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醫療
【專訪】安欣瑜醫師:父親癌末、八八風災,人生轉了個彎,決定返鄉把醫療送上阿里山!
返鄉行醫後,安欣瑜致力於原住民健康研究,希望將自己所學貢獻於部落社區。近年來,她更發揮追根究柢精神,希望從根本解決問題,以徹底改善健康不平等現象,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認知症長者不願洗澡,就給抗精神性藥物?這種「便宜行事」是踐踏患者人權
如果醫師不懂得認知症非藥物生活方式的知識與技巧,就無法寄望他能教導家屬,當社區的共照中心也不願去教導居服員、家庭照護者認知症非藥物生活方式的知識與技巧,「便宜行事」的方式之一就是使用抗精神性藥物。
長照將不再給付「傷口分泌物簡易照顧」,滾動式的長照政策非眾人之福
筆者認為最大的爭議點源自於服務組合所執行的業務與醫療行為所產生的模糊。衛福部希望在患者可以返家前,由醫院端的醫療人員教導家屬執行傷口照護等工作,再由居家醫療去補足相關醫療的照護。看起來兩全其美的辦法,從實務方面更可以理解引起反對的原因。
老後生活不能只設想「優雅」,居住地務必列入選擇考量
當我們現在可以很輕鬆地四處趴趴走時,很難想像老弱之後,是步步驚心、處處障礙,隨時需要各種協助。想要尋覓老後的理想住居地,一定要想得更遠一點、想得更弱一點。有哪些重點,必須要列入考量呢?
居家安寧照顧推手黃勝堅:讓你愛的人在熟悉的地方向家人道別
從2016年開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開始推動居家安寧照顧以及相關的居家醫療,對醫生、病患來說,開啟了另一條安寧醫療的選擇。
「長屋60+1」社企計劃:從剩餘建材中發掘建築業與高齡者的共享連結
對於高齡者來說,居家改造這件事多半是無法負擔的。長屋設計善用香港政府動用10億元推行「長者維修自住物業津貼計劃」,協助客戶申請補助,另一方面則和建商談出彼此都能夠降低成本的合作方式。
日本「在宅醫療」經驗談:除了治病,也兼顧病人的生活與價值觀
來自日本東京大學認為,在宅醫療研究和一般醫學不同,不能追求「證據」,而是必須考慮病人的「人生」和「生活支援」。在宅醫療學據點山中崇副教授
把故事找回來:「物語診所」佐藤醫師的社區醫學實踐
喜歡民俗學及醫療人類學的佐藤醫師,在富山太田診所的實踐是以敘事為中心的極簡主義,將社區醫療的實踐回到以「生活」為中心,在Biographical(傳記)和Biological(生物醫學)之間取得平衡點。
高齡化社會的支援辦法:認識「在宅醫療」
生命末期需要照顧和陪伴,醫療只是支援的角色。從事安寧工作者,就像領航人一樣,陪伴著準備前往下一站的人們。我時常跟家屬說明,不要勉強生命,生命最清楚下一班車什麼時候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