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21116U - 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021116U CN218021116U CN202221474056.7U CN202221474056U CN218021116U CN 218021116 U CN218021116 U CN 218021116U CN 202221474056 U CN202221474056 U CN 202221474056U CN 218021116 U CN218021116 U CN 21802111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erface
- water
- water pump
- battery
- water val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9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JEGUKCSWCFPDGT-UHFFFAOYSA-N h2o hydrate Chemical compound O.O JEGUKCSWCFPDGT-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8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809 cooling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所述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包括:第一水泵、第二水泵、水水换热器、第一水阀、第二水阀、第三水泵和水冷冷凝器,所述第一水阀分别与所述第二水阀、所述电池加热器、所述第二散热器、所述电驱系统与所述水水换热器之间的管路、所述水水换热器和所述水冷冷凝器连接;所述第二水阀分别与所述暖风芯体、所述电池、所述第三水泵与所述第一散热器之间的管路、所述第一水泵和所述第二水泵连接;所述第一水阀和所述第二水阀具有多种通断状态。本申请提供的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结构简单,对于不同冷却液热管理模式切换效率高,提高了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热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主要分为纯电动车与混合动力电动车,在电动车辆的所有用电部件中,除了用于驱动电动车行驶的动力总成外,用电功率最大的部件为热管理系统,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热管理系统越来越复杂,冷却液侧的零部件越来越多,各种零部件之间连接方式复杂,对于不同冷却液热管理模式的切换会使用多组水阀联动控制,例如使用2组四通阀和3组三通阀联动控制,多组水阀占用布置空间大,切换效率低,给装配和控制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及的相关问题。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所述车辆上设有串联的暖风芯体与电池加热器、串联的电池冷却器与电池、第一散热器、第二散热器、电驱系统和空调系统,所述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包括:第一水泵、第二水泵、水水换热器、第一水阀、第二水阀、第三水泵和水冷冷凝器,所述第三水泵与所述水冷冷凝器连接,所述第一水泵与所述电驱系统连接,所述第二水泵与所述电池冷却器连接,所述水水换热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散热器、所述第二散热器和所述电驱系统连接,所述第三水泵和所述第一散热器连接,所述水冷冷凝器与所述空调系统连接,所述第一水阀分别与所述第二水阀、所述电池加热器、所述第二散热器、所述电驱系统与所述水水换热器之间的管路、所述水水换热器和所述水冷冷凝器连接;所述第二水阀分别与所述暖风芯体、所述电池、所述第三水泵与所述第一散热器之间的管路、所述第一水泵和所述第二水泵连接;所述第一水阀和所述第二水阀具有多种通断状态,且在不同所述通断状态下,分别形成所述电池、所述电驱系统或所述空调系统的温控回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阀包括: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水阀连接;第二接口,与所述电池加热器连接;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二散热器连接;第四接口,与所述电驱系统和所述水水换热器之间的管路连接;第五接口,与所述水水换热器连接;第六接口,与所述水冷冷凝器连接;
所述第二水阀包括:第七接口,与所述暖风芯体连接;第八接口,与所述电池连接;第九接口,与所述电池连接;第十接口,与所述第二水泵连接;第十一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接;第十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水泵连接;第十三接口,与所述第三水泵和所述第一散热器之间的管路连接;
所述水冷冷凝器包括:第十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水泵连接;第十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连接;第十六接口,与所述空调系统连接;第十七接口,与所述空调系统连接;
所述水水换热器包括:第十八接口,与所述第五接口连接;第十九接口,与所述第一散热器连接;第二十接口,与所述电驱系统连接;第二十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散热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阀和所述第二水阀在第一通断状态下,所述第三水泵、所述第十四接口、所述第十五接口、所述第六接口、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电池加热器、所述暖风芯体、所述第七接口、所述第十接口、所述第二水泵、所述电池冷却器、所述电池、所述第八接口、所述第十三接口和所述第三水泵顺次连通形成电池加热回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阀和所述第二水阀在所述第一通断状态下,所述第二水泵、所述电池冷却器、所述电池、所述第九接口、所述第十接口和所述第二水泵顺次连通形成补偿回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阀和所述第二水阀在第二通断状态下,所述第二水泵、所述电池冷却器、所述电池、所述第九接口、所述第十接口和所述第二水泵顺次连通形成电池冷却回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阀和所述第二水阀在第三通断状态下,所述第一水泵、所述电驱系统、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十一接口、所述第十二接口和所述第一水泵顺次连通形成电机保温回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阀和所述第二水阀在第四通断状态下,所述第一水泵、所述电驱系统、所述第二十接口、所述第二十一接口、所述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十一接口、所述第十二接口和所述第一水泵顺次连通形成电机冷却回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阀和所述第二水阀在第五通断状态下,所述第三水泵、所述第十四接口、所述第十五接口、所述第六接口、所述第五接口、所述第十八接口、所述第十九接口、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三水泵顺次连通形成空调制冷回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泵与所述第十二接口之间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暖风芯体与所述第七接口之间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十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之间设有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散热器与所述第三接口之间设有第四温度传感器,所述电驱系统与所述第二十接口之间设有第五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三水泵与所述第一散热器之间设有第一水壶,所述第一水泵与所述第十二接口之间设有第二水壶。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如上第一方面所述的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第二方面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申请提供的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设置第一水泵用于驱动冷却液流经电驱系统,设置第二水泵用于驱动冷却液流经电池冷却器,设置第三水泵用于驱动冷却液流经水冷冷凝器,设置水冷冷凝器用于冷却液与空调系统的制冷剂进行换热,设置水水换热器用于流经水冷冷凝器的冷却液与流经电驱系统的冷却液进行换热,起到温度平衡作用,均衡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的散热效果;设置第一水阀和第二水阀分别与不同零部件连接,为切换不同冷却液热管理模式下冷却液流通路径提供基础,第一水阀和第二水阀具有多种通断状态,使得仅通过控制两组水阀即可实现对于不同冷却液热管理模式的切换,提高了控制效率,相对于原有热管理系统使用多组水阀,大大简化了布置空间,也降低了重量和成本;该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结构简单,将原有多组水阀控制简化为两组水阀控制,对于不同冷却液热管理模式切换效率高,同时降低了整体布置空间,提高了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第一水阀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第二水阀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水冷冷凝器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水水换热器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池加热回路和补偿回路的流向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机保温回路的流向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池冷却回路和空调制冷回路的流向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机冷却回路的流向示意图。
附图标记:1、暖风芯体;2、电池加热器;3、电池冷却器;4、电池;5、第一散热器;6、第二散热器;7、电驱系统;
8、第一水泵;9、第二水泵;10、水水换热器;10-1、第十八接口;10-2、第十九接口;10-3、第二十接口;10-4、第二十一接口;11、第一水阀;11-1、第一接口;11-2、第二接口;11-3、第三接口;11-4、第四接口;11-5、第五接口;11-6、第六接口;12、第二水阀;12-1、第七接口;12-2、第八接口;12-3、第九接口;12-4、第十接口;12-5、第十一接口;12-6、第十二接口;12-7、第十三接口;13、第三水泵;14、水冷冷凝器;14-1、第十四接口;14-2、第十五接口;14-3、第十六接口;14-4、第十七接口;
15、电池加热回路;16、补偿回路;17、电池冷却回路;18、电机保温回路;19、电机冷却回路;20、空调制冷回路;
21、第一温度传感器;22、第二温度传感器;23、第三温度传感器;24、第四温度传感器;25、第五温度传感器;26、第一水壶;27、第二水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如图1所示,所述车辆上设有串联的暖风芯体1与电池加热器2、串联的电池冷却器3与电池4、第一散热器5、第二散热器6、电驱系统7和空调系统,所述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包括:第一水泵8、第二水泵9、水水换热器10、第一水阀11、第二水阀12、第三水泵13和水冷冷凝器14,所述第三水泵13与所述水冷冷凝器14连接,所述第一水泵8与所述电驱系统7连接,所述第二水泵9与所述电池冷却器3连接,所述水水换热器10分别与所述第一散热器5、所述第二散热器6和所述电驱系统7连接,所述第三水泵13和所述第一散热器5连接,所述水冷冷凝器14与所述空调系统连接,所述第一水阀11分别与所述第二水阀12、所述电池加热器2、所述第二散热器6、所述电驱系统7与所述水水换热器10之间的管路、所述水水换热器10和所述水冷冷凝器14连接;所述第二水阀12分别与所述暖风芯体1、所述电池4、所述第三水泵13与所述第一散热器5之间的管路、所述第一水泵8和所述第二水泵9连接;所述第一水阀11和所述第二水阀12具有多种通断状态,且在不同所述通断状态下,分别形成所述电池4、所述电驱系统7或所述空调系统的温控回路。
设置串联的暖风芯体1与电池加热器2用于对电池4加热,设置串联的电池冷却器3与电池4用于对电池4冷却,设置第一散热器5用于对流经电驱系统7的冷却液进行降温,设置第二散热器6用于对流经水冷冷凝器14的冷却液进行降温。
设置第一水泵8用于驱动冷却液流经电驱系统7,设置第二水泵9用于驱动冷却液流经电池冷却器3,设置第三水泵13用于驱动冷却液流经水冷冷凝器14,设置水冷冷凝器14用于冷却液与空调系统中的制冷剂进行换热,设置水水换热器10用于对流经水冷冷凝器14的冷却液与流经电驱系统7的冷却液进行换热,起到温度平衡作用,均衡第一散热器5与第二散热器6的散热效果。
冷却液热管理模式例如包括电池温控模式、电机温控模式或空调温控模式等,具体不做限定,设置第一水阀11和第二水阀12分别与不同零部件连接,为不同冷却液热管理模式下形成冷却液流通路径提供基础,第一水阀11和第二水阀12具有多种通断状态,使得仅通过控制两组水阀即可实现对于不同冷却液热管理模式的切换,提高了控制效率,相对于现有热管理系统使用多组水阀的设计,大大简化了布置空间,也降低了重量和成本。
电池4的温控回路例如包括电池加热回路15、补偿回路16和电池冷却回路17等;电驱系统7的温控回路例如包括电机保温回路18和电机冷却回路19等;空调系统的温控回路例如包括空调制冷回路20等,具体不做限定。
该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结构简单,将原有多组水阀控制简化为两组水阀控制,对于不同冷却液热管理模式切换效率高,同时降低了整体布置空间,提高了装配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水阀11包括:第一接口11-1,与所述第二水阀12连接;第二接口11-2,与所述电池加热器2连接;第三接口11-3,与所述第二散热器6连接;第四接口11-4,与所述电驱系统7和所述水水换热器10之间的管路连接;第五接口11-5,与所述水水换热器10连接;第六接口11-6,与所述水冷冷凝器14连接。
第一水阀11为六通阀,型号例如为IKM35,具体不做限定,第一水阀11的六个接口分别与其他零部件连接,为不同冷却液热管理模式下形成冷却液流通路径提供基础。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第二水阀12包括:第七接口12-1,与所述暖风芯体1连接;第八接口12-2,与所述电池4连接;第九接口12-3,与所述电池4连接;第十接口12-4,与所述第二水泵9连接;第十一接口12-5,与所述第一接口11-1连接;第十二接口12-6,与所述第一水泵8连接;第十三接口12-7,与所述第三水泵13和所述第一散热器5之间的管路连接。
第二水阀12为七通阀,型号例如为Q991F,具体不做限定,第二水阀12的七个接口分别与其他零部件连接,为不同冷却液热管理模式下形成冷却液流通路径提供基础。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水冷冷凝器14包括:第十四接口14-1,与所述第三水泵13连接;第十五接口14-2,与所述第六接口11-6连接;第十六接口14-3,与所述空调系统连接;第十七接口14-4,与所述空调系统连接。
水冷冷凝器14的第十四接口14-1和第十五接口14-2内部连接为冷却液流道,水冷冷凝器14的第十六接口14-3与第十七接口14-4内部连接为空调系统的制冷剂流道,水冷冷凝器14型号例如为RF8W01,具体不做限定,用于对空调系统的制冷剂进行降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水水换热器10包括:第十八接口10-1,与所述第五接口11-5连接;第十九接口10-2,与所述第一散热器5连接;第二十接口10-3,与所述电驱系统7连接;第二十一接口10-4,与所述第二散热器6连接。
水水换热器10的第十八接口10-1和第十九接口10-2内部连接为第一冷却液流道,水水换热器10的第二十接口10-3与第二十一接口10-4内部连接为第二冷却液流道,水水换热器10型号例如为PWO-FK,具体不做限定,用于对流经水冷冷凝器14的冷却液与流经电驱系统7的冷却液进行换热,起到温度平衡作用,均衡第一散热器5与第二散热器6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水阀11和所述第二水阀12在第一通断状态下,所述第三水泵13、所述第十四接口14-1、所述第十五接口14-2、所述第六接口11-6、所述第二接口11-2、所述电池加热器2、所述暖风芯体1、所述第七接口12-1、所述第十接口12-4、所述第二水泵9、所述电池冷却器3、所述电池4、所述第八接口12-2、所述第十三接口12-7和所述第三水泵13顺次连通形成电池加热回路15。
第一水阀11和所述第二水阀12在第一通断状态下,第六接口11-6与第二接口11-2连通,第七接口12-1与第十接口12-4连通,第八接口12-2与第十三接口12-7连通,冷却液通过第三水泵13驱动流经水冷冷凝器14、第一水阀11、电池加热器2、暖风芯体1和第二水阀12,再通过第二水泵9驱动流经电池冷却器3、电池4和第二水阀12,回流至第三水泵13,形成电池加热回路15;此时水冷冷凝器14与电池冷却器3不工作,只是提供流道,电池加热器2对冷却液升温,暖风芯体1工作或不工作均可,可以对冷却液进行补充升温,从而实现对电池4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水阀11和所述第二水阀12在所述第一通断状态下,所述第二水泵9、所述电池冷却器3、所述电池4、所述第九接口12-3、所述第十接口12-4和所述第二水泵9顺次连通形成补偿回路16。
第一水阀11和所述第二水阀12在第一通断状态下,还包括第九接口12-3与第十接口12-4连通,冷却液通过第二水泵9驱动流经电池冷却器3、电池4和第二水阀12,与电池加热回路的冷却液汇合再回流至第二水泵9形成补偿回路16,此时电池冷却器3不工作,只是提供流道;冬天时为了对电池4快速加热,通常第二水泵9功率会大于第三水泵13功率,如图6所示,第三水泵13的入口设有第一水壶26,用于补充回路中的冷却液,为了防止电池加热回路的冷却液回流至第三水泵13时流入第一水壶26,在电池4出口设置补偿回路16,从而降低回流至第三水泵13的冷却液流量,防止第一水壶26倒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水阀11和所述第二水阀12在第二通断状态下,所述第二水泵9、所述电池冷却器3、所述电池4、所述第九接口12-3、所述第十接口12-4和所述第二水泵9顺次连通形成电池冷却回路17。
第一水阀11和所述第二水阀12在第二通断状态下,第九接口12-3与第十接口12-4连通,冷却液通过第二水泵9驱动流经电池冷却器3、电池4和第二水阀12,回流至第二水泵9形成电池冷却回路17,此时电池冷却器3对冷却液降温,从而实现对电池4降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水阀11和所述第二水阀12在第三通断状态下,所述第一水泵8、所述电驱系统7、所述第四接口11-4、所述第一接口11-1、所述第十一接口12-5、所述第十二接口12-6和所述第一水泵8顺次连通形成电机保温回路18。
第一水阀11和所述第二水阀12在第三通断状态下,第四接口11-4与第一接口11-1连通,第十一接口12-5与第十二接口12-6连通,冷却液通过第一水泵8驱动流经电驱系统7、第一水阀11和第二水阀12,回流至第一水泵8形成电机保温回路18,冷却液可以带走电驱系统7中的电机高温,平衡电机保温回路18内冷却液的整体温度,实现对电机保温。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阀11和所述第二水阀12在第四通断状态下,所述第一水泵8、所述电驱系统7、所述第二十接口10-3、所述第二十一接口10-4、所述第二散热器6、所述第三接口11-3、所述第一接口11-1、所述第十一接口12-5、所述第十二接口12-6和所述第一水泵8顺次连通形成电机冷却回路19。
第一水阀11和所述第二水阀12在第四通断状态下,第三接口11-3与第一接口11-1连通,第十一接口12-5与第十二接口12-6连通,冷却液通过第一水泵8驱动流经电驱系统7、水水换热器10、第二散热器6、第一水阀11和第二水阀12,回流至第一水泵8形成电机冷却回路19;第二散热器6可以对冷却液降温,从而实现对电驱系统7中的电机冷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水阀11和所述第二水阀12在第五通断状态下,所述第三水泵13、所述第十四接口14-1、所述第十五接口14-2、所述第六接口11-6、所述第五接口11-5、所述第十八接口10-1、所述第十九接口10-2、所述第一散热器5和所述第三水泵13顺次连通形成空调制冷回路20。
第一水阀11和所述第二水阀12在第五通断状态下,第六接口11-6与第五接口11-5连通,冷却液通过第三水泵13驱动流经水冷冷凝器14、第二水阀12、水水换热器10和第一散热器5,回流至第三水泵13形成空调制冷回路20;第一散热器5可以对冷却液降温,通过水冷冷凝器14实现冷却液与制冷剂换热,从而实现对空调制冷。
水水换热器10可以平衡空调制冷回路20与电机冷却回路19的冷却液温度,均衡第一散热器5和第二散热器6的散热效果,帮助冷却液温度更高的回路进行热交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水泵8与所述第十二接口12-6之间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21,所述暖风芯体1与所述第七接口12-1之间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22,所述第十五接口14-2与所述第六接口11-6之间设有第三温度传感器23,所述第二散热器6与所述第三接口11-3之间设有第四温度传感器24,所述电驱系统7与所述第二十接口10-3之间设有第五温度传感器25;所述第三水泵13与所述第一散热器5之间设有第一水壶26,所述第一水泵8与所述第十二接口12-6之间设有第二水壶27。
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21便于测量流入第一水泵8的冷却液温度,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22便于测量流出暖风芯体1的冷却液温度,设置第三温度传感器23便于测量流出水冷冷凝器14的冷却液温度,设置第四温度传感器24便于测量流出第二散热器6的冷却液温度,设置第五温度传感器25便于测量流出电驱系统7的冷却液温度,从而便于对不同冷却液热管理模式进行监控;设置第一水壶26用于补充电池加热回路15、补偿回路16、电池冷却回路17和空调制冷回路20中的冷却液,设置第二水壶27用于补充电机保温回路18和电机冷却回路19中的冷却液,不同冷却液回路之间也可以串联或并联,在此不做赘述。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
该车辆热管理系统将多组水阀控制简化为两组水阀控制,对于不同冷却液热管理模式切换效率高,同时降低了整体布置空间,提高了装配效率,降低了重量和成本,减少总装工序,提高了车辆制造效率。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
该车辆提高了装配效率,降低了重量和成本,减少总装工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Claims (11)
1.一种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所述车辆上设有串联的暖风芯体与电池加热器、串联的电池冷却器与电池、第一散热器、第二散热器、电驱系统和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水泵、第二水泵、水水换热器、第一水阀、第二水阀、第三水泵和水冷冷凝器,所述第三水泵与所述水冷冷凝器连接,所述第一水泵与所述电驱系统连接,所述第二水泵与所述电池冷却器连接,所述水水换热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散热器、所述第二散热器和所述电驱系统连接,所述第三水泵和所述第一散热器连接,所述水冷冷凝器与所述空调系统连接,所述第一水阀分别与所述第二水阀、所述电池加热器、所述第二散热器、所述电驱系统与所述水水换热器之间的管路、所述水水换热器和所述水冷冷凝器连接;所述第二水阀分别与所述暖风芯体、所述电池、所述第三水泵与所述第一散热器之间的管路、所述第一水泵和所述第二水泵连接;所述第一水阀和所述第二水阀具有多种通断状态,且在不同所述通断状态下,分别形成所述电池、所述电驱系统或所述空调系统的温控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阀包括: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水阀连接;第二接口,与所述电池加热器连接;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二散热器连接;第四接口,与所述电驱系统和所述水水换热器之间的管路连接;第五接口,与所述水水换热器连接;第六接口,与所述水冷冷凝器连接;
所述第二水阀包括:第七接口,与所述暖风芯体连接;第八接口,与所述电池连接;第九接口,与所述电池连接;第十接口,与所述第二水泵连接;第十一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接;第十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水泵连接;第十三接口,与所述第三水泵和所述第一散热器之间的管路连接;
所述水冷冷凝器包括:第十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水泵连接;第十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连接;第十六接口,与所述空调系统连接;第十七接口,与所述空调系统连接;
所述水水换热器包括:第十八接口,与所述第五接口连接;第十九接口,与所述第一散热器连接;第二十接口,与所述电驱系统连接;第二十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散热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阀和所述第二水阀在第一通断状态下,所述第三水泵、所述第十四接口、所述第十五接口、所述第六接口、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电池加热器、所述暖风芯体、所述第七接口、所述第十接口、所述第二水泵、所述电池冷却器、所述电池、所述第八接口、所述第十三接口和所述第三水泵顺次连通形成电池加热回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阀和所述第二水阀在所述第一通断状态下,所述第二水泵、所述电池冷却器、所述电池、所述第九接口、所述第十接口和所述第二水泵顺次连通形成补偿回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阀和所述第二水阀在第二通断状态下,所述第二水泵、所述电池冷却器、所述电池、所述第九接口、所述第十接口和所述第二水泵顺次连通形成电池冷却回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阀和所述第二水阀在第三通断状态下,所述第一水泵、所述电驱系统、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十一接口、所述第十二接口和所述第一水泵顺次连通形成电机保温回路。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阀和所述第二水阀在第四通断状态下,所述第一水泵、所述电驱系统、所述第二十接口、所述第二十一接口、所述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十一接口、所述第十二接口和所述第一水泵顺次连通形成电机冷却回路。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阀和所述第二水阀在第五通断状态下,所述第三水泵、所述第十四接口、所述第十五接口、所述第六接口、所述第五接口、所述第十八接口、所述第十九接口、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三水泵顺次连通形成空调制冷回路。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泵与所述第十二接口之间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暖风芯体与所述第七接口之间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十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之间设有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散热器与所述第三接口之间设有第四温度传感器,所述电驱系统与所述第二十接口之间设有第五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三水泵与所述第一散热器之间设有第一水壶,所述第一水泵与所述第十二接口之间设有第二水壶。
10.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474056.7U CN218021116U (zh) | 2022-06-13 | 2022-06-13 | 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474056.7U CN218021116U (zh) | 2022-06-13 | 2022-06-13 | 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021116U true CN218021116U (zh) | 2022-12-13 |
Family
ID=843766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474056.7U Active CN218021116U (zh) | 2022-06-13 | 2022-06-13 | 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02111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044561A (zh) * | 2023-01-18 | 2023-05-02 | 重庆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及车端控制系统 |
-
2022
- 2022-06-13 CN CN202221474056.7U patent/CN21802111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044561A (zh) * | 2023-01-18 | 2023-05-02 | 重庆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及车端控制系统 |
CN116044561B (zh) * | 2023-01-18 | 2024-06-11 | 重庆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及车端控制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045140U (zh) | 一种智能化多回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 |
CN110422082B (zh) |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7097664A (zh) | 一种智能化多回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 |
CN210680462U (zh) | 燃料电池汽车热管理系统和燃料电池汽车 | |
CN113335021B (zh) | 一种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余热回收式整车热管理系统 | |
CN208576388U (zh) | 集成电池温度控制的电动车热管理系统 | |
CN207772857U (zh) | 一种混合动力车辆 | |
CN112455180B (zh) | 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 | |
CN111231770A (zh) |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
CN108466532A (zh) | 一种混合动力车辆温度控制系统 | |
CN113547957B (zh) | 一种电动汽车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及其热管理系统 | |
CN113581013A (zh) |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包热管理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210478446U (zh) |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 | |
CN113997753A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 | |
CN114161997A (zh) | 双电堆大功率氢燃料电池汽车热管理系统 | |
CN114435075A (zh) | 一种纯电动商用车整车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 |
CN218021116U (zh) | 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112428766B (zh) | 混合动力车热量管理系统及管理方法 | |
CN219696540U (zh) | 热管理集成模块和车辆 | |
CN218400117U (zh) |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208602278U (zh) | 一种混合动力车辆温度控制系统 | |
CN215398276U (zh) | 一种与空调集成式动力电池热管理机组 | |
CN212148306U (zh) | 一种集成直接式热泵的整车热管理系统 | |
CN111806200B (zh) | 一种车辆热泵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113829828A (zh) | 一种适用于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整车热管理集成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