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楊丞琳的「海鮮奢侈論」引發的風波,讓我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此次風波有兩個爭議點,分別是「我是廣東人」和「吃海鮮奢侈」。也許台灣人的實際生活經驗,會對台灣的海鮮是否奢侈比較有感,因此台灣網民會比較care「吃海鮮奢侈」這點,反觀筆者家鄉的馬來西亞網民,關注點則落在「廣東人」這籍貫問題上。

對馬來西亞華人來說,「我是廣東人」這句話其實並不奇特

許多同鄉大馬華人不解,為何台灣人會對楊丞琳說「我是廣東人」這點感到生氣,因為大馬華人也會說「我家是廣東人、潮州人、福建人」,認為台灣網民小題大作。

筆者身邊不乏一些曾去過大馬出差、旅遊或生活的台灣朋友,他們對大馬華人社會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傳統」的存在,往往比台灣人更強調籍貫意識,對傳統的中華節慶方面,如農曆新年、中秋節,所呈現的「傳統」氛圍會更濃,也更熱鬧,台灣大概只有中元節慶會比大馬華人社會來的更隆重。

對於籍貫的認知落差,主要是台灣人不了解大馬華人社會的發展脈絡,當然大馬華人也不了解台灣的情況,而且台灣人自身的籍貫意識,也有世代差異。從前台灣的國民身份證是需要填本籍(籍貫)的,但隨著台灣於1987年解嚴,隨民主化而來的本土意識高漲,立法院最終在1992年修改「戶籍法」,改為填寫出生地,而不是出生以來都沒去過的「祖籍地」。因此對許多1992年之前出生的台灣人來說(尤其外省家庭),可能是有明確的籍貫意識的,而楊丞琳是1984年出生。

筆者不認識楊丞琳,在暫且以她是在心底上真誠流露地認為自己是廣東人的情況,那應該尊重她的籍貫認同。不過也可以理解到部分台灣大眾的疑惑,因為許多人已忘了官方早已在1992年取消籍貫一欄,所以在強調台灣認同的今天,這種自然流露地說「我是廣東人」這件事,確實會比較突兀,尤其當事人又是在中國發展的台籍藝人。

當然,筆者也不否認台詞都是節目組安排好的可能性存在,或許是節目單位特意要求強調說「我是廣東人」的,但多數台灣人都知道去中國發展的藝人會被統戰,已認知到難免都會在身份(籍貫、原住民血統)上被大作文章或被吃豆腐,所以相比之下,才會比較對過去少見的「海鮮奢侈論」比較大反應。

無論如何,從暫且相信楊丞琳家庭對身為「廣東人」的籍貫意識較明顯的角度來看,筆者認為多數會強調籍貫意識的人,都是因為在社會上屬於少數族群的位置。

處於閩南文化為主的台灣,廣東的粵文化當然是少數,而在政治上,據悉過去蔣介石的江浙派系較壓制兩廣的粵系、桂系,因此廣東人在政治上也是弱勢,因此廣東人在台灣作為少數族群,強調自身的身分認同,我想不僅是因為粵文化的優越感(畢竟粵文化在中國也是個強勢的存在),也是一種作為少數族群的文化抵抗?

許多人也說了,其實過去楊丞琳也蠻多次提到自己家裡是廣東人,筆者也認識幾個祖籍廣東的台灣朋友,他們也會說「我家是廣東人」。我想多數台灣朋友,即使是立場偏綠的,也蠻多人清楚自己的祖先是從中國大陸哪個省份過來台灣的,只是之所以不會像大馬華人那樣強調籍貫,是因為台灣人已有自己國家,也不是少數、弱勢族群,對認同所在的土地是踏實的。

檳城「喬治市」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檳城喬治市是馬來西亞一個以華人為主要族群的城市

南洋華人的籍貫情結

大馬華人之所以會強調籍貫,除了有過去祖先下南洋後,成立福建會館、廣東會館、金門會館等宗親鄉團組織的歷史遺緒外,主要還是因為在自己國家是作為少數族群的存在,對文化傳承有斷根的恐懼而強調溯源。另一方面,某種程度上還保有一定的「落葉歸根」心態,對中國大陸還有很強烈的依附情結,認為「祖籍國」的興衰,會牽動自身在大馬作為少數族群的命運。

除了馬來西亞,在新加坡、印尼、泰國等有許多華裔族群的東南亞國家,也能看到各籍貫會館的存在,雖然台灣也有一些「外省」的會館存在,但規模、社會影響力方面,可能也比不過大馬。曾有在大馬生活的台灣友人告訴筆者,他相當訝異,每天翻開大馬的中文報章,幾乎都有各宗親組織的新聞,而且這些華團領導人能佔據的版面都不小。

相比之下,儘管台灣也有統派的存在,但至少多數台灣人已意識到自己是這國家的主人,才不會如同一般移民到海外的華僑,或當地華裔那種「尋根」的心態,因為根就在台灣…當然,難免有的台灣人或大馬華人在中國發展時,靠打「祖籍」牌來尋求利益。

筆者是認同台灣取消籍貫一欄的政策,既然台灣是移民社會,那後代在台灣出生,那也都是台灣人,至於是否要追溯祖先來自哪裡,那就是每個家庭自己家的事了,是否有必要透過國家公權力來在身份證上註記籍貫,就端看各時期社會的共識…...

也在此舉個例子,新加坡的移民與關卡局 (ICA)原為了簡化出生和死亡登記流程,在電子版的出生證明刪除了新生兒父母的「籍貫」資訊,此事件引起部分新加坡華人的反彈,認為刪除籍貫資訊會讓後代無法得知祖先是從哪裡來,最終ICA在9月1日起又恢復含「雙親籍貫」資訊的電子出生證明政策。

而新加坡的鄰國馬來西亞,儘管身份證、出身證明上沒有籍貫一欄,但多數華人家庭還是有強烈的籍貫意識的,多會告知後代家庭的祖籍地。

儘管一定程度上,當年取消籍貫的政策是台灣「去中國化」、追求「本土化」的政治潮流結果,但難以否認的是,隨著國民政府退踞台灣多年,70多年來許多外省後代早已從「落葉歸根」的心態,轉為「落地生根」,既然在台灣出生,那就是台灣人,那在身份證上保有籍貫一欄也就不必要了。籍貫的取消或不強調,不一定是斷根,而是更往前看,來凝聚人民在同一國度上的共同體意識。

話鋒轉一下,既然台灣社會的共識是,早已沒必要在身份證寫籍貫,但反觀台灣行政院底下的僑務委員會(以下簡稱僑委會),透過海外聯招會招收僑生的作業上,卻依然要求外籍華裔學生在僑生報名表格上寫籍貫。

僑生報名表格上仍保留籍貫欄位

相片來源

僑生報名表格上仍保留籍貫欄位

海外聯招會

僑生報名表格上仍保留籍貫欄位

在戒嚴時期,國民黨當局基於台灣是「正統中國」、「自由祖國」的立場,會要求僑生在國籍一欄寫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母國國名,只能寫籍貫,如「中華民國廣東省梅縣…」之類的。儘管台灣國民身份證在1992年取消籍貫一欄,但至今海外華裔學生若以僑生身份來台(也可以選擇外籍生身份),就得填下籍貫。

筆者就知道,一些年輕的大馬華人,也不清楚自己的籍貫,有的人會在報名表格寫檳城、吉隆坡、怡保等出生地。

筆者在台灣多年來,也未見僑委會、海外聯招會,發布過有關不同國家的僑生的籍貫背景,如大馬僑生是廣東人多嗎?泰國僑生是潮州人多嗎?並沒有相關統計數據揭露。也許僑生報名表格上的籍貫欄位,也不過是從戒嚴年代延續至今的黨國產物,並沒有實際意義。

既然台灣人不必寫籍貫30年了,那僑生填寫籍貫這件事,也早該順應時代潮流淘汰了。當然,如同筆者過去所寫過的文章,僑生這類政治產物,其身份認定政策,也最終該被檢討,即為何沒有中華民國國籍、也不是台灣出生的外籍華人,卻可以成為僑生?

「僑」和「籍貫」,都有同樣的相應概念,那就是祖國。既然祖國不是中國了,台灣身份證自然就不需要寫中國的省份;同樣地,大馬華人的祖國不是中華民國台灣,更不需要成為僑生、僑民來寫籍貫。

血統的原罪

在「華人社會」,有時候血統確實會是個被拿來檢視的原罪,當大馬華人認為台灣檢視「我是廣東人」這點荒謬時,其實普遍親中的大馬華人社會有時也是五十步笑百步。

大馬華人對血統、籍貫有很矛盾情結(要強調並非不是全部,也有世代差異),如有的華人雖然強調自己是大馬公民,但依然會對來自中國、台灣的僑務單位「諂媚」,為利益樂於當「僑領」。一方面當大馬華人被他族罵「滾回中國」時,雖然會強調「我們有華人的血統,但我們是熱愛這國家的公民」,但當面對台灣、香港課題時,有的受內容農場、假新聞荼毒的華人卻又從血統論出發,質疑黃之鋒有越南血統、蔡英文是日本人生的,所以才「反中」…...

無論如何,大馬華人強調籍貫意識、尋根的文化情有可原,自有在這的國度政治發展脈絡可循。無論在任何國家,當兩個差異甚大的卻又強勢的族群相遇、碰撞時,必然有一方會捍衛自身的文化來團結宗族,因此有時候籍貫意識、強調華人的身份也是個必要的存在。如果大馬華人完全被同化了,那可能今天台灣就看不到黃明志等來自大馬的華語歌手,所展現的「same same, but different」的多元性了。

儘管台灣也是多元文化的社會,但基本上還是一個漢文化為主流的國度,沒有另一強勢族群的挑戰,當然就不會更強調籍貫意識。不過面對旁邊的霸鄰,也必然會有更強烈且必要的國家意識。

有時候大馬華人會覺得自身已很瞭解台灣(同樣對中國也有許多錯誤的美好想像),但久了會發現還是有許多差異的,如彼此對籍貫重視程度的差異,或是否同為「中華民族」這點。無論華人在大馬生根多少代,在多元族群結構的生存環境下,都必然會比台灣更強調「(中華)族群民族主義」。至於台灣,早已在「公民民族主義」的路上走得更遠了。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