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66841A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466841A CN116466841A CN202310396491.5A CN202310396491A CN116466841A CN 116466841 A CN116466841 A CN 116466841A CN 202310396491 A CN202310396491 A CN 202310396491A CN 116466841 A CN116466841 A CN 11646684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play area
- touch signal
- climbing
- signal line
- displa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9194 climb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2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5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7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08000010392 Bone Fracture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06010017076 Fractur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295 pitch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41 inkjet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982 device technolo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60 diamon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32 diamo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72 inorgan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7 in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68 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84 smar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19 vapor deposi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3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4—Encapsul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8—Details of the electrode shape, e.g. for enhancing the detection of touches, for generating specific electric field shapes, for enhancing display qua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非显示区包括爬坡区;阵列基板;显示层位于阵列基板之上且位于显示区;薄膜封装层位于显示层远离阵列基板一侧,且由显示区延伸到非显示区,薄膜封装层包括位于爬坡区的爬坡分部,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爬坡分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厚度逐渐减;至少部分触控信号线设置在爬坡分部之上,在爬坡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多条触控信号线依次排列;爬坡区至少包括第一分区,在第一分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化。本发明的设计有利于非显示区的窄化,同时能够保证触控性能可靠性。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母案CN110308815A的分案申请,原母案申请日为2019年5月28日,申请号为:201910450099.8,发明名称为: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显示装置技术中,显示面板主要分为液晶显示面板和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两种主流的技术。其中,有机发光显示面板采用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当有电流通过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时,发光材料就会发光,进而实现了显示面板的显示功能,由于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具有自发光特性,不需要背光,能够实现显示面板厚度上的减薄和重量减轻,因此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
随着对电子产品各功能需求的提升,需要在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中集成触控功能,另外,由于近年来提出的全面屏概念,厂商和用户对电子产品窄边框的设计需要也越来越高。因此,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窄边框且集成触控功能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在显示面板中集成触控功能,且实现了窄化边框的技术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非显示区包括爬坡区,还包括:
阵列基板;
显示层,位于阵列基板之上,且位于显示区;
薄膜封装层,位于显示层远离阵列基板一侧,且由显示区延伸到非显示区,薄膜封装层包括爬坡分部,爬坡分部位于爬坡区,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爬坡分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厚度逐渐减小,第一方向与显示面板垂直;
触控信号线,位于薄膜封装层远离显示层一侧,至少部分触控信号线设置在爬坡分部之上,在爬坡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多条触控信号线依次排列,触控信号线在垂直于延伸方向上的宽度为该触控信号线的线宽;其中,
爬坡区至少包括第一分区,在第一分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化。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提供的任意一种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至少部分触控信号线设置在薄膜封装层的爬坡分部之上,其中爬坡分部为薄膜封装层制作工艺中必然会形成的结构,将触控信号线设置在爬坡分部之上,有利于减少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方向上爬坡分部和触控信号线共同占用的非显示区的宽度,有利于实现非显示区的窄化。本发明中设置在爬坡区的第一分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大,即越靠近无机封装层的边缘触控信号线的线宽越大,线宽越大则触控信号线耐断裂能力越强,能够降低远离显示区一侧的无机封装层的边缘裂纹导致触控信号线断裂的风险,避免在无机封装层的边缘由于内应力集中造成触控信号线断线,从而保证触控性能的可靠性。或者设置在爬坡区的第一分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小,也即设置薄膜封装层厚度越厚的位置触控信号线的线宽越大,能够降低在弯折过程中薄膜封装层厚度较厚的位置由于弯折应力导致触控信号线断裂的风险,避免在弯折过程中薄膜封装层较厚的位置会由于弯折应力造成触控信号线断线,从而保证触控性能的可靠性。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俯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剖面示意图;
图8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剖面示意图;
图9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剖面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剖面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剖面示意图;
图12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剖面示意图;
图13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剖面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俯视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切线B-B'位置处剖面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俯视示意图,图2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剖面示意图。图3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剖面示意图。
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AA和非显示区BA,非显示区BA包括爬坡区PA,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爬坡区PA与显示区AA相邻,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爬坡区PA与显示区AA之间还间隔有非显示区,图中爬坡区PA的位置情况仅是示意性表示。可选的,如图1中示意的,显示面板还包括驱动模组设置区Z,在驱动模组设置区Z内设置有驱动芯片(未示出),两个爬坡区PA分别位于显示区AA的两侧。如图2和图3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阵列基板11;显示层12,位于阵列基板101之上,且位于显示区AA,显示层12包括多个发光器件(图中未示出),发光器件包括依次堆叠设置的阳极、发光层和阴极;薄膜封装层13,位于显示层12远离阵列基板11一侧,且由显示区AA延伸到非显示区BA,图中并未示意薄膜封装层13的具体膜层结构,可选的,薄膜封装层13包括至少一个有机封装层和至少一个无机封装层,薄膜封装层13包围且覆盖显示层12,薄膜封装层13能够起到隔离水氧的作用,避免显示层12中发光器件受到水氧侵害。薄膜封装层13包括爬坡分部FB,爬坡分部FB位于爬坡区PA,由显示区AA指向非显示区BA的方向x上,爬坡分部FB在第一方向y上的厚度逐渐减小,第一方向y与显示面板垂直,也即位于非显示区的薄膜封装层13的边缘的厚度逐渐变小。本发明中对于爬坡分部厚度逐渐减小的具体变化规律不做限定,即由显示区AA指向非显示区BA方向x上,爬坡分部的厚度逐渐变小可以呈规律性逐渐变小,或者也可以厚度先逐渐变小,然后厚度保持不变,然后厚度再次逐渐变小。
同时参考图2和图3所示的,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信号线X,位于薄膜封装层13远离显示层12一侧,至少部分触控信号线X设置在爬坡分部FB之上,可参考图4进行理解,触控信号线需要连接到驱动芯片IC,实际中触控信号线在爬坡分部所在的非显示区内走线,还需要在其他非显示区内走线,本发明中在爬坡分部所在的非显示区内可以仅有部分触控信号线X设置在爬坡分部FB之上,或者在爬坡分部所在的非显示区内全部的触控信号线X均设置在爬坡分部FB之上。本发明中触控信号线X用于在触控检测阶段传输触控信号,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示意图,如图4所示,仅示意出显示区AA一侧的非显示区BA内触控信号线X的设置情况,显示面板包括触控电极CT,一条触控信号线X至少电连接一个触控电极CT,触控信号线X连接到驱动芯片IC。本发明对于触控电极的形状不做限定,图4中仅是示意表示。触控电极的形状可以是条形触控电极,也可以是菱形触控电极。图4中仅简化示意,所以并未示意非显示区内触控信号线X的线宽的变化规律,对于触控信号线X的线宽的变化规律还需要参考图2或者图3中的示意。
继续同时参考图2和图3所示的,在爬坡区PA内,由显示区AA指向非显示区BA的方向上多条触控信号线X依次排列,需要说明的是,图2和图3剖面图中爬坡分部FB的表面bm为平滑的直线仅做示意,实际显示面板中制作的爬坡分部FB的表面bm也可能为如图5所示的曲线形状,图5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剖面示意图。
本发明中定义触控信号线X在垂直于延伸方向上的宽度为该触控信号线X的线宽。对于图2或者图3示意的剖面图中爬坡分部FB的表面bm为平滑的直线的情况,剖面图中爬坡分部FB的表面所在直线的延伸方向上触控信号线的宽度为触控信号线X的线宽;对于如图5示意的剖面图中爬坡分部FB的表面bm为曲线的情况,触控信号线X设置在曲面上,爬坡分部具有多个与爬坡分部相切的第一切面,一条触控信号线对应一个第一切面,在第一切面与爬坡分部相切的位置,触控信号线与爬坡分部相接触,触控信号线的线宽方向与第一切面平行,且与触控信号线的延伸方向垂直,触控信号线的线宽为在线宽方向上触控信号线的宽度。本发明中一条触控信号线与部分爬坡分部的表面接触,可选的当触控信号线的线宽较窄时,在剖面放大图中,与触控信号线接触的爬坡分部的表面近似为直线,在该直线延伸方向上触控信号线的宽度即为线宽。本发明对于触控信号线的线宽的计算规则不做限定,在对不同的触控信号线的线宽进行比较时,采用统一的计算规则计算即可。
在本发明中,爬坡区PA至少包括第一分区,本发明中第一分区可以仅是爬坡区的一部分;或者也可以是爬坡区整体都是第一分区,即在爬坡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多条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化。
在第一分区内:由显示区AA指向非显示区BA的方向上,触控信号线X的线宽逐渐变化。本发明中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如图2所示的在第一分区PA1内:由显示区AA指向非显示区BA方向上,触控信号线X的线宽逐渐变大;第二种情况,如图3所示的在第一分区PA1内:由显示区AA指向非显示区BA方向上,触控信号线X的线宽逐渐变小。
在本发明中,薄膜封装层包括至少一个有机封装层和至少一个无机封装层。其中,由于无机材料的致密性高使得无机封装层能够起到很好的阻隔水氧的作用,由于有机材料具有较好的柔性使得有机封装层能够帮助释放无机封装层承受的应力,降低无机封装层出现裂纹的风险,有机封装层和无机封装层堆叠设置能够保证整体封装的有效性并提升显示面板整体的耐弯折性。可选的,图6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剖面示意图。如图6所示的,薄膜封装层13包括位于显示层12之上依次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层131、有机封装层132和第二无机封装层133,通常情况下无机封装层采用气相沉积工艺制作,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无机封装层整体厚度较均一,而有机封装层132采用喷墨打印工艺制作,则在制作时有机封装材料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在制作时有机封装材料由显示区向非显示区蔓延,在靠近边缘的位置有机封装材料的厚度由厚逐渐变薄,则在薄膜封装层在边缘形成一定的坡度,即为本申请中定义的爬坡分部。为了保证封装效果,薄膜封装层最外侧的膜层为无机封装层,且最外侧的无机封装层(对应图6中第二无机封装层133)的边界要位于有机封装层132的边界远离显示区AA一侧。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至少部分触控信号线设置在薄膜封装层的爬坡分部之,其中爬坡分部为薄膜封装层制作工艺中必然会形成的结构,将触控信号线设置在爬坡分部之上,有利于减少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方向上爬坡分部和触控信号线共同占用的非显示区的宽度,有利于实现非显示区的窄化。本发明中设置在爬坡区的第一分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化,包括两个方案。
其中,第一个方案中设置在第一分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大,即越靠近无机封装层的边缘触控信号线的线宽越大,线宽越大则触控信号线耐断裂能力越强。在薄膜封装层的膜层结构中无机封装层存在成膜导致的内应力,而有机封装层能够缓解无机封装层承受的内应力,降低无机封装层产生裂纹的风险,而在爬坡分部所在位置,由于有机封装层的厚度逐渐减薄,则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有机封装层对无机封装层的内应力缓解能力逐渐减弱,在无机封装层的边缘可能会由于其承受的内应力作用产生边缘裂纹,无机封装层的边缘裂纹进而可能会导致设置在爬坡分部边缘(远离显示区一侧)位置的触控信号线产生断裂的风险,即在无机封装层的边缘由于内应力集中造成触控信号线断线。而本发明中设置越靠近无机封装层的边缘触控信号线的线宽越大,线宽越大则触控信号线耐断裂能力越强,能够降低远离显示区一侧的无机封装层的边缘裂纹导致触控信号线断裂的风险,避免在无机封装层的边缘由于内应力集中造成触控信号线断线,从而保证触控性能的可靠性。
第二个方案中设置在第一分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小,即在第一分区内越靠近显示区的位置触控信号线的线宽越大,也即薄膜封装层厚度越厚的位置触控信号线的线宽越大,线宽越大则触控信号线耐弯折能力越强。在显示面板的第一分区处于弯折状态时,薄膜封装层会承受外力作用产生的弯折应力,薄膜封装层厚度越厚承受的弯折应力越大,则在爬坡区内薄膜封装层厚度较厚的位置之上设置的触控信号线产生弯折断裂的风险较大,即在弯折过程中薄膜封装层较厚的位置会由于弯折应力造成触控信号线断线。该方案中设置薄膜封装层厚度越厚的位置触控信号线的线宽越大,能够降低在弯折过程中薄膜封装层厚度较厚的位置由于弯折应力导致触控信号线断裂的风险,避免在弯折过程中薄膜封装层较厚的位置会由于弯折应力造成触控信号线断线,从而保证触控性能的可靠性。继续参考图6所示的,在显示区AA内:在第一方向y上,有机封装层132的厚度为d,4μm≤d≤16μm。当设置有机封装层厚度小于4μm时,由于厚度太薄可能会导致喷墨打印工艺制作的显示区内有机封装层厚度不均,影响显示,另外,如果有机封装层厚度过小,则其缓解无机封装层应力的能力变弱;当设置有机封装层厚度小于16μm时,有机封装层虽然具有足够的厚度能够有效的缓解无机封装层承受的应力,但是由于其厚度过大,会导致薄膜封装层整体厚度较厚,进而影响显示面板整体厚度。本发明中设置4μm≤d≤16μm,能够保证有机封装层厚具有一定的厚度,能够有效缓解无机封装层承受的应力,同时保证喷墨打印工艺制作的显示区内有机封装层厚度均匀,另外,制作的薄膜封装层整体厚度较薄,有利于显示面板厚度的减薄。
进一步的,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中在第一分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化,相邻的两条触控信号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化,且线宽逐渐变化规律与间距逐渐变化规律相反。即在一种实施例中,在第一分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大,相邻的两条触控信号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小;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在第一分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小,相邻的两条触控信号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大。下述实施例将对第一分区内触控信号线的线宽的变化规律,和相邻两条触控信号线之间的间距的变化规律进行详细的举例说明。
在一种实施例中,可继续参考图2中的示意,在第一分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大。该实施方式能够保证在第一分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触控信号线的耐断裂能力逐渐变强,从而能够降低远离显示区一侧的无机封装层的边缘裂纹导致触控信号线断裂的风险,保证触控性能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中爬坡分部包括第一分部,第一分部位于第一分区,在第一分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第一分部的宽度为M1,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分部的最大厚度为dmax,α1为第一分部的坡度角;在第一分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依次包括第一触控信号线、第二触控信号线、第三触控信号线至第n触控信号线,触控信号线的线宽依次为L1、L2、L3至Ln;其中,Lm-Lm-1=Lm-1*q*tanα1,0<q*tanα1<1,2≤m≤n,m、n为整数。可选的,α1≥10°,避免坡度角过小导致在方向x上第一分区占据的空间较大,不利于非显示的窄化。
参考图7中的示意,图7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剖面示意图。图中仅以爬坡区PA整体都是第一分区PA1为例。在第一分区PA1内:由显示区AA指向非显示区BA的方向x上爬坡分部FB的宽度为M1,爬坡分部FB的坡面在第一方向y上的高度为dmax,α1为第一分区内爬坡分部FB的坡度角,即可以理解的,当爬坡区PA包括多个分区时,各个不同分区内的爬坡分部FB的坡度角的大小可以不同,本发明中坡面、坡度角的概念可参照现有技术进行理解。图7中仅示意出了四条触控信号线,分别为第一触控信号线X1、第二触控信号线X2、第三触控信号线X3和第四触控信号线X4,其中,触控信号线线宽的计算方式可以参考上述任意一种对于线宽计算方式的说明。本发明中相邻的两条触控信号线的线宽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以第二触控信号线X2和第三触控信号线X3为例,第二触控信号线X2的线宽为L2,第三触控信号线X3的线宽为L3,其中,L3-L2=L2*q*tanα1,0<q*tanα1<1,2≤m≤n,m、n为整数。该实施方式中,0<q*tanα1<1,当α1大小确定后,可以根据上述范围选定q的大小。当q*tanα1=1时,则Lm=2*Lm-1,即相邻的两条触控信号线之间的线宽的差距为线宽较小的触控信号线的线宽,即线宽差距较大,虽然能够保证线宽逐渐变化,但是在制作时为了保证相邻的两条触控信号线之间相互绝缘,两条触控信号线之间还需要间隔一定的距离,由于相邻的两条触控信号线之间的线宽的差距较大,会使得整体所有的触控信号线在非显示区占据的空间较大,不利于显示面板边框的窄化;当q*tanα1=0时,Lm=Lm-1,相邻的两条触控信号线之间的线宽相等,不能满足线宽逐渐变化的规律。而本发明中设置0<q*tanα1<1,能够实现0.5*Lm<Lm-1<Lm,保证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方向上,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大,且保证相邻的两条触控信号线之间的线宽的差距不会太大,从而能够避免整体所有的触控信号线在非显示区占据的空间较大,本发明有利于显示面板边框的窄化。
在一种实施例中,图8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剖面示意图。如图8所示的,在第一分区PA1内:由显示区AA指向非显示区BA的方向上,触控信号线X的线宽逐渐变大,且相邻的两条触控信号线X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小。该实施方式中,相邻的两条触控信号线X的线宽的大小关系可以满足上述图7对应的实施例说明。图8中仅以剖面图中爬坡分部FB的表面bm为平滑的直线的情况进行示意,该实施方式同样适用于如图5示意的剖面图中爬坡分部FB的表面为曲线的情况。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中第一分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爬坡分部的宽度为M1,爬坡分部的坡面在第一方向上的高度为dmax,α1为第一分区内爬坡分部的坡度角;在第一分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依次包括第一触控信号线、第二触控信号线、第三触控信号线至第n触控信号线;其中,第m-1触控信号线与第m触控信号线的间距为Sm-1,第m触控信号线与第m+1触控信号线的间距为Sm;其中,Sm-1-Sm=Sm-1*q*tanα,10<q*tanα1<1,2≤m≤n,m、n为整数。可继续参考图8中的示意,图8中仅示意出了四条触控信号线,分别为第一触控信号线X1、第二触控信号线X2、第三触控信号线X3和第四触控信号线X4,图8中仅以剖面图中爬坡分部FB的表面为平滑的直线的情况进行示意,此种情况下,在截面图中爬坡分部FB的表面bm所在的直线的延伸方向为方向e,在方向e上相邻的两条触控信号线之间的间隔距离为两条触控信号线之间的间距。如图中示意的,第一触控信号线X1与第二触控信号线X2的间距为S1,第二触控信号线X2与第三触控信号线X3的间距为S2,第三触控信号线X3与第四触控信号线X4的间距为S3。该实施方式中满足Sm-1-Sm=Sm-1*q*tanα1,0<q*tanα1<1,当q*tanα1=1时,Sm-1-Sm=Sm-1,则Sm=0,以m=2为例,即第一触控信号线X1与第二触控信号线X2的间距为S1,而第二触控信号线X2与第三触控信号线X3的间距为S2=0,由于间距为0导致第二触控信号线X2与第三触控信号线X3短路,会导致触控功能异常;当q*tanα1=0时,Sm-1=Sm即间距相等,而不能满足间距逐渐变小的规律。本发明中设置触控信号之间的间距满足一定的关系,且设置0<q*tanα1<1,能够保证相邻的两条触控信号线之间的间距足够大,避免触控信号线之间发生短路,同时在保证相邻的两条触控信号之间相互绝缘的情况下,设置间距具有逐渐变小的规律,有利于节省整体排列的触控信号线在非显示区占用的空间。
在需要说明的是,在剖面图中爬坡分部FB的表面bm为曲线(可参考图5中的示意)情况下,触控信号线之间的间距同样满足上述公式,在计算相邻的两条触控信号线之间的间隔距离时采用统一的计算方式即可。可选的,本发明举例说明一种间隔距离的计算方式,定义爬坡分部具有多个与爬坡分部相切的第二切面,相邻的两条触控信号线之间的间距方向与第二切面平行,且与触控信号线的延伸方向垂直,相邻的两条触控信号线之间的间距为在间距方向上相邻的两条触控信号线之间的间隔距离。
在一种实施例中,可继续参考图3中的示意,在第一分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小。该实施方式能够保证在第一分区内薄膜封装层厚度越厚的位置触控信号线的线宽越大,线宽越大则触控信号线的耐弯折能力越强,从而能够保证薄膜封装层厚度越厚的位置设置的触控信号线的线宽越大,在弯折过程中,能够降低薄膜封装层厚度较厚的位置由于弯折应力导致触控信号线断裂的风险,避免在弯折过程中薄膜封装层较厚的位置会由于弯折应力造成触控信号线断线,从而保证触控性能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中第一分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爬坡分部的宽度为M1,爬坡分部的坡面在第一方向上的高度为dmax,α1为第一分区内爬坡分部的坡度角;在第一分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依次包括第一触控信号线、第二触控信号线、第三触控信号线至第n触控信号线,触控信号线的线宽依次为L1、L2、L3至Ln;其中,Lm-1-Lm=Lm-1*q*tanα,10<q*tanα1<1,2≤m≤n,m、n为整数。
参考图9中的示意,图9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剖面示意图。图中仅以爬坡区整体都是第一分区为例。在第一分区PA1内:由显示区AA指向非显示区BA的方向上爬坡分部FB的宽度为M1,爬坡分部FB的坡面在第一方向y上的高度为dmax,α1为第一分区PA1爬坡分部FB的坡度角,即可以理解的,当爬坡区PA包括多个分区时,各个不同分区内的爬坡分部FB的坡度角的大小可以不同。本发明中对于坡面、坡度角的概念可参考现有技术进行理解。图9中仅示意出了四条触控信号线,分别为第一触控信号线X1、第二触控信号线X2、第三触控信号线X3和第四触控信号线X4,图9仅以在剖面图中爬坡分部FB的表面bm为直线进行示意,此种情况下,与爬坡分部FB表面bm平行且垂直于触控信号线延伸方向上触控信号线的宽度即为触控信号线的线宽。该实施方式中,0<q*tanα1<1,当α1大小确定后,可以根据上述范围选定q的大小。当q*tanα1=1时,Lm-1-Lm=Lm-1,即Lm=0,以m=2为例,相当于第一触控信号线X1的线宽为L1,第二触控信号线X2的线宽为L2=0,而线宽为0显然不能用来传递触控信号,虽然满足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小,但是导致触控信号线的线宽过小丧失传递触控信号的能力;当q*tanα1=0时,Lm=Lm-1,相邻的两条触控信号线之间的线宽相等,不能满足线宽逐渐变化的规律。而本发明中设置0<q*tanα1<1,保证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方向上,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小,能够保证薄膜封装层厚度越厚的位置设置的触控信号线的线宽越大,能够降低在弯折过程中薄膜封装层厚度较厚的位置由于弯折应力导致触控信号线断裂的风险,从而保证触控性能的可靠性。同时,在满足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小的情况下,保证触控信号线的宽度具有一定的大小,来保证触控信号线具有传递触控信号的能力。
图9仅以在剖面图中爬坡分部FB的表面bm为直线进行示意,对于在剖面图中爬坡分部FB的表面bm为曲线的情况,同样适用上述公式,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施例中,图10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剖面示意图。如图10所示的,在第一分区PA1内:由显示区AA指向非显示区BA的方向上,触控信号线X的线宽逐渐变小,且相邻的两条触控信号线X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大。该实施方式中,相邻的两条触控信号线的线宽的大小关系可以满足上述图9对应的实施例说明。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中第一分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爬坡分部的宽度为M1,爬坡分部的坡面在第一方向上的高度为dmax,α1为第一分区内爬坡分部的坡度角;在第一分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依次包括第一触控信号线、第二触控信号线、第三触控信号线至第n触控信号线;其中,第m-1触控信号线与第m触控信号线的间距为Sm-1,第m触控信号线与第m+1触控信号线的间距为Sm;其中,Sm-Sm-1=Sm-1*q*tanα,10<q*tanα1<1,2≤m≤n,m、n为整数。可继续参考图10中的示意,图10中仅示意出了四条触控信号线,分别为第一触控信号线X1、第二触控信号线X2、第三触控信号线X3和第四触控信号线X4,图10中仅以剖面图中爬坡分部FB的表面(即坡面)为平滑的直线的情况进行示意,此种情况下,在截面图中爬坡分部FB的表面bm所在的直线的延伸方向为方向e,在方向e上相邻的两条触控信号线之间的间隔距离为两条触控信号线之间的间距。如图中示意的,第一触控信号线X1与第二触控信号线X2的间距为S1,第二触控信号线X2与第三触控信号线X3的间距为S2,第三触控信号线X3与第四触控信号线X4的间距为S3。该实施方式中满足,Sm-Sm-1=Sm-1*q*tanα1,0<q*tanα1<1,当q*tanα1=1时,Sm=2*Sm-1,以m=2为例,第二触控信号线X2与第三触控信号线X3的间距为两倍的第一触控信号线X1与第二触控信号线X2的间距,虽然设置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间距逐渐变大,但间距变化程度较大,会导致远离显示区一侧的相邻的两条触控信号线之间的间隔距离过大,最终影响排列设置的触控信号线在非显示区占据的空间,不利于显示面板边框的窄化;当q*tanα1=0时,Sm=Sm-1,即间距相等,不满足间距逐渐变化的规律。本发明中设置0<q*tanα1<1,能够实现Sm-1<Sm<2*Sm-1,保证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方向上,触控信号线的间距逐渐变大,且能够避免远离显示区一侧的相邻的两条触控信号线之间的间距过大,即能够避免排列的触控信号线在非显示区占据的空间较大,有利于显示面板边框的窄化。
在一种实施例中,图11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剖面示意图。如图11所示的,爬坡区PA还包括第二分区PA2;在第一分区PA1内:由显示区AA指向非显示区BA的方向x上爬坡分部FB的宽度为M1,爬坡分部FB的坡面在第一方向y上的高度为d1max,α1为第一分区PA1内爬坡分部FB的坡度角;在第二分区PA2内:由显示区AA指向非显示区BA的方向上爬坡分部FB的宽度为M2,爬坡分部FB的坡面在第一方向y上的高度为d2max,/>α2为第二分区PA2内爬坡分部FB的坡度角;其中α1>α2;第一分区PA1内与第二分区PA2内的触控信号线的线宽的变化趋势相同。如图所示的,以由显示区AA指向非显示区BA方向x上,触控信号线依次包括第一触控信号线X1、第二触控信号线X2至第七触控信号线X7共七条触控信号线为例,且线宽逐渐变大。其中,第一至第四触控信号线位于第一分区PA1,第六和第七触控信号线位于第二分区PA2。该实施方式中爬坡区至少包括坡度角不同的第一分区和第二分区,可选的,在第一分区与第二分区之间也可以存在平坦区,或者也可以是第一分区与第二分区直接相连。即本发明实施例中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方向上爬坡分部的坡度变化可以是不一致的,在爬坡分部中坡度较大的区域内,坡面(爬坡分部的表面)比较陡峭;在爬坡分部中坡度较小的区域,对应的坡面比较平缓;在实际制作时可以将爬坡分部进行分区设计坡度大小,来满足不同位置处的不同设计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图11仅以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方向上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大为例,对于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小的情况在此不再附图示意。图11中示意第一分区位于第二分区靠近显示区一侧,可选的,也可以是第二分区位于第一分区靠近显示区一侧。
可选的,α2≥10°,避免坡度角过小导致在方向x上第二分区占据的空间较大,不利于非显示的窄化。可选的,在一种实施例中,图12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剖面示意图。如图12所示,α1>α2,即第一分区PA1的坡度大于第二分区PA2的坡度,第一分区PA1和第二分区PA2内触控信号线的变化趋势相同,均以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方向上线宽逐渐变大为例。以包括第一触控信号线X1至第五触控信号线X5为例,如图所示的第一分区PA1内触控信号线的线宽大于第二分区PA2内触控信号线PA2的线宽,由于第一分区PA1与第二分区PA2相比,第一分区PA1为较陡峭区,第二分区PA2为较平坦区。制作触控信号线工艺中,在较陡峭区域刻蚀液流动性较大,可能会导致该区域过刻,而使得该区域内最终制作的触控信号线的线宽存在较大误差,增大触控信号线断线风险,该实施方式中,设置第一分区PA1内触控信号线的线宽大于第二分区PA2内触控信号线PA2的线宽,能够降低在第一分区内由于过刻造成的误差。
在一种实施例中,在第一分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相邻的两条触控信号线的线宽的差值为△D1,相邻的两个间距之间的差值为△S1;在第二分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相邻的两条触控信号线的线宽的差值为△D2,相邻的两个间距之间的差值为△S2;其中,△D1>△D2,△S1>△S2。继续参考图13中所示,图13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剖面示意图。以由显示区AA指向非显示区BA方向x上,触控信号线依次包括八条触控信号线,且线宽逐渐变大为例。其中,第一至第四触控信号线位于第一分区PA1,第六至第八触控信号线位于第二分区PA2。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分区PA1内任意相邻两条触控信号线的线宽的差值大于第二分区PA2内任意相邻两条触控信号线的线宽的差值,以第一触控信号线X1的线宽为L1,第二触控信号线X2的线宽为L2为例,L2-L1=ΔD1,第六触控信号线X6的线宽为L6,第七触控信号线X7的线宽为L7,L7-L6=ΔD2,其中,△D1>△D2;第一分区PA1内任意相邻的两个间距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二分区PA2内任意相邻的两个间距之间的差值,第一分区PA1内,第一触控信号线X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X2之间的间距为S1,第二触控信号线X2和第三触控信号线X3之间的间距为S2,S2-S1=ΔS1,第二分区PA2内,第六触控信号线X6和第七触控信号线X7之间的间距为S6,第七触控信号线X7和第八触控信号线X8之间的间距为S7,S7-S6=ΔS2,其中,△S1>△S2。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分区的坡度角大于第二分区的坡度角,第一分区与第二分区相比较,第一分区为较陡峭区,第二分区为较平坦区。由于在较陡峭区内坡度较大,在显示面板弯折状态时较陡峭区产生的弯折应力较大,本发明中设置△D1>△D2,且△S1>△S2,设计在较陡峭区的相邻的两条触控信号线的线宽的差值大于在较平坦区的相邻的两条触控信号线的线宽的差值,且在较陡峭区的相邻的两个间距之间的差值大于在较平坦区的相邻的两个间距之间的差值,能够保证较陡峭区与较平坦区相比,无论是设置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小的情况还是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大的情况,该实施是方式均能较少在较陡峭区内设置的触控信号线的数量,从而保证弯折状态时承受较陡峭区产生的弯折应力的触控信号线的数量较少,提升触控性能可靠性。
在一种实施例中,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第一分区的宽度与爬坡区的宽度相等。也即爬坡区整体都为第一分区,即在爬坡区内触控信号线的线宽变化规律一致。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方向上,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小,或者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大。在爬坡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大,即设置越靠近无机封装层的边缘触控信号线的线宽越大,线宽越大则触控信号线耐断裂能力越强,能够降低远离显示区一侧的无机封装层的边缘裂纹导致触控信号线断裂的风险,避免无机封装层的边缘由于内应力集中造成触控信号线断线,从而保证触控性能的可靠性。在爬坡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小,即设置薄膜封装层厚度越厚的位置触控信号线的线宽越大,能够降低在弯折过程中薄膜封装层厚度较厚的位置由于弯折应力导致触控信号线断裂的风险,避免在弯折过程中薄膜封装层较厚的位置会由于弯折应力造成触控信号线断线,从而保证触控性能的可靠性。
继续参考图1所示的,由显示区AA指向非显示区BA的方向上,爬坡分部PA的宽度为M,其中,100μm≤M≤1000μm。当设置爬坡分部的宽度过大时,爬坡分部在非显示区占据空间较大,不利于非显示区的窄化,当爬坡分部宽度过小时,爬坡分部在非显示区占据空间过小,不利于在爬坡分部之上制作触控信号线,并且爬坡分部整体坡度会较大,导致弯折时爬坡分部产生的弯折应力较大,而增加触控信号线由于弯折应力造成断裂的风险。本发明中设置100μm≤M≤1000μm,爬坡分部的宽度在一定范围内,避免了爬坡分部宽度设置过大,有利于非显示区窄化,同时保证爬坡分部具有一定的宽度,能够在其上设置多条触控信号线,而且能够保证爬坡分部的坡度不会太大,能够降低触控信号线由于弯折应力造成断裂的风险。
在一种实施例中,图14为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俯视示意图,图15为图14中切线B-B'位置处剖面示意图。同时参考图14和图15所示,还包括位于薄膜封装层13远离显示层12一侧的触控电极CT,一个触控电极CT电连接一条触控信号线X;触控电极CT包括在第二方向g排列的第一触控电极CT1和在第三方向h排列的第二触控电极CT2,第二方向g与第三方向h交叉。图13仅以块状触控电极进行示意,如图13所示的,第一触控电极CT1与第二触控电极CT2相互绝缘,在第二方向g上位于同一行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CT1电连接且连接同一条触控信号线X,连接第一触控电极CT1的触控信号线X在爬坡区PA内走线,然后连接到驱动芯片IC;在第三方向h上位于同一列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CT2电连接且连接同一条触控信号线X,连接第二触控电极CT2的触控信号线X在下边非显示区走线直接连接到驱动芯片IC。可选的,本发明中触控电极可以为条状触控电极,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图14中仅示意出与第一触控电极电连接的触控信号线均在位于显示区一侧的爬坡区内走线,可选的,也可以是在第二方向上位于显示区两侧的两个非显示区内各自有一个爬坡区,与第一触控电极电连接的多条触控信号线分散设置在两个爬坡区内走线。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16为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示意图,如图16所示的,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是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桌上型显示器、平板电脑、数码相机、手机、智能手环、智能眼镜、车载显示器、医疗设备、工控设备、触摸交互终端等。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至少部分触控信号线设置在薄膜封装层的爬坡分部之,其中爬坡分部为薄膜封装层制作工艺中必然会形成的结构,将触控信号线设置在爬坡分部之上,有利于减少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方向上爬坡分部和触控信号线共同占用的非显示区的宽度,有利于实现非显示区的窄化。本发明中设置在爬坡区的第一分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大,即越靠近无机封装层的边缘触控信号线的线宽越大,线宽越大则触控信号线耐断裂能力越强,能够降低远离显示区一侧的无机封装层的边缘裂纹导致触控信号线断裂的风险,避免在无机封装层的边缘由于内应力集中造成触控信号线断线,从而保证触控性能的可靠性。或者设置在爬坡区的第一分区内,由显示区指向非显示区的方向上,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小,也即设置薄膜封装层厚度越厚的位置触控信号线的线宽越大,能够降低在弯折过程中薄膜封装层厚度较厚的位置由于弯折应力导致触控信号线断裂的风险,避免在弯折过程中薄膜封装层较厚的位置会由于弯折应力造成触控信号线断线,从而保证触控性能的可靠性。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8)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包括爬坡区,还包括:
阵列基板;
显示层,位于所述阵列基板之上,且位于所述显示区;
薄膜封装层,位于所述显示层远离所述阵列基板一侧,且由所述显示区延伸到所述非显示区,所述薄膜封装层包括爬坡分部,所述爬坡分部位于所述爬坡区,由所述显示区指向所述非显示区的方向上,所述爬坡分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厚度逐渐减小,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显示面板垂直;
触控信号线,位于所述薄膜封装层远离所述显示层一侧,至少部分所述触控信号线设置在所述爬坡分部之上,在所述爬坡区内,由所述显示区指向所述非显示区的方向上多条所述触控信号线依次排列;其中,
所述爬坡区至少包括第一分区,在所述第一分区内:由所述显示区指向所述非显示区的方向上,相邻的两条所述触控信号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分区内:由所述显示区指向所述非显示区的方向上所述爬坡分部的宽度为M1,所述爬坡分部的坡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高度为dmax,α1为所述第一分区内所述爬坡分部的坡度角;
在所述第一分区内:由所述显示区指向所述非显示区的方向上,依次包括第一触控信号线、第二触控信号线、第三触控信号线至第n触控信号线;其中,第m-1触控信号线与第m触控信号线的间距为Sm-1,第m触控信号线与第m+1触控信号线的间距为Sm;其中,Sm-Sm-1=Sm-1*q*tanα1,0<q*tanα1<1,2≤m≤n,m、n为整数,q为常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分区内:由所述显示区指向所述非显示区的方向上,所述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化,所述触控信号线在垂直于延伸方向上的宽度为该所述触控信号线的线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分区内:由所述显示区指向所述非显示区的方向上,线宽逐渐变化规律与间距逐渐变化规律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分区内:由所述显示区指向所述非显示区的方向上,所述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分区内:由所述显示区指向所述非显示区的方向上所述爬坡分部的宽度为M1,所述爬坡分部的坡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高度为dmax,α1为所述第一分区内所述爬坡分部的坡度角;
在所述第一分区内:由所述显示区指向所述非显示区的方向上,依次包括第一触控信号线、第二触控信号线、第三触控信号线至第n触控信号线,所述触控信号线的线宽依次为L1、L2、L3至Ln;其中,Lm-Lm-1=L*m-1*q tαa,n0<1q*tanα1<1,2≤m≤n,m、n为整数,q为常数。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分区内:由所述显示区指向所述非显示区的方向上,相邻的两条所述触控信号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小。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分区内:由所述显示区指向所述非显示区的方向上,所述触控信号线的线宽逐渐变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分区内:由所述显示区指向所述非显示区的方向上所述爬坡分部的宽度为M1,所述爬坡分部的坡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高度为dmax,α1为所述第一分区内所述爬坡分部的坡度角;
在所述第一分区内:由所述显示区指向所述非显示区的方向上,依次包括第一触控信号线、第二触控信号线、第三触控信号线至第n触控信号线,所述触控信号线的线宽依次为L1、L2、L3至Ln;其中,Lm-1-Lm=Lm-1*q*tanα1,0<q*tanα1<1,2≤m≤n,m、n为整数,q为常数。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分区内:由所述显示区指向所述非显示区的方向上,相邻的两条所述触控信号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爬坡区还包括第二分区;在所述第一分区内:由所述显示区指向所述非显示区的方向上所述爬坡分部的宽度为M1,所述爬坡分部的坡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高度为d1max,α1为所述第一分区内所述爬坡分部的坡度角;
在所述第二分区内:由所述显示区指向所述非显示区的方向上所述爬坡分部的宽度为M2,所述爬坡分部的坡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高度为d2max,α2为所述第二分区内所述爬坡分部的坡度角;
其中α1>α2,所述第一分区内与所述第二分区内的所述触控信号线的线宽的变化趋势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分区内:由所述显示区指向所述非显示区的方向上,相邻的两条所述触控信号线的线宽的差值为△D1,相邻的两个所述间距之间的差值为△S1;
在所述第二分区内:由所述显示区指向所述非显示区的方向上,相邻的两条所述触控信号线的线宽的差值为△D2,相邻的两个所述间距之间的差值为△S2;其中,
△D1>△D2,△S1>△S2。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显示区指向所述非显示区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分区的宽度与所述爬坡区的宽度相等。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显示区指向所述非显示区的方向上,所述爬坡分部的宽度为M,其中,100μm≤M≤1000μm。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位于所述薄膜封装层远离所述显示层一侧的触控电极,一个所述触控电极电连接一条所述触控信号线;
所述触控电极包括在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一触控电极和在第三方向排列的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交叉。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膜封装层包括至少一个有机封装层和至少一个无机封装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显示区内: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有机封装层的厚度为d,4μm≤d≤16μm。
1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396491.5A CN116466841A (zh) | 2019-05-28 | 2019-05-28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450099.8A CN110308815B (zh) | 2019-05-28 | 2019-05-28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202310396491.5A CN116466841A (zh) | 2019-05-28 | 2019-05-28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450099.8A Division CN110308815B (zh) | 2019-05-28 | 2019-05-28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466841A true CN116466841A (zh) | 2023-07-21 |
Family
ID=6807570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450099.8A Active CN110308815B (zh) | 2019-05-28 | 2019-05-28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202310396491.5A Pending CN116466841A (zh) | 2019-05-28 | 2019-05-28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450099.8A Active CN110308815B (zh) | 2019-05-28 | 2019-05-28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886340B2 (zh) |
CN (2) | CN11030881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29311B (zh) * | 2019-10-31 | 2023-09-0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2820753A (zh) * | 2019-11-15 | 2021-05-1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
KR20210061808A (ko) * | 2019-11-20 | 2021-05-28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CN112259561A (zh) * | 2020-10-28 | 2021-01-22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
CN115280266A (zh) | 2020-11-30 | 2022-11-0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触控显示装置 |
CN114690921A (zh) * | 2020-12-25 | 2022-07-0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作显示面板的方法 |
CN112860110B (zh) * | 2021-02-09 | 2023-12-15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触控显示面板 |
CN112838116B (zh) * | 2021-02-26 | 2022-10-21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3672116B (zh) * | 2021-06-28 | 2023-10-27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103254B2 (ja) * | 2008-04-16 | 2012-12-19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 静電容量方式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画面入力型表示装置 |
JP6562706B2 (ja) * | 2015-05-13 | 2019-08-2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面デバイス、タッチスクリーン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WO2017179907A1 (ko) * | 2016-04-12 | 2017-10-19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봉지 필름 |
CN106066740B (zh) * | 2016-08-02 | 2019-02-12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US11243647B2 (en) * | 2016-12-26 | 2022-02-08 | Samsung Display Co., Ltd. | Touch sensor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CN106873839B (zh) | 2017-02-15 | 2019-09-13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
CN106951125B (zh) * | 2017-03-30 | 2019-09-13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
CN107122077B (zh) * | 2017-05-02 | 2020-06-02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
CN107180852B (zh) * | 2017-05-18 | 2019-11-15 |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KR102333396B1 (ko) * | 2017-06-01 | 2021-11-30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터치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CN109147572B (zh) * | 2018-09-30 | 2020-12-01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2019
- 2019-05-28 CN CN201910450099.8A patent/CN110308815B/zh active Active
- 2019-05-28 CN CN202310396491.5A patent/CN116466841A/zh active Pending
- 2019-10-31 US US16/670,752 patent/US10886340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308815B (zh) | 2023-05-02 |
US20200381485A1 (en) | 2020-12-03 |
CN110308815A (zh) | 2019-10-08 |
US10886340B2 (en) | 2021-01-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308815B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US11269377B2 (en) | Flexible display panel,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07845643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8417604B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09860253B (zh) |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柔性显示装置 | |
US10629668B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thereof | |
CN109755412B (zh) | 一种柔性基板、制作方法、柔性显示装置和电子器件 | |
CN108538852B (zh) | 柔性显示面板及柔性显示装置 | |
US20200194468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10610961B (zh) | 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 |
US10206291B2 (en) |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ubstrate of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 |
CN109991788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0369258C (zh) | 有源元件阵列基板 | |
CN113778267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11609656B2 (en) | Touch modul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CN107678196B (zh) | 连接器及显示屏 | |
CN110442259B (zh) | 触控基板及显示面板 | |
CN111724742A (zh) |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
CN114690921A (zh)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作显示面板的方法 | |
US10558241B2 (en) | Display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 |
JP2020160305A (ja) | フレキシブルパネル装置 | |
WO2023164836A1 (zh) | 可拉伸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 |
WO2023103074A1 (zh) | 显示模组及显示终端 | |
CN115275044A (zh) | 显示面板 | |
CN113241357A (zh)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