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概況
石門水庫於1964 年建設完成,依據最初規劃之灌溉、防洪功能目標。工程設施可概分為大壩與附屬工程、灌溉與給水工程兩大類。其中,為考量安全及經濟效益,國際專家及顧問公司建議,將大壩由混凝土拱壩改為土石壩,經石門水庫建設委員會議定後實施。大壩及附屬工程設施,包括水庫、大壩、溢洪道、發電系統、永久河道放水口、後池及後池堰、石門大圳進水口、桃園大圳進水口等八大項,概要說明如后。
水庫
水庫全長16 公里,滿水面積8 平方公里,水庫總容量31,000 立方公尺。
大壩
中央心層滾壓式土石壩,大壩高133 公尺。總體積706 萬立方公尺。
溢洪道
混凝土開渠瀉槽式,設弧形閘門六座各寬14 公尺、高10 公尺,設計最大排洪量每秒10,000 立方公尺。
發電系統
塔式造水口,直徑4.57 公尺之壓力鋼管,長318.8 公尺,戶外式鋼筋混凝土廠房,內設45,000 千伏安容量之發電機兩組,154 千伏輪電線。長12.9 公里。
河道放水口
直徑1.372 公尺之圓形鋼襯隧道,長375.4 公尺。
後池及後池堰後池容量220 萬立方公尺,可調節石門電廠發電尾水及溢洪道與排洪隧道之洪水。後池堰分溢洪段及土石段,溢洪段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上有橋面,總長317.5 公尺。
石門大圳進水口
新設高台地灌溉系統,其進水口設於水庫內,係一直立塔形結構,最大進水量為每秒18.4 立方公尺,下接閘門室、壓力隧道及消力池後進入渠道系統。
桃園大圳進水口
遷建桃園大圳進水口於後池堰之左岸,為一箱形鋼筋混凝上結構,最大進水量為每秒18.6 立方公尺,下接平水池後以新建之連接隧道與舊有系統相接。
1963年石門水庫工程接近完成之際,葛樂禮颱風帶來破紀錄之洪水及水庫沙土淤積問題。為因應集水區環境變遷的生態演替,在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興建義興壩、榮華大壩、巴陵壩、玉峰壩及秀巒壩,並進行一系列修改及新建工程。
▲溢洪道
義興防砂壩
1966 年興建義興防砂壩,壩高25 公尺;石門水庫分期治理計畫第1 期,1973 年,完成壩體加高工程,以處理水庫沙土淤積問題。
巴陵防砂壩
石門水庫分期治理計畫第1 期,1977 年興建巴陵防砂壩,壩高38 公尺,壩長80 公尺。經長期侵蝕,巴陵壩壩基已被大自然掏空沖出裂縫,再經2007 年9 月韋伯颱風狂風暴雨挾帶上游崩落土石,鑿成壩基掏空、壩體潰壩,幸未危及水庫壩體安全。
榮華大壩
石門水庫分期治理計畫第2 期,於1983 年興建完成,壩址位於義興壩及巴陵壩間,壩高82 公尺,壩長160 公尺。
興電廠
石門水庫分期治理計畫第2 期,於1983 年與榮華大壩配套興建完成,於義興壩下游處左岸設置發電廠,而發電進水口則設於榮華大壩上游左岸。義興電廠由石門電廠遙控操作,其類型為川流式發電機組,裝置發電機一組容量40 仟瓦。
排洪隧道
重新檢討水文後,於大壩右岸山脊增設排洪隧道兩條,於1978 年完工。排洪隧道每秒1,200 立方公尺之排洪隧道兩條,各長680 公尺,其進口頂部較已有溢洪道堰頂低15 公尺。隧道進口端直徑為9 公尺,漸變為底寬7 公尺高、10 公尺之自由流水馬蹄型隧道。
▲緊急抽水集水槽抽水管
石門大壩心層加高
依1988 年完成之石門水庫第一次整體安全檢查與評估結果,為提高攔洪的安全性,於1982 年完成大壩心層加高工程,大壩心層標高由248 公尺提高至251.1 公尺。
2004 年8 月,艾利颱風過境,造成集水區大範圍崩塌、大量漂流木及沙土淤積水庫,水庫相關設施損毀,且因原水濁度過高,自來水停水長達17 天;2005 年瑪莎颱風尖峰流量超過5,300cms(秒立方公尺),水庫淤積使庫容餘69%,停水長達7 天。
緊急抽水工程
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訂定短中長期目標。為緊急解決供水問題,於石門大壩壩頂設立緊急抽水機制及輸水管線,以壩頂抽水方式取得較乾淨的水源,以應付緊急供水時期用水。考量壩體安全及承受重力,以供應96 萬噸原水為目標,是為替代性策略,俟分層取水工興建完成後,其階段性任務即完成。
分層取水工工程
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新建增設取水工工程,分別於標高220 公尺、228 公尺、236 公尺新增分層取水口,以利汛期時可取用水庫上層低濁度原水,取代原標高195 公尺高濁度之石門大圳底層取水口。
增設取水工程已於2004 年10 月完工。
多功能生態綠色園區
石門水庫浩偉的工程與湖光山色,每年總吸引許多遊客駐足。在水庫管理工作上,持續加強對遊客安全之適切經營,近年並著重水土保持、水質保護與環境保護工作。
石門水庫未來藍圖,在北區水資源局規劃下,以石門水庫水資源永續利用為願景,並且為顧及水庫整體發展,未來石門水庫將升級成為具生態、休閒、環保的多功能的生態綠色園區,打造石門水庫的全新形象、有助民眾參與和水資源生態教育推廣,更可促進周邊區域的整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