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對於清真食品的界定看似嚴格,實則設定的標準游移幅度大,更多時候也未必與伊斯蘭教義直接相關,而是出於特殊的政治以及族群關係考量。
文:黃麒達(80後,現為推廣讀書會組織-思辨會社以及業餘者成員之一)
稍有留意馬來西亞國內的新聞,不難發現這個對其他國家而言貫徹著相對溫和伊斯蘭宗教立場的國家,其政府對許多事務的處理,實際上秉持非常保守曖昧,甚至是匪夷所思的態度。其中一項可讓人看出上述情況的議題,自然就是大馬時不時就會針對清真食品的認證,爆發一連串相當激烈的紛爭。有趣的是,馬來西亞對於清真食品的界定看似嚴格,實則設定的標準游移幅度大,更多時候也未必與伊斯蘭教義直接相關,而是出於特殊的政治以及族群關係考量。
在馬來西亞鬧得沸沸揚揚,從清真食品認證延伸出來的一系列爭論,大致的事態發展如下:
一、2014年5月24日,馬來西亞衛生局檢驗出著名巧克力公司吉百利(Cadbury)出品的兩款巧克力,含有豬脫氧核糖核酸(Porcine)。
二、今年10月,馬來西亞伊斯蘭教發展署(JAKIM,下文均沿用此縮寫)聲稱接獲多名穆斯林遊客投訴,指責食物名稱帶有「Dog(狗)」字,會引起穆斯林的混淆,因而要求美國蝴蝶脆餅連鎖店Auntie Anne's的「脆餅熱狗」(Pretzel Dog)改名,引起國際關注,鬧出所謂「熱狗需要去狗化」的正名呼籲。
三、10月25日,馬來西亞伊斯蘭消費者協會(PPIM)抗議國內一家著名豬肉漢堡連鎖店的新產品,挪用跟已故國寶級藝人比南利名字諧音的名稱,會導致穆斯林混淆,因而要求有關當局採取行動。
四、10月31日,馬來女藝人拉末娜占占(Ramona Zamzam)在Instagram上傳摸狗照片,卻招來眾多網民的指責,聲稱她違反伊斯蘭教義。
上述四道新聞事件,涉及的事項有別,但不難察覺可以通過一些關鍵詞,找出把每件事串起來的關聯所在。這些關鍵詞包括:清真認證、豬、馬來人、穆斯林以及狗。也即是說,要弄清楚狀況,就得解讀出上述各個關鍵詞之間的內在邏輯。
另外,第四道新聞雖非關清真食品認證,但卻反應出部分馬來穆斯林在看待犬隻時的強烈反應。為此,拉末娜占占的巴勒斯坦籍丈夫就感到非常不解,並聲稱外國穆斯林在對待狗和貓的態度上一視同仁。值得注意的是,兩年前發生在吉百利公司的個案,一般人大概都不會感到疑惑,因為問題直接涉及眾所周知穆斯林不會接觸的豬隻。然而,今年10月的兩項案例,情況就不再讓一般人感覺一目了然,甚至會覺得荒謬絕倫、不可理喻。
第二道新聞所針對的對象,並非真正的狗,而只是帶有「狗」字的食物名稱。第三道新聞就更加不可忽略,因為說明了用來對付這家豬肉漢堡企業的標準,是象徵著馬來人的符號也不能受到侵犯,否則也會發生誤導穆斯林的情況。而馬來西亞伊斯蘭發展署在規管清真食品方面,享譽伊斯蘭世界,足可影響不少看重穆斯林市場的國際食品企業的營運方針。
關鍵在於為何看重某項教義
問題來了,即便是虔誠的穆斯林,也未必有能力辨析宗教教義。如此一來,是否表示若非伊斯蘭學者,就無從分析JAKIM套用不同的標準,處理清真食品的要求是否合理?情況顯然並非如此。若稍有留意相關報導,便不難發現JAKIM在提出申訴時,自然也會舉出伊斯蘭教義上的依據。例如,有論述指出,部分馬來西亞穆斯林遵循伊斯蘭法系沙菲派(Shafie school,或譯莎菲懿派、沙斐儀派)的主張,認為狗為不淨,接觸後需要進行清洗儀式。這些主張是否正確,一般人因缺乏宗教知識,自然毫無話語權。不過,即便那些由JAKIM提出的依據正確無誤,為何馬來女藝人的外籍丈夫會提出「外國穆斯林選擇友善對待狗」的觀察?
換句話說,所謂對教義的正確理解,根本無法解釋為何某一處的穆斯林群體,會嚴格遵守某些教條,而另一處的穆斯林社會則不盡然。原因無他,即便是宗教人士解讀教義,也會因為各自的教派不同,或持不一樣的政治立場等,而得出截然不同的詮釋。所以,真正需要弄清楚的地方,是背後有哪些因素,導致JAKIM最終做出相關的判斷。
必然導致紛爭的族群身份界定
問題就需要追溯到「馬來人的身份」在大馬究竟意味著什麼?從上文舉出的四道新聞當中,馬來人的概念其實是跟穆斯林身份通用的,也即是說,馬來人就「必然等同」於穆斯林,穆斯林也就代表著馬來人。這種一般人都知道存在邏輯謬誤的概念界定,卻在大馬特殊的政治環境中運作多年至今。
馬來西亞《憲法》第11條規定,儘管人人享有信仰自由的權利,然而也同時申明,非穆斯林不得向穆斯林傳播伊斯蘭教以外的宗教。非穆斯林與穆斯林之間所需承擔義務並非對等,因為穆斯林可以向非穆斯林傳教,甚至還可因此獲得政府多方面的配合。
另外,《憲法》當中也闡明,構成馬來人的三大要素即包括:慣用馬來語、實踐馬來習俗以及信奉伊斯蘭教。由此,不難理解為何憲法當中,需要設定非穆斯林不得向穆斯林宣揚其他的宗教的規定,因為對於統治者而言,信奉伊斯蘭教是決定馬來人身份不可變更的要素。
實際的情況當然更為複雜得多。馬來語作為馬來西亞的國語,多年來國語教育的推行,時至今日,幾乎已不可能有國民完全不懂得掌握這門語言。因此,套用上述馬國憲法中對馬來人身份要素的界定,如有一位華裔子弟從小在馬來家庭成長,長期適應了馬來人的生活習俗,也信奉伊斯蘭教,那是否表示他將自動成為合格的馬來人呢?答案是─不完全是。
一般而言,華裔穆斯林皈依以後,即便換上伊斯蘭化的名字,仍會保留原來華人姓氏的拼音,以方便有關當局識別。由此可見,《憲法》上所示,到了統治階層實際操作的時候,又不會完全依照《憲法》的規定去處理,種族之間的界限依然存在。可以這麼說,馬來人在確立自身族群身份這個問題上,除了高度仰賴作為穆斯林的事實外,實際上也遵循另一套不方便明言,從外表膚色作出考量的標準。因此,每當馬來人針對自身族群身份的議題作出反應時,很有可能是同時在運用兩套一明一暗的標準,從而導致許多問題難以梳理清楚。時不時,當有馬來群體聲稱「安拉(Allah,即阿拉伯文和馬來文中的上帝)」稱謂專屬於穆斯林所有時,也是在沿用同樣的思考模式。
話說回來,JAKIM經常在清真食品的議題上大做文章,而且也不乏群眾基礎,背後的思維邏輯,可以追溯到可能是要讓馬來人變得更為伊斯蘭化?或者,是要把伊斯蘭變得更為馬來化?不過,無論是想要達致以上哪一種目標,背後都可以牽扯到,整個馬來社群在面臨國家邁向現代化的同時,卻沒有很好地調解與西方文明的關係,最終催生強烈反西化的情緒。結果,便延伸出像想通過去除「熱狗」這個代表西方社會的名稱,來表現出某種程度的與眾不同。
塑造他者來團結內部
只要稍加留意那些抨擊馬來公眾人士養狗無錯的言論,很容易就能發現,用來反對馬來人接觸狗隻的主要理由,是認定唯有非穆斯林才會與狗親近。穆斯林與非穆斯林之間的生活實踐應該有所區別,所以不應該對狗友善。以上的思路,放進大馬特殊的國情加以思考,所謂的「非穆斯林」其實意有所指,會讓不少馬來人直接聯想到以豬肉為主食的華裔群體。這樣的聯想,還能作出更多的發揮,並把華人群體想像成普遍比較富裕,養狗正是這些有閒階層的玩意。一旦以上所有的聯想全都結合在一起,族群之間的猜忌便會加深,彼此之間的裂痕也會進一步擴大。
政府在這些議題的炒作上,扮演多重的角色,難有實質的證據說明清楚。不過,政府在這些議題面前有意表現得後知後覺,甚至予人偏幫馬來群體的態度,則是相當明顯的。對依賴不公平選舉制度延續執政至今的政府而言,族群之間的分化越嚴重,對於操控種族政治就越有利。
強加印象,取消公共議題的關注
把華人想像成都是愛狗的群體,又會跟事實產生多大程度的矛盾呢?首先,對於這種長期以來強加到華人群體身上的刻板印象,華人社會不見得有予於否認的舉動,無形中強化了類似論述的蔓延。在主流媒體長期受到政府直接監控的大環境底下,缺乏議論公共議題的空間,想要駁斥以上相當複雜的論述,也不是容易的事。事實上,華人群體在對待犬隻方面,絕對論不上懷有特別偏愛的情感。
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2015年10月左右,檳州行動黨政府以防止瘋狗症(按:狂犬病)蔓延為由,決定採取比中央政府更為決斷的措施,下令撲殺檳城市內約25,000隻狗。結果,各種執法單位頻頻使用殘忍手法撲殺流浪狗的照片,不斷在網上流傳。如此激烈的政令,自然迎來多個保護動物團體的強烈反彈,公開議論上述舉措的成效可疑,而且手法落伍。結果,在不少華裔群體裡,聲望甚高的檳州首長林冠英,立刻獲得一大票忠實支持者的護航。為動物權利發聲的呼籲,即被鋪天蓋地而來、擁護林首長決策英明的言論所掩蓋。馬來西亞的言論空間,如何發展成今天為各種扭曲氛圍所綁架,以上提及的各種現象,都能夠提供一定的解答。
無論如何,在觀察大馬各族群之間的關係,或想了解馬來人如何看待自身的族群身份,也應注意到本文提及的馬來女藝人公開愛狗無錯的表態,絕非個例。同樣在Instagram上分享愛狗點滴的馬來公眾人士,也能找到好幾個。路邊由馬來小販主理的熟食檔口,依舊公開販賣熱狗無誤。2014年,一位喚作賽義德・阿兹米・阿拉巴什(Syed Azmi Alhabshi)的馬來穆斯林,便曾在公園舉辦讓馬來群體有機會接觸犬隻的公開活動,企圖用實際行動,讓馬來大眾釋疑。當然,這樣的活動也招來了JAKIM的強烈抨擊,並將這些活動視為挑戰宗教的純正性。養狗的馬來穆斯林未必少數,只是這個舉動在馬來西亞國內就意味著帶有原罪,至少公開承認就得承受被攻擊的代價。保守的勢力主導了整個社會的輿論走向,並撕裂了各族群之間的信任。
相關報導:
責任編輯:闕士淵
核稿編輯:吳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