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舉辦的泰國曼谷國際書展,臺灣作為主題國,獲得許多熱烈迴響!
文:楊双子(本名楊若慈,1984年生,台中烏日人,雙胞胎中的姊姊。百合/歷史/大眾小說創作者,動漫畫次文化與大眾文學觀察者,台灣民俗愛好者。曾獲國藝會創作補助、文化部創作補助、教育部碩論獎助。)
百合文化,百花百樣
「百合」(yuri),意指女性與女性之間的同性情誼。百合作為一種文類,即指描繪女性同性情誼的作品。千禧年代,百合迷文化真正發展成型,使得百合文化逐漸在動漫圈為人所知,就此而言,「百合」一詞是近十五年來才在華文動漫圈出現的年輕詞彙。
對一般大眾來說,上述說明已足夠提供百合文化的基礎認識,不過對於迷群而言,百合的定義辯證,至今仍是現在進行式——這不僅展現了百合文化正處於歸納定義的成長期,也意味著未來的發展具有無限可能。
原生於日本的百合文化:1920年代——
百合一詞的語源,來自日本1970年代的男同性戀雜誌《薔薇族》提供給女同性戀者的專欄「百合族的房間」。彼時的「薔薇」與「百合」,成為男同性戀與女同性戀的隱語。
至於符合今日所稱「百合」內涵的文化系譜,則應遠溯至大正、昭和時代的少女小說,少女小說奠定者吉屋信子1924年的短篇小說集《花物語》即為代表作。這類作品因多著墨女學生之間的姊妹情誼,也以sister的首文字S來命名為「S小說」,後世研究者咸認為是百合小說的濫觴。
百合文化的另一個脈絡是1970年代的少女漫畫。日本漫畫史上知名的「花之二十四年組」不但催生「少年愛」漫畫,「少女愛」漫畫的起源亦可見其蹤影,比如池田理代子《青蘭圓舞曲》就是其一。
直到1990年代,小說家今野緒雪《瑪莉亞的凝望》無意識繼承S小說的文化血脈,以及武內直子《美少女戰士》意外地接續一線隔房的香火,促成少女小說與少女漫畫匯流,百合詞彙的內涵向外擴充,2003年日本第一本百合漫畫專門誌《百合姐妹》問世,使「百合」作為動漫畫次文化的一支,邁入了新的里程碑。
華文圈的百合文化接力:2000年代——
對華文百合界來說,2004年是百合元年。這一年,架設於中國的網路論壇「百合會論壇」創立。前身為《瑪莉亞的凝望》動畫的討論社群「山百合會」,百合會論壇成立後作為第一個、也是最大的華文百合界資源集散地,自然拉抬起《瑪莉亞的凝望》在華文百合界的聲望,促成這部作品從日本的「名作」地位,登上「經典」的寶座。
百合會論壇持續討論分享2004年以降的百合創作,以及此前具有百合文化元素的大眾作品,將《美少女戰士》、《少女革命》等名作納入百合血脈系譜,並直接影響了華文百合界初期對「百合」的認知:ACG世界(動畫、漫畫、遊戲共構的二次元世界)內友情、親情範疇「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女性同性情誼。而早於「百合」這個詞彙出現於ACG世界的「GL」(Girls' Love)一詞,則被闡釋為對照現實世界的女同性戀關係,指向具有愛欲性質的女性同性情誼。
「百合」、「GL」、「女同性戀」三個詞彙,在華文百合界發展之始就存在著複雜交集,令百合的定義充滿歧異性與多義性,但隨著時間前進,「百合」的內涵確實不斷外擴。千禧年後,百合作品、以及具有百合元素的暢銷動漫畫如《K−ON!輕音部》、《天才麻將少女》、《強襲魔女》等輪番上陣,這股風潮也令非百合迷群領會:「原來這就是百合!」更從而追憶起千禧年前,CLAMP《庫洛魔法使》裡知世對小櫻的百般呵護,並將這份情感同樣視作百合。
發展至今日,華文圈的「百合」一詞已經涵蓋二次元世界所有女性之間的親情、友情、愛情、情欲關係。更因大眾文化向外流動的特性,「百合」從動漫畫領域進入一般口語,亦有人將「百合」用以指稱現實中的女同性戀關係了。
台灣本土百合文化的研究:2010年代——
爬梳台灣百合文化發展史,百合迷文化研究者楊若暉2012年首創發表「象限式百合定義圖釋」,本文援引並調整詞彙,將「寫實」與「非寫實」置於Y軸兩端,「精神性」與「肉體性」置於X軸兩端,用以闡釋華文百合界的廣義百合包括「女同性戀」、「女性間的友誼」、「狹義百合」、「GL」。
- 第一象限:女同性戀
《一輩子守著妳》描寫明星女校同學的戀情不受社會容許,終至殉情的悲戀故事。《Collectors戀物女》以熱愛藏書與崇拜時尚的女同性戀者,描寫伴侶關係間逗趣又深刻的磨合細節。
- 第二象限:女性間的友誼
《我和嫂嫂的同居生活。》描寫一對姑嫂在失去哥哥/丈夫之後的同居生活,無獨有偶,《異國日記》則是阿姨與喪親外甥女因緣際會共處屋簷之下,在學習成為彼此家人的過程中逐漸親密,著墨非關愛情的同性情誼。
- 第三象限:狹義百合
《瑪莉亞的凝望》描寫私立女校前後輩之間充滿少女情懷的泛伴侶關係,作為百合作品初期的經典,奠定「狹義百合」的樣貌。《新手姊妹的雙人餐桌》則描繪無血緣關係的姊妹以餐桌為中心的日常生活,旁及她們與各自朋友的交往,描寫非單一對象的摯友情誼,也未上升至戀愛關係,是適合入門的百合作品。
- 第四象限:GL
《半熟女子》、《乙女帝國》兩部作品皆為限制級,既有明確的同性戀情欲描繪,也有單純對同性肉體的好奇摸索。且都正視女性對女性身體、親密關係、性愛的探索需求。
- 橫跨第三與第四象限
《粉紅緞帶》以熱愛蘿莉塔時尚的少女與嬌小少女為主角,發展現代校園的清純戀情,展現百合無意識遊走兩個象限之間的特色。相對而言,《終將成為妳》則以「無法對人產生悸動」的學妹與「不讓他人喜歡上自己」的學姊,迴避了表面上現實感強烈的同性戀關係,但兩人在帶有情欲的接觸中進展親密關係,可說是巧妙設計的百合作品。
隨著時代發展,未來的百合作品將越來越難被單一象限定義,而是可以橫跨遊走於多重象限之間。
台灣百合文化趨勢的關鍵:核心迷群
百合文化成形與未來發展的關鍵,乃是迷群。世人的刻板印象中,百合迷群經常被認為多是異性戀男性,尤其男性向女女A片的存在,更容易令人產生相關聯想。不過,根據楊若暉2011年、2014年兩次學術性質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認同自己是百合控」(指百合愛好者)、「百合同人創作者」以及「百合作品的消費者」,皆壓倒性地以女性為主。2014年的調查當中,「自認是百合控」的女性比例甚至懸殊到是男性的十三倍。
百合文化的起始,是少女小說與少女漫畫攜手成就的大眾文化,就邏輯來說這個結果相當合理。但這個問卷結果出爐,仍令部分迷群驚訝於男女比例懸殊。
這驚訝不只是刻板印象作祟,更肇因於百合會論壇的默契:論壇禁止談論現實中的女同性戀。論壇早期很少公開討論迷群性別,是為了避免呈現「女性愛好女性情誼作品」所隱含的女同性戀訊息。但迷群又因地下文化的特性取得另一個默契:百合會論壇成員以女性為主。
此默契不僅長期掩蓋了百合同好者的「性別」,亦掩蓋了百合同好者的「性傾向」。筆者透過以學術基礎進行的長期觀察與交流,可推測女性迷群內部的同性戀與雙性戀為數甚多,因而早年「性傾向調查」即使開帖討論,也勢必迅速絕跡於論壇。不過這個以百合會論壇為中心的默契正在鬆動,如今論壇已經可見女同性戀主題的討論帖子,佐證百合文化內涵的向外擴充。
新.百合迷群浮現
與此同時,男性百合同好者也開始浮出檯面。這些男性百合同好者,自稱/指稱「百合男子」,存在內部文化的複雜性,日本男性百合漫畫家倉田噓以《百合男子》描繪百合男子群像與生態。而華文圈百合會論壇則因文化默契使然,早年男性百合迷群的「現身」一度困難,不過2020年的百合男子則落落大方,群聚百合同人誌販售會、創立同好社團。
另一方面,跨文類的迷群亦值得留意。比如同時熱衷BL與百合的讀者,如山下知子、中村明日美子等跨文類漫畫家的粉絲讀者,都透露跨文類讀者與創作者的存在,很可能為百合文化注入基因變異的新血。
百合文化在台灣:2020年代——
台灣現實社會在性別議題上大步前進,2019年成為亞洲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專法的國家。因著整體社會情境與政治條件,對台灣百合迷群來說,百合文化的內涵更加具備彈性,既可開拓女同性戀/情欲,亦允固守基本教義派。台灣百合創作者所意圖處理的議題,也從而有別於同為華文圈的中國,乃至於百合文化原生地的日本。
同年第十屆金漫獎,由漫畫家星期一回收日以《粉紅緞帶》奪下「少女漫畫獎」與「年度漫畫大獎」。漫畫家的創作意識,與其赴法國安古蘭漫畫節進行的主題對談,皆明確指出該作是「百合漫畫」,而漫畫內容也自在展演台灣獨有的在地文化景觀。毫無疑問,這是百合元年以降第一部獲得國家級獎項的百合漫畫,立起台灣百合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綜觀當今迷群的積極現身交流及創作者的增加,可推知台灣百合文化的未來趨勢將緊扣在地元素與性別意識,如HOM鴻《大城小事》回應同婚時事描繪多元成家的情節,引起百合迷群關注並廣為分享;近年舉辦的「百合only同人誌販售會」,即使多以非寫實路線、二次衍生創作為主流商品,依然可見攤位擺設性別友善小物進行政治倡議,在在顯示百合文化正步步走向更貼近台灣讀者日常見聞的本土路線,以及已然落地生根的跡象。就此而言,倘若出版產業願意發揮東風之力,台灣百合文化的茁壯可說是指日可待。
百合香香 推薦書單
- 真實社會事件的回應之作
沈蓮芳《一輩子守著妳》
以「1994年北一女中學生自殺事件」為藍本,於1997年出版時,「百合」一詞尚未進入台灣ACG界,時人多稱呼為「女女」、「女同」漫畫,理論上多援引ACG界已存在的BL(Boys’ Love)漫畫,對照式地稱呼為GL漫畫。此作回應真實社會事件,雖然並未與百合元年以後的台灣百合作品形成繼承關係,然而其對性別議題的回應姿態,與日後台灣百合漫畫的時事敏銳度遙遙呼應。
- 台灣百合文化學術研究的誕生
楊若暉《少女之愛》
楊若暉碩士論文〈台灣ACG界百合迷文化發展史研究(1992−2011)〉為亞洲百合文化學術研究的先驅作品,補增改寫後以《少女之愛:台灣動漫畫領域中的百合文化》之名再版。呈現出台灣本土原創百合作品尚未生根,反從學術領域萌芽,流露台灣ACG產業積弱、性別議題路線茁壯的獨有特色,也扣合台灣百合文化論述與創作並行的發展路徑。然而此研究隨研究者病逝而劃下休止符,後續的文化研究正留待新世代接力深耕。
- 台灣原創百合輕小說的初啼
楊双子《撈月之人》
自我標榜為「台灣第一部本土原創百合小說」,是因應「台灣角川輕小說大賞」所撰寫的輕小說作品。透過結合台灣民俗元素的故事,致力於跨國而來的百合文化中鎔鑄台灣地方感。
- 台灣百合漫畫的落地生根
星期一回收日《粉紅緞帶》、D.S.《百花百色》
《粉紅緞帶》以輕鬆小品之姿,開展出唯有台灣得以成立的百合作品。漫畫家D.S.的《百花百色》亦是可歸類為廣義百合的本土漫畫作品,不僅顯示百合文化在台灣落地生根的跡象,更透露台灣百合作品對性別議題的開放態度。
- 他國的百合
壇九《SQ:從你的名字開始》
seri & biwan《她的沈清:丞相夫人與她的秘戀》
中國的《SQ》與韓國的《她的沈清》,都是由網路漫畫起家。在性別意識相對薄弱、對同性戀關係並不友善的國度,兩國的百合作品都在網路平台尋得突圍契機,並以空間(校園)與時間(歷史)為槓桿,與當代現實社會保有若即若離的關聯。他山之石,可供管窺各國百合文化發展的侷限與強項。
參考書目
- 楊若暉(2015)。少女之愛:台灣動漫畫領域中的百合文化。台北市:獨立作家。
- 楊若暉等合著(2015)。〈百合群像〉。動漫社會學:別說得好像還有救。台北市:奇異果文創。
- 原文標題為〈百合是趨勢!──立足2020年的台灣百合文化回顧與遠望〉
本文獲CCC創作集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