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在12月17日,公佈本年度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印尼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班頓詩」,以及新加坡「小販文化」均成功申遺。

馬來西亞的王舡慶典

發源於中國閩南地區的送王船慶典,除了能在台灣看到盛大的慶典活動外,如今在中國閩南、馬來西亞馬六甲一帶仍能見到,而馬來西亞華人亦稱送王船為「王舡」。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中國閩南的廈門、泉州地區,以及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的民俗活動,大約形成於15至17世紀,是下南洋的華人因海上貿易的遷移而形成的。送王船的意涵在於,人民通過祭海神、悼念海上遇難的英靈,祈求海上靖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因此送王船同時被中馬兩國視為共同的遺產。如今在馬來西亞保存最完整的送王船文化史料的,就是馬六甲的勇全殿。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的介紹,那些在海上死亡的人被視為「好兄弟」,因此送王船的儀式開始時,人們會聚集在海邊,歡迎王爺到廟宇或宗族大廳,同時豎起燈柱,以召喚「好兄弟」,並將他們從孤獨的折磨中解放,因此送王船的儀式有「行善」的意涵。委員會提到,送王船儀式喚起了祖先遠洋航行的歷史記憶,漁民在遭遇海難等事件時重塑了社會聯繫,並尊重人與海洋之間的和諧,以及見證了社區之間的跨文化對話。

根據《故事》的介紹,由於18世紀後半到19世紀,東南亞的霍亂、鼠疫等傳染病盛行,因此當地華人社會以原鄉的王爺信仰與送船習俗來驅瘟解厄,所以勇全殿、清華宮等廟宇就承載了送王船的傳統,在19世紀下半葉每隔5至8年會送王船。由於二戰後衛生條件改善,送王船儀式曾停辦一段時間,直到 2001 年才陸續復辦。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報導,馬六甲最後5次的送王船慶典分別是在1905、1919、1933、2012及2020年舉行,每次均由馬六甲的勇全殿、清華宮、華德宮、清侯宮及玉華宮聯合舉行。

圖為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從馬六甲清華宮取得全世界最早王船影像,影像時間是1919年。

清華宮朱府王爺代天巡狩FB

圖為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從馬六甲清華宮取得全世界最早王船影像,影像時間是1919年。

《故事》也提到,儘管送王船習俗起源自中國,但早年因文革期間被視為迷信活動而停辦。直到改革開放後,福建泉州同安、廈門、漳州海澄等地區廟宇與文化工作者才努力重建送王船習俗的,再加上中國官方也希望透過祭典活動擴散觀光、文化與經濟的對外影響力,因此送王船活動才得到重視。

中國《中新網》報導,馬六甲的送王船和廈門的「閩台送王船」分別在2012年和2011年入選各自國家的文化遺產,而且馬六甲和廈門等地的送王船文化交流亦相當頻繁,如馬六甲勇全殿不僅參與過當地的送王船儀式,也和漳州進發宮結為兄弟宮廟。因此在2017年,中國與馬來西亞宣布共同為送王船申遺。隨著時代的變遷,送王船慶典已從起初的驅瘟逐疫需求,轉變為凝聚馬來西亞華人文化認同的民俗活動。

馬六甲的王舡文化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馬六甲的王舡文化

馬來世界的傳統詩歌Pantun

目前,馬來西亞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瑪蓉舞(Mak Yong)、冬當沙央(Dondang Sayang)、馬來武術(Silat),以及今年被列入名冊的送王船,還有馬來西亞與印尼共同申遺的班頓詩(Pantun)。

班頓(Pantun)是馬來語詩歌的意思,流傳於馬來世界(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汶萊等地)的一種詩歌,通常一首班頓有4行,前兩行是提示,後兩行是表達含義,至於6行和8行組成的班頓則屬少數。

根據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的介紹,班頓在東南亞至少存在了500年的歷史,班頓詩歌通常是表達對伴侶、家庭、社區和自然世界的熱愛,但同時也是道德教化的工具,詩詞包含了宗教和文化價值,例如克制、尊重、友善和謙卑;班頓也被用作解決衝突的外交形式,因為它提供了一種溫和地討論重要問題的方法。

在馬來西亞,可以在課堂上、宴會慶典、甚至選舉活動上,都能見到班頓的存在。

新加坡俗民文化:小販中心

同樣被委員會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就是台灣觀光客較熟悉的新加坡小販文化了。

委員會24名成員決定採納先前專家評估團的建議,讓新加坡小販文化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央社》報導,評估團認為新加坡小販文化符合申遺5大條件,包括小販文化是新加坡人生活的一部分,在其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為不同世代的新加坡人民提供了身分認同感及延續性;另一方面,小販文化具有多元文化特性,有助於促進對不同宗教、文化的了解。

1963年獨立後執政至今的人民行動黨,為把新加坡打造成衛生、乾淨的國家,因此整頓早年在街頭營業的攤販,以保持環境的衛生。《中央社》報導指出,新加坡政府在1960年代末到1980年代興建小販中心(或稱熟食中心),讓街頭的流動攤販集中在乾淨與衛生的環境中營業,而這些小販中心,當地人多稱之為Hawker Centre或Food Centre。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也在臉書為小販中心的成功申遺祝賀,李顯龍除向協助申遺的人士致謝外,也感謝多年來滿足了國人們口腹之樂、滋潤了國家精神的一代又一代的小販。「如果沒有他們的汗水、辛勞和對奉獻精神,就不會獲得這樣的肯定。」李顯龍說。

除了小販文化,新加坡植物園(Botanic Gardens)在2015年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新加坡第一個被列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中的世界文化遺產。

新加坡「小販中心」不僅是當地庶民美食中心,更是重要的文化記憶。圖為當地知名的忠忠小販中心(Chomp Chomp Food Centre)。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新加坡「小販中心」不僅是當地庶民美食中心,更是重要的文化記憶。圖為當地知名的忠忠小販中心(Chomp Chomp Food Centre)。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