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怡忠(國際政治觀察家,現任職於遠景基金會)

【推薦序】地理為何重要:地理與地緣政治的國際戰略書寫

地緣政治分析的地理因素

從過去八年的國際關係分析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地緣政治分析強勢回歸的現象。一方面,這與美國、歐洲從二○一七年底開始將中、俄定位為改變現狀的強權有關;另一方面,中國從二○一二年起在南海對菲律賓展開強勢灰色地帶作戰,俄羅斯則於二○一四年直接以軍事占領克里米亞,這些行為象徵了中俄越來越明顯地訴諸軍事力量,進行以準武力衝突來處理國際爭端的趨勢。

這些發展也從另一個側面將後冷戰時代的和平紅利消磨殆盡了。現在對國際事務展開實務分析時,後冷戰初期曾經聲量浩大的自由主義學派、制度論、建構主義等國關理論學派漸趨沉寂,而現實主義分析重回主流。從地緣政治角度出發的論理架構,則為現實主義提供一個極為簡單且明晰的理解框架。

提到地緣政治分析,幾乎都以地圖為出發點,將地圖作為分析的基本框架。從政治地圖出發,映入眼簾的就是各國的疆界,而這些邊界首先界定了國家利益的涵蓋範圍與其所關切的作用方向。古印度哲學家考提利亞(Kautilya)的名著《政事論》(The Arthashatra)之申論是其中翹楚。

然而,地圖本質上是權力政治的產物,若要追究影響權力政治的因素,除了對國力的比較分析外,還需探討為何國家利益會採取某些特定方向,以及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爭議等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往往隱藏在歷史的關鍵脈絡當中,而地理則是影響歷史的極重要因素。從地圖出發,走到對地理的分析而形成的地緣政治論理,幾乎是每一個傑出的地緣政治觀察家所必備的知識技藝。

但更重要的是,相對於地圖的二維觀察、地理及其形塑的歷史,則提供了第三維與第四維度的觀察視角,並帶來空間的立體感與時間脈絡的深度。此外,一個有趣的觀察是,政治地圖的分析是植基於既定的疆界,而地理/歷史的分析則超越疆界,這是因為政治疆界與地理所提供的邊界或活動範圍不一定會重合。

而這個特性也讓地理分析在處理跨界的區域性議題時,如族群衝突、恐怖主義與氣候變遷相聯繫的政治分歧等議題,往往能提供更透徹的洞察力。對地理的直觀掌握力,通常是能否成為傑出情報分析師的關鍵條件之一。

從《地理的囚徒》到《地理的力量》

《地理的力量:十張地圖揭開世界的未來》是前英國BBC記者提姆.馬歇爾於二○二一年出版的著作,同時也是提姆.馬歇爾於二○一五年的《地理的囚徒》(Prisoners of geography,中文書名:《用十張地圖看懂全球政經局勢》,商周出版,二○一五)出版六年後的新作,其展現了地理與現實地緣政治分析結合後的知識威力。

從各種角度來看,《地理的力量》基本上是《地理的囚徒》一書的續篇。兩者採用的分析結構相當類似,都是先介紹地理環境,接著討論這些地理環境對居住其上的人民產生了什麼樣的限制,進而誘發出特定的行為和思考模式,並形成特定的歷史過程和決策環境,最終討論這些狀況與當前世界的爭議之間的關係。

兩本書的主要差別在於,《地理的囚徒》基本上走的是大區域分析。如果其分析涉及個別國家,也是因為這些國家的範圍夠大,可以獨立成為單一的分析體系。相對而言,《地理的力量》延續的正是《地理的囚徒》所鋪陳的分析架構,但更加專注於各區域內的個別國家。

例如在《地理的囚徒》一書中,整個中東、非洲、西歐是三個主要的分析單元,但在《地理的力量》一書中,則對中東區域內部的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西歐的英國、西班牙,以及非洲的衣索比亞、撒亥爾地區進行了更細緻的分析,並補充了《地理的囚徒》中未處理的澳洲及處於歐亞交界的希臘等案例。

此外,《地理的囚徒》特別討論了算是半公域的北極地區,而《地理的力量》則討論了至今仍算是全公域的外太空,前後兩本書在結構上有著相互映照的意味。如果讀者在閱讀《地理的力量》時,對於書中個別國家的分析方式感到稍嫌突兀,相信回溯一下作者早先的《地理的囚徒》一書後,也許這種不適感將會消解。

國際地緣政治觀察的地理書寫,與《地理的復仇》相比較

過去二十年來,坊間出版了相當數量的翻譯書籍,不論是從地緣政治角度來敘述歷史,或是對現時地緣衝突議題提供清晰的歷史脈絡。這些書籍的敘事簡明易懂,對於既有的國際議題也提供清楚的鳥瞰視角。

信手拈來,如日本民間史家宮崎正勝的《世界史圖解》(商周,二○○六)、高野孟的《最新世界地圖讀法》(玉山社,二○○三)、武光誠的《從地圖看歷史》(世潮,二○○三)、《世界,為什麼是現在這樣子》(尚.克利斯朵夫.維克多等著,大是文化,二○一○)、《各國眼中的世界》(帕斯卡.伯尼法斯、于貝爾.凡德林著,如果出版,二○一二)等……

其特色都在於從地圖出發、回溯既有爭議的成因,或在解釋國際爭論的發展及其影響時強調地緣政治因素等。但相對而言,這些書籍較少探討地理因素對歷史的影響,以及地理因素又是如何影響我們對國家利益的界定及其相關決策的認知。

反而在國際政治分析的書寫中,會有意識地處理地理因素的書籍,大都在外交記者等國際事務觀察家的新聞報導或旅行書寫中出現。這往往與外交記者其職業訓練所產生的敏感性有關,因此她/他會將旅行中的現地發見,與其要處理的國際議題分析相結合,而產生相當特別的國際政治地理書寫。

在這裡,相信不少讀者會將本書與另一本地緣政治分析傑作《地理的復仇》(The Revenge of Geography)相提並論。這兩本書都高度重視地理因素對國際政治的影響,並在分析事件的來龍去脈時,將地理所帶來的限制或機會納入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作家羅伯.卡普蘭(Robert D. Kaplan)在二○一二年出版《地理的復仇》時,美國剛從伊拉克撤軍,賓拉登才剛被擊斃,但在同一年的九月十一日,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卻在「九一一」當天於班加西遇襲身亡。《地理的復仇》特別警告,忽視地理很可能導致被地理所噬,它也不認為人類科技的進步能夠打破地理的限制與作用。

若將此書與湯瑪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出版於二○○五年的《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相比較,佛里曼在書中歌頌科技所推動的全球化力量,並認為這股力量能夠消除世界的差異。然而,卡普蘭在《地理的復仇》中則反向強調地理不僅無法被科技抹平,地理的限制更無法被超越。

《地理的復仇》近似地理命定論的悲觀論調,與當時美國受困於反恐戰爭與對伊拉克占領的泥沼相聯繫。當時美國以高科技奠立的無敵軍力,儘管在南亞與中東地區面對設備和組織都嚴重滯後的敵手,卻依舊無法完全占上風。美軍在阿富汗與伊拉克的資源投入與犧牲已經超過越戰,成為美國社會另一個心理陰影。《地理的復仇》所展現的悲觀態度,其實與當時的政治背景密切相連。

相對而言,《地理的力量》作者所強調的必須重視地理,更像是將地理視為決策的重要依據,而不是對決策的無上制約。雖然人類是地理的囚徒,但沒有糟糕到會遭受到地理的「復仇」。這種相對不那麼悲觀的論調,正是出現在《地理的囚徒》與《地理的力量》成書之際,美歐與中俄的地緣戰略對抗格局日益凸顯,世界邁向新冷戰的趨勢也日益清晰之時。

此外,曾經在二○一四至一六年呼風喚雨的伊斯蘭國,在二○一七年之後不再占據中東與美歐等國的政治注意力。由此可見,不同時代的政治發展在這兩位作者對地理與地緣政治書寫中,折射出調性上的差異。

北極、太空等公域的「地緣政治化」

《地理的復仇》著重於歷史的回溯,《地理的囚徒》提到北極,《地理的力量》則延伸至外太空等半公域或是全公域的領域,超越了傳統以地圖為基礎的地緣政治分析。雖然氣候暖化的問題讓世人聞之色變,但在北極領域卻似乎呈現新的戰略機會,並啟發了新的戰略想像。

再者,太空公域基本上是法外之域,既有的法律規範性嚴重不足。然而,由於國際對太空公域的興趣仍主要來自其對地球事務的潛在影響,而不是對太空本身的興趣。這也是即便在距離地表數百公里的上空,人們仍然討論「地」緣政治的主因。

本書作者對這兩個領域的處理,開啟了對公域地緣分析的新途徑。隨著這些領域的發展,讓我們相信這類地緣政治分析的著作將會成為未來的顯學。

地理很重要,但又不為地理決定論背書

現在的世界,特別是台灣所處的印太區域,在經歷了三十年的後冷戰與全球化時代之後,再度進入圍繞大國關係的戰略競爭狀態。因此,地緣戰略分析再次成為理解這個世界,特別是印太區域以及台海周邊情勢,不可或缺的關鍵工具。

然而,人類若干行為所帶來對自然的衝擊,正在改變地球的自然環境,並因此帶來新的自然力量與景觀,進而形成新的結構與制約動力。這些變化讓過去不存在的爭論變成問題,也讓問題惡化成危機,並且透過這些危機,引發出新的可能衝突。

不管你是否為「地理決定論」的信徒,都不能忽視地理的力量及其重要性。相信讀者在讀完本書後,對於作者對地緣政治分析的地理洞見一定會很有感觸。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地理的力量:十張地圖揭開世界的未來》,遠足文化出版

作者:提姆.馬歇爾(Tim Marshall)
譯者:顏涵銳

  • momo網路書店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從地理的力量出發,深入探索十張關鍵地圖背後的全球趨勢
地中海、中東、北非到浩瀚無際的外太空
地理環境的自然力量,始終是塑造國家命運的根本因素

暢銷書《地理的囚徒》(Prisoners of geography)的續篇
《星期日泰唔士報》(The Sunday Times)暢銷書

本書是暢銷書《地理的囚徒》(Prisoners of Geography)的續篇,探討未來十年將在國際政治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十個地區:澳洲、伊朗、沙烏地阿拉伯、英國、希臘、土耳其、北非撒亥爾地區、衣索比亞、西班牙,以及外太空。一如同過往歷史,地理將繼續在塑造我們未來的世界中發揮關鍵的作用。

在本書中,提姆.馬歇爾將這些地區置於全球多極化背景下,剖析全球化與去全球化、科技變革與氣候變遷、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如何相互影響,推動世界進入充滿不確定性的新時代。他揭示伊朗如何利用宗教影響力在中東擴展勢力,撒亥爾地區所面臨的水資源衝突如何可能引發「搶水大戰」,土耳其如何試圖重現「新鄂圖曼帝國」的夢想,在在展示了地理環境對政治經濟乃至全球局勢的深遠影響。

馬歇爾強調,地理環境雖為塑造國家命運的根本因素,卻往往受到忽視。無論是澳洲在中美角力中的戰略位置,或是希臘所面對的難民潮和東地中海資源的爭奪,地理因素都是理解國際局勢不可或缺的視角。本書最終指出,地球大氣層將成為未來衝突的新焦點,太空競爭也將深刻影響全球政治的未來,而成為二十一世紀地緣政治變化的關鍵因素。

本書特色

  • 十張地圖:透過精心挑選的十個地區,展示地理因素如何深刻塑造了其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
  • 歷史與現實交匯:探索地理如何左右全球政治與經濟格局,揭示地形、氣候對國家命運的關鍵影響。
  • 展望未來趨勢:分析當前國際局勢,探討地理對未來世界發展的重要性,幫助讀者預見未來趨勢並做好應對準備。

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出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馮冠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