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72339U - 卡用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卡用連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472339U TWM472339U TW102214584U TW102214584U TWM472339U TW M472339 U TWM472339 U TW M472339U TW 102214584 U TW102214584 U TW 102214584U TW 102214584 U TW102214584 U TW 102214584U TW M472339 U TWM472339 U TW M472339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 card
- contact
- end edge
- rear end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5—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by stamped-out resilient contact arm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with contacts abutting directly the printed circuit; Button contacts therefore provided on the printed circui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02—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 H01R4/023—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between cables or wires and terminal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Description
本新型涉及一種卡用連接器。
電子設備(諸如個人電腦、手機、個人數位助理(PDA)、數碼相機、攝像機、音樂播放機、遊戲機、以及車輛導航系統)包括多個卡連接器,以允許使用不同類型的存儲卡。這些存儲卡包括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使用者識別模組)卡、Multi-media Cards®
(多媒體卡,MMC)、Secure Digital®
(安全數碼,SD)卡、miniSD®
(小型安全數碼)卡、xD-Picture®
(超級數碼圖像)卡、Memory Sticks®
(記憶棒)、Memory Stick(記憶棒)Duo®
、Smart Media®(智慧媒體)、Trans-Flash®
memory(移動快閃記憶體儲)卡、以及MicroSD®
(微型安全數碼)卡。(例如參見專利文獻1)
圖12是示出根據現有技術的一卡用連接器的一示意圖。
在該圖中,811是所述卡用連接器的金屬框架,811具有一底板部811b且收容一存儲卡(未示出)。一存儲卡(諸如一SIM卡)的電極墊(未示出)暴露於下表面。
多個第一端子保持部811c和第二端子保持部811d形成於底板部811b,且金屬加工成的多個第一端子851
和第二端子861保持在相應第一端子保持部811c和第二端子保持部811d中。在該圖所示的例子中,所述多個第一端子851和第二端子861以兩排設置,以收容一SIM卡的電極排列。
第一端子851包括:一矩形框架部851a,其中心開口;一懸臂式接觸元件851b,具有一基端,所述基端連接於矩形框架部851a的短邊的內緣且延伸至所述開口內;以及一尾部851d,自矩形框架部851a的短邊的外緣向外延伸。第二端子861包括:一矩形框架部861a,其中心開口;一懸臂式接觸元件861b,具有一基端,所述基端連接於矩形框架部861a的短邊的內緣且延伸至開口內;以及一尾部861d,自矩形框架部861a的短邊的外緣向外延伸。
通過採用一絕緣粘結劑將塗有絕緣膜的框架部851a、861a連接於第一端子保持部811c和第二端子保持部811d,第一端子851和第二端子861固定於底板部811b。此外,第一端子851和第二端子861通過將尾部851d、861d焊接於電路板(未示出)表面上的連接墊而電連接於所述電路板的導電跡線。然後,通過將尾部851d、861d焊接於所述連接墊,框架811固定於所述電路板的所述表面。
當將一存儲卡裝入框架811中時,暴露於該存儲卡下表面的電極墊與第一端子851的接觸元件851b和第二端子861的接觸元件861b電接觸。因為懸臂式接觸元件851b、861b彈性變形且所產生的彈性作用將接觸元件851b、861b壓靠在所述存儲卡的電極墊上,所以與所述電極墊
的接觸能夠可靠地得以維持。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公開2009-295351。
然而,現有技術的這些卡連接器在使用上存在難點,因為卡(諸如存儲卡)插入和排出困難。已引入具有推/推式卡引導機構的卡連接器,其中當裝入卡時推卡且當排出卡時推卡,以使一使用者便於用一隻手裝入或移出卡。
然而,近年來電子設備和卡變得越來越小型化。當卡變得小型化時,電極墊佔據的卡的表面積變大,且以某種方式佈置所述電極墊的活動餘地(leeway)減小。例如,一SIM卡為一具有兩排電極墊的卡,且位在前後排的電極墊佈置成靠近卡的前後緣。因為通過一推/推式卡引導機構將一卡推入到一卡連接器的插入口,所以與佈置成靠近卡的後緣處的電極墊相對應的端子的接觸元件的前端部不得不處於卡連接器的後端處的插入口附近。
當所述端子安裝成使前端部盡可能地靠近於所述插入口並使彈性受力的懸臂式接觸元件自卡連接器的內部朝向所述插入口斜向上延伸時,所述端子的接觸元件可撓曲。當端子安裝成使懸臂式的接觸元件自卡連接器的插入口朝向內部斜向上延伸時,所述接觸元件不會撓曲。然而,當所述接觸元件在這種結構中的長度縮短以使所述接觸元件的前端處的所述接觸元件更接近所述插入口時,彈性作用的長度減小且所述前端與卡的電極墊之間的接觸變得更不可靠。
為瞭解決根據現有技術與卡用連接器相關的問題,本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卡用一連接器,其中位在一接觸元件的前端處的一接觸部可設置在位在一基座的後端緣附近的位置、同時保持一連接端子中的足夠的彈性作用長度,從而使得具有佈置在後端側的端子元件的一卡容易被插入和排出且提高可靠性。
在本新型中,一種卡用連接器具有:一基座,用以收容設置有多個端子元件的一卡;以及多個連接端子,安裝在所述基座中且接觸所述卡的所述多個端子元件。其中,所述多個連接端子中的至少一個具有:一基部,沿所述基座的一後端緣設置,所述基部的至少一部分埋設於所述基座的一底壁部;以及一接觸元件,沿所述基部形成一環。所述接觸元件具有:一對彈性部,連接於所述基部;一合流部,結合所述一對彈性部;以及一接觸部,連接於所述合流部的前端,用以接觸所述卡的端子元件。
在根據本新型的另一卡用連接器中,當從上方觀察時,所述接觸元件具有一M型或W型的外形。
在根據本新型的又一卡用連接器中,所述合流部的前端朝向所述基座的前端緣斜上方延伸,且從上方觀察時,所述接觸部位於所述環的開口部內。
在根據本新型的再一卡用連接器中,各個彈性部包括:一第一部,自所述基部朝向所述基座的後端緣延伸;一彎折的第二部,具有連接於所述第一部的一端;以
及一第三部,連接於所述第二部的另一端且朝向所述基座的前端緣延伸。其中,所述第三部的前端結合於所述合流部。
在根據本新型的還一卡用連接器中,各個彈性部沿它的全長具有一固定的寬度和厚度並作為一懸臂式彈片發揮作用
在根據本新型的另一卡用連接器中,所述基座沿所述後端緣設置且具有貫通所述底壁部的一端子保持凹部,且沿所述基座的後端緣設置的所述連接端子保持在所述端子保持凹部內,從而所述接觸元件不與所述底壁部接觸。
本新型提供了一種卡用連接器,其中,處於一接觸元件的前端處的一接觸部可設置在位在一基座的後端緣附近的位置、同時保持在一連接端子中的足夠的彈性作用長度,從而使得具有佈置在後端側的端子元件的一卡容易被插入和排出且提高可靠性。
1‧‧‧卡用連接器
11‧‧‧基座
11a‧‧‧內壁部
11b‧‧‧底壁部
11c‧‧‧後側端子保持凹部
11d‧‧‧前側端子保持凹部
11e‧‧‧側壁部
11f‧‧‧前端緣
11g‧‧‧施壓元件收容部
11h‧‧‧卡引導機構收容部
11i‧‧‧桿接合部
11j‧‧‧誤插入防止部
11r‧‧‧後端緣
13‧‧‧扣持突起
18‧‧‧插入口
21‧‧‧滑動凸輪部
22‧‧‧凸輪凹槽
23‧‧‧滑動元件
23a‧‧‧卡保持部
23b‧‧‧側緣保持部
23c‧‧‧前端保持部
51‧‧‧端子
52‧‧‧基部
52a‧‧‧連接部
53‧‧‧焊接尾部
54‧‧‧接觸元件
54a‧‧‧接觸部
54b‧‧‧合流部
54c‧‧‧臂部
54c1‧‧‧根部
54c2‧‧‧上臂部
54c3‧‧‧彎曲部
54c4‧‧‧前臂部
55‧‧‧開口部
55a‧‧‧中央開口部
55b‧‧‧周邊開口部
56‧‧‧框架元件
71‧‧‧殼體
72‧‧‧頂板部
73‧‧‧接合開口
74‧‧‧側板部
75‧‧‧推桿元件
81‧‧‧桿元件
82‧‧‧施壓元件
101‧‧‧卡
111a‧‧‧下表面
111b‧‧‧上表面
111c‧‧‧切角部
111f‧‧‧前端
111r‧‧‧後端
112‧‧‧側緣
151‧‧‧接觸墊
811‧‧‧框架
811b‧‧‧底板部
811c‧‧‧第一端子保持部
811d‧‧‧第二端子保持部
851‧‧‧第一端子
851a、861a‧‧‧框架部
851b、861b‧‧‧接觸元件
851d、861d‧‧‧尾部
861‧‧‧第二端子
圖1是根據本新型的一第一實施例的一卡用連接器的一分解圖。
圖2是根據本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卡用連接器的一立體圖。
圖3是根據本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卡用連接器的一俯視圖,其中已移去殼體。
圖4是插入到根據本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卡用連接器中的一卡的一立體圖,其中圖4A是一俯視圖、圖4B是從斜上方觀察到的一視圖、以及圖4C是從斜下方觀察到的一視圖。
圖5為用以說明根據本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端子的一第一示意圖,其中圖5A是從斜後上方看到的一視圖、圖5B為從斜前上方觀察到的一視圖、以及圖5C為從斜前下方觀察到的一視圖。
圖6為用以說明根據本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端子的一第二示意圖,其中圖6A為一俯視圖、圖6B為未裝卡時的一側視圖、以及圖6C為已裝卡後的一側視圖。
圖7為用以說明根據本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端子的接觸元件的一第一示意圖,其中圖7A為從斜後上方觀察到的一視圖、圖7B為從斜前上方觀察到的一視圖、以及圖7C為從斜前下方觀察到的一視圖。
圖8為用以說明根據本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端子的接觸元件的一第二示意圖,其中圖8A為一俯視圖、圖8B為未裝卡時的一側視圖、以及圖8C為已裝卡後的一側視圖。
圖9為卡已裝在根據本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卡用連接器中的一剖視圖。
圖10為用以說明根據本新型的一第二實施例的端子的一第一示意圖,其中圖10A為從斜後上方觀察到的一視圖、圖10B為從斜前上方觀察到的一視圖、以及圖10C為從斜前下方觀察到的一視圖。
圖11為用以說明根據本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端子的一第二示意圖,其中圖11A為一俯視圖、圖11B為未裝卡時的側視圖、以及圖11C為已裝卡後的一側視圖。
圖12示出根據現有技術的一卡用連接器的一示意圖。
下面為參照附圖給出的本新型的實施例的詳細說明。
圖1為根據本新型的一第一實施例的一卡用連接器的一分解圖。圖2為根據本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卡用連接器的一立體圖。圖3為根據本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卡用連接器的一俯視圖,其中已移去殼體。圖4為插入到根據本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卡用連接器中的一卡的一立體圖。在圖4中,圖4A是一俯視圖、圖4B為從斜上方觀察到的一視圖以及圖4C為從斜下方觀察到的一視圖。
在這些圖中,101為根據本實施例的卡,其插入到如下說明的一卡用連接器1(安裝在一電子設備(未示出))中。換言之,卡101經由卡用連接器1安裝在電子設備中。所述電子設備可為任何裝置,諸如一個人電腦、一電話、一PDA、一數碼相機、一攝像機、一音樂播放機、一遊戲機、一車輛導航系統。
卡101可以是任一類型的存儲卡,諸如一SIM卡、MMC®
卡、SD®
卡、miniSD®
卡、xD-Picture®
卡、Memory Stick®
、Memory Stick Duo®
、Smart Media®
、Trans-Flash®
存儲卡、或micro SD®
卡。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卡是一micro
SIM卡。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卡101具有一矩形形狀,且多個接觸墊151(作為電極墊或接觸元件)沿前端111f設置且位在下表面111a的接近前端111f的部分。多個接觸墊151沿後端111r設置且位在下表面111a接近後端111r的部分。換言之,接觸墊151沿卡101的寬度方向延伸的兩排設置。接觸墊151不設置於上表面111b。斜切出的一切角部111c形成於上表面111b的左前角部,左前角部為將前端111f的左緣連接於側緣112的拐角。
在本實施例中,用以解釋卡用連接器1和卡101的各個部分的構成與動作的指示方向的說明(諸如上、下、左、右、前、後)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這些說明取決於卡用連接器1和卡101和它們的組成構件在圖中所示出的方位。當卡用連接器1和卡101和它們的組成構件的方位變化時,這些說明的解釋應依據方位的變化而變化。
這裡,卡用連接器1具有由一絕緣材料(諸如一合成樹脂)一體模制成型的一基座(housing)11以及一殼體(shell)71(作為一蓋元件),殼體71通過沖壓且然後彎折由一導電材料(諸如一金屬)製成的一板材而一體形成並安裝在基座11的上側。殼體71覆蓋基座11和插入到基座11中的卡101的上方的至少一部分。一大體平板狀且矩形形狀的卡用連接器1安裝於電子設備中。一卡101自後方(在圖2中的左上方)的插入口18插入到基座11中。更具體地,卡101插入到由基座11與殼體71形成的
一空間中。
殼體71可省略,而基座11可為具有部分金屬和部分樹脂形成的一蓋元件的一筒狀。然而,在這裡說明的例子中採用殼體71。
如圖所示,基座11具有:一底壁部11b,呈平板狀矩形;一內壁部11a(即沿卡101的插入方向位在基座11的前部的一緣部)沿前端緣11f延伸並相對底壁部11b立設;以及側壁部11e,沿底壁部11b的左右側緣在縱向方向上延伸。
這裡,底壁部11b具有:後側端子保持凹部11c,其是用以將連接端子51保持於其它連接端子後方的端子保持凹部;以及前側端子保持凹部11d,其是用以將連接端子51保持於其它連接端子前方的端子保持凹部。所述多個後側端子保持凹部11c為在厚度方向上貫通底壁部11b的開口且在卡101的插入方向上沿基座11的後端緣排列。換言之,它們形成在基座11的寬度方向上沿後端緣11r延伸的一排。端子51收容且保持在相應的後側端子保持凹部11c內。所述多個前側端子保持凹部11d為在厚度方向上貫通底壁部11b的開口且在卡101的插入方向上沿基座11的前端緣排列。換言之,它們形成在前端緣11f與後端緣11r之間沿基座11的寬度方向延伸的一排。端子51收容且保持在相應前側端子保持凹部11d內。
端子51的基部52的至少一部分埋設在底壁部11b中而其它部分露出於後側端子保持凹部11c與前側端子
保持凹部11d。更具體地,端子51通過包覆成型(over molding)埋設且保持於底壁部11b。換言之,端子51置於一模具的腔體的內部,然後將一絕緣材料注入以覆蓋基部52的一部分同時絕緣材料形成底壁部11b。
端子51具有:一接觸元件54,其可彈性變形且其基端連接於基部52;以及一焊接尾部53,自基部52突出。此外,一中央開口部55a形成在基部52與接觸元件54之間。當一卡101未插入到卡插入空間中時,接觸元件54的前端朝向前端緣11f斜向上延伸,且至少該前端的上表面位在底壁部11b的上表面的上方。如圖3所示,當從上方觀察時,接觸元件54和焊接尾部53位在後側端子保持凹部11c和前側端子保持凹部11d內。焊接尾部53作為一焊接連接器且通過採用焊接方式電連接於電子設備的電路板上形成的一信號線、接觸墊或其它端子元件。
各個端子51的接觸元件54的至少一部分設置成與保持在卡用連接器1內的一卡101的相應接觸墊151接觸。由此,端子51的數量、佈局以及形狀取決於卡101上的接觸墊151的數量、佈局以及形狀。在該圖所示的例子中,當從上方觀察到時,形成兩排三個矩形的端子51。
一卡引導機構收容部11h和一施壓元件收容部11g形成在基座11的一側壁部11e(在圖3中的左側)內。作為卡引導機構用以引導一卡101插入到卡用連接器1中的滑動元件23沿縱向方向可滑動地安裝在卡引導機構收容部11h中。滑動元件23具有一滑動凸輪部21。
滑動凸輪部21為起到用以在一心形的凸輪機構內執行推/推操作的一滑動凸輪作用的一元件。一凸輪凹槽22形成於上表面。細長的一桿元件81作為一凸輪元件,其一端用以接合基座11的一桿接合部11i,另一端接合凸輪凹槽22。
用以在受壓時提供施壓力的一施壓元件82或螺旋彈簧收容在施壓元件收容部11g內。滑動凸輪部21的後端面作為用以接收施壓元件82的施壓力的施壓力接收部發揮作用。由此由施壓元件82在與卡101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在卡101排出的方向)對滑動元件23施壓。
此外,滑動元件23具有用以保持卡101的一卡保持部23a。卡保持部23a具有:一細長帶狀的側緣保持部23b,朝前方延伸;以及一細長帶狀的前端保持部23c,連接於側緣保持部23b的前端且沿基座11的寬度方向延伸。滑動元件23通過卡保持部23a的側緣保持部23b和前端保持部23c來保持卡101且在縱向方向上與卡101一起移動。
當卡101插入到卡用連接器1中和當卡101自卡用連接器101中排出時,必須使卡101通過一卡引導機構推向一卡用連接器1。這個操作稱為一推/推操作或一推進/推出操作。這種操作類似於一推送按鈕(保持位置按鈕或推接/推斷按鈕)的交替操作。這種推/推操作通過桿元件81和在與卡101一起移動的滑動元件23上的凸輪凹槽22來執行。當卡101在所述卡引導機構下沿插入方向已被推
入且卡101沿插入方向移動至終端點時,施壓元件82的施壓動作可使卡101自所述終端點沿相反方向移動以排出所述卡101。滑動元件23也停在鎖定位置以將卡101保持在卡用連接器1的內部。
桿元件81由殼體71的推桿元件75的施壓動作而被向下壓。推桿元件75為殼體71的一板狀部分,該部分朝基座11的底壁部11b的方向彎折以提供彈性作用。桿元件81位在推桿元件75與滑動元件23或基座11之間且被保持不與滑動元件23或基座11脫離。
殼體71也具有:一矩形頂板部72;以及多個側板部74,自頂板部72的側緣在多個位置立設。多個接合開口73形成於側板部74。如圖2所示,當殼體71安裝在基座11的上側時,接合開口73接合形成在基座11的一外表面(諸如側壁部11e)上的接合突起13,且這將殼體71固定於基座11上。
具有相對於側壁部11e和內壁部11a傾斜設定的一斜表面的一誤插入防止部11j形成在基座11的內壁部11a和另一側壁部11e(在圖3的右側)。當卡101正確放置時,換言之,當卡101已插入到卡用連接器1中時,下表面111a面向底壁部11b、前端111f面向內壁部11a、切角部111c配合於誤插入防止部11j、以使插入的卡101能夠達到終端點。當卡101不正確放置時,換言之,當卡101不正確地插入到卡用連接器1中時,無切角部111c的卡101的一角部抵靠在誤插入防止部11j上,且插入的卡101不能
達到終端點。換言之,防止誤插入。
下面為端子51的更詳細的說明。
圖5為用以說明根據本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端子的一第一示意圖。圖6為用以說明根據本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端子的一第二示意圖。圖7為用以說明根據本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端子的接觸元件的一第一示意圖。圖8為用以說明根據本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端子的接觸元件的一第二示意圖。圖9為一卡裝在根據本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卡用連接器中的一剖視圖。在圖5和圖7中,圖5A、圖7A是從斜後上方觀察到的一視圖、圖5B、圖7B是從斜前上方觀察到的一視圖、以及圖5C、圖7C是從斜前下方觀察到的一視圖。在圖6和圖8中,圖6A、圖8A是一俯視圖、圖6B、圖8B為未裝卡的一側視圖、以及圖6C、圖8C是裝有卡的一側視圖。
端子51通過採用一沖壓設備沖壓並彎折由一導電材料(諸如金屬)製成的一板材而一體形成並具有圖5和圖6所示的形狀。沖壓和彎折可同時或接續進行。所述端子51可採用任一類型的加工方法(包括層(layer)加工或蝕刻)形成。
在圖7和圖8中,僅示出端子51的接觸元件54。端子51的其它部分從這些圖中省略。
如圖6A所示,當從上方觀察時,端子51相對於沿縱向方向(在圖6A左側至右側)延伸的一中心軸線(未示出)左右對稱。端子51的基部52包括一對自後端緣
(在圖6A中的右端緣)的左右兩端向後延伸的連接部52a,形成從上方觀察時的一U型。當從上方觀察時,端子51的接觸元件54也與基部52形成一環形(hoop),產生在由所述環形的周邊緣封閉的空間中的一中央開口部55a。換言之,接觸元件54為圍繞一中央開口部55a的一環形(hoop)。
更具體地,接觸元件54為一M型或一W型且連接於基部52的連接部52a。甚至更具體地,接觸元件54具有:一對左右臂部54c(以下稱為彈性部),其在從上方觀察時為U型或J型;一合流部54b,將左右臂部54c結合;以及一接觸部54a,連接於合流部54b的前端或自由端。各個臂部54c包括:一根部54c1,連接於基部52的連接部52a;一上臂部或第一部54c2,自根部54c1向後方直線延伸;一彎曲部或第二部54c3,其一端連接於上臂部54c2的後端且自後方朝向前方彎折;以及一前臂部或第三部54c4,連接於彎曲部54c3的另一端且朝向前方或斜前方直線延伸。左右臂部54c的前臂部54c4的前端與合流部54b合流並成為一體。
當一卡101未插入到卡用連接器1中時,前臂部54c4的和合流部54b的前端朝向前方(向圖6A的左側)斜向上延伸且至少接觸部54a的上表面位在底壁部11b的上表面的上方。接觸部54a的前端斜向下且具有向上彎曲或突起的一側面形狀。
本實施例中的端子51還具有圍繞接觸元件54
的一框架元件56。框架元件56是在從上方觀察時的U型並連接於基部52的連接部52a。當從上方觀察時,連接的基部52和框架元件56的外形為矩形。一周邊開口部55b形成在框架元件56和接觸元件54之間。一中央開口部55a形成在基部52和接觸元件54之間。在這裡的說明中,中央開口部55a和周邊開口部55b統稱為開口部55。
一焊接尾部53自基部52(在圖6A的左端緣)的前端緣的中心突出。如圖6B所示,焊接尾部53經由一彎曲部連接於基部52且位在基部52的下方。這樣,當基部52的一部分埋設在基座11的底壁部11b中時,至少焊接尾部53的下表面位在底壁部11b的下表面的下方,且焊接尾部53可連接于形成在面向底壁部11b的下表面的電路板上的另一端子元件。
如前所述,端子51埋設於底壁部11b且基部52的一部分被覆蓋在形成底壁部11b的絕緣材料中。在圖3所示的例子中,包括連接部52a的基部52的左右側和大部分的框架元件56埋設於底壁部11b。基部52的中央部分、整個焊接尾部53、以及整個接觸元件54都未埋設於底壁部11b,且露出於後側端子保持凹部11c和前側端子保持凹部11d的內部。因為端子51在周邊埋設於底壁部11b,所以端子51被牢固地保持。
參閱圖3與圖4C,因為整個接觸元件54露出於後側端子保持凹部11c和前側端子保持凹部11d的內部,並且接觸元件54位在開口部55中,所以當接觸元件54
在上下方向上彈性變形時,接觸元件54不受其它元件(諸如底壁部11b和框架元件56)的限制或干涉。當一卡101未插入到卡插入空間中時,至少接觸元件54的接觸部54a的上表面位在底壁部11b的上表面的上方。
參閱圖5A至圖5C,接觸元件54的各個臂部54c具有連接於基部52的連接部52a的一根部54c1以及彈性變形上臂部54c2、彎曲部54c3以及前臂部54c4。前臂部54c4的前端處的合流部54b作為沿上下方向彈性變形的一懸臂式彈性部發揮作用。上臂部54c2和前臂部54c4經由彎曲部54c3連接,且如前所述,當從上方觀察時,彎曲部54c3具有一U型或J型外形。與接觸元件54的全長相比,作為懸臂式彈性部發揮作用的部分相當長。換言之,彈性作用長度延長。如圖6A和圖8A所示,沿接觸元件54的中心線,自根部54c1至合流部54b的長度大於自根部54c1至彎曲部54c3(在圖6A與圖8A中,自左側至右側)的長度。因為接觸元件54的彈性長度足夠,所以在前端處的接觸部54a沿上下方向的位移大。從而,如圖4C與圖9所示,接觸部54a在整個上下範圍內朝向插入到卡用連接器1中的一卡101上的一接觸墊151位移,且能夠保持與接觸墊151的可靠接觸。
如圖4C與圖6A所示,因為作為所述懸臂式彈性部發揮作用的二個臂部54c在左右側分流,各個臂部54c的寬度可變窄。這增加了所述彈性部的彈性。接觸部54a可沿上下方向彈性位移、且在上下方向上彈性位移得足夠
遠以到達接觸墊151並與接觸墊151更可靠地接觸。
上臂部54c2、彎曲部54c3和前臂部54c4的寬度及厚度沿著相應臂部54c的全長為固定值。因此,自根部54c1至合流部54b的全長均一變形且作為彈性部發揮作用。換言之,不存在未作為一彈性部發揮作用的部分。一部分變形量少且其它部分變形量大,且不存在塑性變形的部分。為了更清楚,圖6C和圖8C所示的臂部54c的變形將與圖6B和圖8B中所示的相同部分的變形相比。在圖6C和圖8C中,彎曲部54c3相對圖6B和圖8B中上升。從而,包括上臂部54c2的自根部54c1至合流部54b的全長均一變形。由於自根部54c1至合流部54b的全長均一變形且作為一彈性部發揮作用,所以接觸部54a沿上下方向彈性位移並與接觸墊151的接觸能夠得到可靠地保持。
作為懸臂式片簧發揮作用的二個臂部54c通過合流部54b成為一體,且由接觸部54a施加的彈性作用為各個臂部54c的彈性作用的兩倍。如圖4C與圖6A所示,結果,更大的彈性作用力將接觸部54a壓靠在接觸墊151上,從而增加接觸壓力且更可靠地保持與接觸墊151的接觸。
如前所述,因為彈性作用長度大於接觸元件54的全長,所以接觸元件54的全長可減小。由此,自端子51的後端至接觸部54a的長度可減小。從而,如圖9所示,當後側端子保持凹部11c形成在基座11的後端緣11r附近時,自後端緣11r至接觸部54a的長度可減小,且當卡101
插入到卡用連接器1中時,甚至當自卡101的後端111r至接近後端111r的接觸墊151的距離短時,卡101的後端111r不必自後端緣11r向前插入很遠。
因為當從上方觀察時,至少接觸元件54的接觸部54a位在中央開口部55a內且基部52和底壁部11b位在接觸部54a的下方,所以接觸部54a能夠在一更寬的範圍內向下彈性變形且能夠可靠地保持與插入卡101上的一接觸墊151接觸。
下面說明具有這種構成的一卡用連接器1的操作。首先說明卡101的插入操作。
首先,使用者採用他或她的手指抓住一卡101並將卡101自插入口18向卡用連接器1的後方插入到形成在基座11與殼體71之間的卡插入空間中。卡101插入,同時前端111f面向基座11的前端緣11f、下表面111a面向底壁部11b、且上表面111b面向殼體71的頂板部72。以這種方式,卡101插入,從而無切角部111b的側緣112沿卡引導機構收容部11h移動。
接著,當使用者向裡推動卡101時,滑動元件23的側緣保持部23b和前端保持部23c保持卡101的側緣112和前端111f。由此,卡101由滑動元件23保持並與滑動元件23一起朝向內壁部11a移動。此時,使用者手指的壓力從卡101的前端111f經由前端保持部23c向滑動元件23傳遞。由於滑動元件23壓制施壓元件82(其是一螺旋彈簧),所以施壓元件82的反彈力由滑動元件23和卡101
接受。然而,該反彈力低於使用者手指的壓力,因此該反彈力被克服且移動繼續。此時,滑動元件23沿卡引導機構收容部11h滑動,且卡101與滑動元件23一起移動。滑動元件23和卡101到達過行程位置(其是最前面的位置)並處於一過行程狀態。
接著,當使用者停止向裡推動卡101且解除施加卡101上的壓力時,施壓元件82的反彈力使滑動元件23和卡101自內壁部11a向後移動。接著,滑動元件23和卡101停止在將它們保持在一鎖定狀態的鎖定位置。與形成在滑動凸輪部21上表面的凸輪凹槽22接合的桿元件81的自由端被凸輪凹槽22的一部分鎖定。這就使得滑動元件23運動停止,且滑動元件23停止在鎖定位置。
當卡101保持在鎖定位置時,資料的讀寫可通過安裝在卡用連接器1中的電子設備的計算裝置來進行。當卡101保持在鎖定位置時,圖9所示的狀態被保持,且卡用連接器1的端子51的接觸部54a與卡101的接觸墊151保持電接觸。
但是,當使用者再次向裡推動卡101時,卡101的後端111r通過使用者的手指被向裡推動。若基座11的底壁部11b沿縱向方向延伸且後端緣11r位在卡101的後端111r的後方、並使用者向前推動卡101越過鎖定位置至過行程位置,則使用者的手指與基座11的後端緣11r接觸使得手指不可能進行進一步推動。換言之,推動操作不能夠再得以進行。
在本新型的卡用連接器1中,如前所述,自後端緣11r至在後側端子保持凹部11c中的端子51的接觸部54a的距離更短。從而,即使自卡101的後端111r至後端111r附近的接觸墊151距離短,卡101的後端111r也不必自後端緣11r向前推動得很遠。因此,可操作性未減低。
下面是自卡用連接器1排出一卡101的操作說明。
首先,當使用者採用手指推動卡101時,滑動元件23和卡101自鎖定位置朝向內壁部11a移動。當使用者繼續推動卡101時,滑動元件23和卡101移動至過行程位置(其是最前面的位置)並進入一過行程狀態。
接著,當使用者停止推動卡101且施加於卡101的推動力被解除時,施壓元件82的反彈力使處於過行程位置的滑動元件23和卡101沿相反方向移動遠離內壁部11a。滑動元件23和卡101向後移動越過鎖定位置且卡101自插入口18排出。
在本實施例的說明中,前側端子保持凹部11d和後側端子保持凹部11c中收容端子51。然而,收容在前側端子保持凹部11d中的端子的構成可不同於端子51的構成。例如,收容在前側端子保持凹部11d中的端子的接觸元件不必具有端子51的接觸元件54的M型或W型的外形。而是它可具有沿一直線方向延伸的一簡單的懸臂形狀(如前面背景技術中說明的)。這是因為前側端子保持凹部11d進一步遠離後端緣11r,且在縱向方向上更長的接觸元
件不對任何東西造成障礙。
在本實施例中,卡用連接器1具有:一基座11,用以收容具有多個接觸墊151的一卡101;以及多個端子51,安裝在基座11中、用以與卡101上的所述多個接觸墊151接觸。所述多個端子51中的至少一個沿基座11的後端緣11r設置,且具有:一基部52,至少部分埋設於基座11的底壁部11b,且接觸元件54與基部52形成一環形。接觸元件54具有:一對臂部54c,連接於基部52;一合流部54b,結合所述一對臂部54c;以及一接觸部54a,連接於合流部54b的前端、用以與卡101上的一接觸墊151接觸。
由此,卡用連接器1可使位在接觸元件54的前端處的接觸部54a處於基座11的後端緣11r附近同時保持端子51具有一足夠的彈性作用長度。這使得容易插入和排出後端111r上具有接觸墊151的一卡101且能夠提高可靠性。因為接觸壓力良好,所以接觸能夠可靠地保持在接觸部54a與接觸墊151之間。
另外,當從上方觀察時,接觸元件54具有一M型或W型的外形。這樣,接觸部54a能夠位在基座11的後端緣11r附近同時保持彈性臂部54c具有足夠的長度。
進一步地,合流部54b的前端朝向基座11的前端緣11f斜向上延伸,且從上方觀察時,接觸部54a位在所述環內的中央開口部55a中。這樣,接觸部54a可在上下方向彈性位移,同時不受到其它元件的限制或干涉。
各個臂部54c具有:一上臂部54c2,自基部52
朝向基座11的後端緣11r延伸;一彎曲部54c3,在一端連接於上臂部54c2;以及一前臂部54c4,連接於彎曲部54c3的另一端且朝向基座11的前端緣11f延伸。前臂部54c4的前端與合流部54b結合。由此,連接於合流部54b的前端的接觸部54a能夠在上下方向上位移量大,因為臂部54c的彈性作用長度足夠。這確保在上下方向上足夠的位移以與卡101上的一接觸墊151接觸。
各個臂部54c沿它的全長具有一固定的寬度和厚度並作為一懸臂式彈片發揮作用。由於各個臂部54c沿它的全長均一變形並作為一彈片發揮作用,因此連接於合流部54b的前端的接觸部54a在上下方向上位移量大且與一接觸墊151的接觸能夠更加可靠地得以保持。
基座11具有沿後端緣11r且貫通下壁部11b設置的一後側端子保持凹部11c,且沿基座11的後端緣11r設置的一端子51保持在後側端子保持凹部11c內,因此接觸元件54不與底壁部11b接觸。這樣,臂部54c能夠自由地彈性位移,且接觸部54a能夠在一寬範圍內在上下方向上彈性位移。結果,與插入卡101上的一接觸墊151的接觸能夠可靠地得以保持。後側端子保持凹部11c可形成在基座11的後端緣11r附近,且端子51可靠近後端緣11r設置。從而,自後端緣11r至接觸部54a的距離可減小,且當卡101插入到卡用連接器1中即使自卡101的後端111r至靠近後端111r的接觸墊151的距離短時,卡101的後端111r不必越過後端緣11r插入很遠。這提高了可操作性。
下面為本新型的一第二實施例的說明。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結構採用相同的附圖標記來表示,且省略進一步的說明。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操作和效果的進一步說明也省略。
圖10是用以說明根據本新型的一第二實施例的端子的一第一示意圖。圖11是用以說明根據本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端子的一第二示意圖。在圖10中,圖10A是從斜後上方看到的一視圖、圖10B是從斜前上方看到的一視圖、以及圖10C是從斜前下方看到的一視圖。在圖11中,圖11A是一俯視圖、圖11B為未裝卡的一側視圖、以及圖11C為裝有卡的一側視圖。
如圖10和圖11所示,本實施例中的端子51不必具有圍繞接觸元件54的一框架元件56(見圖6A)。換言之,從第一實施例中的端子51中省略框架元件56。
在所有其它方面,端子51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結構。因為卡用連接器1的這些元件與在第一實施例中的這些元件相同,所以省略進一步的說明。
因為本實施例中的端子51不具有框架元件56,所以自基座11的後端緣11r至端子51的接觸部54a的距離與第一實施例中的情況相比短了框架元件56佔據的空間量。從而,當卡101已被向前移動至過行程位置時,即使自卡101的後端111r至後端111r附近的接觸墊151的距離短,卡101的後端111r也不必越過後端緣11r插入很遠。如此能確實地防止操作性的減低。因為其它效果與在第一
實施例的情況相同,所以省略進一步的說明。
本新型不限於上述實施例。基於本新型的精神可以進行各種修改,而且這些修改不排除在本新型的範圍之外。
本新型可適用於一卡用連接器。
11‧‧‧基座
11a‧‧‧內壁部
11b‧‧‧底壁部
11c‧‧‧後側端子保持凹部
11d‧‧‧前側端子保持凹部
11e‧‧‧側壁部
11f‧‧‧前端緣
11g‧‧‧施壓元件收容部
11h‧‧‧卡引導機構收容部
11i‧‧‧桿接合部
11j‧‧‧誤插入防止部
11r‧‧‧後端緣
13‧‧‧扣持突起
21‧‧‧滑動凸輪部
22‧‧‧凸輪凹槽
23‧‧‧滑動元件
23a‧‧‧卡保持部
23b‧‧‧側緣保持部
23c‧‧‧前端保持部
51‧‧‧端子
54‧‧‧接觸元件
71‧‧‧殼體
72‧‧‧頂板部
73‧‧‧接合開口
74‧‧‧側板部
75‧‧‧推桿元件
81‧‧‧桿元件
82‧‧‧施壓元件
Claims (17)
- 一種卡用連接器,具有:一基座,用以收容設置有多個端子元件的一卡;以及多個連接端子,安裝在所述基座中且接觸所述卡的所述多個端子元件;所述多個連接端子中的至少一個具有:一基部,沿所述基座的一後端緣設置,所述基部的至少一部分埋設於所述基座的一底壁部;以及一接觸元件,沿所述基部形成一環;以及所述接觸元件具有:一對彈性部,連接於所述基部;一合流部,結合所述一對彈性部;以及一接觸部,連接於所述合流部的前端,用以接觸所述卡的端子元件。
- 如請求項1所述卡用連接器,其中,當從上方觀察時,所述接觸元件具有一M型或W型的外形。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卡用連接器,其中,所述合流部的前端朝向所述基座的前端緣斜上方延伸,且從上方觀察時,所述接觸部位於所述環的開口部內。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卡用連接器,其中,各個彈性部包括:一第一部,自所述基部朝向所述基座的後端緣延伸;一彎折的第二部,具有連接於所述第一部的一端;以及一第三部,連接於所述第二部的另一端且朝向所述基座的前端緣延伸;所述第三部的前端結合於所述合流部。
- 如請求項3所述卡用連接器,其中,各個彈性部包括:一第一部,自所述基部朝向所述基座的後端緣延伸;一彎折的第二部,具有連接於所述第一部的一端;以及一第三部,連接於所述第二部的另一端且朝向所述基座的前端緣延伸;所述第三部的前端結合於所述合流部。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卡用連接器,其中,各個彈性部沿它的全長具有一固定的寬度和厚度並作為一懸臂式彈片發揮作用。
- 如請求項3所述卡用連接器,其中,各個彈性部沿它的全長具有一固定的寬度和厚度並作為一懸臂式彈片發揮作用。
- 如請求項4所述卡用連接器,其中,各個彈性部沿它的全長具有一固定的寬度和厚度並作為一懸臂式彈片發揮作用。
- 如請求項5所述卡用連接器,其中,各個彈性部沿它的全長具有一固定的寬度和厚度並作為一懸臂式彈片發揮作用。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卡用連接器,其中,述基座沿所述後端緣設置且具有貫通所述底壁部的一端子保持凹部,且沿所述基座的後端緣設置的所述連接端子保持在所述端子保持凹部內,從而所述接觸元件不與所述底壁部接觸。
- 如請求項3所述卡用連接器,其中,述基座沿所述後端緣設置且具有貫通所述底壁部的一端子保持凹部,且沿 所述基座的後端緣設置的所述連接端子保持在所述端子保持凹部內,從而所述接觸元件不與所述底壁部接觸。
- 如請求項4所述卡用連接器,其中,述基座沿所述後端緣設置且具有貫通所述底壁部的一端子保持凹部,且沿所述基座的後端緣設置的所述連接端子保持在所述端子保持凹部內,從而所述接觸元件不與所述底壁部接觸。
- 如請求項5所述卡用連接器,其中,述基座沿所述後端緣設置且具有貫通所述底壁部的一端子保持凹部,且沿所述基座的後端緣設置的所述連接端子保持在所述端子保持凹部內,從而所述接觸元件不與所述底壁部接觸。
- 如請求項6所述卡用連接器,其中,述基座沿所述後端緣設置且具有貫通所述底壁部的一端子保持凹部,且沿所述基座的後端緣設置的所述連接端子保持在所述端子保持凹部內,從而所述接觸元件不與所述底壁部接觸。
- 如請求項7所述卡用連接器,其中,述基座沿所述後端緣設置且具有貫通所述底壁部的一端子保持凹部,且沿所述基座的後端緣設置的所述連接端子保持在所述端子保持凹部內,從而所述接觸元件不與所述底壁部接觸。
- 如請求項8所述卡用連接器,其中,述基座沿所述後端緣設置且具有貫通所述底壁部的一端子保持凹部,且沿所述基座的後端緣設置的所述連接端子保持在所述端子保持凹部內,從而所述接觸元件不與所述底壁部接觸。
- 如請求項9所述卡用連接器,其中,述基座沿所述後端緣設置且具有貫通所述底壁部的一端子保持凹部,且沿 所述基座的後端緣設置的所述連接端子保持在所述端子保持凹部內,從而所述接觸元件不與所述底壁部接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75275A JP5818366B2 (ja) | 2012-08-07 | 2012-08-07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472339U true TWM472339U (zh) | 2014-02-11 |
Family
ID=50051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214584U TWM472339U (zh) | 2012-08-07 | 2013-08-02 | 卡用連接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9300070B2 (zh) |
JP (1) | JP5818366B2 (zh) |
CN (1) | CN107425312B (zh) |
TW (1) | TWM472339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547809B2 (en) | 2014-07-01 | 2017-01-17 |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imited | Card connector preventing scrapping to card inserted therein |
TWI577089B (zh) * | 2014-08-06 | 2017-04-01 | 鴻騰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電子卡連接器 |
TWI580115B (zh) * | 2014-07-29 | 2017-04-21 | 莫仕股份有限公司 | 電連接器及其端子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968029B2 (en) * | 2013-03-18 | 2015-03-03 | Uju Electronics Co. Ltd. | Socket for nano SIM card |
JP2015232939A (ja) * | 2014-06-09 | 2015-12-24 | 京セラコネクタ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 メモリ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JP6309429B2 (ja) * | 2014-10-31 | 2018-04-11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ンタクトおよびコネクタ |
TWI625002B (zh) * | 2015-01-23 | 2018-05-21 | Molex Inc | Electronic card connector |
TW201707286A (zh) | 2015-08-10 | 2017-02-16 | 鴻騰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電連接器 |
JP1553879S (zh) * | 2015-11-03 | 2016-07-11 | ||
JP1553611S (zh) * | 2015-11-03 | 2016-07-11 | ||
JP1552812S (zh) * | 2015-11-03 | 2016-06-27 | ||
JP1552813S (zh) * | 2015-11-04 | 2016-06-27 | ||
JP1552814S (zh) * | 2015-11-04 | 2016-06-27 | ||
JP1552815S (zh) * | 2015-11-06 | 2016-06-27 | ||
US9774114B1 (en) * | 2016-08-19 | 2017-09-26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Surface-mount-technology-compatible electrical contact |
JP7054457B2 (ja) * | 2019-01-31 | 2022-04-14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及びバスバー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475809A1 (fr) * | 1980-02-07 | 1981-08-14 | Socapex | Barrette de connexion pour carte enfichable, et connecteur muni de telles barrettes |
FI991002A (fi) * | 1999-05-03 | 2000-11-04 |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 Toimikorttiliitin ja matkaviestin |
CN2682630Y (zh) * | 2003-12-16 | 2005-03-02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子卡连接器 |
JP4403040B2 (ja) * | 2004-08-19 | 2010-01-20 |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 Simソケット用カードホルダー |
US7086904B1 (en) | 2005-05-31 | 2006-08-08 | L&K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 Card connector |
ES2304650T3 (es) * | 2005-06-23 | 2008-10-16 | DDM HOPT + SCHULER GMBH & CO. KG. | Lector de tarjetas con muelles de contacto dispuestos en forma de doble u. |
CN100521380C (zh) * | 2005-12-14 | 2009-07-29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子卡连接器 |
CN2882019Y (zh) * | 2006-01-04 | 2007-03-21 |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 推压型用户识别卡连接器 |
CN2932673Y (zh) * | 2006-06-12 | 2007-08-08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子卡连接器 |
CN201018082Y (zh) * | 2007-01-17 | 2008-02-06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子卡连接器 |
JP4933293B2 (ja) * | 2007-02-09 | 2012-05-16 |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US7575479B2 (en) * | 2007-11-01 | 2009-08-18 |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Card connector |
CN201204360Y (zh) * | 2008-04-09 | 2009-03-04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JP4883420B2 (ja) | 2008-06-03 | 2012-02-22 | Smk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CN201207451Y (zh) * | 2008-06-04 | 2009-03-11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子卡连接器 |
CN201252205Y (zh) * | 2008-07-21 | 2009-06-03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US7654868B1 (en) * | 2008-08-01 | 2010-02-02 |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Card connector |
TWM347719U (en) * | 2008-08-08 | 2008-12-21 | Advanced Connectek Inc |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201274338Y (zh) | 2008-10-13 | 2009-07-15 | 深圳君泽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器绝缘座与端子的配合结构 |
CN201323260Y (zh) | 2008-11-25 | 2009-10-07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卡连接器 |
JP4623753B2 (ja) | 2008-12-03 | 2011-02-02 | Smk株式会社 | メモリ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JP2010161012A (ja) | 2009-01-09 | 2010-07-22 |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CN201523141U (zh) * | 2009-10-27 | 2010-07-07 | 华擎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卡连接器 |
JP2011165560A (ja) | 2010-02-12 | 2011-08-25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 カードコネクタ |
FR2968466B1 (fr) * | 2010-12-07 | 2013-10-25 | Injection Haute Prec | Contact et connecteur de carte a microcircuit |
JP5602117B2 (ja) * | 2011-10-13 | 2014-10-08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SG191437A1 (en) * | 2011-12-19 | 2013-07-31 | Molex Singapore Pte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2012
- 2012-08-07 JP JP2012175275A patent/JP5818366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8-02 TW TW102214584U patent/TWM472339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3-08-06 US US13/959,871 patent/US9300070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8-07 CN CN201610847696.0A patent/CN107425312B/zh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2-18 US US15/047,282 patent/US9548554B2/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547809B2 (en) | 2014-07-01 | 2017-01-17 |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imited | Card connector preventing scrapping to card inserted therein |
TWI580115B (zh) * | 2014-07-29 | 2017-04-21 | 莫仕股份有限公司 | 電連接器及其端子 |
TWI577089B (zh) * | 2014-08-06 | 2017-04-01 | 鴻騰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電子卡連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40045389A1 (en) | 2014-02-13 |
JP2014035835A (ja) | 2014-02-24 |
US9300070B2 (en) | 2016-03-29 |
US20160226174A1 (en) | 2016-08-04 |
JP5818366B2 (ja) | 2015-11-18 |
CN103579810A (zh) | 2014-02-12 |
CN107425312A (zh) | 2017-12-01 |
CN107425312B (zh) | 2020-04-24 |
US9548554B2 (en) | 2017-01-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M472339U (zh) | 卡用連接器 | |
TWI574465B (zh) | Card holding element and card connector | |
JP5738689B2 (ja)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
JP5893915B2 (ja) | カード用トレイ及び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
JP6457885B2 (ja)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
JP5749589B2 (ja)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
JP6442258B2 (ja) | カード保持部材及び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
JP5106554B2 (ja)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
JP4866459B2 (ja)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
JP5657363B2 (ja)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
JP2019016603A (ja)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
KR101057236B1 (ko) | 카드 커넥터 | |
JP4964800B2 (ja)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
JP2012113984A (ja)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
JP5090482B2 (ja)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
TWI548147B (zh) | Card holding member and card connector | |
JP4476889B2 (ja)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
TWM477689U (zh) | 卡用連接器 | |
KR101076652B1 (ko) | 커넥터 및 검출 스위치 | |
JP2017045678A (ja)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
JP2007214149A (ja)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
JP2013065458A (ja)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K |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