操作方向的情况下,A方向(顺时针)是无限远侧,B方向(逆时针)是最近侧。根据该操作方向,如图22(B)所示,聚焦显示条205的显示形式由机身微处理器10或图像显示控制部21调节,使得显示标尺209左侧配置最大值208a,显示标尺209右侧配置最小值208b。由此,不论聚焦显示条205如何配置,使用者在调整焦距时都容易理解聚焦环67要向哪个方向操作。
<2:数码相机的特征>
下面总结以上说明的数码相机1的特征。
(1)
在上述相机本体3中,显示部20由机身微处理器10和图像显示控制部21控制,聚焦环67的操作方向大体与聚焦指标207相对于显示标尺209移动的方向一致。因此,在一边观察显示部20上显示的聚焦显示条205一边进行摄影的情况下,使用者在调整光学系统L的物距时会比较直观,容易理解聚焦环67要向哪个方向操作。因此,可以提高上述相机本体3的操作性。
(2)
在上述相机本体3中,保存在交换镜头单元2的存储器44中的镜头信息由机身微处理器10取得。取得的镜头信息包含操作方向信息,表示聚焦环67的操作方向与物距增减之间的关系。显示部20的聚焦显示条205的显示方式由机身微处理器10根据上述操作方向信息决定。具体而言就是,聚焦显示条205上的物距最大值208a和最小值208b的配置由机身微处理器10决定,使得聚焦环67的操作方向大体与聚焦指标207的移动方向一致。因此,对于不同交换镜头单元,即使聚焦环的操作方向与物距的增减关系不同,也能根据交换镜头单元的规格,使操作方向与聚焦指标207的移动方向大体一致。所以,上述相机本体3,可以确保与更多的交换镜头单元2之间的兼容性。
(3)
在上述相机本体3中,镜头信息包含物距信息,表示光学系统L的可变更物距的范围,所以,对于不同的交换镜头单元2,即使可变更焦距的范围不同,也可以结合交换镜头单元的规格,调节聚焦显示条205的显示方式。具体而言就是,由于聚焦显示条205的显示标尺209上的物距信息配置由机身微处理器10根据操作方向信息决定,所以可以按照交换镜头单元的规格,优化聚焦显示条205的显示方式。所以,上述相机本体3可以确保与更多的交换镜头单元之间的兼容性。
(4)
在上述相机本体3中,聚焦显示条205上的最大值208a和最小值208b的显示位置,根据显示部20显示区域中的聚焦显示条205的位置决定。因此,例如,如图18和图19(B)所示,在聚焦显示条205被配置在显示部20上半部区域的情况下,如图19(A)所示,机身微处理器10以判断位置J1的聚焦环67的操作方向为基准,决定最大值208a和最小值208b的显示位置。由此,使用者在调节光学系统L的物距时,容易想象将聚焦环67要向哪个方向操作。
(5)
在上述相机本体3中,物距由着色的显示带206的长度表示,所以,通过观察聚焦显示条205,使用者容易直观识别当前的物距是多少。
<3:变形例>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聚焦显示条205是直线形,但聚焦显示条205也可以是圆弧形。
例如,如图23和图24所示,也可以使用圆弧形的聚焦显示条225(状态指示单元的一例)来表示物距。该聚焦显示条225包括:显示标尺229和聚焦指标227。显示标尺229具有以点ZC为中心的圆弧形标尺框229a。物距显示在标尺框229a的周围。被着成灰色的显示带226由标尺框229a和聚焦指标227形成。当前的物距通过显示带226的长度表示。
图23所示的聚焦显示条225与图18和图19(B)所示的聚焦显示条205对应。也就是说,图23所示的聚焦显示条225与物距增加的聚焦环67的操作方向为A方向(顺时针)的情况对应。聚焦显示条225上的最大值228a和最小值228b的配置由机身微处理器10决定,使得在物距增加时,聚焦指标227的旋转方向与A方向一致。
具体而言,在图23所示的聚焦显示条225中,最大值228a(∞)在标尺框229a的顺时针方向的端部显示,最小值228b(0.3m)在标尺框229a的逆时针方向的端部显示。因此,当聚焦环67向A方向旋转,光学系统L的物距增加时,以点FC为中心,聚焦指标227向无限远方向FA(顺时针)旋转。当聚焦环67向B方向旋转,光学系统L的物距减少时,以点FC为中心,聚焦指标227向最近方向FB(逆时针)旋转。也就是说,聚焦环67的旋转方向与聚焦指标227的旋转方向一致。
另一方面,图24所示的聚焦显示条225与图20和图21(B)所示的聚焦显示条205对应。也就是说,图24所示的聚焦显示条225与物距增加的聚焦环67的操作方向为B方向(逆时针)的情况对应。聚焦显示条225上的最大值228a和最小值228b的配置由机身微处理器10决定,使得在焦距增加时,聚焦指标227的旋转方向与B方向一致。
具体而言,在图24所示的聚焦显示条225中,最大值228a(∞)在标尺框229a的逆时针方向的端部显示,最小值228b(0.3m)在标尺框229a的顺时针方向的端部显示。因此,当聚焦环67向B方向旋转,光学系统L的物距增加时,以点FC为中心,聚焦指标227向无限远方向FA(逆时针)旋转。当聚焦环67向A方向旋转,光学系统L的物距减少时,以点FC为中心,聚焦指标227向最近方向FB(顺时针)旋转。也就是说,聚焦环67的旋转方向与聚焦指标227的旋转方向一致。
这样,由于聚焦环67的旋转方向与聚焦指标227的旋转方向一致,所以,在一边观察显示部20上显示的聚焦显示条225一边进行摄影的情况下,使用者在调整光学系统L的物距时,容易理解聚焦环67要向哪个方向操作。因此,像聚焦显示条225那样的显示形式,也可以提高操作性。
此外,与聚焦显示条205的情况同样,在聚焦显示条225中,当前的物距由显示带226的长度表示,所以,通过观察聚焦显示条225,使用者容易直观识别当前的物距是多少。
特别是,圆弧形的聚焦显示条225与直线形的聚焦显示条205相比,由于聚焦环67的旋转方向与聚焦指标227的旋转方向完全一致,所以聚焦环67的旋转方向更容易把握。
另外,聚焦显示条225是圆弧形,聚焦显示条225是环形也可以得到同样效果。
另外,对于聚焦显示条205、225,无需总令其显示在显示部20,也可以构成为:在向手动聚焦模式变更时、或在第2旋转检出部68检出聚焦环67的旋转动作时,显示聚焦显示条205、225;在聚焦环67的旋转动作结束时,自动消除聚焦显示条205、225的显示。
[其它实施方式]
(1)
在上述的变形例中,也可以使变焦环64的旋转角度的绝对值与变焦指标127的旋转角度的绝对值一致。此外,也可以使聚焦环67的旋转角度的绝对值与聚焦指标227的旋转角度的绝对值一致。在这些情况下,使用者在操作变焦环64或聚焦环67时,容易把握操作量,操作性进一步提高。
(2)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焦距的最小值108b和最大值108a例如被显示在变焦显示条105上。然而,为了让使用者明白变焦环64要操作的方向,焦距的最小值108b和最大值108a本身,无需显示在变焦显示条105上。例如,因为只要明白焦距增加的方向和减少的方向即可,所以,也可以将最小值108b显示为“Min”;最大值108a显示为“Max”。此外,也可以将最小值108b显示为“小”;最大值108a显示为“大”。
对于变焦显示条125、聚焦显示条205和225也是同样,也可以使用最小值和最大值以外的其它显示。
(3)
关于焦距信息的显示,可以考虑根据摄影传感器11的尺寸求出的显示,或按35mm银盐胶片换算的显示。这些显示形式也可以由使用者切换。
(4)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交换镜头单元2的焦距可变范围是14mm至50mm,但焦距可变范围不限于这些数值。如上所述,在望远镜头和广角镜头等焦距范围不同的交换镜头单元被安装在相机本体3的情况下,变焦显示条105和125的显示范围会根据存储在交换镜头单元的存储器中的各个焦距信息而变更。
(5)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透镜支撑机构45采用了变焦环64的旋转被机械地传达到各支撑框的方式,但变焦机构的驱动方式不限于此。变焦机构的驱动方式也可以是例如电动变焦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由第1旋转检出部65检出变焦环64的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配合变焦环64的旋转,通过执行器(未图示)将透镜群(例如,第1透镜群L1)在Z轴方向上驱动,变更焦距。
(6)
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显示部20,虽然是被相对于相机本体3的框体3a固定,但也可以考虑使用可动型显示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显示部相对于框体3a的角度可以变更,所以,可以考虑根据显示部的姿势,使显示部显示的变焦显示条或聚焦显示条的配置达到最佳。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数码相机1的摄影姿势,如图3所示,对横拍姿势的状态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考虑以下竖拍姿势的状态:以光轴AZ为中心,使数码相机1顺时针翻转90°或逆时针翻转90°。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由搭载在交换镜头单元2或相机本体3上的姿势检出传感器判别数码相机1的姿势,由此配合数码相机1的姿势,使变焦显示条105或聚焦显示条205旋转过来进行显示,使得使用者容易观察变焦显示条105或聚焦显示条205。这时,也可以结合显示部20的宽高比,由机身微处理器10调整变焦显示条105或聚焦显示条205的显示长度。变焦显示条125和聚焦显示条225也是同样,也可以按照数码相机1的姿势自动调节配置和尺寸。
此外,对于变焦显示条105在显示部20内的显示位置,也可以选择如下方式配置:根据摄影传感器11取得的实时图像,检出主要的被摄物体与变焦显示条105不重叠的位置(或者几乎不重叠的位置),自动将变焦显示条105配置在该位置。作为主要的被摄物体范围的检出技术,例如可以使用所谓的面部检出技术等。上述构成也可以分别应用于变焦显示条125、聚焦显示条205和225。
(7)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是将超声波执行器作为聚焦调节用执行器使用,但聚焦用执行器也可以是例如步进电机等其他方式的执行器。
(8)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主要说明了静态画面的摄影,但动态画面的摄影也可以同样进行。在进行动态画面摄影的情况下,为保持合焦状态,要利用对比度检出方式,使第2透镜群L2不断在Z轴方向摆动(微小的往复振动)。
(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聚焦透镜群选择了第2透镜群L2,但也不限于此,可以将第3透镜群L3、或第4透镜群L4等其他透镜群作为聚焦用透镜群。此外,作为聚焦透镜群,虽然说明的是1个第2透镜群的情况,但也可以是一个光学系统,协调多个透镜群进行聚焦调节。
(10)
为了抑制因相机本体3和交换镜头单元2的抖动而引起的图像劣化,也可以在数码相机1上设置抖动校正单元。抖动校正单元也可以设置在交换镜头单元或相机本体内的任意一方。此外,抖动校正单元也可以设置在交换镜头单元和相机本体双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是能够选择使用哪一个抖动校正单元的结构。
(11)
上述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虽然没有搭载现有单反相机所采用的反光镜,但它也可以是具有反光镜的现有方式的单反相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让反光镜从光路退避,由摄影传感器11进行对比度检出方式的自动聚焦,能够实现与本实施方式几乎相同的方式。
(1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交换镜头式数码相机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设置用来进行手动变焦或聚焦操作的操作部件,变焦显示条105等状态指示单元也可以应用在相机本体与透镜镜筒是一体的数码相机上。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光轴AZ上配置诸如棱镜或反光镜的反射光学系统,使用半途折曲光路的光学系统(所谓的弯曲光学系统)。
此外,变焦环64和聚焦环67也可以不是环状部件。
(13)
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是通过让快门动作来控制对摄影传感器11的曝光时间,但也不限于此,可以通过电子快门等控制摄影传感器11的曝光时间。
(1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聚焦位置是以米来显示,也可以以英尺来显示。此外。这些显示方式也可以由使用者切换。为了使使用者使用方便,也可以在聚焦显示条205和225上自由设定从最近至无限远的刻度间隔。
(1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交换镜头单元2的物距可变范围是0.3m至无限远,但物距可变范围不限于这些数值。如上所述,聚焦显示条205和225的显示范围,根据存储在交换镜头单元的存储器中的各个焦距信息而变更。因此,如果安装了像例如微距镜头那样最短摄影距离很近(例如为0.1m)的交换镜头单元,那么聚焦显示条205和225的显示范围就会是从0.1m到无限远。
(16)
在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光学系统L也可以不是可变更焦距的变焦镜头系统,而是单焦点光学系统。如果安装了具有单焦点光学系统的交换镜头单元2,那么只要显示聚焦显示条205、225即可,不需要显示变焦显示条105、125。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的相机本体最适合希望提高操作性的交换镜头式数码相机、一体式数码相机、数码摄影机、具有相机部的手机和PDA等。
Claims (16)
1.一种相机本体,与镜头镜筒一起被用于摄影装置,该镜头镜筒能通过操作能旋转的操作部件来变更光学系统的状态,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部,能显示表示所述光学系统的状态的状态指示单元,并能将由摄像传感器生成的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图像作为直通图像显示;和
控制部,控制所述显示部,使得使用者在操作所述操作部件时所述操作部件移动的操作方向,与所述显示部显示的所述状态指示单元随着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而变化的变化方向大体一致,
所述镜头镜筒还具有存储镜头信息的存储部,所述镜头信息包含表示所述操作方向与所述光学系统的状态变化的关系的操作方向信息、表示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能变更的全部范围的焦距信息或者表示焦点对准的所述光学系统的物距能变更的全部范围的物距信息,
所述状态指示单元将所述光学系统的所述焦距或所述物距表示为数值信息,还具有表示所述焦距信息或所述物距信息的显示标尺,
所述控制部,能从所述存储部取得所述镜头信息,根据所述操作方向信息,决定所述显示标尺上的所述焦距信息或所述物距信息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位置,并且根据所述操作方向信息控制所述显示部,使增减所述焦距或所述物距的所述操作方向,与随着所述焦距或所述物距的增减所述状态指示单元变化的所述变化方向大体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本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方向信息,表示所述操作方向与所述焦距增减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本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操作方向信息和所述显示部上的所述状态指示单元的位置,决定所述显示标尺上的所述焦距信息的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本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状态指示单元,是表示所述光学系统的所述焦距的部分,包括:随着所述焦距的变化,相对于所述显示标尺的位置发生变化的指标,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显示部,使所述焦距增加的所述操作方向、与所述指标相对于所述显示标尺移动的方向大体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相机本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标尺是直线形,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显示部,使得在所述焦距变化的情况下所述指标沿所述显示标尺直线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相机本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标尺是圆弧状或者环状,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显示部,使得在所述焦距变化的情况下所述指标以规定的基准点为中心,沿所述显示标尺旋转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相机本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状态指示单元中,所述操作部件的旋转角度的绝对值与所述指标以所述基准点为中心旋转的角度的绝对值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相机本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状态指示单元,通过由所述显示标尺和所述指标形成的显示带的长度,表示所述焦距。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本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方向信息,表示所述操作部件的所述操作方向与所述物距增减之间的关系。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本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操作方向信息和所述显示部上的所述状态指示单元的位置,决定所述显示标尺上的所述物距信息的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本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状态指示单元,是表示所述光学系统的所述物距的部分,包括:随着所述物距的变化,相对于所述显示标尺的位置发生变化的指标,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显示部,使所述物距增加的所述操作方向、与所述指标相对于所述显示标尺的移动方向大体一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相机本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标尺是直线形,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显示部,使得在所述物距变化的情况下所述指标沿所述显示标尺直线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相机本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标尺是圆弧状或者环状,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显示部,使得在所述物距变化的情况下所述指标以规定的基准点为中心沿所述显示标尺旋转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相机本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状态指示单元中,所述操作部件的旋转角度与所述指标以所述基准点为中心旋转的角度一致。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相机本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状态指示单元,通过由所述显示标尺和所述指标形成的显示带的长度,表示所述物距。
16.一种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镜头镜筒,包括:操作部件,被设置成能旋转;光学系统,形成被摄物体的光学影像;状态变更部,随着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改变所述光学系统的状态;以及,
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本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267588 | 2007-10-15 | ||
JP2007267588 | 2007-10-15 | ||
JP2007279877 | 2007-10-29 | ||
JP2007-279877 | 2007-10-29 | ||
PCT/JP2008/002831 WO2009050860A1 (ja) | 2007-10-15 | 2008-10-07 | カメラ本体および撮像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02705A CN101802705A (zh) | 2010-08-11 |
CN101802705B true CN101802705B (zh) | 2013-06-26 |
Family
ID=405671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077821A Active CN101802705B (zh) | 2007-10-15 | 2008-10-07 | 相机本体和摄影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8350945B2 (zh) |
JP (2) | JP4989730B2 (zh) |
CN (1) | CN101802705B (zh) |
WO (1) | WO200905086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599881B1 (ko) * | 2009-06-30 | 2016-03-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화각 미리 보기 기능을 갖는 디지털 영상 신호 처리 장치, 이의 제어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을 기록한 기록 매체 |
US20120218649A1 (en) * | 2009-11-04 | 2012-08-30 | Konica Minolta Advanced Layers, Inc. | Image pickup devic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image pickup device, and adjusting jig for image pickup device |
FR2953359B1 (fr) * | 2009-11-30 | 2012-09-21 | Transvideo | Systeme d'aide a la realisation d'images stereoscopiques |
EP2410414B1 (en) * | 2010-07-16 | 2019-10-30 | BlackBerry Limited | Media module control |
US8749894B2 (en) * | 2010-09-17 | 2014-06-10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Lens barrel |
TW201233156A (en) * | 2011-01-26 | 2012-08-01 | Altek Corp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external lens |
JP2012225701A (ja) * | 2011-04-18 | 2012-11-15 | Mitsutoyo Corp | 形状測定装置 |
JP5709629B2 (ja) * | 2011-04-19 | 2015-04-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
JP2013026664A (ja) * | 2011-07-15 | 2013-02-04 | Olympus Imaging Corp | 外部機器、カメラシステム、撮像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5904742B2 (ja) * | 2011-10-05 | 2016-04-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US9347791B2 (en) * | 2011-10-07 | 2016-05-24 | The Boeing Company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operating a touch screen display |
JP6168720B2 (ja) * | 2011-11-07 | 2017-07-26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撮影システム |
JP6137804B2 (ja) * | 2012-01-13 | 2017-05-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5932434B2 (ja) * | 2012-03-29 | 2016-06-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超音波モータ、及び超音波モータ付機器駆動装置 |
JP5979614B2 (ja) * | 2012-06-04 | 2016-08-24 | 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WO2014002659A1 (ja) * | 2012-06-29 | 2014-01-03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カメラおよびその動作制御方法 |
US8762895B2 (en) * | 2012-10-28 | 2014-06-24 | Google Inc. | Camera zoom indicator in mobile devices |
US9467604B2 (en) * | 2012-12-03 | 2016-10-11 | Cognex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librating a camera lens flange to sensor distance |
JP6071544B2 (ja) * | 2012-12-27 | 2017-02-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JP6112925B2 (ja) | 2013-03-15 | 2017-04-12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表示機器及び表示方法 |
JP6286668B2 (ja) * | 2013-05-22 | 2018-03-07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画像の表示方法 |
US9509913B2 (en) * | 2013-06-18 | 2016-11-29 | Olympus Corporation | Image pickup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image pickup apparatus, image pickup apparatus system, and image pickup control program stored in storage medium of image pickup apparatus |
JP6168900B2 (ja) * | 2013-08-01 | 2017-07-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光学機器 |
JP6337672B2 (ja) * | 2013-11-05 | 2018-06-06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カメラ装置および表示部用画像信号の生成方法 |
JP6436347B2 (ja) * | 2014-01-06 | 2018-12-1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レンズ鏡筒 |
US9295285B2 (en) * | 2014-01-28 | 2016-03-29 | Joseph Dennis Glazer | System and method to manage smoking |
CN103955045A (zh) * | 2014-05-22 | 2014-07-30 |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更换镜片组的光学系统及其光学镜头 |
JP6425421B2 (ja) | 2014-05-29 | 2018-11-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録媒体 |
JP2016012027A (ja) * | 2014-06-27 | 2016-01-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EP3230781A1 (en) * | 2014-12-11 | 2017-10-18 | Panavision International, L.P. | Modular lens system for motion picture camera applications |
JP6455137B2 (ja) * | 2014-12-24 | 2019-01-23 | 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US20160295122A1 (en) | 2015-04-03 | 2016-10-0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isplay control apparatus, display control method, and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
JP6618268B2 (ja) * | 2015-04-07 | 2019-12-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EP3286915B1 (en) | 2015-04-23 | 2021-12-08 | Apple Inc. | Digital viewfinder user interface for multiple cameras |
JP2017003832A (ja) * | 2015-06-12 | 2017-01-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自動焦点調節装置および光学機器 |
WO2017057510A1 (ja) * | 2015-09-30 | 2017-04-06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影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US9716825B1 (en) | 2016-06-12 | 2017-07-25 | Apple Inc. | User interface for camera effects |
JP6530737B2 (ja) * | 2016-11-24 | 2019-06-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制御装置、レンズ装置および操作装置 |
JP6603206B2 (ja) * | 2016-12-28 | 2019-11-06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撮影機器、撮影機器の制御方法、撮影機器システムおよび撮影機器制御プログラム |
DK180859B1 (en) | 2017-06-04 | 2022-05-23 | Apple Inc | USER INTERFACE CAMERA EFFECTS |
JP6501832B2 (ja) * | 2017-07-04 | 2019-04-17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撮影機器、撮影機器の制御方法および撮影機器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
JP6980494B2 (ja) * | 2017-11-16 | 2021-12-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WO2019113737A1 (en) * | 2017-12-11 | 2019-06-20 |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 Manual focus assist |
EP3511812B1 (en) * | 2018-01-15 | 2021-06-2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nic apparatus,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and program |
US11112964B2 (en) | 2018-02-09 | 2021-09-07 | Apple Inc. | Media capture lock affordance for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
JP6623419B2 (ja) * | 2018-03-22 | 2019-12-25 | エスゼット ディージェイアイ テクノロジー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Sz Dji Technology Co.,Ltd | 表示制御装置、撮像装置、スマートフォン、表示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10375313B1 (en) | 2018-05-07 | 2019-08-06 | Apple Inc. | Creative camera |
US11722764B2 (en) | 2018-05-07 | 2023-08-08 | Apple Inc. | Creative camera |
US11089199B2 (en) * | 2018-06-21 | 2021-08-1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Accessory device, imaging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
KR102496963B1 (ko) | 2018-06-21 | 2023-02-07 |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 촬상장치, 악세서리 장치, 및 이들의 제어방법 |
JP7071227B2 (ja) | 2018-06-21 | 2022-05-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2019219584A (ja) * | 2018-06-21 | 2019-12-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KR102475990B1 (ko) * | 2018-09-11 | 2022-12-09 |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 전자기기, 그 제어 방법 및 기억매체 |
DK201870623A1 (en) | 2018-09-11 | 2020-04-15 | Apple Inc. | USER INTERFACES FOR SIMULATED DEPTH EFFECTS |
US11770601B2 (en) | 2019-05-06 | 2023-09-26 | Apple Inc. | User interfaces for capturing and managing visual media |
US10674072B1 (en) | 2019-05-06 | 2020-06-02 | Apple Inc. | User interfaces for capturing and managing visual media |
US11128792B2 (en) | 2018-09-28 | 2021-09-21 | Apple Inc. | Capturing and displaying images with multiple focal planes |
US11321857B2 (en) | 2018-09-28 | 2022-05-03 | Apple Inc. | Displaying and editing images with depth information |
US11706521B2 (en) | 2019-05-06 | 2023-07-18 | Apple Inc. | User interfaces for capturing and managing visual media |
JP7390636B2 (ja) * | 2019-06-27 | 2023-12-04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WO2021031116A1 (zh) * | 2019-08-20 | 2021-02-25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运动相机、自拍控制方法及装置、可移动平台和存储介质 |
JP7362394B2 (ja) * | 2019-09-27 | 2023-10-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
US11054973B1 (en) | 2020-06-01 | 2021-07-06 | Apple Inc. | User interfaces for managing media |
US11212449B1 (en) | 2020-09-25 | 2021-12-28 | Apple Inc. | User interfaces for media capture and management |
US11539876B2 (en) | 2021-04-30 | 2022-12-27 | Apple Inc. | User interfaces for altering visual media |
US11778339B2 (en) | 2021-04-30 | 2023-10-03 | Apple Inc. | User interfaces for altering visual media |
US12112024B2 (en) | 2021-06-01 | 2024-10-08 | Apple Inc. | User interfaces for managing media styles |
TWI849435B (zh) * | 2022-06-13 | 2024-07-21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 鏡頭的控制參數調整方法與電子裝置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17933A (en) * | 1984-09-12 | 1988-01-05 |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 Exchangeable lens for use in a focus detecting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02532A (zh) * | 1973-05-07 | 1975-01-11 | ||
JPS62104236U (zh) * | 1985-12-23 | 1987-07-03 | ||
US4774536A (en) * | 1986-01-10 | 1988-09-27 |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 Photographic camera |
US5196879A (en) * | 1988-12-23 | 1993-03-23 | Ricoh Company, Ltd. | Lens controller |
JPH01280711A (ja) | 1989-03-24 | 1989-11-10 | Minolta Camera Co Ltd | ズームレンズ付カメラ |
US5258802A (en) * | 1989-04-30 | 1993-11-02 |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 Camera system which compensates for defocusing during operation |
JPH05153462A (ja) | 1991-11-27 | 1993-06-18 | Sony Corp | 撮影レンズ装置 |
JPH05153456A (ja) | 1991-11-28 | 1993-06-18 | Canon Inc | 撮像装置 |
US5278601A (en) * | 1992-01-07 | 1994-01-1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Optical apparatus |
JPH05181047A (ja) | 1992-01-07 | 1993-07-23 | Canon Inc | 光学機器 |
US5521671A (en) * | 1992-09-02 | 1996-05-28 | Nikon Corporation | Camera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rotating elements to indicate photographic information |
KR0157459B1 (ko) * | 1993-02-04 | 1998-11-16 | 김광호 | 렌즈초점제어장치 |
US5594517A (en) * | 1993-05-07 | 1997-01-14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Enlargement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
JPH075138A (ja) | 1993-06-17 | 1995-01-10 | Iseki & Co Ltd | 穀物の食味評価方法 |
JPH0764165A (ja) | 1993-08-31 | 1995-03-10 | Canon Inc | ズームレンズ付きカメラ |
US5794086A (en) * | 1993-09-21 | 1998-08-11 | Nikon Corporation | Rotating indicator pointer type display apparatus |
JPH07159878A (ja) * | 1993-12-01 | 1995-06-23 | Nikon Corp | カメラの表示装置 |
US6275212B1 (en) * | 1993-12-02 | 2001-08-14 | Nikon Corporation | Rotary pointer display device |
US5786853A (en) * | 1994-04-12 | 1998-07-2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Lens control device |
JPH0876222A (ja) * | 1994-09-02 | 1996-03-22 | Nikon Corp | 表示装置 |
JPH1010630A (ja) | 1996-06-20 | 1998-01-16 | Canon Inc | 撮像装置 |
JPH10197938A (ja) * | 1996-12-27 | 1998-07-31 |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 ピントの合う距離範囲を表示するカメラ |
JP4704533B2 (ja) * | 1999-09-13 | 2011-06-15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サーボ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装置 |
JP2001125173A (ja) | 1999-10-26 | 2001-05-11 | Minolta Co Ltd | デジタルカメラ |
US6724429B2 (en) * | 2001-04-23 | 2004-04-20 | Panavision, Inc. | System for sensing and displaying lens data for high performance film and video cameras and lenses |
JP3812824B2 (ja) * | 2002-03-12 | 2006-08-23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合焦状況表示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2004086082A (ja) * | 2002-08-29 | 2004-03-18 | Sony Corp | ビデオカメラの光学系制御装置 |
US7551223B2 (en) * | 2002-12-26 | 2009-06-23 | Sony Corporation |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imaging and automatic focusing |
US7003223B2 (en) * | 2003-02-24 | 2006-02-21 | Fujinon Corporation | Lens control system and focus information display apparatus |
JP2005084632A (ja) * | 2003-09-11 | 2005-03-31 | Toshiba Corp | 電子カメラおよび電子カメラの制御方法 |
US7598997B2 (en) * | 2004-01-14 | 2009-10-06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ing apparatus and focus control method based on a number of automatic focus scan stages, and recording medium storing a program for executing such a method |
JP2005215366A (ja) | 2004-01-30 | 2005-08-11 | Olympus Corp | ストロボ装置 |
JP2005215574A (ja) | 2004-02-02 | 2005-08-11 | Canon Inc | 表示機能付きズームレンズ |
JP2005229145A (ja) | 2004-02-10 | 2005-08-25 | Hitachi Ltd | 撮像装置 |
JP2005266675A (ja) | 2004-03-22 | 2005-09-29 | Nikon Corp | レンズ鏡筒 |
US7505078B2 (en) * | 2004-03-30 | 2009-03-1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mera system, stroboscopic device, methods of controlling the camera system and stroboscopic device, program, and storage medium |
JP2006047602A (ja) * | 2004-08-04 | 2006-02-16 | Casio Comput Co Ltd | カメラ装置 |
JP2006129173A (ja) * | 2004-10-29 | 2006-05-18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カメラシステム |
JP2006201695A (ja) | 2005-01-24 | 2006-08-03 | Fujinon Corp | レンズ装置 |
JP2007041540A (ja) * | 2005-07-01 | 2007-02-1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一眼レフカメラシステム |
JP2007033775A (ja) * | 2005-07-26 | 2007-02-08 | Canon Inc | 撮像装置 |
JP2008096584A (ja) * | 2006-10-10 | 2008-04-24 | Nikon Corp | カメラ |
-
2008
- 2008-10-07 CN CN2008801077821A patent/CN101802705B/zh active Active
- 2008-10-07 WO PCT/JP2008/002831 patent/WO200905086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10-07 JP JP2009537902A patent/JP4989730B2/ja active Active
- 2008-10-07 US US12/680,764 patent/US8350945B2/en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4-27 JP JP2012103294A patent/JP2012177929A/ja active Pending
- 2012-12-05 US US13/705,325 patent/US8994868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17933A (en) * | 1984-09-12 | 1988-01-05 |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 Exchangeable lens for use in a focus detecting device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JP特开平7-64165A 1995.03.1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30113977A1 (en) | 2013-05-09 |
JP2012177929A (ja) | 2012-09-13 |
WO2009050860A1 (ja) | 2009-04-23 |
CN101802705A (zh) | 2010-08-11 |
US8994868B2 (en) | 2015-03-31 |
US20100208122A1 (en) | 2010-08-19 |
US8350945B2 (en) | 2013-01-08 |
JPWO2009050860A1 (ja) | 2011-02-24 |
JP4989730B2 (ja) | 2012-08-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02705B (zh) | 相机本体和摄影装置 | |
JP4880756B2 (ja) | カメラシステムおよびカメラ本体 | |
CN103081455B (zh) | 从手持设备所捕获的多个图像进行肖像图像合成 | |
US9148570B2 (en) | Image pickup apparatus that allows for short-distance photographing | |
JP4378141B2 (ja) |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 |
JP2010263254A (ja) | カメラシステムおよびカメラ本体 | |
JP5948645B2 (ja) | レンズ制御装置およびレンズ制御装置を備えた交換レンズ | |
EP2615822A2 (en) | Imag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for, and lens unit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for, and imaging system | |
JP2019219583A (ja) | 電子機器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
US20080303936A1 (en) | Camera system | |
JP2004056581A (ja) | 撮像装置およびセンタリング情報取得方法 | |
JP4926833B2 (ja) | カメラシステム | |
JP5827491B2 (ja) |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 |
JP2012225947A (ja) | レンズ鏡筒 | |
JP4733075B2 (ja) | デジタルカメラ | |
JP2017044821A (ja) |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 |
JP2019219584A (ja) | 電子機器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
JP2003283910A (ja) | ディジタルカメラ | |
JP6028876B1 (ja) | 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 |
JP2005062729A (ja) | カメラ | |
US20230185163A1 (en) | Interchangeable lens device, imaging device, imaging system, method, and program | |
JP2010066375A (ja) | 振れ補正装置、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 |
JP2012133067A (ja) | 撮像装置 | |
CN107645631A (zh) |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的起动处理方法和记录介质 | |
JP5006904B2 (ja) |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