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貿關係
習近平睽違五年訪歐: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對中國各有什麼戰略價值?
中國的電池巨頭寧德時代、電動車巨頭比亞迪,以及為數眾多的配套廠商都在匈牙利動工建廠,希望打造他們進軍歐盟市場的「橋頭堡」。但這段關係也備受爭議,匈牙利總理奧班(Viktor Orbán)政府在國內和西方世界都面臨一些批評,有觀點認為在他治下的匈牙利成為中國和俄羅斯植入西方體系的「特洛伊木馬」。
德國總理蕭茲率企業團展開3天訪中行,分析:對中防範不等於脫鉤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李大中剖析,梅克爾(Angela Merkel)執政時期多次赴中訪問、加強經貿溝通,蕭茲作法是延續梅克爾;在歐盟對中態度趨於防範的情況下,蕭茲這趟訪問是務實表現,照顧企業意圖濃厚。
歐洲議會籲簽歐台供應鏈協定,歐盟執委會要台先移除市場障礙
德國籍的挺台大將包瑞翰(Reinhard Butikofer)直言,確實台灣那一邊也有「回家作業」要做,即杜姆布羅夫斯基斯所提的市場障礙,但例如歐盟與日本間已有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歐台卻沒有任何協定。包瑞翰強調,貿易和穩定性需合併考慮,「我們需要一個與台灣的供應鏈韌性協定,不只為了貿易的好處,還有穩定的好處,執委會不應懷疑這點」。
首屆中國-中亞峰會18日西安登場,北京打算直搗俄羅斯後院嗎?
平心而論,中國的中亞影響力當然在上升,但有鑑於俄羅斯在某些領域仍具關鍵影響力,以及中國的「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可見未來內,即便中國將持續耕耘此處,北京都沒有能力與意願,在中亞徹底取代莫斯科,成為該地主導力量。
英國《金融時報》:歐洲企業面臨覺醒時刻,經濟戒斷「中國成癮症」十分痛苦但不得不為
丹麥的民主聯盟基金會5月對全球52國的民調中,當問及若中國侵台,是否該切斷與中國的經濟關係時,歐洲國家以英國和丹麥最支持,德國、法國支持度排名居中,但希臘、匈牙利和羅馬尼亞這3國民眾則傾向仍要保持經貿往來。雖然多數歐洲民意支持,但歐中經貿規模遠大於歐俄,經濟「脫中」的影響自然更大。
傅高義《中國與日本》:習近平、安倍晉三,與時緊時鬆的中日關係(上)
在清朝和德川時代,中日之間政治聯繫不足,但貿易關係得以持續。同樣,一九九二年後,中日間儘管政治問題不少,貿易關係仍得以繼續發展。事實上,在兩國關係極度緊張的二○○四年,中日之間的貿易量仍超過了中美貿易量。
《用地圖看懂中國經濟》:中國電子製造業正威脅南韓世界龍頭寶座
亞洲地區各國與中國的經貿關係複雜緊密雜,既存在地緣政治上的衝突,又存有高度貿易依賴。東亞、東南亞、中亞、中東及南亞等區塊,各有不同的課題,相較歐、非等地區,多數國家與中國貿易同質性高,而中國在亞洲地區的貿易,受制於政治因素的成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